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寫作素材:中國少數名族飲食風俗記錄 上

寫作素材:中國少數名族飲食風俗記錄 上

來源:泰然健康網 時間:2024年12月09日 01:33

漢族飲食

漢族以農業(yè)為本。其傳統(tǒng)飲食習俗的基本特點是以糧食為主食,輔以各種蔬菜和豆制品,烹飪成菜肴佐餐。豬肉、雞肉和魚是民間家宴、待客的上菜,茶和酒是傳統(tǒng)飲料。

主食

以大米為主食,把大米煮(或蒸)成飯,或熬成粥,以豆豉、腐乳、酸菜、辣椒佐餐,或烹飪一二盤蔬菜佐餐。過節(jié)時,依節(jié)日習慣把大米加工成粉條、粉皮、涼粉、米糕,糯米則加工成粽子、湯圓(元霄)、年糕(糍粑)等花樣食品。節(jié)日佳肴用豬、雞、魚肉分別配以蔬菜,烹飪成八盤或十盤大菜。

以面粉為主食,把面粉蒸成饅頭或煮成面條、面糊糊,以大蔥、甜醬、大蒜、咸菜即可佐餐,或烹飪一二盤蔬菜佐餐。面粉制作的花樣食品有花卷、包子、餃子、餛飩、油條、鍋貼、春卷、炸糕、燒餅、燒賣、大餅、煎餅、酥餅、月餅等。節(jié)日菜肴烹飪也同稻作文化區(qū)一樣講究。

以雜糧為主食,用蒸煮等方式把雜糧加工成窩窩頭、發(fā)糕、小米飯(粥)、高粱飯、蕎麥粑、莜麥面等熟食,再做一碗湯菜佐餐。節(jié)日飲食也同其它地區(qū)一樣講究。普遍的飲食習慣是一日三餐。

漢族發(fā)明了炒(爆、熘)、燒(燜、煨、燴、鹵)、煎(溻、貼)、炸(烹)、煮(氽、燉、煲)、蒸、烤(腌、熏、風干)、涼拌、淋等烹飪方式,又向其他民族學習了扒、涮等方式,用來制作各種菜肴,形成了粵、閩、皖、魯、川、湘、浙、蘇等各具地方風味特色的八大菜系,每一菜系都可烹飪200至300個品種的菜肴。

飲茶

漢族普遍嗜好飲茶。取其止渴提神、強心明目、解膩消食、祛痰固齒之利,故每日必備,不可或缺。來客敬茶,是漢族待客的禮節(jié)。其它,如迎來送往,交際應酬,也常用茶。古代還有以茶為婚姻聘禮的習俗。

宋《品茶錄》記:“俗聘婦,必以茶為禮?!?/p>

晚清時,達官貴人之間往來,有“端茶送客”的習俗。主人令仆人獻茶于客,其意是下逐客令,客人知趣則盡快離開。

漢族飲茶,由來已久。傳說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毒,得茶而解之。

中國茶葉產區(qū)主要分布在北緯35°、秦嶺淮河以南。由于對茶葉采摘的時間、部位不同,加工制作的方法不同,因而成品茶有不同種類。如綠茶、紅茶、烏龍茶、花茶、白茶、毛尖、珠茶、片茶、磚茶等。

除了茶之外,漢族喜飲酒。婚、喪、祭奠、節(jié)日喜慶,都要用酒。

漢族先民很早就會釀酒,最早的專用酒器見于大汶口文化出土的陶質觚形杯和高柄杯。傳說夏禹時儀狄作酒,又傳說杜康造酒。

古人認為適量飲酒,可以養(yǎng)氣、養(yǎng)老、養(yǎng)病。繁寫字體醫(yī)(醫(yī))從酉,就是與“以酒為養(yǎng)”的認識有關。另一方面,也注意到過量飲酒的害處。因此,在儒家禮俗經典(禮記)中規(guī)定,君子飲酒不超過三爵。

漢族最早發(fā)明了釀制白干酒(燒酒)的技術。先用糧食加工成酒曲,把煮熟的糧食攪拌后,按比例加水發(fā)酵出酒,再經過蒸餾、窯藏,制成不同類型的酒。

漢族向別的民族學會釀制葡萄酒,以北京、遼寧、山東等地所產葡萄酒為最佳。

阿昌族飲食

阿昌族食物以大米為主,少數居住在山區(qū)地帶的阿昌族種植早稻的同時種植玉米、小麥、薯類、蕎麥等,并以玉米、蕎麥、小麥、薯類作為季節(jié)性的主食,大米為常年主食。阿昌族喜歡吃軟米和糯米。副食有肉類、瓜果、蔬菜等。副食品的加工制作主要用煮、炸、炒、涼拌、烤、舂、燉、腌等方法。喜歡吃酸辣食品。戶臘撒地區(qū)阿昌族偏重酸辣,梁河地區(qū)偏重咸辣。阿昌族非常喜歡飲酒。主要用米制酒,也用山上的野生植物為原料。酒分白酒和燒酒,還有用苦菜和糯米制成的藥酒。特色食品有:過手米線、火燒豬肉、酸粑菜、蘇子粑粑、黃花飯等。

過手米線:也稱火燒生豬肉米線,是阿昌族有名的地方風味小吃。米制成潔白的絲狀,里面加上別具風格的調料,新鮮豬肉燒熟后剁細斬茸然后用酸醋拌勻,再加上碎花生米、豬肝、豬腦、粉腸、芝麻、大蒜、辣椒、芫荽、豆粉、酸水等調料,攪成糊狀即可。其味道香辣,爽口。食用前先將手洗干凈,用筷子夾一撮米線放在手掌心,再挑一點糊狀的佐料放在米線上“過手”,然后送入口中。過手米線因其吃法而得此名。

蘇子粑粑:也叫蘇子湯圓。將糯米磨成面粉,用水調勻,搓成圓球狀投入開水中煮熟。之后撈起放入裝有蘇子面的小盆中滾動裹勻即可食用。吃的時候可以蘸糖,也可和酸腌菜配著吃。蘇子粑粑是戶臘撒地區(qū)潑水節(jié)必吃的食品。

白族飲食

白族以稻米和小麥作主食,山區(qū)則以玉米、蕎麥為主食。附以薯類、豆類、肉類及各種蔬菜、水果等。洱海的鯉魚、弓魚、鯽魚是人們喜食的菜肴,“砂鍋魚”是大理著名佳肴。白族人喜食酸辣,愛吃涼菜,善于腌制火腿、臘肉、香腸、油雞土從、螺螄醬等。愛飲糯米釀造的甜酒。用大米制作的餌絲、餌饣夫味道獨特。吃飯時,長輩坐首位,晚輩依次坐在兩旁或對面,隨時為長輩添飯加湯,熱情伺候。喜飲烤茶,著名的“三道茶”是待客上品。

三道茶:顧名思義,茶分三道:第一道是用沱茶沖泡的苦茶;第二道是加紅糖和牛奶的甜茶;第三道是放入核桃、蜂蜜、米花的回味茶。“一苦、二甜、三回昧”的“三道茶”不僅是白族同胞待客的佳茗,它還寓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

牛奶煮弓魚:是白族的一道甜菜。將牛奶、弓魚,煮15分鐘,下大棗、桂圓、冰糖、白糖煮至糖溶化,盛入湯,外加油炸面條泡入牛奶中食。它是在吃原味加咸的基礎上演變而來。此萊奶質與魚的膠質融為一體,味鮮滋補,是白族獨有的甜菜。

乳扇:白族獨創(chuàng)的乳制品,色澤呈淡黃,狀如扇,薄如紙,味道鮮美。

保安族飲食

日常飲食

保安人的主食偏重于面制品,經常食用饅頭、花卷、煎餅、包子、湯面條、臊子面、馓子、涼面、漿水面、炒肉面、捏面筋、攪團等。其中最有特色的食品有四種:一是炕鍋饃饃。系在發(fā)酵面團中加干面、堿水、菜油、食鹽或白糖,反復搓揉,捏出牡丹、月季等花式,在炕鍋內烤熟。小者250克,大者5千克,薄者5厘米,厚者15厘米,別有風味。二是青麥包子。系將剛灌漿的麥穗捆成小把兒,煮熟,碾碎,曬干,在羊肉湯中泡脹,拌以羊肉茸泥和調料作為餡心,制成包子。三是河州包子,秋冬用紅蘿卜、羊肉、香蔥作餡,春夏用韭菜、韭花、羊肉作餡,可蒸可烤,有冰心包子和兩面黃的水浸包子兩種花色,用辣椒、醬油、醋佐食。四為鴿肉稀飯。野鴿宰后清洗干凈剁成塊,加入大米(或小米)、蕨麻籽溫火燉爛,有補五臟、益心力的功效,常用作大病初愈者的滋補品。

保安人的肉食品以牛羊肉為主,偏重于純肉制品,如手抓羊肉、碗菜(熟牛羊肉切塊,加胡蘿卜、土豆、粉條,用牛羊肉湯燴成)、麥仁雜碎湯、(麥粒樂羊頭蹄肉及內臟混煮)、大塊清水雞、爆炒雞塊、清煮全鴨等。尤以全羊席最為知名,這是選用2齡左右的肥羊,治凈后整只煮熟,然后撈起,按肋條、脊背、前后腿、髖、脖子、尾巴分檔切割,接著帶骨剁成一指厚、手掌大的肉塊,各裝一盤順序上席,另配佐料調味蘸食。

日常飲品

茶葉是保安族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民間喝茶比較講究,一般在冬季喝茯茶、磚茶、沱茶,夏季喝陜青茶和春尖。

餐飲器具

過去以銅鍋為主,后來以鑄鐵鍋為主,現在以鋁鍋為主。

節(jié)日飲食習俗

保安族的節(jié)日同許多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相同,如開齋節(jié)、古爾邦節(jié)、圣紀等,家家都要炸馓子、油馃、蜜圈圈和油香。其中以炸馓子和油香最為普遍,不僅在節(jié)日期間,都要宰牛、羊、雞、鴨。宴請賓客以全羊席最為隆重。保安族的全羊席做法是把整只羊加上調料煮熟,按肋 條、脊背、前后腿、髖、脖子、尾巴分部位切割開,然后帶骨剁成一指厚、手掌大的肉塊,每個部分裝一盤上桌,供就餐者選用,羊的頭蹄、雜碎加麥仁煮湯,也是一種美食。除了整羊之外,一般做雞、鴨也都要加好調料整煮,熟后再按骨骼銜接處分割成14塊或蒸、或爆炒,除雞頭和脖子外全部盛盤子上桌,民間稱大塊清水 雞或爆炒雞塊。

另有浪山節(jié)。保安族人特別喜歡浪山,一般在五月下旬到六月初,人們帶上面、油、肉,帳篷、鍋等,到黃河邊、山溪邊或草坡上,過一天痛痛快快的野外生活。

人生禮儀食俗

保安族的婚禮中有不少食俗,男女雙方訂婚時,男方要向女方送聘禮,其中就有干禮“拿手茶”。結婚當天,新娘離開娘家時,要向身后的路上拋撒“五色糧”(即麥、豆類、玉米或茶葉等),以示將幸福留給父母,報答養(yǎng)育之恩。最具情趣的要數“鬧婚宴”。當娶親馬隊來到女方家時,先請阿訇念證婚詞,接著將紅棗、核桃等“喜果”拋撒在院中,讓小孩爭搶,烘托紅火氣氛。然后入房進餐,食用羊羔肉或手抓羊肉。這時女方家的小伙子擁入,爭要“奴古目哈”(規(guī)程錢)。娶親者若不能滿足他們的要求,則被涂成大花臉。據說這樣一鬧,未來的外甥就同舅家格外親熱。當送親的隊伍塊到男方家時,男方的小伙子又千方百計阻攔內兄抱新娘進門,雙方斗智斗勇,洋相百出,圍觀者哄笑為樂。新娘“委委屈屈”進門后,婆家立即用炒肉面、碗菜、羊肉糖包、河州包子、手抓羊肉等答謝送親的人,但是新娘不可入席。新娘過門后,三天不食男方家的飯,由女方家送飯來,以示父母對女兒的關懷。入夜,小孩子在門外大喊:“特郎咪,歪才熱!”(意為快拿柴草),主人即在門外很快點起熊熊的篝火,烤上羊肉,煮上濃濃的茯茶。親友們自由地圍坐,痛快地吃喝,贊美新娘漂亮,祝福主人吉祥。小伙子邊向火堆撒五色米糧(麥、豆、玉米、青稞、小米),邊唱《宴席曲》,姑娘們翩翩起舞。主人不斷端出食盤敬客,笑笑鬧鬧直至深深夜。

飲食禁忌

保安族的飲食禁忌與回族基本相同,忌食豬、馬、驢、騾和其它兇猛禽獸之肉,忌食一切自死動物的肉和血。到保安族人家做客,不能進廚房、女人的臥室,不許坐在門坎上,尤其是女人,更不能坐門坎等等。

布朗族飲食

布朗族人以旱谷米為主要食糧,輔以玉米、蕎子、黃豆、蜿豆、小紅米等副食品。喜食酸辣。在缺糧的季節(jié)里,布朗族還采集野菜、野山薯等用來充饑。人們每天吃三頓飯。蔬菜的種類有小白菜、青菜、冬瓜、南瓜、茄子、辣椒、韭菜、番茄等等。有時布朗族人們還到野外去撈捕各種的水生動物,如魚、蝦、螃蟹或捕殺各種野獸為食。布朗族人的烹調方法有煮、燒、炒、烤、醃、生吃等幾種。這些烹調方法之中,以煮、燒、烤為常用的方法。鹽、辣椒、香菜是烹調用的佐料。

布朗族人們過去飲食時很不習慣使用筷箸,而是用手來抓食。對于布朗族人們來說吸草煙是一種普遍的嗜好,即使是婦女和十多歲的兒童,也離不開煙桿。男女都喜歡嚼檳榔,用檳榔的葉子包上草煙、石灰、檳榔的果子,然后放入口中慢慢嚼,吐出的水是呈紅色的,經常這樣嚼,日久之后,牙齒就會被染成黑色。

布朗族人也喜歡喝酒,每年秋收后,家家戶戶都要釀水酒。當有客人來到布朗族人家時,布朗人就會很熱情的用這種水酒來招待客人。他們認為水酒是招待客人的佳品。

酸魚:布朗族人特別喜歡吃酸魚。酸魚的制法是將小魚去掉內臟之后,撒上少許的鹽,再把它們裝入到罐子里面,并在里面和一些冷飯,經過數天之后,等待其發(fā)酵。當這些小魚略帶一些酸酸的味道時,就可以食用了。

生肉:西雙版納的布朗族人還特別地喜歡吃生肉。生肉的做法是將生魚肉、生牛肉或者是生馬鹿肉剁細,然后再拌入辣椒、大蒜、鹽、香菜等調味品,稍醃片刻就可以食用了。

腌水腌菜:布朗族喜歡食用腌制的食品。常年用制水腌菜,做法是將青菜洗凈,在篩子上搓揉,把苦汁搓出去,然后用清水淘凈濾干,拌入少許鹽,放進罐內,加涼米湯,三五天發(fā)酸,隨后裝入碗中,拌上辣椒面即可下飯吃。布依族飲食

布依族的主食主要是稻米和玉米,還有麥子、小米、高粱、甘薯等。菜類有鹽酸菜、面辣、腐乳、豆豉、泡菜等。布依族喜愛飲酒,尤其是在逢年過節(jié)、嫁娶等喜慶日子里更是離不開酒。釀酒多稻米、高粱、麥子、薯類等為原料。

布依族釀酒品種較多,其中花溪刺梨酒馳名中外。在布依族家中,男女老少天天都要喝茶。茶是他們生活中最為普便和必不可少的基本飲料。

“姑娘茶”:布依人都是自己采制茶葉,其成分還包括金銀花等其他植物。布依人制作的茶葉中,有一種相當名貴,即“姑娘茶”。姑娘茶是布依族未出嫁的姑娘精心制作的茶葉,制好的這種茶葉都不拿出來出售,而只作為禮品贈送給親朋好友,或在談戀愛或訂親時,由姑娘家作為信物送給情人。

鹽酸菜:鹽酸最初稱作壇酸,后改稱鹽酸,是布依族久負盛名的食品。獨山出產的鹽酸菜最著名。將洗凈的青菜切成條,摻上甜酒、大蒜、辣椒粉、冰糖、食鹽等拌勻,盛于壇中。鹽酸菜香、甜中略帶苦味,鮮美可口。

糯米食品:用糯米制作的食品主要有糯米飯和糯米粑。春節(jié)的糍粑、“枕頭粽”;“三月三”、“四月八”的五色花糯米飯;端午、“六月六”的三角粽;七月半的合葉粑等。其中,糯米制的湯圓、花飯和芝麻油團粑最為知名,多用于祭祖或宴客。

肉制品:布依族的肉食主要來自家畜和家禽,還有捕食松鼠、竹鼠和竹蟲。烹調方法多為燒、煮、爆、炸、腌。對肉食的加工主要有腌肉、血豆腐和香腸。

朝鮮族飲食

朝鮮族的主要食糧一般是大米和小米。以魚肉蛋奶制品和海鮮產品為輔,基本上以素食為主,同以吃葷的民族有明顯的區(qū)別。辣泡菜是飲食中不可缺少的菜。另外,打糕、 冷面、大醬湯、辣椒和狗肉也是他們非常喜愛的。

打糕:朝鮮族最愛吃的傳統(tǒng)食品之一。打糕的歷史比較長,早在18世紀朝鮮族的有關文獻中已有記載,當時稱打糕為“引絕餅”,并稱引絕餅已稱為傳統(tǒng)食品之一。如今,凡逢佳節(jié)或紅白喜事,每家都用打糕來招待親朋好友。顧名思義,打糕是打出來的。打糕的原料主要是糯米。不產糯米的地方,則用小黃米或糜子;所灑的豆面原料,除用小紅豆外,還可以用黃豆、綠豆、松子、栗子、紅棗、芝麻等。制作時,先將粘米淘凈蒸熟,放在打糕槽內或石板上,用打糕槌子把米粒打碎粘合在一塊而成。吃的時候,用刀蘸水切割成小塊,蘸著糕面吃。

朝鮮冷面:朝鮮族傳統(tǒng)食品之一。朝鮮冷面的歷史很長。據多拉家常史書記載,17世紀上半期,朝鮮僧天珍已將制作冷面的方法傳到多拉家常。朝鮮族人不僅在炎熱的夏天愛吃冷面,即使在寒冬臘月里也喜歡坐在炕頭吃冷面。特別是每年到農歷正月初四中午,朝鮮族有全家一起吃冷面的習俗。據民間傳說這一天吃面條,可以“長命百歲”,故冷面也稱做“長壽面”。冷面的主要原料是蕎麥面、小麥面和淀粉,也可用玉米面、高粱面、榆樹皮面和土豆淀粉制作。做法是在蕎麥面中加淀粉、水,和勻成面條,煮熟后用涼水冷卻,加香油、辣椒、泡菜、醬牛肉和牛肉湯制成,吃起來清涼爽口,味道鮮美。

耳明酒:喝“耳明酒”是朝鮮族的風俗。正月十五早晨,空腹喝耳明酒,以祝耳聰,此酒并非特制,凡是在正月十五早晨喝的酒,都叫“耳明酒”。

三伏與狗肉醬湯:三伏是一年中最炎熱的季節(jié)。可是朝鮮族在三伏天卻有宰狗吃狗熱湯的習俗。這種醬湯別有風味,在三伏天吃狗肉醬湯可大補。朝鮮族大多數人愛吃狗肉。然而在節(jié)日,或辦紅白喜事時是絕對不準吃狗肉的。這是一種習俗,也是一種禮節(jié)。

五谷飯:朝鮮族吃五谷飯由來已久。新羅國時;把正月十五這天叫做“烏忌之日”,用五谷飯祭掃烏鴉。每逢正月十五,農民用江米、大黃米、小米、高粱米、小豆做成五谷飯吃。還拿一些放到牛槽中,看牛先吃哪一種,便表示哪種糧食這一年能獲豐收。這種風俗,至今還在民間流傳。

米酒:朝鮮族愛喝的一種飲料。米酒是他們招待客人的佳品,如有客人來訪,主人總要端上來一碗自家釀制的米酒。這種酒比黃酒的色稍白一點,而且還略帶甜味。這種米酒后勁十足。長輩一起喝酒時,要把頭移到旁邊去喝,切不可面對著長輩舉杯飲酒,否則就是對長輩的不尊重。

辣白菜:朝鮮族最愛吃的傳統(tǒng)食品之一。每年冬天,大白菜下來后,他們就開始制作辣白菜了。此時無論是農村還是城鎮(zhèn),家家都要做,少則幾百斤,多則上千斤,因為要持續(xù)吃到第二年的春天。辣白菜,清香爽口,有解膩解酒、助消化、增食欲之功效,既是平日家中的常菜,又可以上宴席。因此它倍受歡迎,成了朝鮮族日常飲食中所不可缺少的一道菜。

達斡爾族的飲食

達斡爾族的主食以飯(巴達)、餅(午圖莫)、粥(興恩巴達)為主,每頓飯總配肉類和粗菜。米面較之,以米為主。住在黑龍江北岸時,獸肉曾經是主食之一。遷徙嫩江流域以來,肉類減少,菜類增加了,糧食逐漸變?yōu)槲ㄒ恢魇沉恕V鞲笔撤N類繁多,營養(yǎng)豐富,別具風味。

叫“花林坡”,帶有狍子肉或牛奶的燕麥粥叫“花林坡巴達”。這是達斡爾人尤其老年人愛吃的一種飯。

炒熟的燕麥面粉叫“哈格”;炒熟后碾成的碎粒叫“欣特勒”。哈格和欣特勒常拌白糖、黃油、牛奶吃。由于哈格和欣特勒抗餓性強,干燥,便于攜帶,受到獵手、放排人、農民的歡迎。

稷子米叫“敖斯莫”,將糜子(芒格勒莫)烀熟炕干后碾制而成。

稷子米飯是達斡爾人最喜歡吃的傳統(tǒng)飯,那黃澄澄的大圓粒兒,就象一顆顆金珠子。

做熱氣蒸騰的稷子米干飯時,通常愛摻蕓豆;吃時不泡鮮、酸牛奶,就泡鯉魚湯;有時也直接做牛奶稷子米粥吃,叫“蘇提切”。

據清代汪昂輯著的《本草備要》上記載:

稷,補。甘草,益氣和中,宣(上升下行曰宣)利脾胃。

可見稷子營養(yǎng)豐富,大有益于人類健康。

稷子之所以這樣好,在于它加工前用鍋烀過,使糠皮中的營養(yǎng)元素無保留地浸入米中,減少了維生素在碾米過程中的損失,保存了較多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無機鹽和維生素;因而吃起來有股香味,碾制過程中也不易碎,提高了出米率。鍋烀還破壞了稷中的酶,殺死了害蟲,因而稷米的保存時間也較別的米長。 糜子不經鍋烀直接碾的米叫穄子,達斡爾語稱“西吉莫”。西吉莫米色發(fā)白,酷似顆顆玉珠。用它做飯時也摻蕓豆。吃時泡禽獸肉湯或鮮、熟牛奶、酸奶。

西吉莫還可做黏稠粥——西吉莫拉勒,吃時拌黃油、白糖。

“瓦熱勒拉勒”,是用西吉莫拌下犢乳牛頭三天的高質乳做成的。吃時通知本莫昆(姓)各戶,選一代表,懷揣碗匙前來聚嘗;既使散居鄰屯的本莫昆戶,接到通知也要騎馬趕來;因為這是達斡爾人象征莫昆內部求團結,共甘苦的古風之一。而今雖不通知本莫昆了,但也要通知左鄰右舍來品嘗。拉勒不僅平素吃,每逢臘月初八每家必吃。

西吉莫面粉還可做發(fā)糕(浩日吾圖莫)、黏豆包(啤斯格吾圖莫)和柳葉形煎餅。

用西吉莫面粉做的帶有吉祥花紋的糕點——油炸的果子叫“西日格勒”,內拌糖油叫“霍日勒格”,摻和山丁子面、牛油、白糖做的叫“瓦特”。這些糕點均可用于婚宴、喜慶節(jié)日和招待貴賓上。大盤子里堆滿的各色各樣的糕點,吃起來又軟又黏,又脆又松,又甜又酸,味道醇厚而鮮香。

蕎麥叫“蒿勒”。用蕎面做的饸饹叫“達勒巴達”,是達斡爾人主食中的上品。吃時拌牛奶或澆野禽肉湯、雞肉湯。 蕎面還可做拇指甲狀的面疙瘩拌肉湯吃,叫“何日格依巴達”。

內夾蘇子泥餡的蕎面餅叫“巴勒提吾圖莫”,這種餅也可拿白面做。

蕎面做的盅狀饃叫“綽莫吾圖莫”,此種饃通常放到菜鍋里煮,煮熟了單獨撈出來吃;菜味調料味均滲進饃里,吃起來別有風味。

牛奶煮蕎面面片,拌白糖黃油吃,叫“托古列”。這種面片也可拿白面做。做時用手揪或用刀切成菱形。

蕎面切面拌肉湯或牛奶者叫“拉日斯巴達”,蕎面削面拌牛奶或肉湯者叫“何日克木勒巴達”;蕎面削面拌小米混合的粥叫“沙布日旦巴達”。

用蕎面攤的薄餅叫“敖日庫莫勒吾圖莫”或“烤勺勒吾圖莫”;做時拌蔥花和葷油,吃起來也別有香味。

用蕎麥粒兒做的飯叫“阿拉莫巴達”,達斡爾族老人最喜歡吃帶狍子肉的阿拉莫粥;阿拉莫和小米或稷子米合著可做二米飯,吃時泡牛奶或肉湯。

蕎麥臍子叫“尼吉”,用尼吉做拉勒吃,也是達斡爾人愛吃的主食。

達斡爾人還喜歡用蕎面包蒸餃吃。

大麥粒兒飯叫“木日古勒巴達”,做粥的時候較多。

白面除吃面片、面條、烙餅、餃子、餡餅、包子以外,還吃油炸餅,叫“圖瓦吾圖莫”。

民國以前,達斡爾人吃面食,尤其吃白面比較單純,通常只知吃揪面片;民國以后,與漢族接觸日漸頻繁,學會了吃餃子,半月形餡餅(韭菜盒子)、包子和豆包等等?,F在經常吃的主食有白面、蕎面、稷子米、小米、苞米楂子、高粱米。

達斡爾族的副食以肉、奶、菜為主。菜總稱為“薩斯貢”;以吃燴菜、咸菜、燉菜為主。

達斡爾女子在園田里種植的菜蔬,品種相當多,故有“園田半年糧”之說。

豆莢菜叫“包日綽薩斯貢”。秋后把豆莢剪成細條曬干,以備冬春吃。

豌豆和倭瓜、土豆一塊燉著吃,也是達斡爾人常吃的菜。

長白菜叫“努嘎”,做菜以燉、熬、燴為主。秋天腌酸菜時,將長白菜浸入開水里煮片刻,拿出來空水片刻,然后放入缸里腌制冬藏。做白菜泥時,將切剁的白菜幫和葉子,連同蒜、鹽、辣椒混在一起,放到碾盤上碾碎成泥;它有別于韭菜泥和辣椒泥,自成一味。秋后還采取窖儲和曬干等冬儲辦法。

向來缺乏熘炒等高級烹調藝術的達斡爾人,唯做柳花芽菜最拿手。柳花芽菜叫“昆米勒”、“昆必勒”或“庫木勒”,是達斡爾人自古至今最喜歡吃的、具有民族特點的野生副食品。做菜時配以豬肥腸、豬肉、魚肉、狍子肉、蕓豆或土豆。那深綠色的柳花芽菜和紫紅色的蕓豆粒、白色的肉片相雜,就像紅瑪瑙、白玉片鑲嵌在墨綠色的絨氈里,格外協(xié)調雅觀。

柳花芽菜的濃郁香味,每每催人食欲大增,族人被其馥香迷得往往直至飽腹也想不起吃主食;再好的主食在柳花芽菜桌上,也會遭到族人冷待的。

據中外醫(yī)學界考證,常吃這種別致風味的柳花芽菜,對人具有清熱解毒敗火防癌的作用。

族人,尤其婦女,每年端午節(jié)前后,成群結隊地趕往江河沿岸潮濕的柳叢地帶采集;既或園田豐收了,儲存了用不完的蔬菜,也毫不減免柳花芽菜的采量和曬干儲量。

達斡爾人除了采柳花芽菜以外,還采些滿格日特(形似馬蓮的野菜)、野蔥和野韭菜(掛格斯)等做調料或做菜做餡吃。野韭菜花則被掐來,碾成韭菜花泥(索日斯)吃。

茄子切成片,葫蘆旋成條曬干冬藏。

達斡爾人腌制咸菜的本領也很高,各種咸菜五花八門。如把胡蘿卜和長白菜切成絲腌到一起;大蘿卜整塊或切成若干塊腌,吃時切成絲條,或切成小丁與野味肉丁炒在一起,就成了類醢菜;黃瓜切成片或整個腌;腌茄子時,把茄子從中間豁開一個口子,里面塞進辣椒、蒜、芹菜、香菜等調味品,使腌的茄子有五香俱全的味道。

達斡爾人還善于用黃豆自制大醬當調料吃;也生黃豆芽做菜吃。

在做肉湯或燉肉時,達斡爾人喜歡加些蘑菇、木耳、黃花等土特產品,以強化饌味,食之可口。

達斡爾人的肉食包括魚、狍、牛、羊、家豬、野豬、雞、野雞、沙雞、兔子、飛龍等禽獸、動物肉。 吃魚是達斡爾人素有的習慣,以清燉為主,鯉魚通常先煎后燉,吃其肉喝其湯。

達斡爾人的筵席,以肉為上品,豬肉骨節(jié)分上下等次,成塊煮,手把著吃為貴。

手把著吃時,蘸著漂蔥花的鹽水或韭菜花泥、白菜泥吃;尤其每年除夕的晚餐,講究闔家圍著飯桌吃手把肉。

豬的上等肉叫“瓦奇”,即*背;二等肉叫“達勒”,即肩胛;三等肉叫“叟吉”,即胯臀。瓦其和達勒,僅敬供長輩和尊貴客人享用;普通親友則用叟吉肉招待就夠了。其他動物和獸類的珠勒德(心、肝、肺、氣管、舌頭),也被認為是肉餐之尊,只饋贈貴賓、尊長和神佛享用。

除了吃手把肉外,達斡爾人還善于曬狍、羊、牛、魚肉干,吃時泡煮、油煎加工。

肉類平素主要用于燴菜、燉飪;狍肉也有在野外串烤著吃的;民國以來做餡吃的很普遍。

達斡爾人原來只吃自制的蘇子油(巴立托斯)和麻油(麻羅托斯);現在普遍吃豆油、菜籽油和花生油。

牛奶也是達斡爾人主要副食品之一,除了用于米飯面食,還制做奶皮(吾如莫)、黃油(高等日托斯)、酸奶(其嘎、吉斯恩蘇)等各種高級營養(yǎng)品。

達斡爾人還嗜好煙酒。原來喝自制的牛奶酒、燕麥粒和小米釀的米酒、杜柿釀的果酒;現在普遍從市場買現成酒喝。

煙是敬客的貴品。不論是敬客還是自己抽,都用自己栽培、烘干的葉煙。

達斡爾人還以野果汁露、各種茗茶做飲料。敬茶也是達斡爾人待客禮節(jié)之一。

女人們一到秋季,就到山野、河套采集杜柿、稠李、榛子、草莓、玫瑰果、山丁等野果山珍,除生吃外,還磨成合成性野果粉,做糕點餡,還可用開水沖融當飲料;這種野果汁露,具有濃烈的酸、甜、香三種味道,飲之清香可口,是達斡爾族獨具的,富有特殊風味的,滋補效果很強的高級飲料,專供婚姻喜事和敬待貴賓時沏用。因此,達斡爾族姑娘、媳婦、老嫗們很重視野果的采集。

達斡爾人的主副食里,可以做為年節(jié)禮物的也不少,這可從民間舞詞《年節(jié)的禮物》中看出:

給爸爸敬的是白酒,

給媽媽敬的是片肉,

給兒子送的是核桃,

給媳婦送的是饅頭;

給公公敬的是仙桃,

給姑爺送的是餄餎,

給姑娘送的是紅棗。

傣族飲食

傣族地區(qū)以產米著稱,糯米是主要食品。用糯米加工成的食品有香竹飯、黃米飯、紫米飯、米干、米線、粽子、千層年糕、各種糯米粑粑等,多達數十種。

傣族菜肴琳瑯滿目,有濃郁的民族風味。這些菜肴色、香、味、形俱佳,具有香、酸、冷、辣等特點。從制作方法上分為烤、蒸、炸、腌等幾大類,從原料上分又可分為肉類、水產類、禽蛋類、山珍類和蔬菜類等。

肉類以豬肉為主,牛肉次之,常食用的還有雞、鴨、鵝等。傣族近水居,有著豐富的魚類資源,魚是他們生活中經常吃的食物。禽蛋是家常菜。蔬菜類有瓜類、豆類、白菜、青菜、蘿卜、竹筍等。山珍類有蟒蛇肉、麂子肉、竹鼠肉、山雞肉、馬鹿肉和野豬肉等。

傣族有吃異物的習俗,《百夷傳》載:“其飲食之異者:鰍、鱔、蛇、鼠、蜻蜓、蜉、蛟、蟬、蝗、蟻、硅、土蜂之類以為食?!彼麄冞€吃沙土中的沙蛆和生在竹節(jié)中的竹蟲等許許多多奇異的食物。

飲酒是傣族的一大嗜好。平日進餐,常要喝一些酒。每到節(jié)日喜慶之際,一定要開懷暢飲。傣族善于用谷米釀酒,西雙版納所產的一種糯米燒酒,酒味香醇,入口甘甜,遠近馳名。

傣族的菜肴多喜好酸辣味,辣椒、姜、蔥、蒜、花椒、八角(大料)、香茅草、香菜、薄荷等都是不可缺少的輔料。傣家人還喜歡吃保健養(yǎng)生的特有植物,如苦涼菜、刺五加嫩枝葉、水厥菜、香菜等綠色植物,因為這些菜有清肺解毒、明目健腦等功能。

德昂族飲食

德昂族人好飲茶,飲食以大米為主,玉米、小麥、豆類次之。

茶葉:德昂民族好飲濃茶,并以善于種植茶樹聞名,因而被稱為“古老的茶農”。茶葉在該民族的社會生活中有著廣泛的用途,他們對茶葉也有特殊的感情。德昂族成年男子和中老年婦女都好飲濃茶,傳說從古老的時候就這樣了。說起德昂族飲的濃茶,那真是名不虛傳,他們把一大把茶葉投入能容納的一百亳升水的罐內加水煎煮,待茶呈深咖啡色,將茶水倒入人們常稱之為“牛眼晴杯”(比水牛眼大不了多少)中即喝。外來人喝這種茶往往要滲入幾倍的開水才行。由于德昂族人常飲濃茶,久而久之就有了茶癮,茶癮發(fā)作時會使人四肢無力,特別在走長路時使人難于行進,但只要煮一罐茶喝幾杯后,精神就抖擻起來了。人們常說,德昂族辦事情離不開茶葉,他們常把茶葉作為禮品,它表明“茶到意到”。如果去探望久別的親戚朋友,見面禮就是一包茶葉,有客人來了,主人家總是先燒水煨茶招待,男青年求婚請媒人去說親時,首先帶往女方家的也是一包兩、三斤重的茶葉。若有喜慶事邀請親朋好友光臨,送一小包扎有紅十字線的茶葉作表示。如果群眾之間發(fā)生糾紛,某一方因有過失,要求得到對方諒解時,也先送一包茶葉給對方,當有過失的一方主動送了茶葉,另一方再有理也要加以原諒,這是德昂族的禮俗,若不送茶葉而是送錢物,那就被認為是不懂德昂族的“禮”,也不會得到諒解,甚至會將事情辦壞。若相互之間的糾紛自己不能解決而需請頭人調解時,也要裹一小條茶葉和一小象草煙交叉成“Ⅹ”形交給頭人,然后再申述各自的理由。由于茶葉在德昂族的社會生活中有著特殊的意義和廣泛的用途,因此家家戶戶都習慣在住宅周圍或村寨附的山坡上栽培一些茶樹,供自己采摘揉曬干備用。除干茶外,德昂人也制作一種濕茶(酸茶),史書稱為“谷(沽)茶”,他們把菜摘來的新鮮茶葉,放入大竹筒內壓緊密封,使之糖化后食用。食用濕茶不必煎煮,從筒內取出即可放入口中咀嚼,茶味微酸苦,略帶甜味。這種茶能解暑清熱,在氣候炎熱的地區(qū),人們都喜好嚼酸茶。

東鄉(xiāng)族飲食

東鄉(xiāng)族居住在甘肅中部的干旱山區(qū),耕地主要是山地。糧食作物有小麥、青稞、洋芋、豆子、谷子、苦蕎等。所以東鄉(xiāng)族的風味食品和日常便飯都離不開這些,下面介紹的是東鄉(xiāng)族的幾種風味食品。

燒洋芋:東鄉(xiāng)族種植的洋芋淀粉含量高、沙質、味甘,煮、燒、炒都可餐用,尤以冬春二季以炕洞燙灰里燒焐的洋芋為最佳。剝掉一層皮,便呈現出烤成油黃的內質,又脆又沙又香。冬季寒冷的清晨,婦女們攬出洋芋,不洗不摘,焐在炕洞滾燙的土灰里,過一個時辰,掏出來即可烤熟。

鍋塌:青稞面發(fā)酵后,做成塊狀,貼在鍋上蒸或烙熟,這種食品東鄉(xiāng)族稱它為“鍋塌”。

米面窩窩:把米面用滾燙的開水攪拌成團塊,裝在瓊鍋里,在炕洞里燒熟,帶甜味,有時窩窩里還放上甜棗。

油香:油炸的小餅子,中間需切兩個小縫。

酥散:油炸的大麻花,有人的胳膊粗細,扭成盤旋狀,一尺見方,食用時掰開分食。東鄉(xiāng)人對所有的面食,無論大小,都得掰開吃,不得一拿上就囫圇吞吐,這是規(guī)矩。

馓子:油炸食品,酵面中和上清油、雞蛋清,爾后象柱面一樣,拉成筷子粗細,盤成一尺見方。

羅婆弱:一般混煮一些青稞、小麥、豆子或大豆,多喜用羊頭及羊蹄雜碎一齊煮用。羊蹄雜碎,燎掉毛,反復沖洗干凈,再放上花椒,青鹽,和糧食混煮在一起,講究要煮熟煮爛,是可口的美味食品。

三香茶:待客飲茶,除了茶葉以外,還在蓋碗內放上冰糖、幾枚桂圓或是燒棗,俗叫“三香茶”。

東鄉(xiāng)族的飲食上喜吃飯菜合一的食品,家家都有小石磨。東鄉(xiāng)族每日三餐不離洋芋。洋芋既可當菜,又可當飯。煮、燒、烤、炒均可,特別是冬春二季。東鄉(xiāng)族還喜把青稞面,大麥面做成“鍋塌”或“瓊鍋饃”作為主食。

東鄉(xiāng)族熱情好客,以雞待客是東鄉(xiāng)人的傳統(tǒng)禮節(jié)。東鄉(xiāng)人在宴席上吃雞十分講究,通常把雞的各個部位分成13個等級,按輩份吃相應等級的部位。在13個部位中,雞尖(雞尾部)最為尊貴,一般只有席間主客和年長者才有資格享用。

東鄉(xiāng)族制作“棧羊”肉,獨具特色,一般都是清水下全羊,鍋上蒸“發(fā)子”,屠宰棧羊吃發(fā)子是東鄉(xiāng)族改善生活的一種形式,當地有句諺語說:“先來的發(fā)子比后來的肉香”。東鄉(xiāng)族還善于把棧羊肉制成清湯羊肉,美味可口,滋補營養(yǎng),老少皆宜。

東鄉(xiāng)族人喜歡喝紫陽茶和細毛尖茶,一般每餐離不開茶,多數用蓋碗泡茶,也有用小茶壺的。蓋碗亦稱“三炮臺”,即由茶蓋、茶碗和底盤座組成。

侗族的飲食文化自成一體,大致可用“雜”(膳食結構)、“酸”(口味嗜好)、“歡”(筵宴氛圍)三個字來概括。在其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中包含了許多神奇的內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相關知識

規(guī)劃健康飲食?不妨先寫寫飲食日記
四川的月子膳食與風俗
國際素食日:歷史上哪些名人大家是素食主義者?
二十四節(jié)氣飲食養(yǎng)生習俗
想吃得健康 不妨學寫飲食日記
【中國月子習俗】中式坐月子習俗盤點 中國坐月子的老習俗你了解多少?
壯族的風俗習慣、生活習慣
立夏吃什么 立夏的飲食習俗
健康生活:堅持每天寫日記,記錄生活中的喜悅和挑戰(zhàn)!
老年人健康監(jiān)測記錄表

網址: 寫作素材:中國少數名族飲食風俗記錄 上 http://m.u1s5d6.cn/newsview378788.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