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空氣悶熱,出汗多,人的胃口也隨之變差,因此冰涼多汁的水果,像西瓜、哈密瓜、水蜜桃等成為很多人的“心頭好”。既能降溫,又能補充維生素,還能減肥瘦身,可謂一舉多得!
不同的糖類甜度不同
水果中的糖主要有三大類: 葡萄糖、果糖、蔗糖,它們不僅化學(xué)結(jié)構(gòu)各不相同,甜度差別也很大。
果糖>蔗糖>葡萄糖
像梨、獼猴桃和杏這三種水果,含糖總量其實相似,但一般吃起來梨子是最甜的,其次是獼猴桃,最后是杏。這就是因為梨子所含的果糖占了66%,獼猴桃占了50%,而杏子只占了10%。
肯定有人要問:為什么獼猴桃果糖那么多,卻沒那么甜?這就要說到 影響甜度的其它物質(zhì),淀粉、無機鹽、單寧類物質(zhì)等。
水果不僅有糖,還有酸、澀
簡單來說,就像一盤菜里可以加糖加鹽加醋,這些會相互影響。而水果中像檸檬酸、蘋果酸等有機酸和具有一定澀味的單寧類物質(zhì), 可降低水果甜度;而鉀、鈉等無機鹽類物質(zhì)可以提升甜度。
果糖的熱量
100克果糖的熱量約為400大卡,100克蔗糖的熱量約為389大卡,100克葡萄糖的熱量約為409大卡。
對比一下,100克雞肉的熱量為134大卡、100克羊肉熱量為178大卡、100克牛肉的熱量約288大卡。
由此可見, 水果要是吃不對,可能比吃肉更易長胖~
水果選擇參照表
既然口感不靠譜,小編就為大家整理了水果含糖量的排行表:
1
糖多不甜的水果
有些水果,雖然吃起來不甜,甚至酸酸的,也可能含有很高的糖分, 高血糖、肥胖人群更要少吃,比如:
●火龍果,每百克糖分在14%左右,并且其中近70%-80%為葡萄糖,升糖速度較快。
● 人參果,沒什么味道,糖分高達18%。
● 百香果,吃起來酸酸甜甜的,糖分達到了13%左右。
● 山楂,很酸,助消化,一點都不甜,但是其糖分高達22%。
2
糖少但甜的水果
有些水果吃起來甜,但含糖量未必高,日??梢赃m當(dāng)多做選擇,比如:
● 草莓,低糖水果的典型代表,每100g的含糖量在6%左右,熱量約32大卡,而且其膳食纖維豐富(1.1g/100g),升糖指數(shù)也只有41,屬于低GI水果,很適合減肥人群、糖尿病患者。
● 哈密瓜,每百克糖分在7.7%左右,每百克的熱量也就34大卡。
● 芒果,雖然是熱帶水果,含糖量并不是很高,每百克約7%左右,而且熱量在35大卡,膳食纖維比草莓甚至還高些,1.3g/100g。
3
脂肪含量高的水果
● 牛油果:減肥界的新晉“網(wǎng)紅水果”。雖然低糖低鹽、低碳水,還富含健康的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和礦物質(zhì),但其熱量指數(shù)比豬肉還高——100克瘦豬肉143大卡,100克牛油果160大卡。而且其脂肪含量高達15%-30%!
● 榴蓮:有“水果之王”的美稱,營養(yǎng)全面豐富,但所含熱量之高僅次于牛油果——每100克熱量高達157大卡,其中脂肪含量占到4.1%,糖分占到28.3%,屬于高糖高熱量水果了。
● 椰子:椰子汁的熱量并不高,其熱量主要集中在椰子肉中——每100g椰子肉的熱量高達241大卡,脂肪含量為12%,糖分高達31.3%。
● 冬棗:“VC之王”。每100克的維生素C含量高達243mg,差不多是蘋果的60倍,檸檬的10倍!但其熱量和含糖量同樣驚人——每100克的熱量是125大卡,含糖量高達30%!
因此即使?fàn)I養(yǎng)好,但高脂肪、高熱量的事實也不能改變。 建議用牛油果代替沙拉醬、蛋黃醬、煉乳等調(diào)味品。
夏季吃水果,牢記3件事
除了種類的選擇上有講究,我們在吃的過程中也要注意:
1
水果分寒、熱
從中醫(yī)營養(yǎng)角度來說,水果是分寒、熱的,如果自己的身體不適合吃寒性或熱性的水果,食用不當(dāng)或吃得過多,都可能會對身體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
● 寒性水果:梨、提子、橙子、蘋果、柚子、石榴、西瓜。
● 熱性水果:橘子、芒果、荔枝、龍眼。
● 平性水果:香蕉、桃、葡萄。
2
飯前食用更有利于減肥
水果中的營養(yǎng)成分很多都是水溶性的,飯前食用更容易被腸胃消化吸收;而且容易產(chǎn)生飽腹感,對于想要減肥的人群能幫助抑制食欲。
若飯后吃水果, 最好要在1小時以后,以免引起消化不良,出現(xiàn)腹脹、便秘的現(xiàn)象。
3
水果不能代替蔬菜
盡管水果、蔬菜總是被人相提并論,但 兩者的營養(yǎng)成分、價值各有特點,不可相互替代。
像大多數(shù)深色蔬菜的維生素、礦物質(zhì)、膳食纖維等含量遠高于水果。但水果中的碳水化合物、有機酸和芳香物質(zhì)比新鮮蔬菜多,且水果食用前不用加熱,其營養(yǎng)成分不受烹調(diào)因素的影響。
無論水果甜不甜,熱量高不高,每天吃的量都應(yīng)控制在200g-350g,蔬菜攝入量應(yīng)該達到500g,而且要不同種類換著吃。
綜合:廣東衛(wèi)生信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zé)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