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載于《中國體育科技》2019年第6期
兒童青少年運動健康促進???/p>
中外青少年體質健康測評體系對比研究
郭瑞芃 1,2 , 徐建方 1 * ,李良 1 ,路瑛麗 1 ,馮連世 1
1. 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2. 上海體育學院
摘要
通過分析當前青少年體質健康問題,對中國、美國、歐洲、加拿大和日本等國家和地區(qū)青少年體質健康測評體系的歷史、發(fā)展、內容和現狀等進行梳理與對比研究?,F狀:1)青少年超重/肥胖、近視已成為嚴峻的全球性公共衛(wèi)生問題,其發(fā)生率逐年上升且低齡化趨勢明顯,我國青少年耐力、力量和脊柱健康水平持續(xù)下降;2)相較于我國統一的學生體質健康測試體系,國外測評更加多樣化,且不同時期的測評系統各不相同,政府、學校和社會機構多維聯動促進青少年體質健康發(fā)展;3)各國青少年體質健康測評關注重點經歷了“身體形態(tài)-身體素質與運動能力-兼顧機能-身體健康”的演變過程,目前國外測評體系側重于身體素質全面提升與基本動作技能發(fā)展,以及久坐不動引發(fā)的各類青少年體質健康問題;4)新時期國外現行體質健康測評系統與互聯網、移動終端結合,運用在線工具綜合評估青少年體質健康狀況;5)我國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指標經過2 次修訂,測試內容由繁到簡,順應了青少年體質健康發(fā)展需要,但指標設置并未全面反映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仍存在完善空間。問題:我國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標準中,1)低年級缺乏力量指標,全學齡段力量指標設置不均衡,初中以上女生缺乏上肢力量測試指標;2)缺乏反映平衡能力的測試指標;3)1 000 m/800 m長距離跑測試未能全面反映心肺適能;4)當前青少年脊柱形態(tài)不良問題日趨嚴重,但未能納入測試評估范疇;5)忽視了青少年基本運動技能的發(fā)展。建議:1)力量方面,建議增加握力測試,耐力方面,建議用節(jié)奏卷腹測試替換仰臥起坐來評估腹部力量耐力,可將平板支撐測試作為選測項以評估核心力量;2)心肺適能方面,建議使用PACER(progressive aerobic cardiovascular endurance run),即節(jié)律20 m往返跑測試替換長距離跑;3)建議增加脊柱形態(tài)測試以評估青少年脊柱健康狀況;4)建議增加閉眼單腳站立以評估青少年平衡能力;5)建議將反映基本運動技能的項目作為選測項,如單腳跳、滑行、接球、投擲、踢球等。
關鍵詞:青少年;體質健康;測評體系;對策建議
前言
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和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半個世紀以來,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持續(xù)下降(Tomkinson et al.,2003,2017),青少年體質健康成為研究熱點之一。
身體活動不足導致兒童青少年肥胖已成為嚴峻的全球性公共衛(wèi)生問題(Bürgi et al.,2011)。2014 年,中國7~ 18 歲男生、女生的超重肥胖檢出率分別為24.2%、14.6%,高于日本、韓國、新加坡同年齡段學生,其中男生超重肥胖率已接近歐美發(fā)達國家男生平均水平(王爍 等,2017)。有報告指出,大約90%的肥胖兒童會發(fā)展為肥胖成人;43% 的高血壓兒童會發(fā)展為成人高血壓病人,成為未來10~ 20 年心腦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Cheng,2007; Riley et al., 2012;Ward et al.,2017)。視力問題也已成為全球性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Bourne et al.,2013)。過去30 年,美國人的近視患病率由25%上升到41%,2010 年,英國12~13 歲兒童的近視率高達29.4%,而東亞地區(qū)的近視發(fā)生率更遠高于歐美及非洲國家(Ding et al.,2017)。一項流行病學的調查預測,2050 年,全球近視人群將占到全球總人口的49.8%(Holden et al.,2016)。中國近視人數現已居世界首位,且低齡化趨勢嚴重,2014 年,小學、初中、高中視力不良率分別為45.71%、74.36%、83.28%,比2010 年檢出率更高(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研究組,2018)。有氧能力下降是青少年身體素質下降的主要體現。Tomkinson等(2007)的一項納入全球27 個國家的研究發(fā)現,1958 - 2003 年,各國青少年身體素質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尤以有氧能力的下降作為其代表性下降指標。其另一項針對2 389 萬名9~17 歲亞洲青少年的研究發(fā)現,1964 - 2009 年,中國和韓國青少年的有氧能力下降尤為嚴重(Tomkinson et al.,2012),結果與國內研究一致(宋逸 等,2018)。脊柱相關疾病發(fā)病人群的年齡向低齡化發(fā)展十分迅速,青少年脊柱形態(tài)不良問題近年來越發(fā)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楊紅濤,2017)。我國80%的青少年存在身體姿態(tài)不良問題,主要表現為脊柱側彎、駝背、直背等(劉巖,2018)。中小學生骨骼仍在生長發(fā)育之中,由于骨骼中無機鹽還比較少,骨質不穩(wěn)定易變形,特別是長期低頭伏案、坐姿不正等會導致脊柱的畸形發(fā)育(Weinstein et al.,2003)。兒童青少年正處于身體發(fā)育的高峰期,脊柱形態(tài)問題伴隨生長發(fā)育有逐年加重的風險。有研究顯示,大約80%的脊柱側彎是特發(fā)性的,而青少年特發(fā)性脊柱側彎(AIS)又是其中最常見的形式,患病率在0.93%~12%(Negrini et al.,2018;Smith et al.,2008;Tan et al.,2009;Weinstein et al.,2003)。此外,青少年還存在著心理健康、骨質健康不良等體質健康問題。
青少年體質健康問題的產生原因是多方面的,生活方式的改變導致身體活動量不足是重要歸因。據WHO(2017) 報告顯示,童年時期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不均衡的體力活動、富含脂肪、糖或鈉的食品和飲料的過度食用、食品供應的增加以及營養(yǎng)攝入過量等是青少年眾多體質健康問題的始發(fā)因素。加拿大48%的5~11 歲兒童平均每天進行60 min的中等到劇烈程度的體力活動,12~17 歲的青少年僅為24%(Roberts et al.,2017)。2014 年中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顯示,我國只有23.8%的青少年能達到每天60 min 的體育鍛煉時間(王政和 等,2017)。
研究顯示,體質健康測試不僅通過監(jiān)測身體活動狀況促進終身體力活動習慣的形成,還具有改善健康的作用(Institute of Medicine,2012)。青少年體質健康測試,作為普遍開展的一項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舉措,已經存在了半個多世紀( Castro-Pi?ero et al.,2010;Silverman et al.,2008 )。目前,如何進一步完善青少年體質健康測評體系已經成為最緊迫的全球性挑戰(zhàn)之一(Domangue et al.,2010)。中國、美國、歐洲、加拿大和日本在促進青少年體質健康、提高體力活動方面推行的政策、計劃各不相同,測評體系也并不統一。本文擬通過梳理中國、美國、歐洲、加拿大和日本在青少年體質健康測試的發(fā)展進程與現狀,分析比較中外青少年體質健康測評體系的指標差異和變化趨勢。
1 青少年體質健康測評體系研究進展
針對青少年目前存在的體質健康問題,各國家(地區(qū)) 為了促進青少年積極參與體育鍛煉、提高體質健康水平, 推行了各項政策與計劃,建立了相應的體質健康測評體系,如美國的FITNESSGRAM?、加拿大的體育素養(yǎng)測評(Canadian Assessment of Physical Literacy,CAPL)與青少年體育素養(yǎng)測評體系(Physical Literacy Assessment for Youth,PLAY) 以及生命護照(Passport for Life)、歐洲的青少年身體素質測試(The European Physical Fitness Test,EUROFIT)與兒童和青少年身體活動和健康水平測評(Assessing the Levels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Fitness,ALPHA-FIT)、日本的體力測定(Physical Fitness and Athletic Ability Test)、中國的《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Chinese National Student Physical Fitness Standard,CNSPFS)等。
1.1 美國青少年體質健康測評的歷史和發(fā)展現狀
美國是最早開展體質健康測試的國家之一。在美國青少年體質健康測評的發(fā)展歷史中,體育、健身和營養(yǎng)總統委員會(PCSFN)與美國健康、體育、娛樂和舞蹈聯盟(AAHPERD)各自構建的體質測評體系都曾被廣泛推行。19 世紀后半期,美國體育促進協會(AAAPE)側重于對青少年力量和肺活量的評估。19 世紀末和20 世紀初,引入“體能”概念,體質測試擴展到人體測量以外,其特征在于對循環(huán)系統、呼吸系統、肌肉系統和神經系統的評估(Park,1989)。20 世紀初,體質測試由注重運動表現轉變?yōu)殛P注健康,測試體系由專業(yè)團隊開發(fā),包括由Rogers開發(fā)的身體健康指數(PFI)(Rand,1925),以及由Mccloy(1934, 1941)開發(fā)的運動能力測試。1941 年的“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 Sport”補充了著重于體能和健身的測試(Aileen, 1941;Cureton et al.,1941;Leonard,1941;Mccloy,1941)。20世紀50 年代,Kraus和Hirschland的研究推動了青少年體質測試的發(fā)展,他們指出,美國兒童的健身測試項目少于歐洲兒童,且美國青少年的體質水平低于歐洲青少年。為此Eisenhower專門成立了一個內閣級青年健身總統理事會(PCYF),后經歷多次更名為體適能總統委員會(PCPF)、體適能與運動總統委員會(PCPFS)、健身、運動和營養(yǎng)總統委員會(PCFSN),現為PCSFN。1957 年,AAHPERD舉辦了關于青少年健身的會議,并創(chuàng)建了第一個用于大規(guī)模全國調查青少年體質的測評體系(青少年體能測試)。測試項目包括早期健身測試中常見的力量和肌肉耐力的測量, 以及當時被認為是衡量心血管健康的600 碼跑/步行,也包括與體育目標和技能相關的項目,如壘球擲遠和50 碼短跑。1965 和1976 年AAHPERD分別對體系指標進行了2 次修訂,于1976 年發(fā)表了第3 次青少年體質測試全國性調查(AAHPERD,1976)。1976 版中壘球擲遠被認為是一項技能,而不是與健康有關的項目,因此被刪除;基于彎曲膝蓋比直腿對背部的壓力更小的原因,直腿仰臥起坐被修改為屈腿仰臥起坐;當時的研究表明,長跑與有氧運動能力有較大的相關性而將長跑列為可選項目(Morrow et al.,2009)。1984 年,AAHPERD出版了一份健康相關的體質測試技術手冊,記錄了所采用測試項目的理論基礎以及新的青少年體能測試規(guī)范標準。針對心肺健康、肌肉骨骼健康和身體成分的測試項目被列為與健康有關的測試組件。1986 年, 當時的PCPFS使用青少年體能測試的修訂版進行了學校人口健康調查,并將測試和獎勵計劃命名為總統挑戰(zhàn)計劃(Ainsworth,2006;Institute of Medicine,2012)。
1988年,Cooper研究所開發(fā)出健康相關的健身測試和報告程序,命名FITNESSGRAM?。隨后,AAHPERD 開發(fā)的基于健康的體質測試和報告程序Physical Best出版(Macswegin,1989),以及Chrysler業(yè)余體育聯盟(AAU)制訂的體能測試發(fā)布(Chrysler et al.,1993)。而后幾年,青少年體測體系都處于百家爭鳴的階段,其中最主要是FITNESSGRAM?、PCPFS以及Physical Best三足鼎立。FITNESSGRAM? 側重健康,目的為改善青少年健康狀況并提高身體活動水平;PCPFS/PCFSN更側重于與技能相關的測試,多用來比較相同年齡和性別孩子的運動技能水平(PCPFS/PCFSN,2010)。1994 年,AAHPERD將FITNESSGRAM?作為全國體質測試標準,而Physical Best則成為體育教育課程資源。1995 年和 2004 年,全國體育和體質教育協會(NASPE)發(fā)布并更新了兒童體育活動指南(NASPE,2004)。2008 年,美國人體力活動指南發(fā)布,2018 年第2 版發(fā)布(HHS,2018)。2012 年,國家健康和營養(yǎng)調查(NHANES)啟動全國青少年健身調查,同年總統青少年健身計劃(PYFP)發(fā)布,即替代了PCFSN,但原測試體系仍然作為測試青少年技能水平的工具而被使用。2013 年,PYFP采用FITNESSGRAM? 作為其新的健康評估測試。自此,FITNESSGRAM?成為美國最廣泛使用的,且是統一的最佳青少年體質健康測評體系。新時期美國的青少年體質健康鼓勵增加身體活動、健康飲食以對抗超重肥胖問題,培養(yǎng)健康的生活方式與終身運動來促進健康。
1.2 歐洲青少年體質健康測評的歷史和發(fā)展現狀
歐洲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國家如英國、法國、德國均是在 20 世紀 60 年代左右由政府建立了負責衛(wèi)生、健康、青少年體育相關工作的部門。英國通過多個官方機構如文化、媒體、體育部、青少年體育基金會、英格蘭體育、英國體育共同推動英國青少年體育發(fā)展。注重學校體育,聯合社區(qū)體育、家庭體育共同促進青少年參與體育活動。同時在國家層面上推出各項健康計劃、鼓勵參加運動的政策,政府負責主導、監(jiān)督、協調,青少年體育組織細化并執(zhí)行相關工作(李衛(wèi)東 等,2017)。法國自20 世紀50 年代開始推行學生身體測試,如《體育及格測驗標準》《青少年身體測驗標準》,以提高運動成績?yōu)橹饕康模?0 年代中期,開始提倡由追求成績轉變?yōu)樘岣呓】?。德國是歐洲開展居民綜合健康監(jiān)測較早的國家之一,其監(jiān)測系統具有系統性、長期性和科學性的特點。1961 年成立聯邦衛(wèi)生部,負責國家衛(wèi)生與健康,其下屬的Robert Koch研究所對大眾健康監(jiān)測與疾病預防有極大的影響;2007 年批準建立了全國性的健康監(jiān)測系統,包括德國兒童與青少年健康訪查調研項目(KIGGS),這是一項針對0~17 歲人群體質健康狀況縱向研究的調查體系;2011 年加入了歐洲健康調查項目,用于國家層面之間的數據挖掘和分析(尹曉峰 等,2017)。
歐洲青少年身體素質測試(EUROFIT)作為傳統青少年體質測試系統在歐洲地區(qū)廣泛運用,它由歐洲委員會下屬的運動發(fā)展委員會(CDDS)負責實施(表1)。1977 年歐洲運動研究所所長大會(歐洲運動研究專家委員會的前身)著手開始討論建立一個全歐洲學生適用的身體測試體系,于1983 年出版發(fā)行了臨時測試手冊,并定義了身體健康和各項測試的內容。最終測試文件于1986 年第5 屆EUROFIT研討會后通過,并于1990 年對測試手冊進行了補充修訂,作為第2 版發(fā)行,一直沿用至今。
2009 年,由歐盟衛(wèi)生和消費者事務總局(DGSANCO) 資助的兒童和青少年身體活動和健康水平測評(ALPHA- FIT)被認為是新的青少年體質測評理想體系,用來取代EUROFIT以評估歐盟兒童和青少年與健康相關的體質狀況(Ruiz et al.,2011)。
1.3 加拿大青少年體質健康測評的歷史和發(fā)展現狀
加拿大現今主要有3 個成熟且廣泛使用的青少年體育素養(yǎng)測評體系,CAPL、PLAY以及Passport for Life。加拿大建立了自己的青少年體育素養(yǎng)測評體系,其中包含傳統意義上的體質健康測評模塊,全面測評青少年身體素質, 并注重提升青少年對體育運動的興趣。
2002 年,加拿大政府發(fā)布《加拿大體育政策》,以實現國民體育生活體系的構建(Government of Canada,2002)。加拿大體育部在青少年體育發(fā)展中扮演領導角色,頒布的《2008-2012 體育參與策略》強調青少年體育問題優(yōu)先,政府負責全部資金,以落實加拿大終身體育(CS4L)。該計劃現已成為加拿大體育發(fā)展理論框架。CS4L是在長期運動員發(fā)展(LTAD)的基礎上建立,并發(fā)展體育素養(yǎng)和提高運動質量的一個政府項目。LTAD于2004 年啟動,2005 年“CS4L-LTAD”指南發(fā)布并在2013 年進行了更新(Canadian Sport for Life,2017)。LTAD涉及所有年齡組,指導人生各個階段的運動和體育活動途徑,現已成為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發(fā)展運動員框架之一(Norris,2010)。2014 年,加拿大終身體育協會成為全國性注冊的非營利組織并被加拿大體育部認可,即與加拿大各級政府和國際政府、奧委會開展合作的知識型社會企業(yè)。
為了確定7 歲以上兒童、青少年體育素養(yǎng)水平,結果可用于國家層面的研究,以及提高父母與兒童的體育參與意識,2014 年加拿大終身體育協會發(fā)布了PLAY。PLAY體系包括6 個組成部分,即PLAY fun、PLAY basic、PLAY self、PLAY inventory、PLAY parent和PLAY coach。其中PLAY fun通過速度、耐力/爆發(fā)力、上肢控制、下肢控制、平衡/穩(wěn)定/身體控制五個維度的18 項測試對青少年的運動表現評判打分(趙雅萍 等,2018a)。PLAY basic是PLAY fun的簡化版,只用其中的5 項關鍵測試來評估,即折返跑(5 m)、單腳跳、過肩扔球(網球)、踢球(足球)、平衡移動測試(后退)。PLAY self、PLAY inventory則由青少年自我測評體育素養(yǎng)。PLAY parent和PLAY coach分別由父母和教練/教師根據自身對青少年運動能力的了解進行評估。PLAY體系中每個組成部分都嚴格設計,且具有較高信度的計分成績表,通過互聯網數據庫,孩子、家長、教師共同參與,多方面立體追蹤評測青少年隨著年齡變化的體育素養(yǎng)水平。
加拿大健康、體育和娛樂協會(CAHPER)1966 年發(fā)布了第1 版針對7~17 歲青少年的體能測試(CAHPER, 1966)。而 后,Cumming等(1967)和Thompson(1975)于 1967 年和1975 年發(fā)表了補充修訂的文章,增加了最大攝氧量和體成分2 項指標。1994 年CAHPER更名為健康、體育、娛樂和舞蹈協會(CAHPERD),2008 年發(fā)展成為加拿大體育與健康教育協會(PHE Canada)。PHE Canada從2013 年起陸續(xù)發(fā)布各年級段的體育素養(yǎng)測評指標,至2017 年9 月,Passport for Life設置了4 個測評模塊,即積極參與、生活技能、體能和運動技能,已覆蓋所有K~12 教育階段學生,不同年級設置相應年齡的評估內容與測評標準。積極參與和生活技能由學生自我評估,體能評估包括心血管耐力、核心力量和動態(tài)平衡,運動技能評估包括上、下肢執(zhí)行移動、控制、操作等基本動作的能力,體能和運動技能評估由教師組織執(zhí)行(表2)。
2008 年,加拿大健康生活和肥胖研究中心(HALO)牽頭10 余家科研機構,共同開發(fā)研制出第1 版CAPL,2014 年出臺CAPL修訂版,2017 年發(fā)布第2 版CAPL。CAPL針對人群為8~12 歲的青少年,包括4 個維度,即日常行為、身體能力、動機和信心、知識和理解。新版4 個維度各自獨立測評,內容劃分明確。動機和信心、知識和理解測評通過問卷評估計算出分值,日常行為結合問卷與計步器測評,身體能力部分包含PACER(節(jié)律20 m往返跑)、敏捷與運動技能評估(CAMSA,即2014 版中的障礙跑“Obstacle Course”)、平板支撐,每個維度評價等級分為初級、進步級、達成級、優(yōu)秀級(邵朋飛,2017)。與舊版相比,新版身體能力測評刪去了身體成分/形態(tài)指標,更側重運動技能的掌握(陳思同 等,2016)。
1.4 日本青少年體質健康測評的歷史和發(fā)展現狀
日本將體質測試稱之為“體力測定”,保存著1898 年至今所有青少年體質發(fā)展資料,被認為是世界上保存相關數據資料最長久的國家。1939 年,日本已開始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國民體力測定;二戰(zhàn)后增加了跑、跳、投、懸垂以及靈活性等測試指標;20 世紀70 年代后,由于日本經濟和科技快速發(fā)展,先進的科技水平和逐漸老齡化的社會環(huán)境促使日本對國民體質測試進行變革(杜冬琴,2008;蒲西安, 2014)。1996 年,日本文部省主持組建了由專家學者等參加的合作者會議,商討制定了新的測試指標,于1999 年開始正式實行。新測定指標減少了指標數量,重新劃分了年齡組,設定握力、仰臥起坐、坐位體前屈為各年齡組通用指標,更利于縱向比較(表3)。
新測定指標實行以來,每年5~6 月,日本都會對國民進行統一的體力測定,文部省根據測試結果公布《體力、運動能力報告書》(于姣 等,2017)。1961 年出臺了以促進國民素質全面發(fā)展為目的的《體育振興法》,2005 年又“將全面提升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作為《體育振興計劃》的第一目標(應一帆 等,2017)。日本不僅關注提升青少年體能,也關注飲食健康。1954 年出臺《學校營養(yǎng)午餐法》,最先將營養(yǎng)攝入歸入法律范疇(于姣 等,2017)。同時,日本注重培養(yǎng)青少年終身體育意識,倡導“快樂體育”和“生涯體育”思想(崔浩宇 等,2014)。2015 年,日本對17 年來學生體力和運動能力的發(fā)展趨勢進行對比研究,發(fā)現學生體力及運動能力有緩慢提高趨勢,證明在提升學生體力和運動能力的舉措上有一定成效(應一帆 等,2017)。
1.5 中國青少年體質健康測評的歷史和發(fā)展現狀
中國青少年體質測評體系的建立與發(fā)展的相關制度和政策演變研究較多(于可紅 等,2004;鄭小鳳 等,2017)。新中國成立以后,測試指標內容發(fā)展到現今統一施行的《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表4)。
2 比較與分析
本文依據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體質研究分會定義的體質概念范疇,選擇其中與健康密切相關的身體形態(tài)發(fā)育水平、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發(fā)展水平所涵蓋的內容對比各國在此概念上使用的測試指標項,因此本文“體質健康”也包括了“Physical Fitness,Physical Health,Physical Literacy” 等國際上經常使用的概念部分內容。表5 列出了各國主要使用的青少年體質健康測評體系。
各國建立的測評體系可分為以下幾類(本文只歸類主要維度):1)身體成份/身體形態(tài):身高、體重、BMI、體脂率(生物電阻抗)、皮褶厚度、腰圍、胸圍、上臂圍、臀圍、小腿圍、骨密度;2)心肺適能(有氧能力):PACER測試(20 m往返跑)、1 英里跑/走、步行測試、1 000 m/1 500 m跑、800 m/1 000 m跑、肺活量、50 m×8 往返跑、踏車試驗(PWC170);3)肌肉力量和耐力:握力、球類擲遠、90°俯臥撐、修正后/傳統引體向上、屈臂懸垂、1min跳繩、立定跳遠、踢球、單腳跳、卷腹、仰臥起坐、平板支撐;4)柔韌:雙臂后觸伸、坐位體前屈;5)速度:50 m跑、4×10 m往返跑、折返跑(5 m)、10×5 m往返跑;6)平衡性:單腳踏板站立、平衡移動測試(后退);7)基本動作技能:障礙跑(走、跑、跳、投等)、反復橫跨、雙手交叉敲擊圓盤; 8)健康:視力。
2.1 中外青少年體質健康測評體系相同點
各國青少年體質健康測評體系指標評價的內容大體是一致的,衡量體質的指標都經歷了由身體形態(tài)—身體素質與運動能力—兼顧機能—健康指標的演變過程。多數測試項目各國通用,但是各國評價維度的側重點存在差異。
中、美、加、歐各自主要使用的青少年體質健康測試都關注了身體成分/身體形態(tài)、心肺適能(有氧能力)、肌肉力量和耐力、柔韌性等;而身體成分測試不在日本體力測定指標體系中,需另行測試。
在身體成分維度上,中、美、加、歐都使用BMI作為測評項目;在心肺適能(有氧能力)上,美、加、歐、日都使用了PACER作為測評項目;在上肢肌肉力量和耐力上,中、美、歐(EUROFIT)都使用了屈臂懸垂或引體向上作為上肢肌肉力量和力量耐力的測評項目,加(PLAY)、日都選用了投擲球類來測評上肢力量,同時加、歐、日也都選用了握力來反應上肢靜態(tài)肌力;在下肢肌肉力量上,中、歐、日都使用立定跳遠作為測評項目;在腹部肌肉力量和耐力上,中、歐(EUROFIT)、日都使用了仰臥起坐作為測評項目。在柔韌性上,中、美、加、歐和日皆使用坐位體前屈作為測評項目。
2.2 中外青少年體質健康測評體系不同點
2.2.1 各國家(地區(qū))在測試指標維度的側重點以及測評項目設置上存在差異
由表6 可見,中國《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和日本體力測定測試維度最多;美國FITNESSGRAM?測試指標項最多;而加拿大CAPL僅基本動作技能這一個維度就包含了至少 7 種測試動作,另外加拿大PLAY和Passport for Life2 個測試體系測試項目設置豐富多樣,目的是為了增加青少年的運動興趣;而歐洲ALPHA-FIT相對于EUROFIT,其測試內容更為簡單,EUROFIT包含的維度和項目能更全面針對青少年身體素質進行測評。
2.2.1.1 身體成分/身體形態(tài)的不同點
歐、美和加各自增選腰圍或皮褶厚度或生物電阻抗分析身體成分的測試,中國則缺乏直觀的身體成分測試。
2.2.1.2 心肺適能(有氧能力)的不同點
從耐力跑距離上看,美國的距離最長,男女均為1 英里;日本為男生1 500 m,女生1 000 m;而中國則是男生1 000 m,女生800 m。中國以往體系中男生為1 500 m,女生為800 m,新體系則將男生的測試距離縮短,可能與中國學生近年來心肺耐力水平下降等因素有關。美、歐、加、日選取PACER 作為此維度的推薦測評項。
2.2.1.3 肌肉力量和耐力的不同點
從測試項設置來看,美國似乎更重視上肢力量,設置了3 個可選測試項,而沒有針對下肢力量的測試;加拿大2 個測試體系(Passport for Life和CAPL)都有涉及核心力量,皆用平板支撐來測試核心力量和耐力;而中、歐、日對上下肢及腹部肌肉力量與耐力都設置有測評項,雖然看似較為全面,但是項目設置上值得商榷。
中國取消握力測試后目前只有1 min跳繩體現小學生的上肢力量,而初、高中和大學階段只有男生以引體向上測試上肢力量,女生這項維度缺乏。據2014 年體質監(jiān)測數據顯示,中國青少年男生體質指標維度的最弱項是上肢肌肉力量(引體向上),合格率只有18.7%(宋逸 等,2018)。
美國用節(jié)奏卷腹來測試腹部肌肉力量和耐力,而中、日和歐(EUROFIT)仍采用仰臥起坐。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仰臥起坐的發(fā)力部位更多在大腿和髖部,而腹部只是輔助發(fā)力部位(Sparling et al.,1997; Escamilla et al.,2006)。美、加的測試體系中較少針對下肢力量,側重發(fā)展下肢柔韌性,加拿大重視下肢的移動技巧及靈活、控制力, 其3 個測試體系里都包含有體現這些特征的測試項目。
2.2.1.4 柔韌性的不同點
美國除了有各國通用的坐位體前屈(下肢柔韌性),還有評價上肢柔韌性的雙臂后觸伸。
2.2.1.5 平衡性、速度、基本運動技能的不同點
加拿大重視對身體的控制、平衡/穩(wěn)定性,在其3 個測評體系中都有所體現,EUROFIT也設有平衡性測試;除美國外,其他國家都有速度類測評;加拿大側重于基本運動技能測試,設置了豐富多樣的運動技能測試項目以提高青少年的體育運動興趣。EUROFIT和日本體力測定通過雙手交叉敲擊圓盤和反復橫跨測試身體協調性,本文將其也歸于基本運動技能類。
2.2.1.6 其他不同點
只有中國將視力測試納入到青少年體質健康測試體系。日本重視飲食、睡眠、運動3 者之間的平衡,體質健康測試中也涉及了3 方面的日常生活記錄。美國和加拿大的測評體系中也包含了評估青少年認知能力的問題量表, PLAY中還有給家長和教師使用的對學生體育素養(yǎng)的客觀評估量表。
日本青少年體質健康測評標準以年齡為單位進行分組, 具有系統性、完整性和可比性;而中國《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和加拿大Passport for Life在青少年階段是按照學制階段的年級為單位進行分組。杜冬琴(2008)的研究認為體能和學制并不直接相關,按年齡分段為好。但中國按學制組織測試符合國情,且測試更為方便。
2.3 中外青少年體質健康測評體系優(yōu)缺點
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工作的國際趨勢是以終身體育和終身健康為最終目標。美、加、歐、日已從單純的監(jiān)測學生體質和對運動成績的評估發(fā)展到樹立健康生活理念、培養(yǎng)終身體育意識以全面促進健康;在肯定體質健康測試的重要性和強調測試結果反饋的基礎上,全面調動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性,倡導學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中國的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側重于宏觀統計,便于國家掌握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促進學校體育工作的開展以及測試標準的頂層設計,而缺乏將測試結果做個體分析并反饋給學生和家長,而且將學生達標測試所反映的身體素質與體質水平等同起來。由于各國關注青少年體質健康的側重點不同,從測試指標項的異同比較可知各國測評體系存在兩方面問題:1)測試指標項不全面問題;2)指標項的科學性問題。目前中國青少年體質健康測評體系中尚有缺失,因此要進一步完善青少年體質健康測評體系,全方面評估以更好地促進青少年的體質健康水平。
3 對策建議
3.1 完善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政策,營造全民參與體育大環(huán)境
借鑒國外青少年體育促進政策,充分發(fā)揮政府主導作用,激勵青少年積極參與體育運動,引導、培養(yǎng)青少年終身體育鍛煉意識。社會、學校和家庭全方位參與,營造重視體育的氛圍。美、加、日的國家決策機構與社會組織聯系緊密,將體質研究工作的開展與個體健康、學校體育、健身教育融為一體,使體育、衛(wèi)生、保健、娛樂等多方面的工作同步展開,而我國各部門之間的實際聯動機制得不到保障, 社會體育組織參與度低。有研究證實,學校對體育課的重視程度增加會顯著提高有氧能力指標的合格率,因此強化學校的體育意識顯得尤為重要(宋逸 等,2018)。同時,從國外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體系來看,家長參與對青少年體育意識形成具有重要的良性促進作用,如加拿大的體系中不僅包含孩子對自身體育表現的自評,也有家長、教師對孩子體育能力的客觀評價。
此外,建議借鑒國外建立青少年體質測試在線數據庫, 開發(fā)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系統,既可為學校、家長時時提供學生體質健康信息,又便于縱向跟蹤青少年體質健康發(fā)展情況,為各項政策的制定提供有力數據支撐。
3.2 完善《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中的指標體系
3.2.1 增加反映上肢力量的握力測試為全年齡段測試指標
目前國內的測試現狀顯示引體向上并不能很好的對青少年的上肢力量素質進行分級評估,且體重對測試結果影響較大。握力測試已經成為一種簡單、廉價的評估全因死亡、心血管患病和死亡風險的方法(Leong et al.,2015)。國外普遍使用握力測試來評估上肢力量,因而建議重新將握力測試納入《國家學生體質測試標準》。
3.2.2 增加反映心肺適能的PACER測試,替換1 000 m、800 m跑
繼脈搏、呼吸、體溫和血壓之后,有氧能力被美國醫(yī)學界列為“生命第五征”(Ross et al.,2016)。傳統的1 500 m、1 000 m和800 m跑,其本質評估的是速度耐力,而不是心肺適能。PACER測試是國際上被廣泛使用的作為評估心肺適能的測試項目。它使用比長距離跑步、滑雪或游泳更小的空間。美、加、歐、日都使用PACER測試來反映心肺適能,因此建議將PACER替換傳統的耐力跑作為反映青少年心肺適能的測試項目。
3.2.3 反映核心力量耐力的仰臥起坐更改為卷腹,增設平板支撐為選測項目
越來越多的研究提倡相對安全性更高的卷腹或平板支撐來評估腹部核心力量(Norris,1993)?;诠?jié)拍的卷腹可避免被試者在測試開始時就全速全力動作,在消除競爭性因素的環(huán)境里逐漸提速,使被試者最大化的專注于測試過程,且動作的穩(wěn)定性更高,從而有效的對腹部力量與耐力進行個體評測(Liemohn et al.,1988; Sparling et al.,1997;Burden et al.,2013)。美、加、歐等國家和地區(qū)都使用卷腹作為腹肌力量耐力的測評項目,因此建議采用基于節(jié)拍的卷腹作為反映核心力量耐力的測評項目。
平板支撐既是測試指標,也是健身手段,加拿大測評體系(CAPL和Passport for Life)都用其作為軀干力量耐力/核心力量評估的必測項,平板支撐對核心力量的價值現已得到公認(Boyer et al.,2013),因此建議將其作為選測項目納入評估核心力量耐力的范疇。
3.2.4 增設反映平衡能力和基本動作技能的選測項目
平衡能力是人體在靜態(tài)或動態(tài)中維持身體平衡的能力,實現需要靠視覺、肌肉力量、神經系統等多重機制相互協調,對人體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紤]到我國《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中平衡能力的測評項目有所缺失,建議將閉眼單腳站立測試(反映平衡能力)作為選測項目納入。
中小學生的走、跑、跳、投等基本動作技能是他們學習和掌握專項運動技能的基礎,也是日常體力活動中必不可少的基本身體能力(邵朋飛,2017)。加拿大青少年體質健康測評體系CAPL中的“障礙跑/CAMSA”涉及的基本動作技能包括跑步過程中做單腳跳、滑行、雙足跳、跳步、接球、投擲、踢球等動作,并依據年齡、性別建立了不同的等級標準。因此建議將基本動作技能類的項目作為選測項目。
3.2.5 增加脊柱形態(tài)測試,全面評估學生身體形態(tài)
目前還沒有國家將脊柱形態(tài)測試列入其體質健康測評體系中,但當前青少年脊柱形態(tài)不良人數的比例較高且有上升趨勢,而且其對青少年身心健康有著嚴重的威脅。盡早發(fā)現脊柱形態(tài)不良問題并進行干預,防止進一步發(fā)展為脊柱側凸,建立相應的普查機制顯得尤為重要。站立位正位全脊柱X線片是診斷脊柱側彎的金標準,但因其存在醫(yī)療輻射大、操作困難等問題,并不適用于脊柱健康的普查。國內外已有研究證明,Adams前屈試驗結合脊柱測量尺測量軀干旋轉角度,以及Spinal Mouse輔助測試脊柱矢狀面形態(tài)與活動能力在普查中易于實行,具有有效性、可靠性, 是脊柱形態(tài)初篩的簡便快捷方法(任玉紅 等,2018;王利飛 等,2010;Barrett et al.,2014;Kellis et al.,2008)。
4 結語
人類的身體素質、運動能力在其兒童和青少年時期發(fā)展很快,成年到老年時期逐漸下降。兒童時期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和運動習慣、提高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對于成年后保持體力活動水平和運動能力有直接關系。
為了應對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的下降以及新健康問題的出現,了解青少年體質健康測評體系的關鍵結構和組成要素是提高青少年體質水平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測評體系應牢牢把握青少年體質健康研究趨勢和前沿,緊密結合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問題的實踐,繼續(xù)完善指標體系,用少而有效的指標全面反映個體體質健康水平,運用科學易操作的評分系統對個體做出客觀準確評估,以更好地指導青少年體質健康的促進工作,提升青少年的體育素養(yǎng)水平,吸引更多的青少年積極主動參與體育運動,養(yǎng)成終身體育鍛煉習慣,最終實現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的改善。
完
【轉載來源】體育總局科研所書刊部
【學會編輯】韓煒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