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大家最受大家關注的是什么?口罩?測溫槍?NONONO!是健康碼。
不管你是依然憋在家里,還是在用著各式各樣的出入證,健康碼已經成為了新一代“寵兒”。
不過每個新事物的產生都伴隨著質疑,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健康碼真的健康嗎?
健康碼的誕生
疫情爆發(fā)時,全國各地響應號召,進行了封閉式管理,封村、限制出入都是普通操作。同時,為了保證大家日常生活所需,各地也都推出了紙質出入證,這個呢,就是健康碼的前身。
標語式出入證
雖然紙質出入證一定程度上解決出入的問題,但也有一些缺點:
辦理手續(xù)的過程繁瑣且人工辦理效率低; 出入檢查存在遺漏或做假的行為; 出入證使用范圍有限,個別地區(qū)次數有限,無法滿足上班族需求;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尤其是為了讓大家更安全的復工復產,就有了健康碼。
健康碼怎么用?
健康碼分三種顏色,綠碼,可憑碼通行,黃碼,需居家隔離7天,并提交體溫打卡,滿足條件后將轉換為綠碼;紅碼,需居家隔離14天,并提交體溫打卡,滿足條件后將轉換為綠碼。
最先推出健康碼這個功能的是支付寶,在產品開發(fā)后首先在杭州落地使用。
市民和擬入杭人員可以通過支付寶APP等渠道在線申報,通過審核后會得到相應顏色的健康碼。
同時,騰訊在微信也同步推出了健康碼小程序,申報操作和支付寶相差無幾。
從填報信息來看,兩方均是后臺抓取個人身份信息和手機號碼,需要自主填寫個人近期健康狀況、所在地以及有無接觸過新冠病毒感染者或疑似感染者,并且最后勾選誠信承諾。
從官方領取入口來看,兩方均可通過線下推廣的二維碼掃碼進入。
不同的是,支付寶多是以地區(qū)+健康碼命名,可以直接搜索健康碼查找自己所在地即可進入,當然也有例外,如北京-京心相助。
微信則多是各地區(qū)獨立命名居多,相對來說不太方便查找,不過近期上線了城市服務-防疫健康碼入口,可以直接選擇城市。
到目前為止,不再僅僅是杭州落地使用健康碼,微信、支付寶健康碼均已覆蓋200多座城市。
由于部分地區(qū)人口流動較多,也已逐步實現長三角、京津冀等區(qū)域內健康碼互認,部分省份也在同步實現健康碼的跨省互認。
對于疫情較嚴重的湖北地區(qū)也已落地實施健康碼。
不過專家表示,目前不同省份的風險等級、相應級別和防控要求不同,并且各地區(qū)健康碼生成的標準不一,健康碼暫時不能達成全國統(tǒng)一。
健康碼的技術支持
看到越來越多的地區(qū)落地使用健康碼,我這心里安全感噌噌噌上漲。然而,現實給了我當頭一棒。
前面說過有人偽造出入證,現在又出現有人虛假填報信息騙取綠碼。
網絡上不斷有人提出健康碼出現問題,隨意變色且申訴無效;更有一部分湖北籍的用戶并未返回湖北,卻一直是紅碼。
這就有必要研究一下健康碼是怎樣判定你健不健康的?
簡單地說,就是支付寶、微信會通過采集大家的日常出行和消費,或者其他活動的相關數據,然后通過大數據分析得到大家的出行軌跡。
安全性能上來說,軟件是不會入侵你的系統(tǒng)進行對手機的實時定位,而是通過在某一處通過手機進行操作才會采集到信息。比如以下幾種情況:
使用二維碼乘坐地鐵公交 手機支付進行掃碼消費 軟件內某程序需要使用定位功能時引發(fā)的聯(lián)動 獲得二維碼之后的定點檢查其實健康碼就是運用了互聯(lián)網大數據,根據背后的算法進行一個大概的評定,并不是一個絕對的安全監(jiān)測體系。
手機上既沒有紅外檢測裝置,無法實時測量體溫,我們能做的就是每天堅持打卡上報體溫。
手機上也沒有核酸檢測試劑盒,只能通過檢測我們去過的地區(qū),為你提醒該區(qū)域有無出現新冠患者。
雖然說互聯(lián)網時代,大家的隱私已經不再那么隱私了,但是國家也對這些軟件做出了限制和要求,堅決要保護好用戶的個人隱私,保證信息的安全性。
至于肆意隱瞞偽造假綠碼的人,已經將綠碼轉換成紅碼,并要求居家隔離14天。
還有健康碼不穩(wěn)定變化的問題,程序員同志也在不停的修復bug,軟件性能也在逐步提升。
小編我來秀一下剛得到的健康碼。
健康碼的背后
拋開健康碼這個實質的產品,我們能想到的可能只是個人隱私問題,但在這背后,是不是還有更重要的東西?
現在是大數據時代,可以說我們大部分的信息都被不同的符號標注保存在系統(tǒng)庫里。小到你今天瀏覽了哪條信息,哪件商品;大到你的個人身份信息。當然這些也在被保護著。
對于人這個個體,這些信息就是代表你的最重要的東西。
人體是真實存在在這個世界上的個體,那么這些信息就是這個世界上第二個虛擬的你。
對于身邊的人來說,你的相貌,穿著打扮是辨識你的關鍵要素;而對于機器系統(tǒng)來說,你的信息代碼就是辨識你的關鍵要素。
除了這些基礎的信息匹配,人和信息數據的融合也出現在其他領域。
各類政務信息平臺數據化,你逐漸節(jié)省辦理證件的時間;電子手環(huán)等可穿戴設備實時記錄人體健康信息,你更快捷的了解自己的健康問題等等。
對于信息的使用,更多的人或許還抱有懷疑的心態(tài)去看待,依然覺得這是極其隱私的事情,但就像我上面提到的,在這個時代,信息隱私已經不再是個人的隱私,與其整日擔憂自己的信息隱私被暴露,不如反思在這個數據的時代里,自己應該如何去善用自己的信息,如何去了解虛擬的自己。
今日互動
你有健康碼嗎?你綠了嗎?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