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孤獨癥兒童交往行為的個案研究

孤獨癥兒童交往行為的個案研究

來源:泰然健康網 時間:2024年12月01日 02:41

劉蓓蓓

一、問題提出

交往是人類的基本生活活動,兒童的成長、發(fā)展都離不開社會交往,只有通過交往才能融入社會,成為人類社會的一個獨立成員。所以,交往能力是每個人立足于社會的最根本的能力。掌握社會交往技能是兒童社會化進程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良好的社會交往技能能促進個性、品德、認知、語言等能力的健康發(fā)展。孤獨癥兒童的人際交往障礙是其重要缺陷之一。具體表現為:無交往動機,不會用語言和體態(tài)語言表示對人的親昵,沒有建立友誼的能力,不會與同齡人玩耍,難以領會他人的需要和感受,漠視他人的存在;語言發(fā)展遲緩,語言異常,語言理解能力低下,人稱代詞使用混亂,不能正確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要求等。幫助孤獨癥兒童習得正確的交往行為,使他們走出自我封閉、走向社會,將來能夠適應家庭和社會生活是重要的教育內容和目標。本文就孤獨癥兒童小帆的人際交往訓練方案、訓練目標和方法進行探討,尋找促進孤獨癥兒童融入社會、突破人際交往障礙和溝通障礙的有效方法。

二、研究對象基本情況

小帆,女,1996年5月8日出生。智商80(韋氏量表),經診斷為孤獨癥兒童。2001年11月進入董李鳳美康健學校學前部學習。

基本情況如下:

(一)家庭情況

父親:49歲。高中文化程度。駕駛員教練。對孩子的態(tài)度急躁,對孩子的現狀感到無奈。

母親:46歲。高中文化程度。在放射醫(yī)學研究所工作。33歲時患甲狀腺惡性淋巴瘤,手術、放射后六年懷孕,孕期一直服用甲狀腺素。得知女兒患孤獨癥,非常著急,到處求醫(yī)求教,重視女兒認知方面的學習,但對社會交往方面的問題不夠重視。

(二)個人生長發(fā)育史

母親懷孕期間羊水穿刺檢查為正常,足月剖腹產,出生時口腔腭裂,重2.55公斤。發(fā)育緩慢,8個月還不會扶腋站立,7個月時查骨密度指數是常人的三分之一,注射腦活素針劑半年,因引起淋巴腫大而停止。17個月攙手走,24個月獨立走。14個月會叫媽媽,19個月會模仿大人說話。30個月開始不理睬他人,不回答別人問話,能聽懂指令,有動作表示。喜旋轉手、脫鞋、玩水,喜觸摸柔軟帶毛的物品。常常反復背誦一個故事。膽小、動作刻板、興趣狹窄、多動、注意力不集中。5歲時作腭裂修補術。

(三)交往行為特點

1、不能與他人對視。

2、聽到別人喚其名字沒有應答,也沒有動作反應。

3、有需求時一般不會主動表示,只在訓練中為逃避學習會提出要小便。

4、不與同齡人玩耍,獨自一人行動,被侵犯時采取逃避反應。

5、在成人引導下會和成人玩一會兒,但很快就避開了。

(四)語言能力特點

1、有模仿他人語言,能說短句。

2、能回答簡單提問,在不理解時則出現“鸚鵡學舌”。

3、說話都使用“平聲”聲調,一字字拖長音。

4、對人稱代詞的使用比較混亂。

5、會執(zhí)行一步指令,聽到二步指令只能執(zhí)行后一個指令。

(五)其他方面的表現

1、情緒比較穩(wěn)定,順從成人的要求。

2、基本動作協(xié)調,精細動作的操作能力較強。

3、有基本的自理能力,如進餐、穿著、如廁等。

4、機械記憶較好。

5、注意力非常分散,好動。

三、研究內容

為了有針對性地制訂訓練計劃,先對小帆的交往行為進行了簡單測試,并進行了初步分析。小帆適應能力差,表現在:有語言,但不會運用語言,存在溝通障礙;沒有與人交往的動機;有一定的模仿學習能力,記憶力強,特別是識字很快;能理解一般事物的因果關系。

根據小帆的缺陷和特點,我們?yōu)樾》朴喠私煌袨橛柧氂媱潯?/p>

(一)具體目標

1、正確反應別人的呼喚

(1)聽到別人叫自己名字能有目光注視。

(2)聽到自己的名字及時應答。

(3)聽到對方的呼喚能走向對方。

2、能與熟悉人打招呼

(1)聽到別人問候能注視對方。

(2)聽到別人問候能注視對方回復(早、好、再見)。

(3)在提示下能對熟悉人進行主動問候。

3、知道自己姓名、性別、年齡、父母姓名、家庭地址、學校名稱、老師姓什么。

4、能正確表示自我需要

(1)正確回答要、不要、是、不是的提問。

(2)會用“幫幫忙,我要”表達需求。

(3)求助時會稱呼人名代詞。

5、能聽從指令并執(zhí)行

(1)單一動作指令。

(2)連續(xù)二步指令。

(3)較復雜的多步指令。

6、能參與集體活動,有簡單交流

(1)知道同伴姓名,關注同伴在干什么;在提示下會有目的地用動作與同伴交往。

(2)愿意為同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7、正確使用人稱代詞

(1)在提示下能告訴旁人今天干什么了。

(2)會回答“你是誰,我是誰,他是誰,這是誰的”的問題。

(3)對感興趣的事物會詢問“你在干什么?我可以做嗎?”。

(二)訓練時間:為期一年。    

(三)訓練方法

1、情景訓練法

(1)利用隨機交往機會進行訓練。

利用每天的必行事例,如早上進校和晚上離校時與人互相問候,使小帆懂得看見老師應該說什么,從被動說到主動說,促進其交往意識。

(2)創(chuàng)設交往情景進行訓練

小帆的主動語言很少,為了使她在有需求時能主動表達,老師就在生活中設置各種情景,如吃點心或吃飯時,把點心或飯菜放在桌子中間,剛開始時用 “誰要吃?”、“你要吃什么?” 的提問來啟發(fā)小帆回答。約半年后,不再用提問作為提示,而是等待小帆主動提出要求,等她說出“我要XX”后再給予滿足。

2、談話訓練法

經常和小帆一起玩三人(如:甲、乙、小帆)問答游戲。在不受環(huán)境因素干擾的情況下,用小帆喜歡的食物作為強化物,吸引小帆聽甲、乙的交往對話。

(1)甲問乙“你在干什么?”乙回答“我在喝冰紅茶”。(小帆最喜歡的食物)。甲說“我也要喝?!比缓?,甲乙都喝冰紅茶。通過此類對話刺激小帆主動提出要求。

小帆會主動提出要求后,老師又要求她在提需求前先稱呼人名,有針對地請某人幫忙,如:“某老師,我要吃餅干?!保ㄒ驗樾》谔嵝枨髸r并不針對特定的人,眼睛也不注視對方。)如果她提需求時沒有稱呼人名,我們則不應答她,使她知道不稱呼人名是得不到幫助的。

(2)小帆對人稱代詞的使用比較混亂,問她“你是誰?”回答也是“你是誰?!睙o法理解人稱關系。三人組合談話時,利用小帆能識字的條件,在三人身上分別掛上“我”“你”“他”三個字,用文字提示她正確使用人稱代詞。

3、家庭訓練法

家庭環(huán)境是一個很重要的訓練場所。如果家庭能積極地配合訓練,小帆就能得到更多的學習機會。

我們經常與小帆的父母共同商討,制定訓練計劃,交流訓練方法。給小帆制訂了非常具體的家庭訓練計劃,讓小帆每天在家和在學校一樣,保證一定時間和數量上的訓練,強化鞏固。

4、同伴交流法

同伴關系在兒童的身心發(fā)展進程中和社會適應中起著重要作用。同伴群體為兒童提供了互相模仿的對象,兒童可以從同伴那兒學到很多東西。同伴群體影響兒童的自我調節(jié)能力和道德行為,是兒童言行的參照群體。在班級中小帆和其他孤獨癥孩子一樣不和同伴玩,也不會關注同伴在干什么。對小帆來說建立同伴關系就很重要。老師通過給她提供大量與同伴接觸、交往的機會來增強她交往意識和交往能力。在點名課中,老師每天讓她稱呼同伴的名字,找同伴握握手,數數今天來了幾位小朋友,說說誰沒來。在和小帆閑談時經常提示她“某某在干什么?”、“他為什么笑或哭?”等,讓小帆學習關注同伴。吃午飯時讓她給同伴端飯端菜,幫助同伴。老師還給小帆找了一個同伴做好朋友,提醒小帆經常想到好朋友,和她一起玩。

四、研究結果與分析

經過一年的教育訓練,小帆在交往行為方面取得了一些進步。在動作提示下可以完成連續(xù)二步指令和較復雜的多步指令,也能關注同伴在干什么、有目的地用動作與同伴交往。在語言提示下能能正確反應別人的呼喚、與熟悉人打招呼、正確表示自我需要、知道同伴姓名、愿意為同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也能基本正確使用人稱代詞。能主動完成的有:聽到別人問候能注視、知道自己的基本情況(如姓名、性別、年齡、父母姓名、家庭地址、學校名稱、老師姓氏等)以及完成單一指令。

經過訓練,我們和小帆逐步建立起了情感聯(lián)系。她與熟人的交往行為增加了,在家中會用詢問的方式提出需求。訓練中目光回避減少,對視增多。早上,在教師的眼神提示下,她會主動叫“老師早!”。在與同伴交往中,小帆比較被動,只在同伴畫畫時,她才會擠上去看或表示參與的愿望。小帆缺乏主動交往的興趣,可以看出,小帆缺乏玩的技能,不懂得怎樣與同伴合作。老師便注重訓練、培養(yǎng)孤獨癥兒童獨自玩和合作玩的能力。孩子會玩了,對同伴的關注和融入群體的主動性也隨之逐漸增加。小帆的交往行為變化雖然是微小的,仍需要經常提示,且還會出現反復,但她畢竟朝主動交往的方向邁出了第一步。

孤獨癥兒童對事物認識狹窄、思維刻板、遷移能力差的弱點,使他們容易對訓練者或環(huán)境的變化產生不適應,甚至退化已具備的交往行為。例如:某教師每天在校門口與小帆進行問候訓練,而當此教師出現在教室里時,小帆則會因問候地點的變化而保持沉默;在校門口,小帆會對特定的教師進行問候,但對其他教師則毫不理睬。在她的思維定勢中認為只有在校門口的某老師才能說問候的話語。因此,在訓練中,老師應用變化環(huán)境、變化人物,創(chuàng)設各種情景的方法,幫助小帆打破刻板的思維方式。

孤獨癥兒童在使用人名稱呼上存在障礙,即便是表示需求時也通常不帶稱呼的,小帆也不例外,始終需要提示才能達到要求。老師加強了這方面的訓練,注意各種因素的綜合練習,創(chuàng)造促進她正確使用人名稱呼的動因。如采用時間延遲的方法,先不給予幫助,等小帆正確稱呼人名了,對應者才回應她。

五、結論與建議

1、孤獨癥兒童表面上看似非常孤僻,獨來獨往,其實他們的內心情感非常豐富,需要情感的溝通,卻又不懂得與人交往和進行情感交流的正確方法。這就需要我們進入他們的情感世界,了解他們,成為值得他們信賴的人,才能與他們形成融洽的合作關系,這是完成訓練目標的必要前提。

2、正確的交往行為需要在社會群體的不同情景中獲得。教育訓練孤獨癥兒童應該在生活中抓住每一個機會,努力地讓他們模仿學習,模仿運用。在訓練中需要設置相應恰當的環(huán)境,而不是脫離實際的紙上談兵。

3、孤獨癥兒童語言理解、表達能力差,在訓練交往行為時,要加強語言能力的訓練。

4、家庭生活是兒童最好的模仿學習、實踐體驗場所。學校教育離不開家庭的配合。因此,要做好家長工作 ,使家長樹立信心,與學校取得良好的配合,共同完成孩子的教育任務。

5、孤獨癥兒童最大的困難就是與人的溝通和交流。交往行為的獲得不是通過一年的教育訓練就能實現的,需要進行長期的、多方位訓練,不能急于求成,要始終充滿信心,堅持不懈。

(作者單位:上海市董李鳳美康健學校)


相關知識

幫助孤獨癥兒童進行“社交訓練”
孤獨癥兒童:教育和行為訓練是康復關鍵
孤獨癥兒童的康復訓練方法 健康科普
孤獨癥語言交流訓練
孤獨癥兒童進行感統(tǒng)訓練的意義
孤獨癥康復訓練常見的幾種方法
4.2世界孤獨癥關注日 |"有愛不孤獨"系列活動溫暖啟幕
針對四歲的孤獨癥兒童,沒有語言能力的家庭康復指導計劃
遺傳、表觀遺傳和環(huán)境因素與孤獨癥的關系
六一兒童節(jié),北京衛(wèi)健委發(fā)布:0-6歲兒童孤獨癥核心知識十條

網址: 孤獨癥兒童交往行為的個案研究 http://m.u1s5d6.cn/newsview174890.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