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如果被醫(yī)生宣判了癌癥,患者會經歷什么情感體驗?

如果被醫(yī)生宣判了癌癥,患者會經歷什么情感體驗?

來源:泰然健康網 時間:2024年12月02日 07:45

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的最新數(shù)據(jù)顯示,2018年新增癌癥病例1810萬例,死亡病例960萬例,癌癥已經成為當今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55461609561671861

可想而知,一旦確診癌癥,患者都會產生或多或少的心理痛苦,心理壓力山大,意味著之后將不得不放棄正常的生活、工作和社會角色,要應對復雜和長期的治療和身體不良反應。如果處理不好,不僅會影響患者和家屬的生活質量,還會降低了患者對治療的信心和依從性。

確診后

確診癌癥后,患者會經歷恐懼、擔憂、希望、悲傷、失望和不確定性,這是因為癌癥診斷意味著給生命帶來了很大的潛在威脅。震驚是被診斷癌癥后最初、最常見的反應。

有過癌癥經驗或了解相關知識的患者,會傾向于認為癌癥是一種可以治療的疾病。而沒有癌癥經歷的人,則傾向于認為癌癥就是“死刑”,從而產生悲觀絕望的情感,更易產生痛苦和抑郁,有自殺的風險。研究表明,癌癥患者在確診后自殺的可能性是普通人的2倍,某些癌癥風險更高,如胰腺癌患者自殺的可能約是普通人的3.89倍。

9551609561672119

此外,部分患者會陷入責備和內疚中,思考為什么自己會得癌癥,責怪自己之前沒有良好的生活方式,缺乏良好的飲食和鍛煉習慣等,甚至認為自己是別人的負擔。

不過,診斷后短時間內痛苦是“積極適應”的先決條件,未必需要立即進行情感支持。

治療期間

癌癥治療包括手術、化療、放療等。由于這些治療方式存在比較大的不良反應,帶來身體形象的改變,可能令患者心理發(fā)生變化,引發(fā)精神癥狀。

例如化療,會導致很多不良反應,包括疲勞、脫發(fā)、惡心、嘔吐、焦慮等,是治療過程中身體和情感上最痛苦的階段,會讓患者看不到希望,從而增加焦慮。

放療的不良反應少些,但在放療的過程中,醫(yī)生常要求患者裸露身體部位對準靶區(qū),令患者感到尷尬,并且治療要求患者保持完全靜止和獨處數(shù)分鐘,常常令患者感覺無助和被孤立。

6761609561672480

此外,在就醫(yī)住院過程中,一些患者會認為醫(yī)院對他們的限制是痛苦的根源,特別是醫(yī)務人員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在患者接受痛苦的治療時態(tài)度冷漠,患者恐懼和痛苦的情感也會增加。

康復期

康復期是一個情感更為混亂的時期,患者在這個時期也會經歷震驚、脆弱、孤立和恐懼。

以乳腺癌為例,在乳腺癌確診后的第4年,每年有22%的患者發(fā)生嚴重抑郁或全身性焦慮障礙,對癌癥復發(fā)的擔憂和恐懼在康復期癌癥患者中廣泛存在。

有些康復期癌癥患者還存在一種特殊的情感體驗,他們常常有被醫(yī)療系統(tǒng)拋棄的感覺:完成治療,意味著與治療團隊和其他患者失去聯(lián)系,患者離開熟悉的環(huán)境,出現(xiàn)失落或悲傷的情感。這種情感體驗常常出現(xiàn)在剛出院的患者身上,并隨著身體的好轉逐漸消失。

14711609561672806

另一方面,隨著患者的身體狀況開始好轉,一些患者會產生對活著和健康的感激之情,享受當下,以敬畏之心看待世界等感覺,接受新的見解和生活視角,并對未來充滿希望。

不同人的不同情感體驗

癌癥可以發(fā)生在身體的任何部位,有不同的分期,患者面臨不同的癥狀、生存質量和預期壽命,因此患者的情感體驗也將不盡相同。

晚期癌癥患者更會感受到死亡的威脅,這會讓他們深感不安,焦慮自己的最終結局,引發(fā)嚴重的死亡焦慮。

劇烈的癌痛容易引發(fā)焦慮、抑郁、失眠等心理困擾。這些困擾又會加重患者的痛感,對癌癥的臨床治療產生顯著影響,甚至加重病情,進而促進腫瘤復發(fā)和轉移。

不同種類的癌癥,情感體驗也有差異。肺癌患者比其他癌癥患者經歷更高痛苦的情感體驗,因為患者的生活質量較低,癥狀更為嚴重,肺癌開胸術后可能引起呼吸困難和劇烈的疼痛,是引起焦慮和抑郁的危險因素。胰腺癌是抑郁癥發(fā)病率最高的癌癥之一,可能是因為其死亡率高,復發(fā)率高,12個月生存率僅為10%。腦癌會影響患者的運動和認知能力,甚至改變人格結構,從而引起情感體驗的變化。

80001609561673074

育齡期婦科癌癥,因為病灶位置與生殖系統(tǒng)密切相關,患者常常在治療后擔憂生育問題。

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更易抑郁,因為女性更關注身體形象,情感也比較細膩。年輕患者對未來有更多的期望,不愿思考與死亡有關的問題;年齡較大的患者經歷了身體的衰退、親人的死亡,可能會更頻繁地思考死亡,有更多的焦慮、壓力和抑郁。

文化程度較低、財務狀況較差的患者,更有可能加重焦慮、抑郁。受過高等教育的患者有更多的知識,對疾病有較多的掌控感,因此相對存在較少的情感困擾。

有更多社會(朋友、家人)支持的癌癥患者,更能調節(jié)壓力和提升幸福感,有助于克服疾病挑戰(zhàn)。使用互聯(lián)網有助于獲得更多的社會支持,例如通過發(fā)布近況的文字或視頻,表達自己的經歷和情感,利用網絡傾訴心聲,排解壓力,同時還能尋求更多的支持。

已婚患者能夠從配偶或子女那里獲得更多的情感支持。但是,有年幼子女的癌癥患者可能有更多的焦慮,擔心失去將子女撫養(yǎng)成人的機會,內心充滿遺憾和擔憂。

身體變化明顯,會影響患者的人際關系、職業(yè)和社交生活,對被歧視和被拒絕產生恐懼。對于女性來說,脫發(fā)被認為是最痛苦的經歷之一;對女性乳腺癌患者而言,她們會擔心切除乳房后無法保持對伴侶的吸引力。

擅長表達情感患者創(chuàng)傷后恢復更快,抑郁癥狀更少,對生活滿意度更高,情感困擾更少,精力更充沛。而強調情感抑制,不讓別人知道他們患癌的痛苦,以免給別人帶來負擔,則是一個有害的情感調節(jié)過程。

80021609561673341

宗教信仰能夠幫助患者更好地應對疾病,在患病期間找到生活的意義、獲得心靈的平靜及更從容地面對死亡。

總而言之,面對癌癥,痛苦、希望和個人成長經常交織在一起,情感是復雜和變化的。患者多吸納相關的醫(yī)學知識,及時提問,表達自己的經歷、感受、想法和情感,都有助于減輕對未知的恐懼,減少抑郁和焦慮的發(fā)生。

本文由“健康號”用戶上傳、授權發(fā)布,以上內容(含文字、圖片、視頻)不代表健康界立場?!敖】堤枴毕敌畔l(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如有轉載、侵權等任何問題,請聯(lián)系健康界(jkh@hmkx.cn)處理。

相關知識

癌癥患者如何改善情緒?心理專家建議寫日記
患者出院 1 年后,因其他科室疾病把主刀告了,為什么醫(yī)生被判半責?
癌癥康復期如何運動? 這些運動適合癌癥患者嗎
經常生氣憋悶容易患癌癥
別再以為是基因遺傳或者天生的了!哪些后天經歷會導致LGBTQ+?
趙立堅妻子自述患癌:如不放化療只有6個月生命!什么癌這么兇?
癌癥患者持續(xù)消瘦有什么辦法!
喝酒臉紅者不是過敏是易患癌癥
怎么判斷癌癥康復與否
從《癌癥傳》到《細胞傳》,不會寫作的腫瘤學家不是好醫(yī)生

網址: 如果被醫(yī)生宣判了癌癥,患者會經歷什么情感體驗? http://m.u1s5d6.cn/newsview204505.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