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隴西黃芪

隴西黃芪

來源:泰然健康網(wǎng) 時間:2024年12月26日 23:46

隴西黃芪是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其干燥根入藥,具有“補氣升陽、益衛(wèi)固表、托瘡生肌”等功效,被廣泛用于中藥配方和日常保健。受當?shù)靥厥庾匀粭l件的影響,隴西黃芪因條直、皮黃白、分枝少、味甘、粉性足,藥用成分含量高而被中藥材界譽為“芪中精品”。 [1]

隴西黃芪

地理

隴西縣位于甘肅省東南部,渭河上游,海拔1612米—2778 米,為典型的黃土梁峁與河谷地形。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構成南山、城川、北山三塊條狀狹長地帶,北山為黃土梁飾溝壑區(qū),城川為渭河河谷平原,南山為中低丘陵。 [1]

氣候

隴西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氣候溫和。由于受東亞大氣環(huán)流和青藏高原外圍特殊地形的影響,降水量年際差異大,氣候特點與黃芪生長發(fā)育規(guī)律相吻合。 [1]

土壤

隴西地處黃土高原西南部,土壤以黃綿土和黑麻壚土為主,土層深厚、疏松、孔隙度大、通氣性好,有利于根的伸長和加粗;由于土壤貧瘠,有利于人為抑制地上部分的生長,根生長緩慢、均勻,單位體積有效成分含量高。而且土壤重金屬含量普遍低于國家標準,周邊又沒有污染大的工業(yè)企業(yè),空氣、水質(zhì)無污染,特別有利于種植黃芪等深根中藥材和發(fā)展無公害藥材。 [1]

隴西地理

黃芪,亦作“黃耆”、“黃蓍”(古時耆、蓍混用不分),亦稱“戴糝”、“王孫”、“綿黃芪”、“獨椹”、“蜀脂”、“百本”,始載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南北朝時期梁代大藥學家陶弘景所著《本草經(jīng)集注》中載:“黃芪第一出隴西,色黃白、味甜美,今亦難得……”

唐代《藥性論》云:“虛而客冷,用隴西黃芪”,清《植物名實圖考》再:“黃芪西產(chǎn)也”。

可見,唐朝以前,黃芪產(chǎn)地主要在西北地區(qū),而以甘肅隴西產(chǎn)量最大,品質(zhì)最佳。

隴西黃芪

明清期的《鞏昌府志》物產(chǎn)部中,對黃芪都有記載。說明明清以來,黃芪一直為隴西的重要物產(chǎn)。明代李時珍釋其名曰:“耆,長也,黃耆色黃,為補藥之長,故名”。李中立《本草原始》稱“耆者年高有德之稱,耆者歷年久而性不燥,此藥性緩如之,故得以耆稱”。

清黃宮繡《本草求真》載:“黃耆味甘、性溫、質(zhì)輕、皮黃、肉白、故能入肺補氣,入表實衛(wèi),為補氣諸之最?!爆F(xiàn)今將“耆”簡寫為“芪”。 [1]

隴西歷史上出黃芪、黨參,但沒有人工栽培的歷史,中醫(yī)治病用藥主要靠外地引進成品或由民間藥農(nóng)采集野生加工炮制。野生黃芪主要分布在渭河以南的溝壑山地,20世紀60年代之前,除少數(shù)藥農(nóng)外,人們沒有意識到它的精貴,秋冬季節(jié)人們把它的莖桿割來當柴燒,更不懂得采集種子進行人工栽植。據(jù)上了年歲的老人講,這個東西在古代,隴西人叫“黃祇”,有的也叫“箭桿花兒”。來由是相傳混沌年代,黃帝與蚩尤交兵時,黃帝射殺蚩尤的羽箭被天狗擋了一爪,落在了西海的蠻荒地界,扎進土中的箭桿便長出花葉,就把它叫“箭桿花兒”,后來占卜師說,這是地神,名叫“祇”,因與黃帝有關就被稱為“黃祇”了。更為荒誕的說法是黨參的由來:據(jù)說玉皇大帝去會西王母,行走在天際,一邊領略山川河岳,一邊手捋胡須,結果隨手飄落的胡須落在下界,便長出“黨參”這種東西,因此上古人就把它叫“龍須草”或“神仙草”。

隴西真正意義的出產(chǎn)黃芪、黨參是新中國成立后的1960年。1964年中醫(yī)藥配方相當緊張,當時甘肅省為發(fā)展多種經(jīng)營,增加農(nóng)民收入,解決中醫(yī)藥配方十分緊張的困局,派人到山西長治市和黎城等縣考察。按照1964年上半年參與協(xié)作的《隴西縣中藥材資源普查技術報告》中該縣約50余種野生藥材,20余種人工種植藥材唯缺黨參、黃芪種植技術的情況,根據(jù)隴西的地理、氣候條件,引進生地苗兩面袋、黨參籽20斤、杜仲樹苗50株、黃芪籽20斤。但黃芪因種植技術不過關,未獲得成功。

1984年,隴西縣從山西、內(nèi)蒙等地引進了黃芪、紅芪、桔梗、貝母等16個品種,經(jīng)培育種植成功,黃芪發(fā)展快、收益好,群眾受歡迎,隴西發(fā)展為名副其實的“中國黃芪之鄉(xiāng)”。 [4-5]

隴西黃芪生產(chǎn)基地

2016年,隴西黃芪種植面積達8萬畝,產(chǎn)量2.7萬噸,總產(chǎn)值3.3億元,人均黃芪純收入1650元,占農(nóng)民人均純收入的25.83%。年加工黃芪3萬余噸,產(chǎn)值6億多元。加工的產(chǎn)品主要有精選黃芪、黃芪圓片、黃芪斜片、黃芪瓜子片、黃芪寬帶片、黃芪提取物、黃芪藥膳、黃芪茶、中成藥等,是中國最大的黃芪系列產(chǎn)品加工基地?!半]西黃芪”產(chǎn)量、質(zhì)量及出口等方面,在中國乃至世界黃芪產(chǎn)業(yè)中排名第一,已成為中藥材知名品牌。 [6]

2001年,隴西縣被中國農(nóng)學會特產(chǎn)之鄉(xiāng)推薦暨宣傳委員會命名為“中國黃芪之鄉(xiāng)”。 [6]

2017年,國家質(zhì)檢總局發(fā)布公告,正式命名甘肅省隴西縣為“全國中藥材(黃芪、黨參)產(chǎn)業(yè)知名品牌示范區(qū)”。 [7-8]

2017年,“隴西黃芪”通過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的審查,被批準為“中國馳名商標”。 [9]

2021年12月,被納入2021年第三批全國名特優(yōu)新農(nóng)產(chǎn)品名錄。 [10]

地域保護范圍

甘肅省隴西縣現(xiàn)轄行政區(qū)域。 [1]

質(zhì)量技術要求

種苗繁殖

隴西黃芪

黃芪在隴西種植主要分育苗、良種繁育、大田生產(chǎn)3個段培。隴西黃芪種植多采取當年春季育苗,來年春季移栽,秋季采挖,或第三年夏季采收種子的方法。

5.1 繁殖方法 黃芪為多年生豆科植物,傳統(tǒng)育苗方法以種子繁殖為主,種子繁殖雖能繁育大量種苗,但易產(chǎn)生變異。因此,本基地采用提純復壯的黃芪優(yōu)質(zhì)種子(隴芪1號)。

5.2 種子采集 指良種繁育田種子采收。

5.2.1分期采收:當果莢變黃色,種子呈淺褐色時分期分批采收,隨熟隨采,統(tǒng)一打碾,時間一般在7月上旬左右。

5.2.2 集中采收:采收時期觀察種子在即將完全成熟(7—8成)時收割,置放數(shù)日觀察種子全部成熟后打碾。

注意事項:打碾后的種子必須在干燥通風處陰干,切忌在太陽下尤其在水泥地上曝曬。

育苗

6.1 場地準備 選擇地勢高,土層深厚、疏松、排水良好、中性或堿性沙質(zhì)壤土或綿沙土地塊,將土壤耙細整平,多雨易澇地應做高畦。避免與豆科作物輪作,忌連茬重作

6.2 整地施肥:耕翻整地時每畝施充分腐熟細碎的圈肥5000公斤以上,餅肥50公斤(按照GAP標準少用或不用農(nóng)藥與化肥,地塊規(guī)模區(qū)域應選擇沒有污染源的地區(qū))。

6.3 選種:選擇"隴芪一號"優(yōu)良種子,并加以精選。方法是采用風選法。選擇無雜質(zhì)、子粒飽滿、無霉變、無蟲蛀和未經(jīng)農(nóng)藥處理的新種子。

6.4 種子處理:黃芪種子外皮有果膠質(zhì)層,種皮極硬,吸水力差,出苗率低。播前必須對種子進行處理,下列方法根據(jù)具體條件可任選其中之一。

6.4.1沸水催芽:先將種子放入沸水中急速攪拌1分鐘,立即加入冷水將溫度降至40度,再浸泡2小時,然后把水倒出,種子加麻袋等物燜12小時,待種子膨脹或外皮破裂時播種。

6.4.2硫酸處理:對晚熟硬實的種子,可用濃度為70-80的硫酸浸泡3-5分鐘,取出迅速置于流水中沖洗半個小時后播種。

6.4.3機械擦傷:用碾米機在大開孔的條件下快速打一遍,一般以起毛為度,或者將種子與直徑為1-3㎜的粗砂按1:1的體積混勻,用碾子壓至劃破種皮為好。此方法為本規(guī)程推薦方法。

6.5 育苗時間及方式:3月下旬—4月中旬,播種方式是撒播,即將種子撒在耙耱平的地表,再耙耱一次,使種子入土1厘米—2厘米,再鎮(zhèn)壓一遍,然后立即覆蓋1厘米厚細砂或麥草保持黃墑。播種量112.5—150千克/公頃。

6.6 苗子采挖:苗子采挖和移栽是黃芪栽培的兩個環(huán)節(jié)。采挖時期也就是移栽的最佳時期,一般在3月中旬—4月中旬。在土壤解凍后越早越好。

移栽

隴西黃芪

7.1 選地 黃芪是深根系植物,在隴西種植應選擇土層深厚、選地勢平坦、土質(zhì)疏松,透水透氣性良好的黃綿土、黑壚土、黑麻壚土,土壤PH在7.5—8.2。大田生產(chǎn)可在川水地、旱臺地、坡旱地種植。黃芪最優(yōu)茬為小麥,忌連作。不易在土壤粘重板結,含水量大的粘土以及瘠薄、地下水位高、低洼易積水之地種植。同時周圍無污染源。

7.2 整地 前茬作物收獲后進行整地,旱地一般翻兩次,最后一次以秋季為好,一般耕深30厘米以上,結合翻地施基肥,每畝施農(nóng)家肥5000千克,磷酸二銨50千克,硫酸鉀4—6千克,辛硫磷毒砂土100千克(育苗地酌減)。然后耙細整平。春季翻地要注意土壤保墑。

7.3 挖苗:挖苗時苗地要潮濕松軟,以確保苗體完整。采挖先從地邊開始,然后逐漸向里挖。挖出的種苗要及時覆蓋,以防失水。最后將苗分級扎成10厘米的帶土小把,運往異地定植。

7.4 選苗:標準分三級:一級根長30厘米以上,中上部直徑在5毫米以上;二級根長25—30厘米,中上部直徑在3—5毫米;三級根長25厘米以下,中上部直徑在3毫米以下。定植時應選擇健壯,頭稍完整,根條均勻的優(yōu)質(zhì)芪苗,然后分級定植。

7.5 移栽:適用于良種繁育和大田生產(chǎn)。移栽適期為3月中旬—4月中旬,在適宜栽植期內(nèi)應適當早栽。

合理密植:良種繁育株距20厘米,行距35厘米,栽植量需中等幼苗600千克/公頃,保苗數(shù)14萬株/公頃;大田生產(chǎn)株距20厘米,行距30厘米,栽植量需中等幼苗700千克/公頃,保苗數(shù)17萬株/公頃。定植方法:用锨開溝,溝深10厘米左右,然后將苗按株距斜擺在溝壁上,傾斜度為45°,接著按行距重復開溝擺苗,并用后排開溝土壤覆蓋前排芪苗,苗頭覆土厚度2—3厘米。為了保墑,要求邊開溝,邊擺苗、邊覆土、邊耙磨。

田間管理

8.1中耕除草:黃芪種植一般都是在苗出齊后即可除草松土。黃芪育苗一般除草不少于4次,良種繁育和大田生產(chǎn)一般除草不少于3次。

8.2追肥:一般結合灌溉或降雨進行。主要追施無機肥,一般追肥二次,時間6—8月,每次追尿素75千克/公頃,并在移栽定植時根施鉬、鋅等微肥,施鉬酸銨2.25千克/公頃或硫酸鋅15千克/公頃,在開花期噴灑1000ppm的乙烯利,收獲前30天內(nèi)不得追施無機肥。育苗田追施一般一次或不施;良種繁育和大田一般追施2次或3次,尤其要重視開花結果期追肥。

8.3摘蕾、去雜去劣:摘蕾是黃芪大田生產(chǎn)一個重要的栽培技術,摘蕾可防止地上部分徒長,節(jié)約營養(yǎng)以促進根系的生長發(fā)育提高產(chǎn)量,可隨田間長勢隨時進行;在6月份黃芪現(xiàn)蕾初期將花蕾摘除。去雜去劣是良種繁育田在定植后1—2年的生育期間,通過莖、葉、花區(qū)別去除雜株,以保證種子純度。通過植株長勢觀察去除弱病株,以確保種子質(zhì)量。

黨參黃芪燉水鴨

8.4 灌溉:有灌溉條件的黃芪育苗、良種繁育以及川水地大田生產(chǎn),在灌足底墑的前提下,黃芪苗生長受濕度影響最大,土壤濕度不足會影響黃芪發(fā)芽、出苗和長勢。為了確保出苗,要隨時觀察土壤墑情,隨旱隨澆,有條件的地方可采用滴灌或噴灌最好。一般情況下澆水3次,良種繁育和大田生產(chǎn)比較耐旱,一般情況下澆水2次,尤其是黃芪良種繁育田在開花、結果期對水肥條件十分敏感,特別要留心觀察按時澆灌。如遇降水,均可減少澆灌次數(shù)或不澆灌。

采收與加工

10.1 采收 先用鐮刀割去地上莖蔓,然后用鐵釵順畦深挖60厘米左右,將黃芪挖出,注意勿挖破黃芪。

10.1.1 商品芪采挖:采挖時間為10月下旬—11月上旬,土壤凍結前全部挖完。方法是人工采挖,先將地上部分枯萎莖蔓割除,然后從地邊開挖深溝,開始采挖,盡量保全根,嚴防傷皮斷根。

10.1.2 籽芪芪根采挖:第三年采籽后的黃芪,其芪根四分之一變褐色空洞狀,老根中心多成枯朽狀,商品性較差,如為了增加采籽量,可適當延長采籽期限,但五年后芪根將逐漸變朽,病蟲害加劇,產(chǎn)籽量減少,故采籽應在第三、第四年進行。

10.2 加工 黃芪采收后要先去凈泥土,趁鮮將蘆頭切除,再切掉側(cè)根,然后分級,并剔除破損、蟲害、腐爛變質(zhì)的部分。挑選分級的黃芪在太陽下曬到含水7成時搓條。搓條是黃芪初加工過程中重要的一道工序,黃芪在曬干的過程中反復搓2—3次,能使皮緊實,保持營養(yǎng)成分,特別是對糖份保持有重要作用,搓條還能使黃芪外觀性狀整齊一致,便于進一步加工和貯運。

搓條是將曬至7成左右的黃芪取1.5—2千克,用無毒編織袋包好,放在干整的木板上來回揉搓,搓到條直、皮緊實為止。然后將搓好的黃芪攤平晾在潔凈的場院內(nèi),曬上2天,進行第二次搓條,此時黃芪含水量達5成左右,搓條方法同第一次。當黃芪含水量在2—3成時進行第三次搓條,方法同前兩次。搓好的黃芪用細鐵絲扎0.5—1千克的小把晾曬到將干時待加工或貯藏。 [1]

相關知識

西洋參黃芪茶,氣虛的來!
【黃芪茶】黃芪茶的功效與作用
黃芪≠黃芪多糖,黃芪多糖=龜體保健品
【專題】丹參黃芪茶用的是炙黃芪還是生黃芪
【生姜黃芪紅棗茶】生姜黃芪紅棗茶的做法
西洋參、枸杞、紅棗、桂圓、黃芪能一起泡
黃芪茶
黃芪茶的功效
【隴南豆制品公司
【黃芪紅棗枸杞茶的功效】黃芪紅棗枸杞茶的做法

網(wǎng)址: 隴西黃芪 http://m.u1s5d6.cn/newsview835581.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