顫震
顫震是指由內(nèi)傷積損或其他慢性病證致筋脈失榮失控,以頭身肢體不自主地搖動、顫抖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一種病證。古代亦稱“顫振”或“振掉”。本病老年人發(fā)病較多,男性多于女性,多呈進行性加重。
《內(nèi)經(jīng)》稱本病為“掉”、“振掉”,《素問·五常政大論》描述了其臨床表現(xiàn),如“其病動搖”、“掉眩巔疾”、“掉振鼓栗”,《素問·至真要大論》“諸風掉眩,皆屬于肝”,指出病變在肝,《素問·脈要精微論》“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則振掉,骨將憊矣”,明確了病變與“髓”有關(guān),《內(nèi)經(jīng)》的論述為后世闡述本病奠定了基礎(chǔ)。至明代,對本病的認識進一步深化,許多醫(yī)家對病名、病因病機、辨證論治等方面均有較系統(tǒng)地論述?!蹲C治準繩·雜病·顫振》說:“顫,搖也;振,動也。筋脈約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風之象也?!嘤蓄^動而手足不動者,……手足動而頭不動者,皆木氣太過而兼火之化也?!辈粌H指出了本病的臨床特征,而且概括了本病的病機為“筋脈約束不住”,病與肝木風火有關(guān)?!夺t(yī)學綱目·顫振》說:“顫,搖也;振,動也。風火相乘,動搖之象,比之瘛疚,其勢為緩。《內(nèi)經(jīng)》云:諸風掉眩,皆屬于肝。掉即顫振之謂?!边@里指出與瘛瘋區(qū)別,還與諸禁鼓栗有別,曰:“渚禁鼓栗,如喪神守,皆屬于熱。鼓栗亦動搖之意也。”還指出病因:“此癥多由風相合,亦有風寒所中者,亦有風挾濕痰者?!薄冻嗨椤ゎ澱瘛氛J為顫震的病因病機是“木火上盛,腎陰不充,下虛上實,實為痰火,虛則腎虧”,屬本虛標實,虛實夾雜之病,治療應(yīng)“清上補下”,體現(xiàn)扶正祛邪、標本兼顧的治療原則。清代,《醫(yī)宗己任編·顫振》強調(diào)氣血虧虛是本病的重要原因,并創(chuàng)造大補氣血法治療顫震?!稄埵厢t(yī)通·顫振》較系統(tǒng)地總結(jié)了本病的病因病機,并列舉出13個證候和主治方藥,還以脈象判斷預后,豐富了本病的理論和臨床經(jīng)驗。
西醫(yī)學中的某些錐體外系疾病所致的不隨意運動,如震顫麻痹、舞蹈病、手足徐動癥等,均可參照本病辨證論治。
本病的病因較多,以內(nèi)傷為主,尤以年老體衰多見,正如《證治準繩·雜病·顫振》所說:“壯年鮮有,中年以后乃有之,老年尤多?!眲谟^,醇酒厚味,藥物所傷,情志郁怒等為顫震的重要病因,但也有外感成為病因者,如《醫(yī)學綱目·顫振》所說:“此癥多由風相合,亦有風寒所中者,亦有風挾濕痰者?!?/p>
本病有如下病機:
大腦結(jié)構(gòu)
1.風陽內(nèi)動
中年以后,腎精漸虧,若加之勞欲太過,或藥物所傷,致使腎氣不足,腎精虧耗,腎水不能滋養(yǎng)肝木,筋脈失濡,木燥而生風,腎水不能上濟心火,心神失主則筋不能自收持而生顫震。也有因情志郁怒傷肝,氣機不暢,陽氣內(nèi)郁化熱生風而成。
2.髓海不足
久病或年邁腎虧精少,或年少稟賦不足,或七情內(nèi)傷,凡應(yīng)事太煩則傷神。精生氣,氣生神,神傷則精損氣耗,腦髓不足,神機失養(yǎng),筋脈肢體失主而成。
3.氣血虧虛
飲酒無度,嗜食生冷肥甘,或思慮傷脾,或藥物所傷,致脾胃受損,中焦失于運化,水谷不能化生氣血,則氣虛血少,陽弱陰虧。頭為諸陽之會,腦為髓海,今陽弱陰虧,陽氣不能上煦于頭,陰精不能充養(yǎng)于腦,神機受累,筋脈肢體失司失控而生顫震。
4.痰熱動風
多因脾腎虧虛,水津運化失常而生痰,痰濕郁久而化熱生風;也有因外感風濕熱毒,邪留于心,傷及肺脾,心不主五臟,肺失通調(diào),脾失轉(zhuǎn)輸,痰飲內(nèi)生,積久生熱,熱極生風。風火痰熱流竄于經(jīng)絡(luò),困擾于神機,筋脈失司失控而成。
或有痰濕之體,積年累月,阻滯氣機,氣不行血而瘀滯,痰瘀阻痹經(jīng)脈,氣血不運,肌肉筋脈失養(yǎng)而不能自主者為顫震。
綜上所述,本病為腦髓及肝、脾、腎等臟腑受損,而引起筋脈肌肉失養(yǎng)和失控而發(fā)生的病證,這是本病的主要病位和根本病機所在。因腦為元神之府,與心并主神機,神機出入控制四肢百骸的協(xié)調(diào)運動;腎主骨生髓,充養(yǎng)腦海,伎巧出焉,即肢體的精細、協(xié)調(diào)運動由腎精充養(yǎng)髓海而成;脾主肌肉、四肢,為氣血陰陽化生之源,腎精的充養(yǎng),肝筋的滋潤,肌肉的溫煦,均靠脾之健運,化生之氣血陰陽的源源供養(yǎng);肝主筋,筋系于肉,支配肌肉肢體的伸縮收持。故腦髓、肝脾腎等臟腑的共同生理,保證了頭身肢體的協(xié)調(diào)運動,若病及其中的任一臟腑或多個臟腑,筋脈肌肉失養(yǎng)和失控,則發(fā)生頭身肢體不協(xié)調(diào)、不自主地運動而為顫震病。病理性質(zhì),虛多實少。病理因素為虛、風、痰、火、瘀。虛,以陰精虧虛為主,也有氣虛、血虛甚至陽虛者,虛則不能充養(yǎng)臟腑,潤養(yǎng)筋脈。風,以陰虛生風為主,也有陽亢風動或痰熱化風者,風性善動,使筋脈肌肉變動不拘。痰,以稟賦痰濕之體為主,或因肺脾腎虛不能運化水濕而成,痰之為病,或阻滯肌肉筋脈,或化熱而生風。火,以陰虛生內(nèi)熱為主,或有五志過極化火,或外感熱毒所致,火熱則耗灼陰津,肝腎失養(yǎng),或熱極風動而筋脈不寧。瘀,多因久病氣血不運而繼發(fā),常痰瘀并病,阻滯經(jīng)脈運行氣血,筋脈肌肉失養(yǎng)而病。
肝結(jié)構(gòu)圖
本病以頭部及肢體搖動、顫抖,甚至不能持物為其臨床特征。發(fā) 病緩慢,漸進加重。初病僅有頭搖或手足微顫,尚能堅持工作和生活自理,隨著病程的延長,頭搖手足顫震頻繁,幅度加大,甚至不能持物,食則令人代哺,或兼有項強、四肢拘急,繼而肢體不靈、行動緩慢,表情淡漠、呆滯;終則口角流涎,甚或臥床不起。診斷要點
1.具有頭部及肢體搖動、顫抖的特定臨床特征。輕者頭搖肢顫,重者頭部震搖大動,肢體震顫不已,不能持物,食則令人代哺;繼則肢體不靈,行動遲緩,表情淡漠,呆滯,口角流涎等癥。
2.多發(fā)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
3.起病隱襲,漸進發(fā)展加重,不能自行緩解。
4.測血壓、查眼底,必要時做顱腦CT、MR等檢查,具有西醫(yī)學某些錐體外系疾病,如震顫麻痹等診斷依據(jù)者,有助于本病的診斷。
顫震應(yīng)與瘛瘋相鑒別:
瘛瘋多見于急性熱病或某些慢性疾病急性發(fā)作,其癥見手足屈伸牽引,常伴發(fā)熱、神昏、兩目竄視,頭、手顫動;顫震為一慢性疾患,以頭部、肢體不自主地搖動、顫抖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一般無發(fā)熱、神昏及其他特殊神志改變癥狀,手足顫抖而無抽搐牽引。再結(jié)合病史的分析,輔以實驗室及顱腦CT、Mm等檢查,兩者不難鑒別。
辨證要點 1.辨標本以病象而言,頭搖肢顫為標,腦髓與肝脾腎臟氣受損為本;從病因病機而言,精氣血虧虛為病之本,內(nèi)風、痰熱、瘀血為標。
2.察虛實本病為本虛標實之病,即機體臟氣虛損的見癥屬正虛,痰熱動風的見癥屬邪實。
治療原則
扶正補虛、標本兼顧是本病的治療原則。根據(jù)標本虛實,以填精補髓,益腎調(diào)肝,健脾益氣養(yǎng)血以扶正治本,清化痰熱,熄風止痙,活血化瘀以祛邪治標為其治療大法。
風陽內(nèi)動
癥狀:眩暈頭脹,面紅,口干舌燥,易怒,腰膝酸軟,睡有鼾聲,漸見頭搖肢顫,不能自主,舌紅,苔薄黃。
診治
治法:滋陰潛陽。
方中生地、白芍、石斛、麥冬養(yǎng)陰以潛陽;石決明、磁石鎮(zhèn)逆以潛陽;桑葉、甘菊、薄荷、柴胡清肝以解郁熱;天麻平肝熄風,滋燥緩急。諸藥配伍,則滋陰與潛陽,相得益彰,尤適于陽亢較甚者。本證亦可選用滋榮養(yǎng)液膏,藥用女貞子、陳皮、干桑葉、熟地、白芍、黑芝麻、旱蓮草、枸杞子、當歸身、鮮菊花、黑櫓豆、南竹葉、玉竹、白茯苓、沙蒺藜、炙甘草治之。本方長于養(yǎng)陰,尤適于虛風內(nèi)動者。
髓海不足
癥狀:頭暈目眩,耳鳴,記憶力差或善忘,頭搖肢顫,溲便不利,寤寐顛倒,重則神呆,啼笑反常,言語失序,舌質(zhì)淡紅體胖大,苔薄白,脈多沉弦無力或弦細而緊。
治法:填精益髓。
方藥:龜鹿二仙丹。
方中以鹿角通督脈,龜板通任脈,一善溫養(yǎng)陽氣,一善滋養(yǎng)陰精,均為血肉有情之晶,善補人之真氣;人參大補中氣,則氣之源頭得助,氣化改善,氣血調(diào)暢;構(gòu)杞子滋補肝腎。四味相合,填精益髓,達到補養(yǎng)精、氣、神三寶之功。方中尚可加熟地、鱉甲、丹參、赤芍以滋陰活血。有熱象者,加知母、黃柏清相火。畏寒肢冷者,加淫羊藿、肉蓯蓉溫養(yǎng)腎陽。
本證亦可用益腦強神丸:鹿角膠50G,麝香4g、海馬50g、龜板膠50g、燕菜50g、西紅花50g、玳瑁100g、枸杞子100g、石菖蒲50G,山茱肉75G,桃仁25g、何首烏100g、熟地75G,黃精100g、稀薟草100g、生槐米100G,五味子50g,共為細面,制大蜜丸,每服1丸,日3次,淡鹽水送服。本方具益氣養(yǎng)血,滋陰潛陽,活血化瘀,通絡(luò)開竅之功。
氣血虧虛
癥狀:眩暈,心悸而煩,動則氣短懶言,頭搖肢顫,納呆,乏力,畏寒肢冷,汗出,溲便失常,舌體胖大,苔薄白滑,脈沉濡無力或沉細。
當歸身
治法:補中益氣。
補中益氣湯調(diào)補脾胃,益氣升清;四君子湯健脾益氣;天王補心丹滋陰養(yǎng)血,寧心安神。臨證時,可加枸杞、雞血藤、丹參、天麻、鉤藤以增強其養(yǎng)血熄風之效。挾痰者,加半夏、貝母、瓜蔞、橘絡(luò)祛痰通絡(luò)。本證亦可用心脾雙補丸,藥用人參、玄參、五味子、遠志肉、麥冬、神曲、酸棗仁、柏子仁、白術(shù)、川貝母、生甘草、丹參、苦桔梗、生地、川黃連、香附、朱砂,共為細末,以桂圓肉熬膏代蜜,搗丸如彈子大,每晨嚼服1丸,開水送服。
痰熱動風
癥狀:頭暈目眩,頭搖,肢體震顫,手不能持物,甚至四肢不知痛癢,胸悶泛惡,甚則嘔吐痰涎,咳嗽,痰涎如縷如絲,吹拂不斷,舌體胖大有齒痕,舌質(zhì)紅,苔厚膩或白或黃,脈沉滑或沉濡。
治法:豁痰熄風。
方藥:導痰湯。
本方以半夏燥濕降逆,茯苓健脾燥濕,濕去痰無以生,陳皮利氣,甘草益脾,脾旺能勝濕,利氣則痰無滯留,此二陳湯意;制南星以治風痰,枳殼理氣降逆寬中。全方合用具有燥濕豁痰、理氣開郁之功;應(yīng)用時,再加皂莢宣壅去垢,導滯以通竅,硼砂除熱痰散結(jié),生白芍、生石決明滋養(yǎng)陰血、平肝潛陽,則可增豁痰熄風之效。肝陽亢者,加天麻、羚羊角粉、珍珠粉以平肝潛陽。肝火甚者,加夏枯草、龍膽草清肝瀉火。大便秘結(jié)者,加大黃通腑瀉熱。
本證亦可用化痰透腦丸,藥用九制南星25G,天竺黃100g、煨皂角5g、麝香4g。琥珀50g、郁金50g、半夏50g、蛇膽陳皮50g、遠志肉100g、珍珠10g、沉香50g、石花菜100g、海膽50g,共為細面,制大蜜丸,每服1丸,1日3次,白開水送服。本方有理氣解郁、豁痰開竅之功效。
四君子湯藥材
本病多為原發(fā)性的,亦可繼發(fā)于濕熱病、中風、中毒、顱腦外傷等疾病。臨 床多呈緩慢進展加重,·有時病情可暫時停止進展,也有在數(shù)年內(nèi)迅速發(fā)展至完全殘廢者,一般不能自動緩解,治療較難,預后欠佳。
體質(zhì)強盛,正氣尚充,病程較短的病人,運用中醫(yī)治療,部分病人可痊愈,部分病例在一定程度上病情可得到控制。少數(shù)氣血虧虛,腎陰虧損,虛風內(nèi)動病人,經(jīng)益氣養(yǎng)血、育陰熄風治療,也有一定好轉(zhuǎn)。但若失治或調(diào)攝治療不當,以致氣血大虧,臟器虛損,則逐年加重,可轉(zhuǎn)為癡呆,每多并發(fā)它證而不治。
鍛煉
增強人體正氣,避免和消除導致顫震的各種致病 因素,如盡量保持安定情緒,切忌憂思郁怒等不良的精神刺激;環(huán)境應(yīng)保持安靜舒適,避免受風、受熱、受潮,生活要有規(guī)律,勞逸適度,節(jié)制房事;飲食清淡,進食盡可能定時定量;勿暴飲暴食及嗜食肥甘厚味,戒除煙酒,忌過咸傷腎之品;防止中毒及顱腦損傷等,對預防顫震的發(fā)生都有作用。調(diào)攝護理方面,尚應(yīng)加強功能鍛煉,做適量被動運動,按摩肢體,行走等活動要注意安全,做好幫助喂哺等生活護理工作。
《中醫(yī)學》
《素問·五常政大論》:“其藏肝……其病搖動注恐”;“陽和布化, 陰氣乃隨,生氣淳化,萬物以榮,其化生,其氣美,其政散,其令條舒,春動掉眩巔疾”;“陽明司天,燥氣下臨,肝氣上從,蒼起木而用立,土乃青,凄滄數(shù)至,木伐草萎,脅痛目赤,掉振鼓栗,筋痿不能久立”。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欲通天之紀,從地之理,和其運,調(diào)其化,使上下合德,無相奪倫,天地升降不失其宜,五運宣行勿乖其政?!颂斓刂V紀,變化之淵源,……原夫子推而次之,從其類序,分其部主,別其宗司,昭其氣數(shù),明其正化?!栔洳⊙5簟!?/p>
《素問·至真要大論》:“筋骨掉眩清厥甚則人脾。……頭頂痛重而掉瘛尤甚,嘔而密默,唾吐清液,甚則人腎,竅瀉無度”;“客勝則耳鳴掉眩,甚則咳;主勝則胸脅痛,舌難以言”;“諸風掉眩皆屬于肝”。
《張氏醫(yī)通·顫振》:“顫振之脈,小弱緩滑者可治。虛大急疾者不治,間有沉伏澀難者,必痰濕結(jié)滯于中之象。凡久病脈虛,宜于溫補。暴病脈實,宜于峻攻。若久病而脈反實大,暴病而脈反虛弱,決無收功之理也?!?/p>
《醫(yī)碥,顫振》:“顫,搖也;振,戰(zhàn)動也,亦風火搖撼之象,由水虛而然,風木盛則脾土虛,脾為四肢之本,四肢乃脾之末,故曰風淫末疾。風火盛而脾虛,則不能行其津液,而痰濕易停聚,當兼去痰?!わL火交盛者,摧肝丸。氣虛者,參術(shù)湯。心血虛,補心丸。夾痰,導痰湯加竹瀝。老人戰(zhàn)振,定振丸?!?/p>
相關(guān)知識
眼球震顫檢查
震顫檢查方式有哪些
什么是眼球震顫測試
眼球震顫檢查什么
特發(fā)性震顫的針灸治療
超聲波能可以治療精神病、心理障礙和手部震顫癥狀
治療手顫抖的方法
下肢震顫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女人高潮時為什么會顫抖不止
女孩高潮為什么會震抖
網(wǎng)址: 顫震 http://m.u1s5d6.cn/newsview828628.html
推薦資訊
- 1發(fā)朋友圈對老公徹底失望的心情 12775
- 2BMI體重指數(shù)計算公式是什么 11235
- 3補腎吃什么 補腎最佳食物推薦 11199
- 4性生活姿勢有哪些 盤點夫妻性 10428
- 5BMI正常值范圍一般是多少? 10137
- 6在線基礎(chǔ)代謝率(BMR)計算 9652
- 7一邊做飯一邊躁狂怎么辦 9138
- 8從出汗看健康 出汗透露你的健 9063
- 9早上怎么喝水最健康? 8613
- 10五大原因危害女性健康 如何保 7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