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可塑的我》:用心理學知識分析原生家庭是如何影響人生的

《可塑的我》:用心理學知識分析原生家庭是如何影響人生的

來源:泰然健康網 時間:2024年12月21日 12:44

最近幾年,“原生家庭”這個詞經常出現(xiàn)在我們的視野,越來越多的影視劇在演繹原生家庭對個人成長的影響,網友們在各大網絡平臺討論起自己或者身邊朋友們的原生家庭是如何影響一個人的人生。無論是影視劇中所表達的,還是人們結合自己生活分享的,無法否認的是,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成長甚至是整個人生都有著極深的影響。

剛好近期我看到的一本書——《可塑的我:自我發(fā)展心理學的35堂必修課》,以下稱為《可塑的我》。書的作者叫陳婕君,她是一位資深的心理學家,畢業(yè)于明尼蘇達大學心理系,曾于哈佛附屬麻省綜合醫(yī)院精神科工作,2017年被評為中國最具影響力50位心理學家之一。她的這本書中寫到了原生家庭是如何影響一個人的性格、人際交往方式、思維方式的,看完之后令我在原生家庭與個人成長的理解上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時也給我?guī)砹诵碌挠^點和看法。

可塑的我

01原生家庭對人格發(fā)展的影響

“成熟的情感互動是,一個人可以表達自己的需求,同時也允許別人拒絕自己的需求;在別人拒絕自己時,他能同時考慮自己的需求和對方的難處,不會把一件事情上升到對一個人也包括自己的否定,這也是一個人自尊穩(wěn)定的表現(xiàn)?!?/p>

有一部電影叫做《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影片中的女主角松子本質是一個善良美好的人,她的一生都在追尋愛,可惜直到生命的尾聲她擁有的只有無盡的孤獨和悲慘。從小因為妹妹體弱多病,所以父母便把更多的關注和愛給了妹妹,松子偶然一次發(fā)現(xiàn)自己做鬼臉的時候父親會開心一笑。從那次開始,松子慢慢地養(yǎng)成了討好他人的習慣,面對父親對自己的冷淡她會做鬼臉換來父親一笑;面對想要侵犯她的領導她不知所措最后還是習慣性地選擇了去討好;面對那些和他在一起過的男人們,就算她知道他們根本沒有對自己有過多少真心,甚至被打她也會安慰自己:“這樣也好,就算被打,也比孤獨一人好?!?/p>

松子從始至終都想獲得身邊人的喜愛,哪怕是沒有喜愛只要不讓自己一個人孤單也行,所以她寧愿用極其卑微的姿態(tài)去乞求也在所不惜,只是她毫無底線的委曲求全終究什么都沒有留住,最后悲慘地落得個被一群小混混亂棍打死的結局。

做鬼臉的松子

就如陳婕君在《可塑的我》中說的:

“真正影響自己的人往往是你最親近的人?!?/p>

“在成長的過程中,家庭環(huán)境和家庭關系會奠定人格和性格發(fā)展的底色并影響整個發(fā)展過程。”

從小到大成長的日常生活中,我們的內心會慢慢地形成一個心理模型:依戀循環(huán)。依戀模型也是依戀治療師弗里曼博士提出的臨床模型,它包括四個步驟:需求——表達——滿足/不滿足——心里結果。

電影中松子有自己的需求,并且也一直在表達自己的需求,小時候想要父母的關愛,就做鬼臉博父親一笑,后來也不想違背父親的期望去做了一名老師,也因此她達到了自己的心里結果:父親的笑和滿意。

看起來松子的依戀循環(huán)完成得很正常,然而在她的依戀循環(huán)中有一個很大問題,就是她扭曲的表達方式,她的表達方式從始至終都沒有離開“討好”二字。無論是對父親,還是后來對侵犯她的同事,還有對待戀人,松子的表達方式永遠都是討好和委曲求全,這也是她悲劇人生的核心問題。

生活中的我們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依戀循環(huán)模式,那要如何才能建立良性的依戀循環(huán)呢?

首先,從需求開始,我們要正視自己的需求,要學會接受自己內心的需求,無論是生理上的還是心理上的需求;然后,表達需求,不是“就算我不說,你作為我的xxx應該要知道”這種讓別人猜的方式,也不是扭曲討好的方式,是誠實、直接的表達出自己的需求;最后就是看需求有沒有被滿足,如果恰當?shù)男枨蠼涍^正確的表達之后得到了滿足,那么良性的依戀循環(huán)就形成了。但是如果需求沒有被滿足,那通常會讓當事人產生憤怒、抑郁、成癮等后果,陳婕君在《可塑的我》中就有詳細的描述當需求沒有被滿足時又該如何做。

依戀循環(huán)

02原生家庭對親密關系的影響

“良好的伴侶關系是你得到真正的幸福和內心平靜的重要因素,會影響你的一生,而伴侶關系和家庭關系的最初模板其實來自于父母。”

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塑造出一套自己的人際關系模式,但如何能分辨出自己的人際關系模式是健康的呢?陳婕君在《可塑的我》中提出了一個CCRT方法模型,即核心關系沖突主題(Core Conflictual Relationships Theme),用這個方法可以看到人際關系中發(fā)生的沖突和困難的核心問題。

當我們找到自己的人際關系模型中的核心問題沖突之后,就能發(fā)現(xiàn)是什么導致自己對某類人特別感興趣,而對那些真正能為自己帶來幸福關系的人視而不見。這其中一定有一個最大原因,那就是在自我成長和發(fā)展的過程中慢慢形成于潛意識里面的限制性觀念,而限制性觀念的根源就在原生家庭里。

如何找到自己潛意識里的限制性觀念?

陳婕君說:

“聽到‘應該’這兩個字的時候,就意味著潛意識里的限制性觀念要出現(xiàn)了?!?/p>

“所有的‘應該’都是在標記一個沖突。當一個‘應該’出現(xiàn)的時候,就有一個‘可是’被限制住了?!?/p>

就像很多人潛意識里的各種各樣的關于年齡的焦慮,比如:

“二十七八的我還沒有對象,身邊的同齡人大都已經結婚有些甚至都有二娃了,我是不是應該要趕緊找個對象成家了?!?/p>

“我都三十了,可是感覺還是一無所有,是不是應該不要繼續(xù)執(zhí)著心中的那點夢想了?!?/p>

其實仔細回想一下,你的成長過程中是不是早就給你灌輸了這些“應該”,在父母眼里三十歲之前成家生小孩才是在做正確的事,因為基本上父母輩的人也是這樣過來的,結了婚之后,三十左右就應該要有一份穩(wěn)定的工作了,要養(yǎng)家糊口,要培育孩子。

父母不僅僅會無形地把一些觀念傳遞給孩子,父母的處事方式,還有父母間的相處方式也會無形地影響孩子。比如有調查研究表明,父母關系不和睦的家庭培養(yǎng)出來的孩子,長大后與自己的伴侶能走到最后的概率,比在家庭和睦氛圍中長大的孩子婚姻成功率低得多。

雖然兩個人建立親密關系的起點都是各自經由原生家庭成長起來的人格特點和形成的經驗模式,但只要兩個人在關系發(fā)展的過程中讓雙方的人格特點進行互動碰撞磨合、認真解決沖突問題,關系就會進一步地加深,兩個人就能相互成就,人格也會更加成熟。

03原生家庭對親子關系的影響

“很多父母會說孩子一哭就感覺自己好像不是個好媽媽或好爸爸,感覺孩子的哭聲是在要求自己、指責自己。這就是父母對孩子的行為的解讀?!?/p>

人到中年的時候發(fā)現(xiàn)親子關系并不僅僅是自己與孩子之間的關系,還包括了自己與父母之間的關系,甚至還有自己與伴侶的父母之間的關系,這些都是親子關系。

并且發(fā)現(xiàn)其中的與自己父母之間的關系,盡管這段關系已經存在了二三十年了,但仍然在一個發(fā)展和慢慢變化的過程中。比如在幼年到十幾歲時,自己只需要扮演好子女的身份,好好念書就行;等到了二十幾歲之后,自己雖然進入社會,但是和父母的關系變化也不算很大,自己需要發(fā)展自己的人格成熟和走向獨立,而父母那邊在這個時段大都還在繼續(xù)工作,身體也還算強壯健康;等到步入中年的時候,慢慢地會感受到身上的責任越來越大,肩負的擔子也越來越重,扮演的角色也由之前的單一變?yōu)槎嘀厣矸?,子女、伴侶、父母、職場人。

特別是這個階段中,很容易因為各種原因引發(fā)與父母之前的這個親子關系,比如會因為自己成家后與父母的相處在生活方式育兒觀念上的不同而引發(fā)爭吵;又比如,如果父母還一直沉浸在對孩子的掌控習慣中,而孩子已經步入中年早就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個體,這個時候就會爆發(fā)關于依賴的問題的沖突。

而自己與父母的親子關系模式,有時候又會很容易被自己放入到與自己子女之間的親子關系中。盡管很多時候會告誡自己,不要自己的父母一樣教育孩子,會極力地想要去避免曾經發(fā)生在自己與父母的親子關系中不愉快不恰當?shù)氖虑?,可有時候在與孩子的相處過程還是會驚訝的發(fā)現(xiàn)原來自己身上真的會有父母的影子。

這個用陳婕君的話來說就是鏡像原理,從孩子身上能夠洞察到自己的人生。父母是自己原生家庭中親子關系的締造者,而自己也是自己孩子的原生家中親子關系的締造者,這是一種傳承,也是一種鏡像。我們也可以通過自己對原生家庭的理解結合自己的成長,讓親子關系同時也成為一種發(fā)展,使生命關系變得更美好親和。

相關知識

原生家庭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及對策
影響小學生心理健康的環(huán)境因素分析
家庭教育中親子溝通對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分析
家庭教育對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淺析
大學生心理健康自我分析的文章(通用10篇)
家庭教育對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及優(yōu)化策略
家庭教育環(huán)境對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探析
家庭教養(yǎng)方式對中學生心理健康影響:身體欣賞的中介作用
光的心理學:光如何影響健康和心理

網址: 《可塑的我》:用心理學知識分析原生家庭是如何影響人生的 http://m.u1s5d6.cn/newsview698338.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