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茶文化之中國茶道概述

茶文化之中國茶道概述

來源:泰然健康網(wǎng) 時間:2024年12月08日 07:49

中國茶道的起源

茶道,是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理、倫理、道德,通過品茗來修身養(yǎng)性、品味人生,達到精神上的享受。修行是茶道的根本,是茶道的宗旨,茶人通過茶事活動怡情悅性、陶冶情操、修心悟道。中國茶道的修行是“性命雙修”

一、中國茶道的由來

中國是茶樹的故鄉(xiāng),是世界上最早發(fā)現(xiàn)茶、利用茶、種植茶,并且最早實現(xiàn)茶葉商品化生產(chǎn)的國家?!渡褶r(nóng)本草經(jīng)》記載:“神農(nóng)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即茶的古字。陸羽《茶經(jīng)·六之飲》有“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nóng)氏,聞于魯周公……”意思是說,茶作為飲料來喝,是從神農(nóng)氏開始的,而把它傳布開來,則是在周朝魯國先君周公的時候。神農(nóng)即炎帝,是傳說中農(nóng)耕文明和中醫(yī)中藥的創(chuàng)始者。

(一)茶道起源

中國人在唐或唐以前,就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yǎng)性之道。大家公認,唐朝的陸羽是中國茶道的始創(chuàng)人。陸羽《茶經(jīng)》三卷十章,立論完備,在世之時已廣為流傳,至今則譯成各國文字,在世界藝術殿堂增添了茶味。

(二)以茶修行

修行是茶道的根本,是茶道的宗旨,茶人通過茶事活動怡情悅性、陶冶情操、修心悟道。中國茶道的修行為“性命雙修”,修性即修心,修命即修身,性命雙修亦即身心雙修。修命、修身,也謂養(yǎng)生,在于祛病健體、延年益壽;修性、修心在于修道立德、怡情悅性、明心見性。性命雙修最終落實于盡性致命。

中國茶道的理想就是養(yǎng)生、怡情、修性、證道。證道是修道的結(jié)果,是茶道的理想,是茶人的終極追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茶道的宗旨、目的在于修行,環(huán)境亦好,禮法亦好,茶藝亦好,都是為著一個目的——修行而設,服務于修行。修行是為了每個參加者自身素質(zhì)和境界的提高,塑造完美的人格。

二、品茶的三種境界

一是喝茶:將茶當飲料解渴。二是品茶:注重茶的色、香、味、韻、形,講究水質(zhì)、茶具、環(huán)境、氣氛,喝的時候又能細細品味。三是得道: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理、倫理、道德,通過品茗來品味人生、修身養(yǎng)性。

三、中國茶文化的意義

茶文化與一般的飲食有很大的區(qū)別,它除了滿足人們的生理需要之外,更重要的是能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茶道精神是在茶藝操作過程中體現(xiàn)的,是人們在品茶活動中的一種高品位的精神追求。除了文化的傳承,茶對提升我們?nèi)粘I钇肺丁⒑椭C人際關系、加強身心修養(yǎng)具有深遠的意義。

(一)增進人際關系

以茶敬客,可以化解矛盾,增進團結(jié),和諧人際關系。

俗話說:人不可一日無茶,可見茶在生活中所處的地位。茶也是古往今來的待客之道,有詩云:“寒夜客來茶當酒。”可見古人以茶代酒款待客人的傳統(tǒng)。我們以茶待客,不僅能融洽關系,而且也能提升品位,無形中也提高了交往的質(zhì)量和意義。

(二)促進家庭和諧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每個人生活中溫馨的港灣。在繁忙的工作和學習之余,回到家中,一杯茶,可以解去一天的身心疲憊。

或握杯獨飲,享受茶藝的寧靜,品味人生的滋味,感悟人生的真諦,調(diào)整思路和心緒,以更飽滿的熱情去面對生活和學習中的激烈競爭;或家人團聚,圍桌共飲,在親切溫馨的氣氛中,排除生活中的各種不快和煩惱,享受親情,享受天倫之樂。可見,茶對于調(diào)和家庭氣氛,促進家庭成員的交流,豐富生活內(nèi)容,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手段。

(三)有益身心健康

茶是最好的保健飲料,這已為幾千年的經(jīng)驗及現(xiàn)代科學所證明。飲茶能振奮精神,開闊思路,消除身心疲勞,保持旺盛的活力。

茶文化是應對人生挑戰(zhàn)的益友。在激烈的社會競爭、市場競爭下,緊張的工作、應酬,復雜的人際關系,以及各類依附在人們身上的壓力不輕。參與茶文化,能更好地使精神和身心進一步放松,更自如地應對人生的挑戰(zhàn)。

(四)能夠修心養(yǎng)性

茶原來生長在大森林之中,耐得陰苦,不出鋒頭,緊緊和大自然擁抱在一起。不管作為藥用、食用還是飲用,茶都能滿足人們的物質(zhì)需要。同時,又能給予人們精神的寄托與信仰的滿足。陸羽在《茶經(jīng)》中指出,茶之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唐代韋應物的茶詩《喜園中茶生》也提出,“潔性不可污,為飲滌塵煩”,“此物性靈味”,“得與幽人言”。清代鄭板橋則“只和高人入茗杯”。茶具有性儉、自然、中正、純樸的性質(zhì),這使茶與崇尚虛靜自然的道家思想達到了最大程度的契合。古人常把茶品、人品相提并論。茶初泡為苦,繼而轉(zhuǎn)甘,后則淡然,

四、茶道與茶藝的關系

茶道是以修行得道為宗旨的飲茶藝術。它是茶藝與精神的結(jié)合,并通過茶藝表現(xiàn)精神。

(一)茶藝是茶道的必要條件

茶藝是茶道的基礎和載體,是茶道的必要條件,茶道離不開茶藝。茶藝可以獨立于茶道而存在。茶道以茶藝為載體,依存于茶藝。茶藝重點在“藝”,重在習茶藝術,以獲得審美享受;茶道的重點在“道”,旨在通過茶藝修心養(yǎng)性、參悟大道。

(二)“藝”與“道”

我們這里所說的“藝”,是指制茶、烹茶、品茶之術;我們這里所說的“道”,是指藝茶過程中所貫徹的精神。有道而無藝,那是空洞的理論;有藝而無道,藝則失去精神。茶藝,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規(guī)律、本源與本質(zhì),它經(jīng)常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你卻完全可以通過心靈去體會。茶藝與茶道結(jié)合,藝中有道,道中有藝,是物質(zhì)與精神高度統(tǒng)一的結(jié)果。

著名茶文化專家蔡榮章認為:“如要強調(diào)有形的動作部分,則使用‘茶藝’;強調(diào)茶引發(fā)的思想與美感境界,則使用‘茶道’。指導‘茶藝’的理念,就是‘茶道’道依存于茶藝,舍茶藝則無茶道。茶藝的內(nèi)涵小于茶道,但茶藝的外延大于茶道。茶藝可以獨立于茶道而存在,作為一門藝術,也可以進行舞臺表演。因此說,表演茶藝或茶藝表演是可以的,但說茶道表演或表演茶道則是不妥的。因為,茶道是供人修行的,不是表演給別人看的,可表演的是茶藝而不是茶道。

五、茶文化的演變與發(fā)展

我國飲茶方法先后經(jīng)過烹茶、點茶、泡茶以及當代飲法等幾個階段。

古代飲茶方法不同于現(xiàn)今。古人飲茶法的記載始見于三國時代(公元220~280年),魏國人張揖《廣雅》記載:“荊、巴間(地處今長江中游一帶)采茶作餅……若飲,先炙令色赤,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蔥、姜芼(mào)之(‘芼之’即茶末與蔥姜等煮成羹食)。其飲醒酒,令人不眠。

(一)唐代烹茶

進入唐代(公元618~907年),飲茶以烹煎為主,將茶餅碾碎成末再飲。據(jù)陸羽《茶經(jīng)》記載,唐時文人啜茶法,采茶制餅,把干茶餅放在無煙炭火上炙烤,候冷入茶碾碾成茶粉,過羅備用。煮茶時先燒一鍋開水,稍沸時放點食鹽調(diào)成咸味,即用“茶則”(量具)匙茶粉入鍋、攪勻稍煮,舀入茶碗,溫降至適口時趁熱喝。一碗不夠,再喝一碗。唐時人們感覺適量飲茶可以提神醒腦,陸羽稱之為“蕩昏寐”。陸羽總結(jié)、提倡的飲茶法是飲茶史上“清飲法”的雛形,因為仍保留加鹽的飲茶方法。

唐代民間飲茶采用的是“調(diào)飲法”,即將茶葉與其他食物摻和煮飲。陸羽《茶經(jīng)》記載的是把茶餅搗碎“貯于瓶缶中,以湯沃焉,謂之痷(通‘腌’)茶,或用蔥姜、棗、橘皮、茱萸、薄荷之屬,煮之百沸”,即煮得透熟飲用。唐末文人皮日休介紹說:“季疵(即陸羽)以前稱茗飲者,必渾以烹之,與夫瀹蔬而啜者無異也?!碧拼b《蠻書》說云南少數(shù)民族飲茶,“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陸羽一派文人不主張這樣飲法,認為這樣茶湯像“溝渠間棄水”(見《茶經(jīng)·六之飲》)。但民間習俗就是這樣飲法,也就是“調(diào)飲法”。從此以后,“清飲”和“調(diào)飲”兩種方法逐漸發(fā)展傳播至今。

(二)宋代點茶

進入宋代(公元960~1279年),經(jīng)過蔡襄和宋徽宗等上層人士的提倡,飲茶趨向精致,對清飲法進行了兩點改進:一是茶粉由鍋煮改為碗泡,名曰“點茶”、“分茶”;二是茶中不再添加咸味或香料,但仍保留茶湯和茶粉渣一道喝的習俗,即相當于現(xiàn)代日本“抹茶道”的點飲法。唐宋清飲法可稱“湯、渣同飲”。

(三)明代散茶沖泡

進入明代(公元1368~1644年),基于制茶簡約化,絕大部分地區(qū)不再制作茶餅,而改制成散形茶葉,時稱“草茶”,即相當于現(xiàn)代炒青、烘青、曬青的前身。泡飲時,取茶葉入茶壺、茶杯,開水沖泡,留下茶渣不食,進入完全的“清飲法”。散茶開始被人們接受,用沸水沖泡散茶的飲茶方式走進了人們的生活。

清代時,無論是茶葉、茶具還是茶的沖泡方法大多已和現(xiàn)代相似,六大茶類品類齊全。當時,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茶葉出口國。

相關知識

中國茶文化與茶健康
茶療,將中醫(yī)藥文化與茶文化推向世界
茶灸的養(yǎng)生之道
茶文化養(yǎng)生:一杯好茶,一生健康
聊聊茶葉里的健康之道
中國藥茶的起源與發(fā)展:中醫(yī)養(yǎng)生文化的瑰寶
飲茶中的養(yǎng)生之道
你知道茶中減肥之冠是誰嗎?
茶文化―茶與健康―排毒瘦身7種經(jīng)典茶
養(yǎng)生之道論文(優(yōu)秀范文8篇),中醫(yī)養(yǎng)生論文

網(wǎng)址: 茶文化之中國茶道概述 http://m.u1s5d6.cn/newsview358794.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