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楷文、孫沛:后疫情時代心理健康不容忽視
眼下,全國各地正積極有序地復工,努力在避免疫情反彈的前提下盡快讓經濟恢復常態(tài)。經濟和疫情防控當然是重中之重,但在防控常態(tài)化的后疫情時代,同樣不容忽視的還有國民的心理健康。
正確看待心理影響
前不久,聯(lián)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發(fā)布了“新冠疫情與精神健康”的政策簡報,認為新冠病毒不僅侵害了我們的身體健康,也帶來日趨沉重的心理痛苦。古特雷斯表示,精神健康是人性的核心,新冠疫情嚴重影響全社會的精神健康和福祉,各國必須將其作為重要事項迅速應對。
筆者認為,正如古特雷斯所說,全球已經注意到疫情帶來的影響不僅是經濟上的,也是心理上的。新冠疫情帶來了全民健康甚至死亡焦慮,減少了人們的社會交往,影響了學習、工作和生活,延遲了慢性疾病的治療,加劇了擔憂、煩躁和抑郁等負面感受,甚至給失去親人或感染新冠的人造成了心理創(chuàng)傷。更為關鍵的是,我們如何正確看待疫情帶來的心理影響?
首先,人類在面對災難時,產生一些負面情緒其實是很正常的。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些負面的情緒在短期內具有積極意義。面對新冠肺炎這樣的全球大流行傳染病,適度的恐懼和焦慮能夠讓人提高對問題的重視,進行積極的防疫,聽取科學的防疫建議。
其次,過度和持續(xù)的焦慮、抑郁和應激反應應該引起重視。最新的研究表明,新冠暴發(fā)期間長時的獨處和封閉,哪怕只有數(shù)周,也可能造成長期的應激反應以及抑郁和焦慮等心理問題。
再次,目前許多針對本次疫情的研究僅來自于某一個時間點,因此并不能揭示疫情對人們心理健康的長期影響,我們對因新冠疫情而導致的長期心理影響還沒有完全準確的認識。但是,過去的一些針對自然災害和疾病暴發(fā)(如非典)的心理學研究能夠幫助我們預計新冠疫情可能對心理造成的影響。這些研究表明,在自然災害和疾病暴發(fā)后,盡管將近三分之二的人能夠始終保持心理健康,但是人群中仍有約10%的人會有持續(xù)性的心理問題。這些問題包括創(chuàng)傷后應激反應、情感障礙、焦慮和有關問題。針對非典的追溯性研究發(fā)現(xiàn),44%的非典幸存者在康復4年后仍有創(chuàng)傷后應激反應。但我們也要樂觀看到,大多數(shù)人即使感染了流行病也能夠調節(jié)好負面情緒和壓力。
應激心理如何恢復
那么,我們應如何提升自己從重大應激事件中恢復或復原的能力呢?
從個體角度來講,內在的性格因素會影響到一個人能否從應激中復原。天生樂觀的人更容易在新冠疫情這樣的天災面前保持心理健康;天生就傾向于焦慮的人更容易患心理疾病。先天的性格是較難改變的,但是我們仍然能夠通過一些方式主動積極地改變自身的行為來提高自己在逆境中的適應力。這些方式包括:尋求社會支持,適度而不過度了解媒體信息,通過自己喜歡的事情轉移注意力,使用線上溝通來減輕長期居家?guī)淼墓陋毜鹊取?/p>
另外,針對抑郁癥和焦慮癥等常見心理疾病的研究也表明,冥想和運動能夠降低心理障礙的患病風險。人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是相互作用的,良好的身體健康也能夠對心理起到正面的影響;與此同時,積極的情緒會對身體有正面的反饋。積極心理學也給出過一些簡單可行的科學建議,比如,每天在睡前花幾分鐘寫下三件今天發(fā)生的值得感恩的事情和它們能夠發(fā)生的原因。研究表明這樣的簡單練習只要持之以恒就能提升幸福感。
從社會文化角度來看,我們也不能忽略中國獨有的一些影響心理健康的因素,如對心理疾病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不重視甚至污名化。這些來自社會的因素可能會使人們忽視心理健康,甚至拒絕專業(yè)支持與幫助。另外,隨著中國疫情防控進入常態(tài)化,學習、工作、社交、出行等方方面面都在發(fā)生著變化,面對這些改變,人們都需要時間去適應。
盡管如此,中國文化對于傳染病控制也有獨特的優(yōu)勢。最近的研究表明,集體主義國家相比于個人主義國家有著更高效的政府和更緊密的文化,因此更能團結一心地限制新冠病毒擴散。同樣,就像費孝通先生所提到的中國鄉(xiāng)土社會以宗法群體為本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以親屬關系為主軸的網絡關系,屬于差序格局那樣,以自己為中心像水波紋一樣,越遠越薄,能收能放。疫情暴發(fā)時,我們的心理距離變近了,眾志成城,給受災最嚴重的區(qū)域捐錢捐物,也愿意自覺居家隔離。
另外,因為經歷過非典,比起西方國家的民眾,中國以及周邊國家的民眾都在心理上對抵抗流行病更有準備,更加相信政府的措施。在后疫情時代,中國獨特的掃墓和祭拜文化,對失去親人的家庭來講格外有意義。通過給去世的親人舉行祭奠儀式,活著的人能感到自己還能為逝者做一些有意義的事。這樣的心理聯(lián)結對人們的心理健康是有好處的。
隨著互聯(lián)網的興起和信息技術的高速發(fā)展,未來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可能發(fā)揮越來越大的作用,與線下相結合的線上心理服務和熱線也將進一步改善心理服務的質量。當然,這也需要心理工作者建立更規(guī)范化的平臺,更為有效、準確地把專業(yè)的服務和有需求的人群匹配起來。(作者分別是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系學生,清華大學社科學院心理學系副主任)
相關知識
后疫情時代的自我心理照顧
心理健康不容忽視:現(xiàn)代人的壓力管理與情緒調節(jié)藝術
氣功與保健 孫云光(孫云光氣功視頻)
疫情當前,心理健康也不容忽視?。ǜ饺珖睦碓鸁峋€)
老年人心理健康,不容忽視
產后護理階段,產婦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視
不可忽視的“心理體檢”
心理健康不容忽視:壓力管理與情緒調節(jié)技巧
陸林:疫情后精神心理康復工作刻不容緩
孕早期情緒胎教不容忽視
網址: 畢楷文、孫沛:后疫情時代心理健康不容忽視 http://m.u1s5d6.cn/newsview208259.html
推薦資訊
- 1發(fā)朋友圈對老公徹底失望的心情 12775
- 2BMI體重指數(shù)計算公式是什么 11235
- 3補腎吃什么 補腎最佳食物推薦 11199
- 4性生活姿勢有哪些 盤點夫妻性 10425
- 5BMI正常值范圍一般是多少? 10137
- 6在線基礎代謝率(BMR)計算 9652
- 7一邊做飯一邊躁狂怎么辦 9138
- 8從出汗看健康 出汗透露你的健 9063
- 9早上怎么喝水最健康? 8613
- 10五大原因危害女性健康 如何保 7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