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wèi)生組織認定,走路是“世界上最好的運動”!相信多數(shù)人每天都會走路,不僅能呼吸新鮮空氣,還對健康有好處,放松身心,舒緩壓力。研究發(fā)現(xiàn)每周散步3、4次,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病率可以有效降低。
但你知道嗎?大多數(shù)人走路的方法是錯誤的!長期堅持不僅無法起到效果,還可能導致健康問題!今天荷葉健康就和大家好好聊聊,有關散步/走路的保健作用和正規(guī)做法。
圖源:網(wǎng)絡
走路鍛煉的益處
研究發(fā)現(xiàn),我們每走一步可推動人體50%的血液流動,起到促進血液循環(huán)、活血化瘀的作用。且走路可調動身體50%的肌肉,有助于保持肌肉活力和總量。
以下為走路對血管的作用,主要是四個方面:
①增強心臟功能
②增強血管彈性
③加速血液循環(huán)
④減少血凝塊形成,降低心梗發(fā)病率
上述介紹表明,走路對心血管確實有保護作用,不妨試試每周多走些路來鍛煉身體。
圖源:網(wǎng)絡
走路鍛煉的正確方法
不同人群的運動能力不同,因此在走路鍛煉上也會有差異,美國運動醫(yī)學學會給出每天步行量的推薦范圍:
老年人:每天≥4000步
身體虛弱者:每天≥5500步
身體健康者:每天≥8000步
大家可根據(jù)自身實際情況來選擇走路鍛煉的步數(shù),堅持鍛煉可強身健體,養(yǎng)護血管。
健步走,你走對了嗎?
①速度有講究:60~70步/分鐘的慢速和80~90步/分鐘的中速,適用于保健;100~120步/分鐘的,減重健體更有效。
②頻率有講究:每周至少3次,每次至少30分鐘。
③指標有講究:心率120~130次/分鐘,步長70~80厘米為宜,距離以8500步為上限。
這樣走更健康
01、選擇適宜的場所
走路運動可選擇熟悉的街道或公園,最好有塑膠跑道、柏油路、草地或山野的步道等。尤其是塑膠跑道,這種跑道有彈性,對膝關節(jié)的反沖力較小,且沒有車輛,更加安全,是步行健身走的理想場地。
02、鞋子別太重
走路時要最好選擇運動鞋,鞋底盡量要穩(wěn)固,不能太柔軟。如此堅持下去,可有效緩解踝關節(jié)和足底筋膜疼痛。鞋子要有良好的緩沖作用,可解決走路時出現(xiàn)的腰疼問題。
圖源:網(wǎng)絡
動作要領
健步走的基本要領有16個字:身體直立、曲臂擺動、中軸扭轉、合理步幅。
1.身體直立:我們在自然行走基礎上,還要做到抬頭挺胸、腰背挺直、頸肩放松、輕輕收腹、下頜微微內收、雙眼平視前方。
2.曲臂擺動:走路時雙手放松、握空拳,肘部自然彎曲90°;雙臂以肩為軸,前后自然擺動;擺動手向上擺時不超過肩,向下擺動時不超過腰部。
3.中軸扭轉:伴隨著擺臂,軀干以身體中線為軸自然扭轉。中軸扭轉的目的是加強腰部的鍛煉、減小腰臀比。
4.合理步幅:邁步時腳后跟先著地,逐步過渡到腳尖;腳尖朝前,大腿肌群主動發(fā)力帶動小腿跟上。比較合理的步幅=身高×0.45。
比如:身高1.6米的人,步幅最好在72厘米;身高1.7米的人,步幅最好在77厘米。
如有需要可以選擇這三種方式走路鍛煉
一字步
走一字步也叫走貓步,也就是平常說的模特步,特點是左右腳輪番踩到兩腳間的中線上。走一字步時會頻繁扭跨,如此能改善盆腔的血液循環(huán),同時起到增強腰部力量的作用。
踮腳走
踮腳尖走路,可以用前腳掌來觸地,雙腿交替向前移動,鍛煉踝關節(jié)力量,增強小腿肌肉力量。
“10點10分”走
兩只手臂分別斜向上舉,姿勢就像表針指到“10點10分”的位置上。走路時要抬頭挺胸,每天堅持200步。這種走路方式有助于鍛煉肩部、頸部肌肉,緩解和預防頸椎疾患。
走路常見的4個誤區(qū)
1、 速度求快
大多數(shù)人認為鍛煉強度越大越好,這是錯誤的,尤其是走路跑步,如果一味強度運動強度,很容易造成關節(jié)損傷。
2、早起猛走
晨起鍛煉要注意及時補水和吃早餐,嚴禁空腹便開始鍛煉,這會導致血糖過低,如果是心腦血管病人可能出現(xiàn)疲乏無力甚至暈倒的情況。
3、寒暑無阻
外界的極端溫度可能提高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病率,尤其是寒熱交替、早晚溫差大的時候,因此平時要留意這類天氣變化,盡量在室內運動。
4、走路貪多
有的人微信運動上步數(shù)每天幾萬,這是明顯的超量了,長此以往可能損害身體健康!走路鍛煉要適可而止,不能盲目追求走路步數(shù)和排名。
圖源:網(wǎng)絡
走路姿勢不對可能有問題
10種走路姿態(tài)意味著身體不健康,要警惕:
1、走路時一側手臂無法擺動可能是帕金森,它的早期癥狀多為“起步困難,小碎步往前沖”。
2、走路一跛一瘸、左右搖晃可能是髖關節(jié)疾病、脊柱側彎,除先天性“長短腿”外,后天疾病,比如脊柱側彎、髖關節(jié)退變、股骨頭壞死、骨盆傾斜都有可能導致這種跛行現(xiàn)象的發(fā)生。
3、走路步速變慢、步幅變小可能是膝關節(jié)硬化導致,一般人一步大概75厘米長,若邁步變小,可能是膝關節(jié)或髖關節(jié)開始硬化了。
4、走路像喝醉酒可能是小腦萎縮,小腦病變后會對腳邁出的距離、速度以及所需的力量估計不足,導致肢體打軟,走起路來晃晃蕩蕩像喝醉酒似的。
5、平地走路總是絆腳可能存在神經(jīng)損傷或腦部疾病,如衰老導致的小腦萎縮,腦梗塞、腦出血造成的小腦功能障礙,或者是長期酗酒導致的神經(jīng)損傷等。
6、走路總是腿疼腿酸可能出現(xiàn)骨關節(jié)炎或下肢動脈狹窄,需要減輕體重并且充分休息,減少膝關節(jié)的過度活動。
7、走路往一邊歪可能是鎖骨下動脈竊血綜合征,左側鎖骨下動脈狹窄閉塞,導致椎基底動脈缺血,出現(xiàn)頭暈、走路一邊歪斜等情況。
8、走路姿勢像剪刀步可能是腦梗塞前兆,走路姿勢像一把剪刀。
9、走路常感覺極度乏力可能是大動脈炎,致動脈血管狹窄甚至閉塞,還會繼發(fā)形成血栓和夾層動脈瘤。
10、走路時腳心會抽搐可能是足底筋膜炎,運動太多導致足底筋膜勞損,引發(fā)慢性炎癥。
以上就是走路需要注意事項了,判斷方法僅供參考,如有相似情況建議及時到醫(yī)院接受正規(guī)診斷治療。
圖源:網(wǎng)絡
【參考文獻】
[1]陳小丹. 走路學問大:步速測健康 姿勢辨敵友[J]. 家庭醫(yī)藥.快樂養(yǎng)生,2017,(11):24-25.
[2]吳子. 走路姿勢藏著健康秘密[J]. 家庭科技,2019,(06):23.
[3]張民. 怎樣步行才能讓身心受益?[J]. 中國老年,2021,(08):44.
[4]葉依. 走路姿勢影響大腦健康[N]. 健康時報,2008-03-31(001).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