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跑步速度是由步頻與步幅所構(gòu)成,想要跑得更快,可以透過提高步頻、增加步幅,或兩者同時(shí)提高的方式達(dá)成。2008年有一份關(guān)于步頻與步幅的研究,他們觀察2007年世綿賽10000公尺的前三名選手在比賽中每一圈的速度、步頻與步幅,得到了有趣的發(fā)現(xiàn)。這三位選手分別是冠軍Kenenisa Bekele、亞軍Sileshi Sihine以及季軍Martin Irungu Mathathi,研究發(fā)現(xiàn):
在前23圈(約九公里),這三位選手的配速幾乎一模一樣,不過他們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步頻與步幅。Bekele步頻每分鐘190步,屬于三位選手中最慢,不過步幅卻是最長(zhǎng)的一位,平均將近2公尺(有趣的是他的身高比另外兩位矮7~11公分)。Mathathi的步頻最高,但步幅最短(身高1.67公尺)。至于Sihine則屬于是中間值,他的步頻跟步幅介于Bekele跟Mathathi之間。 直到最后一公里,形勢(shì)出現(xiàn)變化,三位選手開始加速,配速將近每公里2分30秒,逐步與其他選手拉開差距。同樣有趣的是,這三位選手的加速方式也都不盡相同。Bekele維持著差不多的大步幅,但步頻從190步提高至216步,最終透過高頻大步的方式嬴得比賽(最后400公尺只花55.51秒)。第二名的Sihine是采取同時(shí)增加步頻與步幅的方式加速,而Mathathi則采取增加步幅但步頻稍微下降的方式取得第三名,但由于速度變化不大,所以最終輸給了Bekele跟Sihine。
三名選手在10000公尺比賽中每一圈的速度、步頻與步幅。
由此可見,即便是站在世界巔峰的長(zhǎng)跑選手,其跑步方式仍有著一定的差異,印證了「跑姿沒有最好,只有最適合」這句話。另外,我們也可以從這份研究中學(xué)習(xí)到一件事情:想要成為厲害的跑者,無論步頻或步幅都需要兼顧!
延伸閱讀:步頻是跑步技術(shù)之母
假如你是屬于步頻較高,步幅偏小的跑者,你可能需要加入一些速度間歇、力量訓(xùn)練等,或是改善下肢的柔軟度,從而讓步幅變大。相反,如果你的步幅較長(zhǎng),但步頻偏慢的話,你就需要進(jìn)行更多的跑步技術(shù)訓(xùn)練、彈跳動(dòng)作、用節(jié)拍器跑步等,以提高自己的步頻。最終的目標(biāo)就是同時(shí)提高步頻與步幅,并找出最適合自己的節(jié)奏,跑步速度自然就能提升!

透過技術(shù)分析頁,我們可以比較自己在各配速下的步頻與步幅變化,觀察自己是偏好以提高步頻加速,抑或是增加步幅。另外,也可以使用技術(shù)比較功能,分析在不同期間下,步頻與步幅的變化趨勢(shì)。
資源來源:
Enomoto, Y., Kadono, H., Suzuki, Y., Chiba, T., Koyama, K.(2008). 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the medalists in the 10,000 metres at the 2007 World Championships in Athle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