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雕塑文化

雕塑文化

來源:泰然健康網 時間:2024年12月04日 23:38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和人們觀念的改變,在現(xiàn)代藝術中出現(xiàn)了反傳統(tǒng)的四維雕塑、五維雕塑、聲光雕塑、動態(tài)雕塑和軟雕塑等。雕塑是許多造型藝術中的一種。又稱雕刻,是雕、刻、塑三種創(chuàng)制方法的總稱。通常是人們用各種可塑材料(如石膏、樹脂、粘土等)或可雕、可刻的硬質材料(如木材、石頭、金屬、玉塊、瑪瑙、鋁、玻璃鋼、砂巖、銅等),創(chuàng)造出具有一定空間的可視、可觸的藝術形象,借以反映社會生活、表達藝術家的審美感受、審美情感、審美理想的藝術。雕、刻通過減少可雕性物質材料,塑則通過堆增可塑物質性材料來達到藝術創(chuàng)造的目的。圓雕、浮雕和透雕(鏤空雕)是其基本形式。在同一環(huán)境里用一組圓雕或浮雕共同表達一個主題內容的叫組雕。

按其形式分類

按照不同的分類標準,可以出現(xiàn)不同的分類形式:有三種基本形式:圓雕、浮雕和透雕。

圓雕:就是指非壓縮的,可以多方位、多角度欣賞的三維立體雕塑。手法與形式也多種多樣,有寫實性的與裝飾性的,也有具體的與抽象的,戶內與戶外的,架上的與大型城雕,著色的與非著色的等;雕塑內容與題材也是豐富多彩,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動物,甚至于靜物;材質上更是多彩多姿,有石質、木質、金屬、泥塑、紡織物、紙張、植物、橡膠等等。

浮雕

浮雕:是用壓縮的辦法來處理對象,靠透視等因素來表現(xiàn)三維空間,并只供一面或兩面觀看。浮雕一般是附屬在另一平面上的,因此在建筑上使用更多,用具器物上也經??梢钥吹?。由于其壓縮的特性,所占空間較小,所以適用于多種環(huán)境的裝飾。現(xiàn)代社會,它在城市美化環(huán)境中占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浮雕在內容、形式和材質上與圓雕一樣豐富多彩。它主要有神龕式、高浮雕、淺浮雕、線刻、鏤空式等幾種形式。高浮雕是指壓縮小,起伏大,接近圓雕,甚至半圓雕的一種形式,這種浮雕明暗對比強烈,視覺效果突出;淺浮雕壓縮大,起伏小,它既保持了一種建筑式的平面性,又具有一定的體量感和起伏感;線刻是繪畫與雕塑的結合,它靠光影產生,以光代筆,甚至有一些微妙的起伏,給人一種淡雅含蓄的感覺。

透雕:去掉底板的浮雕則稱透雕(鏤空雕)。把底板去掉,從而產生一種變化多端的負空間,并使負空間與正空間的輪廓線有一種相互轉換的節(jié)奏。這種手法過去常用于門窗欄桿家具上,有的可供兩面觀賞。

按其功能分類折疊

大致可分為紀念性雕塑、主題性雕塑、裝飾性雕塑、功能性雕塑以及陳列性雕塑五種。但這五種分類并不是界線分明的?,F(xiàn)代雕塑藝術相互滲透,它的內涵和外延也在不斷擴大,如紀念性雕塑也可能同時是裝飾性雕塑和主題性雕塑;裝飾性雕塑也可能同時是陳列性雕塑。

紀念性雕塑:是以歷史上或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或事件為主題,也可以是某種共同觀念的永久紀念。用于紀念重要的人物和重大歷史事件。一般這類雕塑多在戶外,也有在戶內的。折疊

敦煌莫高窟雕塑

主題性雕塑:它是某個特定地點、環(huán)境、建筑的主題說明,它必須與這些環(huán)境有機地結合起來,并點明主題,甚至升華主題,使觀眾明顯地感到這一環(huán)境的特性。它可具有紀念、教育、美化、說明等意義。 主題性雕塑揭示了城市建筑和建筑環(huán)境的主題。在敦煌縣城有一座標志性雕塑《反彈琵琶》,取材于敦煌壁畫反彈琵琶伎樂飛天像,展示了古時“絲綢之路”特有的風采和神韻,也顯示了該城市擁有世界聞名的莫高窟名勝的特色。這一類雕塑緊扣城市的環(huán)境和歷史,可以看到一座城市的身世、精神、個性和追求。折疊

裝飾性雕塑:是城市雕塑中數(shù)量比較大的一個類型,這一類雕塑比較輕松、歡快,帶給人美的享受,也被稱之為雕塑小品。它的主要目的就是美化你的生活空間,創(chuàng)造一種舒適而美麗的環(huán)境,可凈化人們的心靈,陶冶人們的情操,培養(yǎng)人們對美好事物的追求。我們平時所說的園林小品大多都是這類雕塑。折疊

功能性雕塑:是一種實用雕塑,是將藝術與使用功能相結合的一種藝術,功能性雕塑其首要目的是實用,比如公園的垃圾箱,大型的兒童游樂器具等。折疊

陳列性雕塑:又稱架上雕塑,尺寸一般不大。它也有室內、外之分,但它是以雕塑為主體充分表現(xiàn)作者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風格和個性,甚至是某種新理論、新想法的試驗品。它的形式手法更是讓人眼花繚亂,內容題材更為廣泛,材質應用也更為現(xiàn)代化。

雕塑藝術往往因使用材料不同,制作方法也各有差異。概括起來有:泥塑、木雕、石雕、玉雕、砂巖雕塑五類制作方法。

泥塑

泥塑的制作方法大致分二種:一種是近代從西歐傳入的雕塑的制作方法;另一種采用中國傳統(tǒng)泥塑制作方法。

從西歐傳入雕塑的制作方法:先要有一個雕塑鐵架子,架子根據塑像的姿態(tài)、形體的比例大小,而決定內部骨架的形狀;在骨架四周扎上若干小十字架,它的作用是將泥巴相聯(lián)成為一個整體,不至于塌落,便于塑造。架子做好后,根據預先做好的泥巴構圖進行放大塑造。圓雕是立體的,要有一個整體觀念。先把四面八方的泥堆好,由簡而繁,逐步深入。

第一步要注意每個角度的整體效果。

第二步要分析形體結構是否準確,整體與局部的關系是否統(tǒng)一和諧。

第三步著重形象的細致刻畫,直到完成。

泥塑因受氣候影響易裂變形,難以永久保存,故泥塑完成后一般要翻成石膏像。就成為一件作品。今天接觸到的雕塑作品,大都是石膏做成的,往往噴上各種顏色,使它產生青銅、木材、石頭等等的質感。翻石膏有一套復雜的技術。

中國傳統(tǒng)的泥塑制作方法:不同的是,在中國的寺廟里,許多神佛的塑像金碧輝煌,如果打碎一看,原來是一堆木材、泥團、棉花、斷麻、沙子、稻草、麥秸、葦秸、谷糠、元釘?shù)鹊葨|西。它的制作程序大體是這樣的:

第一步,根據神佛的題材、大小、動態(tài)、先搭好木制骨架,在骨架上捆上稻草或麥秸以增大體積,再用谷殼和稻草泥拌好的粗泥在骨架上用力壓緊、糊牢;

第二步,等粗泥干到七成的樣子再加細泥(細泥用粘土、沙子、棉花等混合而成),把人物的神態(tài)充分刻畫出來;

第三步,等泥塑全干透后產生大小許多裂縫,再加以修補;

第四步,等泥巴干透后,把表面打磨光潔,然后用膠水裱上一層棉紙,并加以壓磨,使表面一層更平正、細致、堅固,再涂上一層白粉(白粉加膠水);

第五步是在白色的形體上,根據人物的需要上各種顏色,待全部顏色上好后,再涂上一層油,以保護彩色的鮮艷,到此就全部完成了。

木雕

木雕

中國木雕藝術具有悠久的歷史,在殷、周就已流行。到了戰(zhàn)國時代,木雕的制作頗為盛行。由于木質材料易于腐朽和焚燒,所以木雕傳世不多。木雕用的材料因地制宜,一般有黃楊木、紅木、金木、白果木、龍眼木、樟木等等。

中國傳統(tǒng)的木雕制作方法:

(一)因材料進行設計,充分發(fā)揮木頭的自然形態(tài)和特點。

(二)一般先要畫出構圖或做出泥塑的稿子,即便有經驗的藝人也要細心研究和推敲,打好一個成熟的腹稿。

(三)先打粗坯,如雕人物要初步雕出人物的動態(tài)、比例、形體以及空間體積等,把基本形態(tài)刻畫出來。

(四)利用各種不同形狀的鑿子,用由粗到細、由整體到局部、由簡而繁、逐步深入的方法,雕出形態(tài)生動、性格鮮明的形象。

現(xiàn)代木雕采用新工藝:還有大型木雕,先做好泥塑,翻成石膏像,再以石膏像(模特)作依據,采用“點形儀”工具,在木材的前后上下四周找出點子(形體的部位)。用這樣的方法雕刻出來的作品,形象正確不走樣,效果很好。

石雕

石雕

石雕就是采用各種不同石料雕成的作品,它在歷史上占重要地位,不論中國或外國很早就發(fā)展了石雕藝術。

石雕一般采用大理石、花岡石、惠安石、青田石、壽山石、貴翠石等作材料?;▽?、大理石適宜雕刻大型雕像;青田石、壽山石的顏色豐富,更適宜于小型石雕。石雕的制作方法多種多樣,根據石料性質和雕刻者的習慣各不相同,大致可分為二種:

一是傳統(tǒng)制作方法,構思、構圖、造型以及打石雕刻都是由個人獨自完成。而大型雕刻要在石料上畫好水平線和垂直線,打格子取料,用簡易測量定位的方法進行雕刻。

二是采用新的工藝,即先做好泥塑,翻成石膏像,然后將石膏像(模特兒)作為依據,依靠點形儀,再刻成石雕像。

玉雕

玉雕總稱玉器,有悠久的歷史。中國在新石器時期已有玉佩出現(xiàn),商朝的琢玉技藝就比較成熟了。玉雕的材料,有白玉、碧玉、青玉、墨玉、翡翠、水晶、瑪瑙、黃玉、獨玉、岫玉等幾十種。因為玉本身性質細致、堅硬而溫潤,或白如凝脂,或碧綠蒼翠,色澤光潔而可愛,適合制作名貴的裝飾品。玉雕藝人善于利用材料本身的花紋,因料設計色調和形態(tài),通過精心構思創(chuàng)作出許多精美絕倫的玉雕珍品。如北京玉器廠制作的水膽瑪瑙制品《旭日東升》,就是一件珍品。什么叫水膽瑪瑙?其中的水是在億萬年前火山爆發(fā)時,水蒸氣被巖漿密封,冷卻以后凝結而成的,因為它呈現(xiàn)膽狀,所以稱之為水膽。而水膽外面的巖漿隨著歲月的流逝,密度不斷增加,便形成了瑪瑙,這在自然界是極為罕見的。北京玉器廠藝人就是利用水膽瑪瑙的自然特點,雕刻出一輪紅日從海面上噴薄欲出、浪花飛卷、仙鶴齊鳴的景象,有如天成,令人稱絕!

至于玉石的制作,一般人以為是用雕刀刻成的,其實不然。玉石的質地很堅硬,雕刀刻不進去,而是采取琢磨的方法,即在制作時,用各種形狀的鉆頭、金鋼砂和水,根據作品形狀把多余部分琢磨掉。因此完成一件玉雕作品要花很長的時間。

砂巖雕塑

現(xiàn)開發(fā)的主要產品有砂巖圓雕,浮雕壁畫,雕刻花板,藝術花盆,雕塑噴泉,風格壁爐,羅馬柱,門窗套,線條,鏡框,燈飾,拼板,梁托,家居飾品,環(huán)境雕塑;建筑細部雕塑,園林雕塑,校園雕塑,抽象雕塑 ,名人雕塑,歐式構件、砂巖板、鏤空柱、鏤空花板、塑模假山、景觀雕塑(裝飾雕塑、水景雕塑)等。所有產品均可以按照要求任意著色、彩繪、打磨明暗、貼金;并可以通過技術處理使作品表面呈現(xiàn)粗獷、細膩、龜裂、自然縫隙等真石效果。主要生產顏色有黃砂巖、白砂巖、紅砂巖。純手工打造,耐磨、經久耐用、使用美觀。產品完全是無機材料人工合成,屬于綠色環(huán)保產品。

  折疊

工具是雕刻家從事創(chuàng)作的最直接的助手和伴侶。雕塑的基本工具有:

雕塑刀

為泥塑工具,用于刮、削、貼、挑、壓、抹泥塑和造型 。又分為3種 :

第一種為金屬工具,由鋼( 發(fā)藍防銹 )、不銹鋼、黃銅等制成,刀頭分斜三角形、柳葉形、卯葉形和箭鏃形,有的邊緣為鋸齒狀。

第二種為非金屬工具,由竹、木 、骨 、象牙 、牛角、塑料等材料制成。大型的刀具形狀有鞋底形、墨魚骨形、拇指形 、斜三角形等 ;小型刀具形狀有菱角形 、小腳形、球形、條形等。

第三種為刮刀,可切削造型和做衣紋,有各種圓弧形和方形雙面刮刀等。

石雕鑿

為鋼質桿形石雕工具,下端為楔形或錐形,端末有刃口,用錘敲擊上端使下端刃部受力,按刃部形狀分尖鑿、平鑿、半圓鑿和齒鑿,是石雕基本工具。

石雕錘

為敲擊工具,用以敲擊石雕鑿或木雕刀雕刻石、木料,分大、中、小三號?;ㄥN亦是石雕錘,直接以錘面敲擊石塊,造成粗獷厚重,渾然一體的雕塑感。剁斧用于直接剁砍石面,砍出工整平行的細線,能加強雕塑體面的方向感、韻律感。

木雕刀

一般由刀頭、刀把和鐵箍構成,依刃口形狀分平口、斜刃、三角和圓口刀 4 種,按頸狀分有曲頸 、直頸兩種 ,每一類又各有大、中 、小 3 號。

弓把

為雕塑用卡鉗 。可測量距離 ,有兩個可開合的象牙形卡腳,也可隨時改變卡腳的彎度。

比例弓把

是雕塑放大用的度量工具。

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燦若星河,形成了具有中華文化獨特韻味的雕塑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①以動物現(xiàn)象為主題造型

如安陽婦好墓出土的鸮尊,站立的鸮 鳥圓目大睜,堅實有力,外表裝飾有其它動物紋樣的裝飾;再如湖南 醴陵出土的象尊,在基本寫實的基礎上又有夸張變形的因素,鑄造技術精細。

②青銅器的雕塑

青銅器的雕塑為以下幾種:表面裝飾有浮雕、圓雕、透雕等形式。如湖南寧鄉(xiāng)出土的四羊方尊,體態(tài)巨大,四角各鑄一卷角羊頭,造型端莊;如河北平山中山國都遺址出土的人物座三連燈,以人物造型為燈具的主體結構,神態(tài)自然。

③是相對獨立的青銅造像

四川廣漢三星堆出土的站立人物像是最有代表性的一個,高172厘米,加上基座高達262厘米,面部形象簡潔,整體感較強,整個外形上有比較精致的裝飾。再比如河南洛陽出土的玩鳥頑童雕像,其面部表情生動,非常寫實。這些青銅器雖在性質上仍屬工藝品(實用目的),但已初步具備了雕塑藝術的屬性。一些夸張變形奇特的紋飾,構成了威嚴神秘的氣氛,反映了那個歷史時期的審美觀點和對自然環(huán)境的理解。

④石、玉、陶等材料制成的雕塑作品

另外,在這個時期還有用石、玉、陶等材料制成的雕塑作品。這類雕塑的目的在于祭祀、日常生活用品、服飾等方面。其中以玉雕最為突出。商周墓中經常會有玉雕的佩飾品,有玉鱉、玉虎、玉人等等,以簡潔明快的手法表現(xiàn)人和動物的形象特征。如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玉人坐形,高8.5厘米,周身飾饕餮獸面紋,頭上鉆孔,以利穿繩佩帶。再如陜西寶雞西周墓出土的玉雕鹿形,姿態(tài)可愛,盡管體形很小,但其刻畫卻十分傳神。

⑤歷代典型雕塑文化

原始時期雕塑文化—陶制品 [1]。中國原始時期雕塑文化最初形態(tài)是陶制品。中國原始時期的雕塑藝術,大致可以追溯至公元前四千年以上。最初的雕塑可以從原始社會的石器和陶器算起,造型多樣的陶器,為中國雕塑的多向性發(fā)展奠定了基礎。中國原始雕塑的最初形態(tài)是陶制品,它與其實用價值密不可分,從工藝手段上講,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一是以動物外形為器皿,如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陶質鷹鼎,高36厘米,以鷹身為鼎體、以二足為三個支點,器形飽滿,為此類雕塑與器皿完美結合的代表作品之一。

二是裝飾部分的雕塑,它們有的以配件的形式出現(xiàn),如蓋鈕、把手等;有的以表面浮雕等形式出現(xiàn)。題材有動物、植物、人物等等。甘肅大地灣出土的陶瓶人頭像,可謂中國早期人物雕塑的開端,作者巧妙地將陶瓶的口部塑成一個人頭像,制作細膩,形象生動。

三是小型動物或人物捏塑,這種小雕塑都是古代工匠不假任何工具而信手捏制的,形體小巧,帶有濃厚的人情味。浙江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塑豬可能是我國江南地區(qū)最古老的雕塑作品,距今有七千年了。盡管作品只有6.3厘米大,

商、周時期雕塑文化—青銅器。公元前21世紀到公元前17世紀的河南二里頭文化現(xiàn)象。與原始陶塑的性質一樣,商、周時代的青銅器也并非實際意義上的雕塑,是用于祭祀、生活、樂器、兵器、工具等方面的實用器物。這些大量的青銅器為奴隸主所占有,也是某種統(tǒng)治、權威、財富的象征。

春秋晚期雕塑文化—殉葬陶俑。的墓葬已大量使用陶俑替代人殉葬。山東林淄的出土陶傭只有10厘米左右,外表加施彩繪。此外,在湖南、河南、湖北等地的楚墓中,還發(fā)現(xiàn)有木雕人俑,形體概括、簡練,注重體快的整體效果。這一類殉葬品都為“明器”,有些在制作上比較粗糙。

春秋、戰(zhàn)國雕塑文化—建筑裝飾。建筑中使用的配件或裝飾,這一類作品最常見的是瓦當,一般都有各種紋樣的浮雕,以動物、云氣、幾何紋為主要內容。隨著手工業(yè)的發(fā)達起來,專門對銅、玉、石、古、木進行加工的行業(yè)明顯比以前分工更細,并有專門管理“百工”的人員和機構。

秦代雕塑文化—兵馬俑。秦代在雕塑方面有重大發(fā)展,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大型陶兵馬俑和銅車馬。秦始皇吞并六國以后,建立秦王朝,雕塑題材更加貼近生活,從功能上看,也逐步走向獨立。秦代承襲了春秋戰(zhàn)國的樸實,作品趨于寫實。秦漢時期的總體雕塑風格比較恢宏,強調力度和氣勢。

兵馬俑

秦代只占據著短短的十五年,但只一個兵馬俑的出現(xiàn),就足以改變中國雕塑史。它出土于1974-1976年,主要以兵俑和馬俑居多。體態(tài)與真人等大,數(shù)量眾多,神態(tài)各異;自是有立、有跪,有馭手、射手;由軍官、士兵之分。馬俑形象寫實,身材矯健,可見當時雕塑者對生活觀察之細致、對塑造技術支精通。這些秦始皇百萬大軍的縮影都是用陶土燒制而成,不論是造型、塑造、燒制等各個環(huán)節(jié),都是一件龐大的工程。一般采用模制加手工塑型的技術,分段成型,整體焙燒。其陶泥制的細膩、燒成火焰均勻、過程當中變形較小,燒成后外表用顏料彩飾。作品注重面部形象刻畫。從人物結構上看,比例合適,動態(tài)自然。秦俑的單件作品都有很強的動作個性,有的手持利劍,有的佇立凝視,有的堅定剛毅。但整體上不在乎細節(jié)變化,不是完全照搬現(xiàn)實,在軀方頭圓上有強烈的體塊對比、疏密變化、動靜之別。

漢代雕塑文化—石雕群藝術。漢代是中國封建社會中最具魄力的一個時期,自秦朝統(tǒng)一中國,一直在盛衰變化中持續(xù)了四百余年。漢風氣勢,可以從現(xiàn)存的雕塑清楚的看到。

石雕群藝術。如西漢霍去病墓,至今還存有一批杰出的石雕藝術作品,它們是為紀念西漢名將霍去病而創(chuàng)作制造的?!榜R踏匈奴”高190厘米,作者用隱喻的手法,借戰(zhàn)馬的形象來體現(xiàn)霍去病的威猛和戰(zhàn)功卓著,充分體現(xiàn)出紀念性雕塑的概括性。整個雕塑渾然一體,四肢之間沒留空間,增強了體、量的沉重感?;羧ゲ∧故袢褐型暾挠惺潴w積之大,風格之獨特,在中外雕塑史上都是罕見的。

陶俑彩繪藝術。西漢也有大量的陶俑陪葬。陜西楊家灣就出土了數(shù)千件彩繪陶俑,有人有馬,陣容整齊。但這些陶俑體積較小,大都在50-60厘米高。這些陶俑的做工也遠不如秦俑,大部分比較模糊、型相類同?!皾h承秦制”,漢代的明器雕塑在題材上更為廣泛,為了使死者能在陰間依然享用生前的生活環(huán)境,開始大量出現(xiàn)陶制的糧倉、豬圈、鍋灶、房屋以及雞、鴨、狗、豬等充滿了生活情趣的事物。

工藝雕塑藝術。西漢的工藝裝飾性十分發(fā)達,其一為銅鏡裝飾。這一時期除了與前代大體相同的云雷紋、蟠龍紋以外,比較流行使用吉祥語,如“長相思、毋相忘、常富貴、樂未央”等;乳釘紋也是這一時期的特點,在乳釘之間有人物、鳥獸等等。其二,西漢的金銀嵌鑲工藝也比較發(fā)達。是在銅制器物上嵌鑲金、因、松石等不同材質的裝飾,在填以黑漆,曰“錯金銀”。最有代表性的一件作品為“錯金銀”博山爐,雖微熏香用的實用品,但其爐蓋雕制成層次重疊的造型,這在漢代也十分盛行。

玉雕刻制藝術。西漢的玉雕也是不可忽視的小型雕刻藝術之一。常見的有帶鉤、印牛、頭飾、玉佩等等,以隨葬品玉蟬、玉豬等。這些小型玉雕小中見大、選材精良、造型完整。

三國、兩晉、南北朝雕塑文化—磚雕藝術。這一時期,中國的雕塑藝術全面發(fā)展。佛教的盛行促使佛像藝術蓬勃發(fā)展,改變了中國雕塑史的面貌,人物雕塑更加成熟;以墓葬為目的的雕塑也從另一條道路走向繁榮。

今天我們所能看到的三國時期的雕塑實物,多為墓葬明器。如安徽毫縣一帶的曹魏宗室墓葬,就有珍貴的磚雕藝術,其造型簡潔明快,刀法熟練,顯示出雕刻藝人的才華。

隋代雕塑文化—石窟造像。隋代佛教為思想統(tǒng)治的主要工具,大力恢復被北周武帝毀壞的佛寺和雕像。煬帝繼位后,造像之風更盛。隋代的雕塑藝術的主要成就,集中在石窟造像上,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敦煌莫高窟、麥積山石窟、濟南玉函山石窟等處。其造型上的主要特點是,普遍較前代更為健碩,體態(tài)豐滿。但比例上失衡,一些作品明顯的在結構和比例上不夠合理,如莫高窟的427庫的隋代菩薩像,頭顱顯大。

唐代雕塑文化—佛教造像 [2]。唐代的雕塑藝術,與前代的形式幾乎相同,主要體現(xiàn)于宗教造像、陵墓隨葬。在材料運用上除石雕、木雕、陶瓷外,還大量使用夾苧、鑄銅等工藝材料。

唐代的佛教造像數(shù)量非常之大,主要還是體現(xiàn)在石窟、摩崖石刻方賣弄。現(xiàn)存的遺跡多集中于新疆克孜爾石窟、甘肅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山、山西天龍山石窟、陜西彬縣大佛寺、河北響堂山石窟、河南龍門石窟、山東云門山石窟、四川廣元千佛崖、樂山摩崖石刻、云南劍川石窟等等。

敦煌石窟。其中規(guī)模最大、藝術特點最明顯者,首推敦煌。唐代時期所開鑿的窟龕,占全部敦煌石窟的半數(shù)。所塑造的菩薩造像,從形象上和裝扮上,基本上依據當時美人的典型形象,其座姿出現(xiàn)了一腿盤起、一推下垂的半倚坐式。世俗化的美麗已打破了宗教禁錮的氣氛。

龍門石窟。龍門石窟唐代雕刻,占其多數(shù)。它的優(yōu)點在于基本上保持了唐代原作的原貌,而敦煌的作品有很多是經后代藝人整修過的。這一時期的雕像普遍宏偉龐大,體型飽滿。以盛唐時完成的奉先寺為代表,中央大佛(盧舍那大佛)高17.14米,與之并列的另外8尊雕像也都在10米以上。大佛有明確年代題記672年。

宋代雕塑文化—佛教雕塑。宋代雕塑在樣式、手法上雖然有新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但失去了前朝同類作品雄健偉岸的氣概。另外,以直接反映社會現(xiàn)實生活為主要特征的俑,無論是數(shù)量、質量,還是在同時期整個雕塑藝術中所占的地位,都遠不及前朝那樣重要。

賞玩雕塑藝術。隨著文人畫的興起,雕塑藝人的社會地位愈加低下,此類造型藝術不斷走向衰退。值得慶幸的是,各種供人賞玩的小型雕塑作品越來越多,成為宋代雕塑中引人注目的現(xiàn)象。中國現(xiàn)代的彩塑,包括無錫泥人在內的小型泥塑和石、牙等近于工藝性的雕刻,溯其本源,多是自城市手工藝快速發(fā)展的宋代肇始的。宋代在陵墓石雕、磚雕和佛教石窟雕像方面,都真實地體現(xiàn)出這個時代特有的精神特征和藝術水平。

浮雕山水藝術。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一切藝術的發(fā)展,都取決于統(tǒng)治者的好惡和統(tǒng)治的需要。趙匡胤在宋代開國之初,便順應社會發(fā)展的需求,大力發(fā)展城市商業(yè)、手工業(yè)等。由于城市商業(yè)的繁榮,促使社會意識更傾向于現(xiàn)實化,此時雕塑藝術的功用變得更加寬泛和世俗,不僅用于宗教、陵墓、冥器,還廣泛應用到百姓的日常家居、生活中,比如以浮雕山水來替代壁畫風景,一時間頗為盛行。

陵墓雕塑藝術。“北宋的絕大多數(shù)習俗都沿襲唐制,尤其是帝王陵墓的形式,幾乎完全仿照唐代乾陵。”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仝相卿說,“不過其尺度和規(guī)模不及前朝,并且風格也開始有所變化?!痹陟柫x的宋陵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宋太祖永昌陵,其雕像群中的大象是前朝所沒有的;北宋中期宋仁宗永昭陵中的人物則雕刻得比較修長,文臣武將比較纖弱。這些陵墓雕塑,其造型、風格不同于前朝,有明顯的寫實風格,比較注重局部、細節(jié)的刻畫?!坝涝A甑莫{子、永泰陵的象、永熙陵的好石羊”,鞏義百姓中流傳的順口溜,能讓我們從一個側面了解宋陵雕塑的特征,同時也表明了雕塑的差異。產生差異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宋代國力和工匠水平的差異直接影響了藝術創(chuàng)作,另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創(chuàng)作時間緊迫。由于來自四面八方的雕刻者要在半年內完成所有的工作,且技藝和審美標準不盡相同,所以北宋時期的“七帝八陵”雕塑藝術相差較大,導致了宋陵的雕塑作品優(yōu)劣不一。仝相卿介紹說,由于宋代的墓葬雕塑受薄葬風俗的影響,在制作上處于低潮?!俺藰O少數(shù)特例外,宋代的喪葬習俗基本采用紙質冥器,入葬時焚毀?!辟谙嗲湔f,“因此,盡管近些年也出土了一些宋代冥器,但數(shù)量上依然顯得貧乏。這也是考古界普遍認可‘宋代無俑’說法的一個原因。”

然而,事物的發(fā)展往往具有兩面性,宋代的墓俑雖少,但作為墓室裝飾的磚雕藝術卻有突出成就。最值得稱道的是半立體半平面(半雕半畫相配合)作品。出土的文物中,墓中磚雕大多表現(xiàn)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場景,如河南鞏義出土的磚雕上雕刻著正在做飯的人物。至于墓室中的裝飾以及格扇、欞花,類似于明、清兩代的細木雕工,這與宋代手工技藝的大發(fā)展是分不開的,同時也反映了宋代雕工的巧智。

佛教石窟藝術。除了陵墓雕塑,宗教雕塑也反映了一個時代的藝術水準。由于佛教信仰到宋代已進入衰退期,因此在已往的認識中,宋代的被認為是極少的。然而,在陜北卻發(fā)現(xiàn)了眾多北宋石窟群,尤其是大量出現(xiàn)的羅漢像,給宋代佛教雕塑帶來了很高的聲譽。

宋代的羅漢像多以十六尊、十八尊以至五百尊為組群,其中不僅長幼有別,人物面貌、性格不同,而且姿態(tài)、形神也迥然各異,出色地體現(xiàn)了宋代藝術世俗化、人性化的特點。如陜西石佛寺雖僅有一處主要窟室,但內容卻極其豐富。這些極富現(xiàn)實意義、令人感到親切的羅漢雕像,顯示出宋代雕塑藝術有著超越前人的卓越成就,使宋代佛教雕塑在繼北朝、隋唐以后又一次閃耀光彩。

“從總體上看,北宋初期北方地區(qū)的佛教造像活動相對沉寂,而在南方的江蘇、四川等地比較活躍,這與五代十國經濟發(fā)展不平衡有很大關系?!辟谙嗲湔f。另外,北宋時期不斷受到外族侵擾,官員、百姓得不到片刻安寧,所以沒有心思進行像唐代那樣較大規(guī)模的石窟建造?!八未袼茉谖鞅狈降亩鼗汀堥T等石窟中很少見,但在四川大足石刻中十分常見,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寶頂山的窟龕群。”仝相卿說。

四川大足石刻是雕工利用自然山體順著崖壁雕鑿而成的,工程浩大,內容復雜。其中最為重要的部分是《西方極樂世界》,人物眾多、場面繁雜,但層次分明、刻畫細致。與之相鄰的《地獄變相》逼真地表現(xiàn)出受刑者的慘狀,并以寫實的雕刻手法再現(xiàn)了種種日常場景。這些雕塑雕鑿于距地面4~14米的峭壁上,總長度500余米,前后施工幾十年,布局完整,技法嫻熟,細節(jié)刻畫生動。

受藝術創(chuàng)作背景的影響,宗教雕塑于宋代走向世俗化,羅漢像就是佛教造像走向世俗化的典型形式。其在唐代只是以群雕中的陪襯形象出現(xiàn),到了宋代,大量塑造羅漢像的寺廟已遍布全國。如浙江杭州的飛來峰就有比較集中的宋代佛教造像雕刻,雖然尺寸不大,但其藝術水平很高。“寺廟、祠堂的建筑材料以木構框架為主,設置的雕像也以木雕、泥塑為多,這些材料的耐久性較差,所以保存至今的極少?!辟谙嗲淇偨Y說。

元代雕塑文化—佛道雕塑。元代的雕塑藝術進一步走向世俗化。元代是中國歷史上由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的時代,蒙古族統(tǒng)治者很重視手工業(yè),雕塑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中國蒙古族統(tǒng)治者早在建立元朝之前,便先后仿照漢族建筑樣式,營建上都及大都兩個都城。兩都的各種宮殿壇廟建筑組群都有石雕、木雕和琉璃制品。而分布各地的寺廟塑像、石窟造像等亦展示了元代雕塑藝術的概貌。在這種背景下,元代的雕塑出現(xiàn)了短期的興旺,現(xiàn)存的一些作品在整個雕塑史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中國雕塑當時正走下坡路,這一短暫的“中興”實屬難得。但由于游牧部族的文化中的落后因素,相應地也在一些方面阻礙著社會經濟生產和文化藝術的發(fā)展。

陵墓雕塑藝術。元代是一個好大喜功、只顧大肆擴張卻不重建設的封建帝國,其帝國的皇帝陵墓也一改前代的儀衛(wèi)形式,所以在此方面乏善可陳。

由于喪葬習俗的不同,元代統(tǒng)治者死后,都被運回原籍治喪,沒有發(fā)現(xiàn)當時的陵墓雕刻。居統(tǒng)治地位的蒙古貴族,無用俑隨葬的習俗,元代典章中亦沒有俑葬制度的規(guī)定;其次,宋代以來流行以焚燒紙扎人馬代替用俑殉葬的風氣,至元代更為廣泛流行;此外,受釋迦牟尼火葬之說的影響,也促進了紙扎人馬取代不能隨尸體焚化的陶俑的廣泛應用。故在元代只有少數(shù)漢族(個別為契丹族)官僚還沿襲俑葬舊習。出土陶俑較多的有陜西西安南郊段繼榮夫婦合葬墓等。上述元俑大都具有濃厚的寫實風,無論男女文武,面目服飾均呈蒙古族特征,神情喜悅開朗,異常勁健而富有朝氣,但容貌多有雷同,姿態(tài)一般都比較僵直,罕見刻畫較有深度的作品。

元俑的另一種表現(xiàn)形式是鑲嵌于仿木結構磚室墓壁的雜劇、散樂以及民間社火節(jié)目的雕磚(有的是模印)人物。此種雜劇、散樂雕磚,在中原一帶,始于北宋,盛行于金,元代仍頗流行。

佛教和道教雕塑藝術。由于元朝統(tǒng)治者崇信通行于西藏(當時的吐蕃)的喇嘛教(佛教中的一派)。因此,元代的喇嘛教造像頗為盛行。同時,道教在元代也很興盛,道教造像也多有遺留,甚至元代還有屬于道教的石窟?!对嬎苡洝分性逊?、道造像和金剛、神鬼、羅漢、圣僧像列于畫工十三科之先(見《經世大典》),也足以說明元代對于佛、道雕塑造像都是十分重視的。

佛教雕塑。元代的統(tǒng)治者是一些游牧民族的集合體,文化相對落后,在一定程度上使文化藝術的發(fā)展受到阻礙。但元代統(tǒng)治者很快就意識到了這方面的不足之處,在政府部門中設立相應的管理機構,大力發(fā)展手工藝,這里也包括雕塑工藝。關于佛教造像,據《元史》記載,元代曾設立“梵像提舉司”,并在“匠作院”中分設石、玉、木、瓦等局,專司雕塑之作。

元代的蒙古族統(tǒng)治者信奉藏傳佛教,于是藏傳佛教的造像——梵式造像開始興起。在通曉梵像規(guī)格樣式的雕塑匠師指導影響下,在兩都和全國各地興造起來。造像除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彌勒佛、五方佛、千手千眼大悲菩薩、天王等過去習見的佛教顯宗、密宗造像外,又有一些陌生的形形色色的神像。曾見于史籍記載的喇嘛教樣式的寺宇造像,均早已毀滅或不知下落,但元代佛教造像實物,尚有不少遺存。如北京西郊十方普覺寺(俗稱臥佛寺)的鑄銅佛涅磐像,山西洪洞廣勝下寺大殿的三世佛、文殊、普賢菩薩塑像,山西襄汾普凈寺的華嚴三圣(毗盧遮那佛、文殊、普賢二菩薩)觀音菩薩、地藏菩薩、十八羅漢等塑像(多為元代作品),甘肅敦煌莫高窟第18、95等窟的塑像,浙江杭州飛來峰的摩崖龕像,元大都遺址出土的銅、瓷菩薩、羅漢像,以及散存于各地的元代佛教造像,都展現(xiàn)出元代佛教雕塑風格面貌的豐富性和多方面藝術成就。從上述元代佛教雕塑遺物可以看到,喇嘛教雕塑樣式雖廣泛流行,但漢式佛教造像還是占大多數(shù)。一些即使以喇嘛教特色著稱的雕塑作品,也很少是地道的喇嘛教雕塑樣式,而是經過內地雕塑匠師的再創(chuàng)造,不同程度地與漢式佛教雕塑相融合,使內地廣大群眾感到比較親切,易于接受。

道教雕塑。中國的石窟雕塑藝術少有道教題材,道教不重偶像塑造,認為“大道無形”,后來的造像活動是受佛教的影響。元朝道教是僅次于喇嘛教的另一大宗教,也甚得統(tǒng)治者的尊崇。僅在當時的上都、大都,按照皇帝、皇后的旨意便修建了許多道教宮觀,其中道像多是著名雕塑家阿尼哥、劉元等所塑?,F(xiàn)存元代道教雕塑不多,所知有太原龍山石窟(造于元朝統(tǒng)一以前的1234~1239年間),山西晉城玉皇廟的二十八宿等塑像等。

工藝美術雕刻和民間小品雕塑藝術。元代的政府部門設有專門的機構管理建筑工程,名“匠作院”,從原材料采辦,到泥、瓦、木等工藝制作,還設有玉局、石局,專門從事雕刻裝飾,供皇室奢侈豪華生活之所需。在雕漆、玉雕、石雕、瓷雕以及瓷器的雕塑裝飾方面,取得了較高成就。

雕漆工藝,發(fā)展到元代已成為漆器工藝中成就最高的一種。元晚期時,出現(xiàn)了兩位雕漆歷史上的非凡巨匠——張成與楊茂。《嘉興府志》載:“張成、楊茂,嘉興府西塘楊匯人,剔紅最得名”。張成作品髹漆深厚,大刀闊斧加深峻敦實遒豪,而又圓融潤澤,深沉靜穆。楊茂作品則用漆不厚,刀口亦不甚深,而在所造形象上復以陰線刻畫,風格以淡雅清新、精細蘊藉取勝。二人之作代表了雕漆藝術史上的最高水平,是這一領域中的無上珍品。張成作品,如故宮博物院藏桅子紋剔紅圓盤;故宮博物院藏可能亦屬其作的云紋剔犀圓盤。楊茂作品,如北京故宮博物院藏觀瀑圖剔紅八方盤;花卉紋剔紅渣斗;疑似其作的水仙紋剔紅圓盤。

另一方面是民間作坊或個體專業(yè)、業(yè)余藝人所制作的,適應士大夫文人欣賞的案頭擺設、文房用品,也有作為兒童玩物的小雕塑。使用的材料既有貴重的金、銀、玉、瑪瑙,也有普通的銅、陶、瓷、竹、木、石、泥等。題材與表現(xiàn)形式多種多樣,代表著一部分雕塑藝術脫離宗教禮拜偶像性質而轉向世俗的以審美為主的發(fā)展趨勢。

元代雕塑家和民間匠師。元代雕塑家之被載入“正史”者有阿尼哥、劉元;隸屬于元朝政府有關機構的雕塑匠師的姓名,則見于《元代畫塑記》;其他活動于各地的民間雕塑能手,則偶然見于地方志或金石著錄等書。元代在建筑工程中,動用了數(shù)不清的能工巧匠,也涌現(xiàn)出眾多的雕塑名手,如有記載可考的楊瓊、段天佑、邱士享、李合寧等。

明清雕塑作品

明清雕塑文化—皇家儀衛(wèi)藝術。明、清兩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后期,各種制度已經相當完備。兩朝跨越了600多年的時間,國家長期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社會經濟不斷發(fā)展,社會財富不斷增加,因而用于陵墓、寺廟、道觀建設的雕塑需求很多,現(xiàn)有大量的實物存世。明清兩代雕塑雖仍沿著古代傳統(tǒng)發(fā)展,但作品大多面貌單一,式樣多模仿前人或用固定模式,缺乏創(chuàng)造性和內在生命力。雕塑創(chuàng)作不復有漢唐時期的雄偉氣勢,而呈現(xiàn)衰微之勢。

皇家的儀衛(wèi)性大型雕塑缺乏創(chuàng)造,逐漸走向定型。其中的陵墓雕刻與宗教雕塑,特別是在朝廷官府直接控制下所產生的作品,規(guī)模大,材料貴重,制作精細,但大多缺乏創(chuàng)造性和生命力。宗教雕塑在缺少內在信仰的狀態(tài)下,顯現(xiàn)出缺乏創(chuàng)造性和生命力的程式化傾向,以平庸水平者占據大多數(shù)。儒、釋、道三教建筑并沒有減少,而是更加擴大了施工規(guī)模,所供奉的偶像也更加復雜化。自宋代,建筑上的裝飾逐漸出現(xiàn)了較多的彩繪,元代的建筑構件裝飾以木雕或磚雕為多,而這些方法在明清兩代達到高峰。但是與此同時,石窟藝術卻走向衰退和凋謝。由于明代中期以后城市工商業(yè)的發(fā)展和市民文化的活躍,世俗性的案頭小件雕塑和附著于民居建筑、家具器物上的裝飾雕刻往往不受陳規(guī)限制,面貌各異,有著突出的成就,是明清時期雕塑藝術的一個亮點。就總體藝術風格而言,明清時期的宗教雕塑作品多趨于程式化,世俗雕塑多趨于裝飾化和工藝化。

建筑雕刻藝術。以北京故宮為代表的明清宮廷建筑雕刻,多以龍鳳為主題。天安門前明代的華表,以多種雕刻手法雕造,華表柱身纏以浮雕龍紋,柱頭橫貫透雕云朵,頂端為蓮瓣石盤上的圓雕"坐吼",下面圍以龍紋欄板和飾有獅子的望柱,整個石華表渾厚挺拔。御花園欽安殿的龍鳳紋御路石、踏垛石以及欄板也都是明代工匠的作品。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三臺玉階雕刻裝飾華麗,特別是保和殿后巨大的九龍戲珠御路石是清代宮廷建筑雕刻中的代表作品。琉璃雕塑作為明清建筑裝飾被廣為采用。山西省大同市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代王朱桂(朱元璋第十三子)府前的琉璃九龍壁及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建于北海的雙面起突的九龍壁以及故宮皇極門前的九龍壁,都以龍的變化多姿、色彩的絢麗而著稱于世。山西洪洞縣明代的飛虹塔(通高47.31米),塔身內部用青磚砌成,外部以五彩琉璃磚瓦包砌,各層塔身均有豐富的琉璃佛像、菩薩、金剛力士、塔龕、蟠龍、鳥獸以及各種動植物圖案花紋,整個塔身色彩斑斕,保存完整。大型圓雕如北京天安門前的石獅、故宮太和門前的銅獅(明或清初造)、山西省太原市崇善寺及文廟門前洪武(1368~1398)年間的鐵獅等也都是這一時期的重要代表性作品。

河北明代墓俑

陵墓雕刻藝術。位于江蘇省南京市紫金山明孝陵、位于北京市昌平縣天壽山南麓十三陵、位于安徽鳳陽的皇陵(朱元璋父母的陵墓)、位于河北省遵化縣馬蘭峪的清東陵、位于河北省易縣梁格莊西的清西陵、位于遼寧省新賓縣的永陵、位于沈陽的福陵和昭陵等陵墓,地面上都有大量的雕刻。陵前的神道兩側多設有左右相對的人物、動物雕刻行列。明十三陵共用一條神道,長1200米,兩側有明宣德十年(1435)完工的石獅、獬豸、駱駝、大象、麒麟、駿馬、武官、文官、勛臣等18對,皆用巨大的整石雕成,風格寫實,尚簡樸,不追求華麗。清孝陵神道兩側石雕共18對,是清帝諸陵中規(guī)模最大、數(shù)量最多者,其他帝陵,多數(shù)也有數(shù)量不等的雕刻行列。清孝陵神道最南端的六柱五間十一樓的石牌坊,氣勢頗為雄偉,柱礎上浮雕云龍及瑞獸皆莊嚴華麗。清陵停放棺槨的地宮內也有不少雕刻。清裕陵地宮雕刻是一個突出的例子。地宮全部采用石結構拱券式,4道門的8扇石門上,每扇均雕有一身高1.5米,姿態(tài)各異的立式菩薩像,線條清晰流暢。第一道石門內門洞兩壁雕刻與真人等身的四大天王坐像,手中各持法器,威武、雄壯,明堂券之券頂刻五方佛,穿堂券內兩壁刻五欲供,券頂?shù)?4身佛像,容貌端莊。地宮主體的金券頂部雕刻三大朵佛花,花蕊由梵文和佛像組成,周邊有花瓣24個,東西壁上各刻一尊佛像和八寶圖案。地宮四壁墻上還滿刻字體端正的藏文和梵文經咒3萬余字。地宮建筑與雕刻極為統(tǒng)一。

根據明朝規(guī)制,凡死后封王者,墓前應有神道碑、文臣、武將、石虎、石羊、望柱等石刻?,F(xiàn)存南京近郊的徐達、常遇春、李文忠、鄧愈等墓前尚有石刻,與明史記載相同。

佛教雕塑藝術。佛教雕塑除繼承唐宋以來造像風格而有所變化者外,一部分作品則融合了西藏喇嘛教雕塑樣式,還有一些則完全是喇嘛雕塑樣式。其中尤以清朝官府主持修建的寺廟里的佛、菩薩、明王等形象最為顯著。小型鎏金銅佛、菩薩像幾乎全是□嘛教造像樣式。清代編纂的《造像量度經》便是以□嘛教造像為標準的。明清佛教雕塑有不少生動而有特色的創(chuàng)造,如北京大慧寺的二十八諸天塑像(正德八年,1513),山西省太原市崇善寺的千手千眼觀音等3身菩薩像(1383~1391), 陜西省藍田縣水陸庵塑壁(1563~1567),山西省平遙縣雙林寺的天王、力士等。這時期盛行在寺廟中塑羅漢像、建羅漢堂,或塑十八羅漢,或塑五百羅漢,雖然它們仍是宗教禮拜的偶像,但工匠多憑自己的生活感受,發(fā)揮藝術想像進行創(chuàng)造,因此,對群眾有很大的吸引力。如山西平遙雙林寺、四川新津觀音寺、陜西藍田水陸庵、廣州華林寺、云南昆明筇竹寺及湖北武漢歸元寺等寺廟羅漢像,都是比較優(yōu)秀的作品。當然也有不少公式化、定型化的傾向,如北京香山碧云寺、河北承德羅漢堂及蘇州戒幢律寺等處的羅漢像。

道教雕塑藝術。明清道教雕塑保存不多,但山西省太原市晉祠水母樓的侍女塑像(1545)、陜西省三原縣城隍廟的侍女塑像(明)、西安市東岳廟的侍臣(清)、湖北省均縣武當山的許多銅鑄神像(明清)以及北京白云觀的若干泥塑神像,不同程度地體現(xiàn)了這一歷史時期雕塑藝術的發(fā)展水平和時代特色。

曾在古代雕塑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陶塑、木雕或金屬鑄造的俑,由于喪葬習俗的變化,逐漸被"紙札"所代替。所以,自五代兩宋以后,用俑隨葬的現(xiàn)象漸漸稀少,藝術水平也日漸下降,明代已系尾聲,清初則偶爾一見。明墓用陶俑、木俑隨葬者雖然為數(shù)甚少,但每座墓葬用俑的數(shù)目卻往往很多。如山東鄒城明魯荒王朱檀墓(1389)、四川成都明蜀王世子朱銳□墓(1410)、貴州遵義播州土司楊□墓(1440)、江西南城明益莊王朱厚燁墓(1557)以及河北阜城廖紀墓和河南陜縣王韓墓(1577)等貴族或官僚地主的墓葬,隨葬的陶俑、木俑,少者數(shù)十,多者數(shù)百。據《明史·禮志》載,開國功臣常遇春安葬時,明太祖朱元璋曾頒賜大量木雕的明器──樂工、儀仗、女侍、武士門神等。今所見各墓出土的俑群中也有眾多的奴婢、成行的伎樂人、浩浩蕩蕩的儀仗隊、排列在公堂內外的衙役以及廳、堂、樓、閣、亭、坊建筑模型甚至賭具、刑具等。這些俑在明清雕塑中不占重要地位,但它在某種程度上比較真實具體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現(xiàn)實生活的若干側面。

裝飾雕塑藝術。能體現(xiàn)這一時代精神特征并和廣大群眾在精神上保持較多聯(lián)系的,是被稱作案頭擺設的小型裝飾雕刻。從制作材料可分為木雕、泥塑、陶瓷塑、磚雕、竹雕、玉石雕、骨角牙雕和果核雕等多種。其中如福建德化窯的瓷塑,廣東石灣窯的陶塑,江蘇嘉定、南京的刻竹,閩南、粵東的潮州木雕,無錫、蘇州、天津的泥塑等,都有出色成就和獨特風格。這類小型雕塑品具有樸素大方、明朗健康、單純簡潔而耐持久觀賞的特點。從題材內容上看,雖然有些是取材于宗教的,如觀音菩薩、羅漢、達摩、壽星、八仙之類,但它是作為群眾所熟悉喜愛的帶有傳奇色彩或具有某種優(yōu)良品性和神異力量的藝術典型而加以再創(chuàng)造的。更大量的則是取材于當時廣為流行的小說、戲曲或者家喻戶曉的歷史故事、神話傳說,也有不少是來自群眾所熟悉的社會生活和自然界的。它們不同程度地體現(xiàn)了人民群眾的美好理想和愿望。

明太祖朱元璋孝陵

儀衛(wèi)性雕塑藝術?,F(xiàn)存明清時代的儀衛(wèi)性雕塑數(shù)量很多,其中不但包括陵墓石刻,還有一些宮殿或壇廟前的儀衛(wèi)性雕塑。在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殿、府第、廟宇及帝王、勛貴陵墓建筑中占有特定地位和具有特殊作用的大型圓雕,是明清時期雕塑藝術的一個重要門類。這類儀衛(wèi)性雕塑在全國各地的依存難以計數(shù),以北京最為集中。

明清時期,封建君主專制的加強,社會經濟不斷發(fā)展,建筑技術進步,皇帝陵墓的興建規(guī)??涨皦邀?。比如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南京紫金山),明成祖朱棣的長陵為中心的明十三陵(北京昌平天壽山麓),清東陵(河北遵化馬蘭峪),清西陵(河北易縣梁各莊西)等。

從這些帝陵中可以看出雕刻者在藝術表達上有著豐富的經驗,比如寫實性與裝飾性的結合,現(xiàn)實性與理想性的統(tǒng)一,整體感與細部刻畫的協(xié)調,造型結構與露天放置的永久性相適應,以及距離和不同角度的藝術效果的考慮等。但是與漢唐時期比較,這些雕刻缺乏生氣和力度,有些形象呆板僵直,頭頸、軀干四肢有拼湊之感。造型往往在局部精雕細琢,疏忽了大體積感和堅實厚重感,造成軟弱和瑣碎之流弊。

明清帝陵的興建給大型石雕藝術提供了契機,卻由于當時典章禮儀的規(guī)制,陳陳相因的布置格局,嚴重的制約了雕刻者的藝術創(chuàng)造性。明代的神道雕塑水平明顯高于清代,造型寫實,手法簡潔,但威嚴的氣勢盡失。在整個中國雕塑史上,清代的陵墓雕塑已經是尾聲了。隨著封建地主階級的沒落和封建制度行將衰亡,陵墓雕刻每況愈下,從而結束了它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的發(fā)展歷程。

與此相同,東方也產生了一種宗教——佛教。佛教誕生在印度,佛教的誕生也帶動了佛教藝術特別是佛教雕塑的發(fā)展。就佛教雕塑而言,印度人在這方面的成就是顯而易見的。印度人對視覺藝術的探索基本上是三維的。在印度,雕塑、建筑甚至繪畫均能以被觸覺感知的三維立體的觀念來表現(xiàn)。他們制作雕塑不是有意模仿對象,而是創(chuàng)造出經概括的形體,這些雕塑兩漢后佛教傳入中國,后又傳入日本等地。 在美洲, [3]墨西哥的普勃洛州的特華坎河谷是偉大的中美洲文化的誕生地。而后在墨西哥灣地區(qū)出現(xiàn)了當時最先進的古典前期文化,即奧爾麥克文化。它被喻為墨西哥文明的前身。公元前300年左右瑪雅文化開始出現(xiàn)并發(fā)展,它繼承了中美洲文化傳統(tǒng),發(fā)展了大型雕塑,如神廟等。14世紀上半葉,墨西哥土著阿茲臺克人統(tǒng)治了墨西哥河谷,建立了君主專制王國,形成了阿茲臺克文化。16世紀時,西班牙人征服了阿茲臺克王朝,接著向南方掠奪并統(tǒng)治了印加文化的發(fā)源地——秘魯。

在非洲文化中,雕塑是最重要的美術形式之一。黑非洲的浮雕和圓雕大都是木制的,但也有石材、金屬和陶瓷。它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民間美術,為宗教、魔法服務,也有表現(xiàn)自身生活的作品;另一類是為統(tǒng)治階級服務的宮廷美術。這兩類雕塑都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富有裝飾性,富有表現(xiàn)力,視覺沖擊力強。古埃及文化是非洲文化長河中一顆燦爛的星星。古埃及雕刻是雕塑與建筑完美結合的藝術典范,具有歷史性紀念碑似的宏偉、博大和非常高的藝術成就。如某些浮雕為了保持建筑的平面性,壓縮體積與繪畫形式中的線的組合,達到了一種新奇的藝術效果。

大洋洲和非洲有些文化是相似的。例如大洋洲的美術、雕刻也是為宗教和社會需要服務的。大洋洲雕塑中最著名的是復活節(jié)島上的巨大石像。

雅典娜頭像

歐洲古典時期藝術是一種在赤貧后產生的新的美術形式,希臘雕塑家努力地使他們的作品顯示出活力,他們努力并迅速地學習掌握了人體解剖結構,并逐漸取代了早期的“幾何”風格,形成了最重要的人體法則,即把人的重心放在一條腿上,另一條腿則保持松弛。從而利用這一動態(tài)的視覺錯覺,在無知覺的石頭上表現(xiàn)出形體外部的松緊和內部的運動。它標志了雕塑古典時期的真正來臨。同時,在古典時期浮雕也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此外,古羅馬在藝術上深受希臘的影響,但仍保持其自身的特色。特別是在肖像雕塑上,他們更注重客觀對象,追求個性化,而非希臘的理想化。

宗教影響

西方把這一時期稱為中世紀時期(也叫中間時期),它所包括的范圍是從古典時期結束起,直到文藝復興之前。這一漫長的日子被基督教統(tǒng)治著,所以形成了基督教美術。這一時期的雕塑,摒棄了關于自然比例的種種古典法則,而去尋求一種更適合基督教題材的、形式多樣的、比例被拉長了的形象。

文藝復興是文化藝術的一次再生。它不僅恢復了古典時期古典美術的形式和題材中的關于人文主義文化的含義,同時強調以科學的態(tài)度觀察客觀事物,這種藝術作品突出地表現(xiàn)了藝術家對透視學和解剖學的深刻認識。

19世紀雕塑

19世紀,在歐洲的許多城市廣場和公共建筑上安置了一大批顯示出卓越技藝的紀念碑和紀念性雕塑。法國著名雕塑家讓?巴普希斯特?卡爾普以強烈的浪漫主義精神創(chuàng)作了《舞蹈》。弗朗索瓦?呂德的《凱旋門》浮雕充滿了激情和民族自豪感。梅達爾村?羅索把印象派繪畫理論用于雕塑,從而把繪畫和雕塑融合在一起。作為一位天才雕塑家,羅丹的秘訣在于善于用雕像的動態(tài)和姿勢表達內心的情感和內涵,并注入了令人無法忘懷的現(xiàn)實主義和人文主義思想。

20世紀雕塑

20世紀是各種思潮和流派不斷產生并流行,并波及整個世界,如立體派、表現(xiàn)派、未來派、超現(xiàn)實主義、流行主義、抽象構成和照象寫實等,布朗庫西對現(xiàn)代雕塑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他最重要的貢獻是創(chuàng)始了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象征物,這種象征物的雕塑形式簡潔、強調形體的基本屬性。另一種是立體派的雕塑,創(chuàng)立人是畢加索,但代表人物是烏克蘭出生的亞歷山大?阿基本科,他的作品特點是把堅實的平面與挖空的開放的體積對比形成一種獨特的節(jié)奏和動感,并用凹陷的結構取代原本堅實的甚至凸出的結構使空間流動起來,并探索了正負空間的轉換。立體派的代表還有蕾蒙、杜桑?維隆、昂利?洛郎斯、雅克?李普契茲。

意大利雕塑家們創(chuàng)造了一種不同的風格——“未來派”,恩墻托?波菊尼宣稱:“絕對地和徹底地放棄有限的線條和封閉的雕塑?!薄白屛覀儼讶梭w打開,把環(huán)境關閉到人體里面去?!?/p>

著名的流派還有構成派。構成派雕塑家瑙姆、加博、安?培布索奈(1886~1962)在創(chuàng)作中,用一種新的方式把物體所占有的空間進行了新的塑造,他們提出用空間、時間來取代量感,也通過構成雕塑尋求一種建筑新型的表現(xiàn)形式,對建筑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并采用和探討了新型材料,從而把雕塑要素與建筑要素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相關知識

四大名醫(yī)雕塑定制,中醫(yī)文化主題雕塑
雕塑骨架在雕塑造型中的重要性
健身達人銅雕,健身雕塑
線條雕塑生產
形體雕塑
整形醫(yī)院形體雕塑,整形醫(yī)院形體雕塑圖片
夏季體雕開運,微塑雕塑讓您煥然一新!
運動之美,萊儷雕塑演繹
健康飲食身體雕塑
如何通過形體雕塑術打造健美體魄

網址: 雕塑文化 http://m.u1s5d6.cn/newsview272201.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