首頁 資訊 【社科普及】天氣炎熱,水到底應該怎么喝?

【社科普及】天氣炎熱,水到底應該怎么喝?

來源:泰然健康網(wǎng) 時間:2024年12月11日 03:54

此前,一則#女子一天喝8杯水引發(fā)致盲眼病#的話題引發(fā)眾多網(wǎng)友關注。

事情是這樣的:在湖南長沙,劉女士聽說每天喝八杯水能更健康,還能保濕美膚,于是給自己定下目標。堅持到第3天時,她突然感覺眼睛脹痛,還出現(xiàn)嘔吐、頭暈等現(xiàn)象。原來當天上午劉女士在短時內(nèi)喝了1000ml水,引發(fā)急性閉角型青光眼。

有網(wǎng)友表示:多喝水也很正常,但是數(shù)字8不是標準,適量就好。

暑期天氣炎熱,如何科學喝水?

一份健康喝水指南

趕快來看看吧

不會喝水影響身體健康!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指出,成年人每天要喝1500~1700毫升水,也就是說每天至少6~8杯水比較合適。

可在生活當中,很多人并不會喝水?!吨袊c生命質量認知調(diào)查報告》顯示,近90%的人不會科學喝水。其中的誤區(qū)包括:

? 因為水質差、口感不好而減少喝水的量。

? 一些人等渴了才喝水,或者將飲料當水喝。

? 還有些人不知不覺中喝下含有細菌等有害物質的水。

殊不知,不會喝水容易給身體埋下種種健康隱患:

1

易便秘

大便70%都是水分,若身體缺水,大便中的水分就會被大腸吸收,導致大便干燥,排泄不暢。建議便秘的人每天多飲用干凈安全的水,分成8~10次喝。

2

結石風險高

流行病學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很多腎結石和尿路結石患者,飲水量比一般人少。這是因為喝水少會導致尿量減少,身體內(nèi)的廢棄物不能隨著尿液及時排出來,易形成結石。

3

影響腸道菌群

現(xiàn)在很多家庭會選擇使用凈水機,但一些不好的習慣反而會使得水受到二次污染,例如機器長時間使用,內(nèi)部不及時清洗等,會成為“細菌溫床”,水中攜帶的細菌、病毒等會影響腸道菌群,引起腸胃炎等。尤其是孩子,很可能出現(xiàn)不明原因的腹瀉。

4

血栓風險高

如果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患者飲水習慣不好,血液黏稠度會升高,血液循環(huán)變慢,容易引發(fā)心肌梗死、腦血栓等。

所以,要想身體健康,一定要養(yǎng)成主動喝水的習慣。千萬不能等口渴的時候再喝水,因為那時身體已經(jīng)處于缺水狀態(tài)了。

在這里偷偷告訴家長:如果孩子不愛喝水,從哪里判斷他是否缺水呢?可以通過尿液的顏色去判斷。

尿液呈淺黃色表明喝水量足夠,若尿液比較黃,就要多喝水了!

喝水的各種講究有必要嗎?

部分家長有這樣的疑問:有必要定時定點喝嗎?孩子吃飯時可以喝水嗎?早晨第一杯水真的排毒?

帶著疑問,來看看解答:

01

真的有必要定時定點喝水嗎?

如果家長和孩子總是忘記喝水,那可以定個小計劃,到點兒了就提醒自己或者孩子喝點兒,確實是個不錯的選擇。

但認真來說,喝水真沒必要特別拘泥,這次多喝些,下次少喝些,漏過一次,多喝一次,等到渴了再去喝水……這些都不會對身體有什么大的影響。

02

孩子在吃飯時不能喝水,會沖淡胃液?

并不會啊。

食物本身就有很多水分,而且胃液分泌也是相對靈活的,根本不會因為多喝了幾口水,就發(fā)生大的變化。

研究發(fā)現(xiàn),只要不是 2L 以上的豪飲,就不會對胃液的成分和 pH 值產(chǎn)生明顯影響,也就談不上影響消化了。

如果非要說什么注意事項的話,就是不要喝得太快。大口喝水容易導致氣體進入消化道,那就真的會有“消化不良”的感覺了。

03

早上第一杯水很重要,可以排毒?

早上第一杯水重不重要,完全取決于你起床后渴不渴或者家里有沒有水。

首先,身體沒有那么毒,不用排。

其次,在蜂蜜水、淡鹽水、牛奶、豆?jié){、果汁、咖啡、茶水、白開水等各種飲品中,白開水永遠是最好的選擇。

其他的,可以喝,不過希望你喝的理由是因為“我喜歡”,而不是“這樣更健康”。

沒有“更健康”這么一說。

還有這些喝水誤區(qū)

家長請注意

你們喜歡喝水嗎?

每天喝多少水呢?

原標題:《【社科普及】天氣炎熱,水到底應該怎么喝?》

閱讀原文

相關知識

別光吃水果不吃菜?水果和蔬菜到底應該怎么吃?
火氣大到底該不該喝涼茶
每天應該喝多少水
夏天天氣炎熱 怎么穿衣服更涼快
都在讓你多喝水,人體一天到底應該需要多少水呢?
如何健康飲水 水到底怎么喝才健康
血壓到底應該怎么測?
淺表性胃炎嚴重嗎?到底該怎么治?
限制飲食 到底該怎么吃更健康?
【健康科普】哺乳期遇上乳腺炎,媽媽應該怎么做?

網(wǎng)址: 【社科普及】天氣炎熱,水到底應該怎么喝? http://m.u1s5d6.cn/newsview432286.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