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瘦理想指女性對以“瘦”為評價核心的理想身材的美好想象與希望,個體將其內(nèi)化后會表現(xiàn)出持久而強烈的瘦身追求。在質(zhì)性研究范式下,通過對19名受訪青年女性進行深度訪談后發(fā)現(xiàn):青年女性在瘦身方面整體表現(xiàn)出美好與偏離兩種心理樣態(tài),具體包括瘦身憧憬、自我客體化、身體不滿與飲食失調(diào),并呈現(xiàn)動態(tài)化交叉與疊加。原因主要涵括追求健康的需要、提升魅力的欲求、審美文化的引領(lǐng)、身體規(guī)訓的約束與媒體宣傳的助力。研究結(jié)果認為身材審美文化是瘦理想盛行的核心因素,這一結(jié)論印證了文化心理學的相關(guān)理論,也為該領(lǐng)域的研究增添了本土情境下的觀點。
關(guān)鍵詞:瘦理想;瘦身心理;身體不滿;審美文化
一、問題提出與文獻回顧
“瘦理想”(thin ideal)指女性對以“瘦”為評價核心的理想身材的美好想象與希望(對“痩”的追求表現(xiàn)在男性群體中,稱作“肌肉理想”,本文提及的瘦理想針對群體為女性)?!笆堇硐雰?nèi)化”(thin ideal internalization)則指女性認可并接受“瘦理想”,自覺自愿地將“瘦”采納為個人身材管理的目標,并表現(xiàn)出持續(xù)而強烈的瘦身追求,即“以瘦為標”。當下,“瘦”不僅是女性日常談話中的高頻詞,而且也影響著女性生活的方方面面,無論是飲食偏好、著裝搭配,還是生活作息、運動健身?!笆堇硐搿眱叭怀蔀榕匀后w的形象圣經(jīng),作為一種極為廣泛的社會心理現(xiàn)象,它也應當受到更多研究者的關(guān)注。
近幾年文獻中,研究者多以青年女性為研究對象,從瘦理想的消極影響入手開展研究,認為追求瘦理想的青年女性“通常會表現(xiàn)出身體不滿”[1][2],并且“在青春期達到高峰”[3]。研究發(fā)現(xiàn),女性之間的肥胖談論(女性友誼團體中經(jīng)常發(fā)生的、圍繞體型體重和飲食習慣等話題展開的一種溝通方式)會“對身體意象的認知產(chǎn)生消極影響”[4],引發(fā)身體不滿,并且,“以社交網(wǎng)站為平臺而進行的體像比較會導致女性身體羞恥感,增加抑郁的可能”[5]。持續(xù)的身體不滿還可能“誘發(fā)個體較高的負面緊迫性(即在痛苦時做出沖動行為的傾向)”[6],進而發(fā)展為飲食失調(diào)。對于瘦理想消極影響的范圍,研究者認為,它“對大部分女性影響很小,主要影響的是那些身體滿意度原本低下的女性”[7]。也有少數(shù)研究從正面探討瘦理想的影響,認為“在向往瘦的過程中,女性能體驗到由憧憬帶來的積極感受”[8],“相較于平均身材的女性,擁有極瘦身材女性的整體身體意象更積極一些”[9]。
針對瘦理想消極影響開展的干預研究主要著眼于媒體傳播行為的理性化與女性身體認知的合理化。研究認為,有關(guān)女性身體形象的傳播,“無論是圖像選擇還是傳播措施,媒體都要多加斟酌”[10]。對于女性來說,要幫助她們“理性重構(gòu)身體認知,減少與瘦形象的社會比較過程”[11],并且“提升媒體信息甄別力”,以降低瘦理想信息的負面效力[12]。
就瘦理想盛行的原因而言,研究認為基本分為兩大類,即媒體與文化。絕大多數(shù)研究者提出,在瘦理想影響下形成的女性飲食失調(diào)等風險因素都是媒體傳播失當所致,認為“基于媒體大量呈現(xiàn)瘦形象而發(fā)生的社會比較過程是瘦理想負面效應的基礎(chǔ)”[13],反面的聲音則對媒體傳播與瘦理想之間的實質(zhì)性聯(lián)系提出質(zhì)疑,認為“促進瘦理想傳播的是經(jīng)濟發(fā)展帶來的文化變革”[14],而非媒體本身。
雖然已有研究對瘦理想的影響及原因做了較為全面的探索,但整體來說,還存在討論的空間,如,瘦理想影響下的青年女性整體呈現(xiàn)出怎樣的心理樣態(tài)?除了媒體與文化,還有哪些因素共同促成了瘦理想在這一群體中的盛行?瘦理想作為女性群體中一種覆蓋極廣的心理現(xiàn)象,它的內(nèi)涵與價值能引發(fā)我們怎樣的思考?這些也是本文試圖回答的問題。此外,還有幾點值得思考:第一,絕大多數(shù)研究均采用西方女性作為研究對象,研究結(jié)果并非完全適合我國青年女性的現(xiàn)實情況;第二,有很多研究針對病理性風險行為(如飲食失調(diào))展開,對于“瘦理想”這一非常普遍的大眾心理現(xiàn)象,研究結(jié)果略顯片面;第三,已有研究基本在量化研究的范式下開展,從研究方法的視角來看,量化研究更顯工具性,但對研究對象所處情境關(guān)照不足,研究結(jié)果的生態(tài)效應略顯單薄。
綜上,本文依從質(zhì)性研究的范式,運用經(jīng)典扎根理論,聚焦本土情境下的青年女性群體,圍繞“瘦理想”展開研究,力求豐富青年女性心理領(lǐng)域的研究內(nèi)容,為完善相關(guān)理論提供參考。
二、研究設計與研究過程
1.研究設計
本文采用方便抽樣與滾雪球抽樣相結(jié)合的方式。首先從三個群體中招募部分青年女性作為樣本,分別為太原市某高校的女生、某健身俱樂部的女性會員、某美容美體連鎖機構(gòu)的女性會員,然后以訪談對象所提供的人脈資源作為繼續(xù)抽樣的依據(jù)。最終確定訪談對象共計19名,出生區(qū)間為1985—1999年,平均年齡25.9歲,其中,在校生5人,已參加工作者14人。在選取研究對象時,主要基于以下幾方面的考慮:其一,訪談對象年齡區(qū)間為19—34歲之間,基本符合我國對青年年齡的界定,以便更好地獲得本土情境下的研究成果;其二,訪談對象之間的年齡差較為明顯,生活背景與人生閱歷的差異性有助于豐富研究成果;其三,從大學生、美容美體機構(gòu)及健身會所的會員入手選定最初訪談對象,并以這些訪談對象提供的人脈資源為依據(jù)繼續(xù)抽樣,抽樣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樣本的代表性,能夠滿足研究需要。
2.研究過程
本研究采用半結(jié)構(gòu)化訪談獲取研究數(shù)據(jù)。為保證研究效果,在正式開展此項研究之前,研究者與包括部分訪談對象在內(nèi)的青年女性保持了一段時間的接觸,以聊天(包括網(wǎng)絡聊天)的方式進行預訪談。在此基礎(chǔ)上,形成訪談提綱,主要內(nèi)容包括怎樣定義身體的“瘦”、你受到“瘦理想”什么影響以及“瘦理想”流行的原因等內(nèi)容。研究過程中,針對訪談的科學性與技巧性、訪談結(jié)果的真實性與認可度,不斷地進行自我追問、自我反思,確保研究者本人作為研究工具的可信度與有效性。
訪談工作于2019年9月到10月期間展開,訪談時長45分鐘左右,個別訪談對象進行了二次訪談,主要以錄音的方式回收訪談資料。訪談結(jié)束后,按照以下步驟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第一步,在深度熟悉原始數(shù)據(jù)的基礎(chǔ)上,將所有的訪談錄音內(nèi)容逐字逐句地轉(zhuǎn)錄為文本,與已有文本資料(個別網(wǎng)絡訪談的資料呈現(xiàn)形式為文字)組成本研究的數(shù)據(jù)集。轉(zhuǎn)換過程中隨時對照原始音頻糾正因發(fā)音不準確或口語化等原因?qū)е碌奈谋巨D(zhuǎn)換錯誤問題,確保文本導出的正確率。第二步,將數(shù)據(jù)導入Nvivo11質(zhì)性數(shù)據(jù)分析軟件中,依次按照經(jīng)典扎根理論三級編碼的順序進行分析,即“開放編碼、主軸編碼和核心編碼”[15]。對訪談資料進行整理分析之后,得到如下結(jié)果。
三、青年女性瘦身心理
整體來看,“瘦理想”影響下的青年女性瘦身心理表現(xiàn)出美好與偏離兩種樣態(tài),具體包括瘦身憧憬、自我客體化、身體不滿與飲食失調(diào)。除“瘦身憧憬”外,其他均屬偏離的消極樣態(tài),且“身體不滿”的體驗最為強烈。
1.陶醉于瘦身后的美好:瘦身憧憬
如今,廣告中的修圖現(xiàn)象已非商業(yè)秘密。對那些含有瘦形象的廣告,即使明確意識到“圖像不實”,女性仍然希望自己的身材看起來像廣告中的模特—她們對瘦形象的反應并不會因為圖像的真假而改變。這可能是因為這些廣告令她們更多地體驗到積極情緒—雖然會因自己與理想身材之間的落差體驗到消極情緒,但更會因憧憬瘦身之后的美好生活而體驗到積極情緒。這種“瘦身憧憬”帶來的積極情緒—即陶醉于瘦身之后的美好—可以促進身體滿意度的提升。
我的衣服基本網(wǎng)購,那些賣家秀真的就是“圖騙”!......腿都跟棍兒一樣......不過,確實好看哪!哪像我這腿這么粗,想穿高筒靴都穿不出效果,我要那么瘦多好!(No.5)
我現(xiàn)在做瑜伽特別注意腿部塑形,總想自己也瘦一點多好,瘦了怎么穿都好看。有幾條褲子拍(指網(wǎng)購)瘦了也懶得退,正好鞭策自己減肥。(No.7)
瘦身憧憬是女性瘦身的美好動機。通過反復接觸虛擬或真實的瘦形象而產(chǎn)生的瘦身憧憬可以誘發(fā)積極情緒,即在“我也會變得那么瘦”這樣的心理促進下,個體會體驗到對未來身材的憧憬,可以促進女性對社會比較的更多良性參與,例如身材管理上的自我鞭策。短暫瘦身憧憬帶來的心理體驗上的改善不一定引發(fā)實際減肥行為,但長期的瘦身憧憬卻可以促成一種生活方式—勵瘦(thinspiration)(“thinspiration”是“瘦”和“靈感”這兩個詞的混合,本文取意譯“勵瘦”)—一種“以圖片、視頻等媒體形式激勵女性試圖減輕體重以保持健康身材的生活方式”[16]。女性通過踐行這種生活方式,力求達到控制體重、保持美好體貌的目的。
說實在的,我一開始就喝過減肥咖啡的,兩個月瘦了10斤—瘦下來的感覺就是好,跑兩步都覺得輕快得很,后來不喝了,怕(對)身體不好......就想報個健身班,有教練督促的話我各種作業(yè)完成得還算積極,看見鏡子里的自己特別精神,公司的小套裝(穿上)也很有感覺。我這(身材)保持了有一年多了,我覺得我能堅持下去。(No.9)
2.消極的自我形象感知:自我客體化
長得好看就是競爭力,領(lǐng)導帶出去(見客戶)的,那(形象)都差不了,而且也是給公司長臉啊!干得好不好不重要,關(guān)鍵是長得好不好。(No.2)
這是一個看臉的時代,但我覺得身材更重要,臉又沒多大,而且可以(憑借)化妝(顯得漂亮),但身材差了穿衣服就太丑了。(No.17)
......要是顏值不行還再胖點,那簡直是噩夢,沒法出門,特別沒自信,就算別人不說你,你自己也覺得難受,一胖毀所有—多絕望!所以我每天不吃晚飯,不敢讓自己吃胖,胖了別說影響你畢了業(yè)找工作,連對象都不好找。(No.1)
“美好體貌”與“強大競爭力”之間的邏輯聯(lián)系詮釋了社會文化對女性身體意義的解讀,這種解讀不僅使越來越多的女性加劇了對瘦理想的追求,也進一步弱化了女性的社會作用,忽視其真正的社會價值與自身能力—越來越被置于他者的境地。女性逐漸習慣用審視挑剔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身體,自我客體化深入意識,從而導致自我概念的不健康發(fā)展。
對于女性,形象就是事業(yè)。雖然(這樣說)絕對了點,但沒顏值沒身材就靠拼才華,太難了!(No.11)
現(xiàn)在有句話叫“你(指丈夫)負責賺錢養(yǎng)家,我(指妻子)負責貌美如花”,女的工作上有成績,那是錦上添花的事,關(guān)鍵還是要每天各種美美的。(No.10)
3.形體認知功能失衡:身體不滿
身體不滿(body dissatisfaction)包括個人體重和體型的認知功能失調(diào)以及因此產(chǎn)生的消極信念與感受,是個體身體意向失調(diào)(body intentiond isorder)的表現(xiàn),也是個體關(guān)于身體滿意度的一種負面表達。身體不滿是受訪者普遍感受深刻的體驗。
由于自然接觸各種途徑的、展現(xiàn)瘦理想的形象,女性與瘦形象的社會比較已然是自動發(fā)生的過程:隨時地、不斷地、不自覺地將身體與理想體型對比。如果未能滿足理想中的標準,則自我評價為“不符合社會審美期望”,從而導致身體不滿,遭遇“因體型焦慮引起的消極自我感知與情緒低落”[18]。
我舍友腿細身材好,每次她買了衣服(在宿舍)試,我們就說她拉仇恨,人家瘦,穿啥都好看。(No.1)
抖音上有個視頻:一個女孩上體重秤,體重剛顯示,她一腳踩住那個數(shù)字—太胖了不想看嘛......我們也差不多那樣,特別怕胖......和閨密視頻,她每次肯定是先問我“我胖沒”,就想聽我說她瘦了。(No.17)
我對自己的體重特別敏感,每天都要稱,輕了會小歡喜,重了就有點郁悶,哪怕是(重了)兩斤......家里催我要孩子,一想到生完孩子(身材)就走樣了,怪擔心的。(No.7)
我腰上有“游泳圈”(指肚子的脂肪,形容人胖),關(guān)鍵我還不高,每天郁悶得我。(No.5)
A4腰挑戰(zhàn)[將女性的腰部與A4紙的短邊(21厘米)進行比較的活動]是近年來流行于我國青年女性群體中的一種“理想與實際身材對比”的方式,曾掀起一股炫瘦熱潮。相較于平均身材的女性,擁有A4腰的極瘦女性整體身體意象更積極一些,這意味著未能“達標”的女性可能體驗到不同程度的身體不滿。
也確有研究表明,對于自己的身體,女性群體“存在一種普遍性不滿”[19]—極少有人認為自己“瘦到達標”。這種消極體驗可能導致女性“通過手術(shù)達到理想身材標準的行為”[20],使一種“病理化的女性身體概念得以強化,即美不必是天生的,美可以通過消費與醫(yī)療介入而獲得” [21]。
之前流行什么A4腰、iPhone6腿(將iPhone6手機橫著放在膝蓋上,若能被手機遮住膝蓋即為“iPhone6腿”)那會兒,我們也在宿舍自己比畫,說是(那標準)太夸張,大家也就開心鬧著玩,不會太在意,可肯定還是(離標準)越接近越好嘛,鎖骨鏈就是得有(明顯)鎖骨戴上才好看!(No.2)有關(guān)體型體重與飲食習慣方面的言語互動加劇了個體身體不滿的體驗,例如外表調(diào)侃或戲弄以及對節(jié)食行為的理解。研究發(fā)現(xiàn),女性友誼團體中經(jīng)常發(fā)生的肥胖談論“具有自我貶損的性質(zhì)”[22],經(jīng)常參與肥胖談論會“增進女性身體不滿的負面體驗”[23],高度影響著她們的體重控制行為。
去年冬天我去外地參加培訓......大家寒暄的話題無非是穿什么好看、怎么穿好看,大家要么各種夸人、要么各種自黑......你看我這腿粗的,還不直......人家那瘦人的(衣服)我都穿不上......真是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大家各種試(衣服)各種調(diào)侃(身材),我感覺也不是當時笑一笑就過去了,對自己還是有影響的,然后今年我就辦了一張健身卡,想瘦點,另外飲食上也在調(diào)整,晚上只吃水果或是喝點代餐粉。(No.11)
各社交網(wǎng)站為瘦形象方便快捷地傳播提供了便利。主動地、頻繁地將自己的實際身材與他人修飾過的身材進行上行比較(指與比自己強或好的人比較),會導致個體更加關(guān)注自己身體上的不足,產(chǎn)生“別人身材都比我好”的消極想法,進而產(chǎn)生焦慮、抑郁等消極情緒。
現(xiàn)在這社會沒個好形象可不自信呢......我長得還不至于丑,但是我不能胖,胖了太影響形象了!剛上大學那會兒,(學業(yè))一下子輕松許多,跟著室友們學著美一美,也粉(流行語,指關(guān)注)一些時尚的博主,特別羨慕人家的好身材,膚白貌美大長腿,然后自己一照鏡子就特絕望,覺得命運對自己真是不友好”(No.14)
4.病態(tài)的體重控制:飲食失調(diào)
飲食失調(diào)(eating disorder)指紊亂的飲食習慣和不恰當控制體重的行為,它最初通常表現(xiàn)為刻意節(jié)食。媒體向大眾展現(xiàn)了許多具有瘦形象的成功女性,對此心生羨慕的女性,往往通過節(jié)食來重建自己的形象。在那些“自認為體重過重而體重指數(shù)卻在正常范圍內(nèi)的女性中,以節(jié)食控制體重者也并不少見”[24]。這樣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罹患神經(jīng)性厭食癥(anorexia nervosa,AN)和神經(jīng)性貪食癥(bulimia nervosa,BN)等疾病的風險”[25]。
要是出去約飯回來(一稱)重了,我就會懲罰自己、餓自己一頓兩頓瘦下來。(No.7)
我同學吃飯就吃一丟丟,我們說她太過分了,那(飯量)根本就是貓食,她居然還挺開心,說吃這點也不餓,說明胃口沒撐大。(No.3)減肥這個事我刻骨銘心。兩三年前我想減肥,就開始吃(減肥)藥加節(jié)食,很快瘦下來了,同事調(diào)侃說:“你不是總下決心要瘦成一道閃電嘛,這你可是如愿以償了?!币婚_始我也開心啊,各種挑戰(zhàn)那些挑身材的衣服,但是慢慢我發(fā)現(xiàn)不對勁了—就是我沒食欲、不覺得餓,然后瘦了有快20斤了,還在繼續(xù)瘦!整個人氣色也不對,去醫(yī)院醫(yī)生說我是厭食癥—就是減肥減的,說我這樣減下去就把命減沒了,還說現(xiàn)在減肥減出病來的女孩子可不少。現(xiàn)在我會現(xiàn)身說法勸說那些盲目節(jié)食的女孩子,健康了自然是美的。(No.19)
四、瘦理想盛行的原因
基于對數(shù)據(jù)的處理,本文以所屬角度為根據(jù),將瘦理想盛行的原因主要分為個體與環(huán)境兩大類,進一步可細分為追求健康的需要、提升魅力的欲求、審美文化的導向、身體規(guī)訓的約束與媒體傳播的助力。
1.追求健康的需要
最初,肥胖程度與社會地位有密切關(guān)系。在食物稀缺的文化中,肥胖意味著財富,而在食物豐富的文化中恰恰相反—“富人通過苗條健美的身材來顯示與他人的區(qū)別”[26],同時,也反映出健康的身體狀態(tài)?,F(xiàn)代社會中食物的充足豐富與飲食文化的飛速發(fā)展令愈來愈多的人腰圍見長,而肥胖對身體有害是不爭的事實。因此,相比社會地位,如今人們更關(guān)注健康。瘦與健康,就在這樣的認知背景下形成基本的因果關(guān)系—人們努力保持瘦的身材以獲得健康的身體。
要想瘦,“管住嘴、邁開腿”。不論男女,瘦的形象也逐漸標志著自覺自律、合理飲食、堅持鍛煉等良好品質(zhì),不僅使個體的良好形象能得以保持,也更代表了年輕和健康,并獲得積極評價。因此,“瘦”就成為青年女性身材管理的理想與目標,成為當代女性的身材價值觀。
胖了何止不好看,更重要的是不健康。我有一個親戚就是這樣,她體重要繼續(xù)發(fā)展下去肯定(患)慢性病一類的,那個時候就不是要美而是要命了。為了身體健康控制體重,必須的!(No.7)
我喜歡游泳......我的泳衣是上下兩截的......我很自信我有馬甲線,別人也羨慕我,這可不是天生的,是天天堅持卷腹練出來的。(No.9)。
2.提升魅力的欲求
人類自古以來就將女性外貌置于價值的高臺,這種認識與人類的進化歷程有關(guān)。進化心理學認為,大多數(shù)文化下的一夫一妻制限制了男性在婚姻中只能有一個配偶,因此,男性非常敏感于女性生育能力的指標,他們會竭盡全力選擇具有最佳生育能力的女性。在這種目標前提下,“表現(xiàn)出生育能力相關(guān)特質(zhì)的女性會格外引起男性關(guān)注,其中最明顯的特質(zhì)之一即是美好的外貌”[27]。對街頭博客(Streetstyle Blogs)的研究表明,“男性因其智力而受到重視,而女性則因其形象受到重視”[28]?!笆荨弊鳛槊篮猛饷驳闹笜酥唬匀皇艿角嗄昱匀后w的青睞。
身材好又顏值高的女生,誰不喜歡多看幾眼?別說男生喜歡看,我們女生也愛看......各種衣服都是為瘦人做的,如果不夠瘦,連美麗的資格都沒有—看著喜歡可是穿不上啊!愛美是女人的天性,為了美,必須瘦!要么瘦要么死。(No.15)
“瘦”可以幫助青年女性提升外表吸引力以博得異性贊賞,滿足其期待異性關(guān)注的心理需要,兩性群體間這種基于身材而產(chǎn)生、的社會互動也促使女性不自覺地將“瘦”納為身材管理的首要標準。
3.審美文化的引領(lǐng)
身體兼具自然與社會屬性。個體是身體的主人,但個體是在社會審美文化的范疇下管理著身體,因此身體也傳達出很多潛在的文化規(guī)范,成為審美文化的載體之一。自本世紀初以來,物質(zhì)主義價值取向悄然興起,它通過金錢、財富和悅目的視覺,向人們傳達了社會期望的信息,即鼓勵財富、地位與奢華,并將產(chǎn)品代言人的瘦形象與高吸引力等同起來。所有代表美好生活的產(chǎn)品—包括物質(zhì)與非物質(zhì)產(chǎn)品,均借以擁有瘦形象的代言人呈現(xiàn)于大眾。身材與物質(zhì)持續(xù)發(fā)生著積極而強烈的聯(lián)系,并且逐漸成為主流認知為青年女性所接受。圍繞“身材”與“物質(zhì)”,漸漸形成了“審美文化的兩個突出理念—身材完美和物質(zhì)生活美好,二者共同影響著個體幸福感”[29],這也必然推升著瘦理想在女性心目中的內(nèi)化水平。
這個時代就是以瘦為美......身材糟糕的女生根本就穿不出衣服的感覺......談不上什么美感,會讓人覺得她生活很潦草,很沒品。(No.10)
我覺得這個(指“為什么大家都想瘦一些或者顯瘦一些”)就是社會趨勢吧,大家都這么認為、都這樣穿,你可能不那么追隨,但是不可能完全遺世獨立,因為你畢竟在(這個)社會中嘛!(No.18)
關(guān)于身材的審美文化還體現(xiàn)出一定程度的階層性,例如,不同經(jīng)濟背景家庭的個體對身體管理方式的差異。這種由“身材審美觀”衍生而來的心理沖擊也于無形中促進著女性進行“以瘦為標”的身材管理。
我們室友(身材好),我們都很羨慕她。她吃得特別精致,沒見她吃過什么雞米花麻辣香鍋的,說是容易吃胖。我就沒這意識,也難怪,她家很小資,喜歡吃精致日料,她身材好肯定和飲食習慣有關(guān)系。我一年兩年是趕不上的,以后慢慢來吧。(No.2)
4.身體規(guī)訓的約束
米歇爾·???Michel Foucault)曾詳細闡述權(quán)力作用于身體的微觀過程與細致方式,他認為,這種過程與方式是通過對身體的“規(guī)訓”來呈現(xiàn)的,“規(guī)訓的目的是讓身體更符合社會規(guī)范”[30]。猶如毛細血管一般,權(quán)力極具滲透性,落實到個體上,即表現(xiàn)為“徹頭徹尾地控制生命—通過制度化的設計與技術(shù)化的方式塑造‘聽話的身體’”[31]。規(guī)訓方式可能是否定性的,如對身體的妨礙與侵犯,也可能是積極的甚至是有序的,如身體管理。
我之前是藝考生,學舞蹈,我們必須控制體重,不然做出動作來特別難看,不用別人說你,你自己看著鏡子做動作(的時候),就知道瘦是必須的,因為你帶給別人的是美感。我們對身材都很在意,(管理)也很自覺。(No.18)
家庭作為身體規(guī)訓主體的代表,完成了審美文化到個體的“最后一公里”距離。對青年女性來說,來自家庭的身體規(guī)訓更具啟蒙性、更為直接與具體,同時也更具效力。家庭從身體意象認知與身材管理技術(shù)兩方面對青年女性的身體進行著雙重規(guī)訓:身體意向的標準認知即為“瘦”;身材管理的可操作選項主要有飲食與鍛煉。家庭成員尤其是母親的身材價值觀對青年女性的身材管理起著導向性作用。
我媽媽年輕(那會兒)是個美女,現(xiàn)在也很有范兒,她每天飯菜講究搭配,每星期還在旗袍隊練形體,看(她)背影就像小姑娘。她有個論調(diào)叫“女孩子有個好身材就是資本,別人看著舒服自己也覺得自信”。我從小就受她影響,“飲食有節(jié)、作息有度”。(No.6)
我媽就天天說我,女孩子要精干點才好,別把胃口撐大了,吃那么胖讓別人怎么看你?......放假回家,我弟總鄙視我說我吃得小心,說我裝,倒是我媽支持我,怕我(胖了)太難看嫁不出去。(No.17)
5.媒體傳播的助力
瘦的形象通過各類媒體呈現(xiàn)于女性群體,無處不在。這些圖像不僅定義了身體的美學標準,也建構(gòu)著社會關(guān)于身體的“美麗神話”,“加劇了青年女性的身體焦慮,激發(fā)著她們改造身體的欲望”[32]。圖像傳達出的并非傳統(tǒng)的“以瘦為美”,而是“以瘦為標”—美不美且不去思考,先瘦了再說—媒體圖像遮蔽了身體改造的風險。
我看(明星)百度百科都要留意這個人多高多重,以前不知道,在這(加入)會員了之后,才知道她們的BMI(指身體質(zhì)量指數(shù),是國際上常用的衡量人體肥胖程度和是否健康的重要標準,計算公式為:BMI=體重/身高的平方)沒有一個達標的,都是瘦骨嶙峋,只是臉還說得過去、飽滿一點......明星綜藝里,那些個美女對身材的管理簡直夸張到變態(tài),大S的體重控制還精確到小數(shù)點(綜藝節(jié)目《我們是真正的朋友》中,“大S”徐熙媛按照工作類型調(diào)整體重:拍電影時,控制在42kg;拍電視劇或主持節(jié)目時,就調(diào)整到44.4kg)!社會就這樣倡導嘛,誰都想瘦點。俱樂部前陣子做推廣發(fā)彩頁,什么三月不減肥,六七八月徒傷悲。就往附近大學城發(fā),這對小姑娘們肯定有影響。(No.13)
在技術(shù)的助力下,瘦的形象還有“愈瘦愈烈”的趨勢—在圖像的后期處理上,數(shù)字化技術(shù)的運用掩蓋了原本存在的正常瑕疵,賦予了女性形象“瘦到夸張”的人體比例。新媒體平臺作為傳統(tǒng)媒體的升級版,其即時性、便攜性的優(yōu)勢更是促進了瘦理想的傳播。
(賣家秀)又瘦又直大長腿,很養(yǎng)眼很好看......腿都跟棍兒一樣,......有的(圖)修得鞋都變形了。(No.5)
小紅書(一個以分享文字、圖片與視頻筆記為主的時尚網(wǎng)絡社區(qū))上就有教人“顯瘦的穿搭”(的內(nèi)容),大家津津樂道、都很感興趣,知道點兒就是不一樣,(我)比以前是會穿衣服了。(No.3)
瘦甚至極瘦的女性形象以及關(guān)于體重控制、顯瘦穿搭等周邊信息充斥在青年女性群體的生活圈,逐漸進入個體的內(nèi)隱記憶系統(tǒng),“以瘦為標”就這樣統(tǒng)領(lǐng)了女性的身材價值觀。其中,“偏瘦女性對瘦理想缺乏理性的盲目追逐表現(xiàn)得更為明顯”[33]—越瘦越想瘦—瘦到停不下來,大大增加了疾病風險。
我有同學本來就瘦,還必穿顯瘦的打底,而且晚上只是代餐粉,說是怕胖。(No.4)
我現(xiàn)在心態(tài)還好吧,反正想瘦也瘦不下來,倒是那些本來就瘦的,天天吵吵怕胖,真是瘦上癮了。(No.18)
五、結(jié)論與討論
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瘦理想影響下青年女性的瘦身心理整體表現(xiàn)出“美好”與“偏離”兩種樣態(tài)—沖著美好的愿景管理身材,部分女性卻呈現(xiàn)偏離初衷的傾向,具體表現(xiàn)主要包括瘦身憧憬、自我客體化、身體不滿與飲食失調(diào),除瘦身憧憬外,其他均屬消極體驗,其中,身體不滿是受訪者普遍感受深刻的體驗,這一點與已有研究結(jié)果一致。若從整體上將這些表現(xiàn)建立起聯(lián)系,則大致為:瘦身憧憬是瘦理想下身材管理的動機;自我客體化與身體不滿是這種動機長期存在的負面效果,且后者甚于前者,有畸形認知的傾向;飲食失調(diào)則是這些負面效果在行為層面的累積,外顯為一種病態(tài)的行為。整體來看,程度逐步加深,絕對數(shù)量隨程度加深而降低,且由于個體瘦理想內(nèi)化的程度不同,呈現(xiàn)動態(tài)化交叉與疊加。研究發(fā)現(xiàn),瘦理想盛行的原因主要包括個體與環(huán)境兩個方面,細分為追求健康的需要、提升魅力的欲求、審美文化的引領(lǐng)、身體規(guī)訓的約束以及媒體傳播的助力,其中核心因素為審美文化的引領(lǐng)。以身材審美文化為引擎,將這些因素之間的關(guān)系展開如下:對健康與魅力的追求是身材審美文化的重要內(nèi)容,同時具體體現(xiàn)于女性的身材管理行為;家庭作用于身體的規(guī)訓完成了審美文化到個體的“最后一公里”距離;媒體的作用則基于身材審美文化發(fā)生,它只是審美文化的發(fā)聲者,經(jīng)濟發(fā)展帶來的審美文化變革才是瘦理想背后強大的推手。研究結(jié)論印證了文化心理學中“文化參與并模塑人類心理的歷程”之理論?!拔覀冊谖幕瘜嵺`中發(fā)展著自身心理,而心理反過來又影響著文化實踐的內(nèi)容、方式與走向”[34]—青年女性與瘦理想之間的互動與發(fā)展恰然又生動地詮釋了這句話,即她們在身材管理中踐行著“以瘦為標”,同時發(fā)展著自己的身材理想;同時,動態(tài)變化著的身材理想又反過來影響她們的身材管理實踐。瘦理想的表現(xiàn)、原因及關(guān)系如圖1所示。
本文認為,對瘦理想的研究還可引發(fā)以下思考。
1.瘦理想的內(nèi)涵與價值定位
首先,瘦理想的產(chǎn)生是女性追求健康、展現(xiàn)形象、追求美好生活的必然,也是人類幸福之旅的重要組成部分。瘦理想將視角聚焦于身材,它以“健康瘦”為核心,提倡身體的生氣之美,推崇充滿活力的體態(tài),這樣的“以瘦為美”,其美好的內(nèi)涵本無可厚非。但如今媒體視域下的“瘦”忽視了“健康方為美麗之基”的要義,逐步發(fā)生了本質(zhì)上的偏離。瘦理想的內(nèi)涵本身也隨之在偏離中逐步發(fā)生異化,變?yōu)閱渭兊摹耙允轂闃恕?,部分女性甚至表現(xiàn)出審美標準畸變的傾向。鑒于感知到理想身體尺寸與當前身體尺寸之間的差異是導致身體不滿等負面體驗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如何塑造和傳播科學的身材理想仍然是值得全社會思考的話題。其次,對瘦理想的追求可以引發(fā)積極效應—形成自覺自律的品質(zhì)與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男性,應當重視瘦理想對于大眾群體的這一正向價值所在。這一價值定位亦可起到認知基石的作用,為更廣泛群體的健康管理項目提供理論支撐的可能。重新思考瘦理想的價值定位并實施一系列有效引導,不僅能從源頭上預防公共衛(wèi)生問題(例如肥胖),也有助于展現(xiàn)朝氣蓬勃的良好社會風貌。
2.瘦理想的文化因素與本土特點
首先,個體對身材的管理體現(xiàn)著社會文化規(guī)范,瘦理想的傳播與盛行離不開審美文化的助推,個體對它的內(nèi)化也符合文化心理學的理論,那么,在文化心理學視角下,裹挾青年女性愛美之心的“瘦理想”究竟有著怎樣的歷史背景與發(fā)展脈絡?這一點值得思考。其次,到目前為止,國內(nèi)的相關(guān)研究并不多見,與這種寥寥的研究現(xiàn)狀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瘦理想在我國青年女性中流行甚廣。近年來,從曾經(jīng)風靡一時的花式炫瘦—“A4腰挑戰(zhàn)”“iPhone6腿”“反手摸肚臍”“鎖骨放硬幣”,到熱度不減的瘦身宣言—“我要瘦成一道閃電”“要么瘦,要么死”,瘦理想在網(wǎng)絡文化的助力下,在我國青年女性中掀起一波又一波的追求極瘦的風潮,引發(fā)的問題也必然具有鮮明的本土性。在身材管理的需要與動機、效果與意義以及心理樣態(tài)與行為模式上,我國青年女性會表現(xiàn)出怎樣的“中國特色”?未來可以在瘦理想的本土化研究方面做進一步探討。
本文的研究結(jié)果對瘦理想盛行原因以及受其影響的青年女性心理樣態(tài),都做了較為全面、系統(tǒng)的呈現(xiàn),豐富了已有研究成果。并且,本文依從質(zhì)性研究范式,扎根本土,關(guān)照中國情境下的青年女性,結(jié)論更具中國特點。今后還應考慮到研究方法與抽樣方式的優(yōu)化,結(jié)合量化研究、在更大規(guī)模的青年女性群體中對研究結(jié)果做進一步的探討與檢驗。
“瘦”已然深入影響到現(xiàn)代人(包括男性)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引起人們越來越多的重視。身材管理、健身計劃、形象塑造、飲食搭配、慢性病預防,這些話題的背后都有著對“瘦”的合理需求。瘦理想作為一個廣泛存在且有著深遠影響的心理現(xiàn)象,對它的研究還有待更加科學、全面及深入。
李英華:太原學院教育系講師
━ ━ ━ ━ ━
[1] Racine S E,VanHuysse J L,Keel P K,Burt S A,Neale M C,Boker S,Klump K L. Eating disorder-specific risk factors moder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gative urgency and binge eating:A behavioral genetic investigation[J]. Journal of AbnormalP sychology,2017,126(5):481-494.
[2] Henrichs-Beck C L,SzymanskiD M. Gender expression,body-gender identity incongruence,thin ideal internalization,and lesbian body dissatisfaction[J]. Psychology of Sexual Orientation and Gender Diversity, 2 0 1 7 ,4 ( 1 ):2 3 - 3 3 .
[3] Konijn E A,Veldhuis J,Plaisier X S. YouTube as a research tool:Three approaches[J]. Cyberpsychology,Behavior andS ocial Networking,,2013,16(9):695-701.
[4]吳雙雙,呂振勇,陳紅,王玉慧,肖子倫.肥胖談論:心理學視角下的溝通方式[J].心理科學進展,2016,24(1):111-119.
[5]姚良爽,連帥磊,孫曉軍.社交網(wǎng)站體像比較對女大學生抑郁的影響:有調(diào)節(jié)的中介效應分析[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8,26(4):780-783.
[6] Rohde P,Stice E,Shaw H,Gau J M,Ohls O C. Age effects in eating disorder baseline risk factors and prevention intervention effec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ting Disorders,2017,50(11):1273-1280.
[7] Christopher J F.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Thin-ideal media affects some,but not most,viewers in a meta- analytic review of body dissatisfaction in women and men[J]. Psychology of Popular Media Culture,2013,2(1): 20-37.
[8] Myers P N,Biocca F A. The elastic body image:The effect of television advertising and programming on body image distortions in young women[J].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1992,42(6):108-133.
[9]葉曉軒. Effects of Exposure to Culture-specific Thin-ideal on Young Chinese Women [D]. 重慶:西南大學, 2 0 1 8 :3 4 .
[10]Ashikali E,DittmarH.The effect of priming materialism on women’s responses to thin-ideal media[J].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12,51(4):514-533.
[11]Arendt F,PeterC ,BeckJ .Idealized Female Beauty,Social Comparisons,and Awareness Intervention Materia[lJ].Journal of Media Psychology,2017,29(4):188-197.
[12]Fairweather-Schmidt A K,Wade T D.Characterizing and predicting trajectories of disordered eating over adolescence[J].Journal ofAbnormal Psychology,2016,125(3):369-380.
[13]Arendt F,Peter C,Beck J.Idealized Female Beauty,Social Comparisons,and Awareness Intervention Materia[lJ].Journal o fMedia Psychology,2017,29(4):188-197.
[14]Swami V.Cultural Influences on Body Size Ideals[J].European Psychologist,2015,20(1):44-51.
[15]朱麗葉·M.科賓,安塞爾姆·L.施特勞斯.質(zhì)性研究的基礎(chǔ):形成扎根理論的程序與方法[M].朱光明,譯.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5:72-87.
[16] Knobloch-Westerwick S,Crane J. A losing battle:Effects of prolonged exposure to thin-ideal images on dieting And body satisfaction[J].Communication Research,2012,39(1):79-102.
[17] Brumberg J J. The body project:An intimate history of American girls[M]. New York,NY:Random House, 1997.
[18]Arendt F,Peter C,Beck J.Idealized Female Beauty,Social Comparisons,and Awareness Intervention Materia[lJ].Journal of Media Psychology,2017,29(4):188-197.
[19]周盈英.外貌比較和理想瘦內(nèi)化對年輕女性身體滿意度的影響[D].寧波:寧波大學,2012.
[20] Hanan M A,Saleem N,Arshad A. Body Image Discrepancy and Surgical Concerns:Thin Ideal Internalization as a Mediator[J].Journal of Behavioural Sciences,2017,27(2):48-58.
[21]柯倩婷.整形廣告、美貌理念與身體文化[J].婦女研究論叢,2015(1):71-77.
[22] Cruwys T,Leverington C T,Sheldon,A. M.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the consequences and social functions of fat talk in friendship group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ting Disorders,2016,49(1):84-91.
[23]張琳.女大學生肥胖談論對身體不滿意的影響:自我同情的調(diào)節(jié)作用[D].開封:河南大學,2018:41-42.
[24] Ta?ut D,Chit?u C,Ba?ban A. Self-Reported Weight and Body Weight Dissatisfaction:Their Conjoint Role in Dieting and Health Complaints of Adolescents[J]. Psychological Topics,2018,27(1):125-139.
[25] Javier S J,Belgrave F Z. An Examination of Influences on Body Dissatisfaction Among Asian American College Females:Do Family,Media,or Peers Play a Role ?[J]. Journal of American College Health,2015,63(8):579- 583.
[26]朱新秤.進化心理學[M].北京:開明出版社,2012:86.
[27]羅賓D,路易斯B,約翰L.進化心理學:從猿到人的心靈演化之路[M].萬美婷,譯.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1:72-73.
[28] Kraus A,Martins N. On the Street:A Content Analysis of Body Imagery in Streetstyle Fashion Blogs[J]. Journal Of Broadcasting&Electronic Media,2017,61(2):351-367.
[29] Guenado?ttir U,Garearsdo?ttirR B. The influence of materialism and ideal body internalization on body-
dissatisfaction and body-shaping behaviors of young men and women:Support for the Consumer Culture Impact Model[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2014,55(2):151-159.
[30]米歇爾·???規(guī)訓與懲罰—監(jiān)獄的誕生[M].劉北城,楊遠嬰,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出版社,1999:5-7.
[31]馬川.“開放”的性行為與被規(guī)訓的身體[J].中國青年研究,2019(4):13-19.
[32]郭小平.“美麗神話”的電視建構(gòu):身體規(guī)訓與健康風險的遮蔽[J].新聞與傳播評論,2014:65-72.
[33] Smith A R,Joiner T E,Dodd D R. Examining implicit attitudes toward emaciation and thinness in anorexia nervos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ting Disorders,2014,47(2):138-147.
[34]李英華.棲居于虛實兩境:網(wǎng)生代青年心理樣態(tài)透視—基于文化心理學的視角[J].中國青年研究,2019(8):83-89.
提取碼:9m43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