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藍字 關注我們 ~
文/辛愛
某天中午去餐廳就餐,落座的周圍前前后后來了四對親子,因為餐桌離得很近,所以親子互動的表情、聲音都非常清晰,一頓飯期間感受四種不同的親子互動模式……
右邊一對母子,姑且稱作A家庭,男孩大概中學生年紀。吃飯時,孩子的左手讓滾燙的石鍋燙了一下,孩子不敢言語,一直在搓手,媽媽并沒有發(fā)現(xiàn)。我剛好在孩子左邊,發(fā)現(xiàn)了孩子的異樣,提醒孩子可以去后廚用涼水沖洗。我提醒后孩子媽媽才發(fā)現(xiàn),發(fā)現(xiàn)后沒有引導孩子去沖水或者是檢查傷口,而是一直在提醒,你的胳膊要怎么放,左手怎么放,右手怎么挪,才不會被燙到,一直在指導,聲音很溫柔但始終沒有提醒他去后廚沖,后來可能看孩子還是很不適,把隨身帶的飲料倒了一點到抽紙上,讓孩子敷在燙傷的地方。自始至終孩子也不敢把自己的傷口給媽媽看,一直緊緊握著紙巾,媽媽始終也沒有問“疼不疼”,“有沒有起泡”這樣的話。
我左邊的B家庭是一對父子,男孩大概3年級的樣子,爸爸全程責罵孩子,譬如:你吃得少,吃得慢,挑食等等,小男孩一直不說話或小聲的說“行”。后來爸爸問他是否吃飽了,孩子點了點頭,爸爸又批評孩子:“干嘛不說話,只會點頭搖頭,不會說話啊”!
這對父子走后一對母女落座,隨著我前面也坐下一對母女,這兩個女孩都差不多5、6年級的樣子。左邊的C家庭等餐期間,媽媽一直和孩子玩手指游戲,笑聲感染了我,也吸引了我前面D家庭的女孩,女孩一直在看這對母女互動,可能有羨慕,因為自己的媽媽一直在看手機,也或許是對游戲好奇,總之一直在看。后來玩游戲的母女停下了動作,女孩拿起媽媽的手機想玩一會,但剛拿到手機不小心掉在桌子上,這個媽媽瞪大眼睛笑著表現(xiàn)出很驚恐的夸張的樣子,孩子也哈哈大笑……媽媽也沒有批評指責孩子掉了手機,也沒有憤怒。而自始至終,D家庭的媽媽都一直在看手機,沒有和自己的孩子說一句話。
這讓我想起了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提出5種常見的家庭溝通模式,討好型,指責型,超理智型,打岔型,一致型。
1.討好型
祈求的動作,討好的語氣,以犧牲自我的方式喚起孩子的內疚,取得好成績。表現(xiàn)出“只要你能……你喜歡怎樣就怎樣”的態(tài)度,這就是討好型的親子溝通模式。
2.指責型
與討好型的“軟弱”相對的,是指責型的父母,絕對不讓自己表現(xiàn)出“軟弱”。
無論孩子發(fā)出怎樣的信息,指責型父母都以指責予以回應。他們關注當下的情境和自我的感受,卻不會關注孩子的情緒和感受。
案例中的B家庭,父親和孩子的互動模式就是指責型,爸爸不停指責孩子的行為,沒有關注過孩子的情緒和感受,所以當時孩子也沒有和爸爸有太多互動。很多家長說“我的孩子和我不親”,這個“無法親切”的背后可能是我們對孩子情緒情感忽視導致的。
3.超理智型
超理智型的爸媽告訴自己和孩子,遇到某個問題,用對應的規(guī)范、邏輯、準則就都能解決,像電腦一樣,準確而又理智,唯獨不去觸碰孩子和自己的感受。其實當孩子產(chǎn)生情緒時,首先要解決的是情緒,要做的是看見孩子的情緒和感受,“共情”是親子溝通中最最底層的邏輯。
案例中A家庭的媽媽,顯然在處理問題的時候是有點“超理智”了。說實話當時我都很心疼孩子,那么熱的石鍋燙一下,需要趕緊用涼水持續(xù)沖洗才能減輕灼傷感,而媽媽更多是在指導孩子的“動作”,保障孩子不再被石鍋燙,媽媽也沒有完全做錯,但是對于當下而言,我們需要關注孩子的感受和受傷情況,給孩子增長經(jīng)驗可以在處理好傷之后慢慢引導。我想這樣的互動場景可能不止一次出現(xiàn),所以從燙傷到最后,孩子都沒有把自己的傷口呈現(xiàn)給媽媽,沒有將自己的感受與媽媽互動,只是獨自療愈。
4.打岔型
打岔型的父母從不給予正面的回應,而是喜歡顧左右而言他?!昂⒆诱f東,他要說西”,總是習慣性忽略了當下的情景和孩子的感受。
這種溝通形式,互動的節(jié)奏確實是有了,可能給予孩子的回應也是及時的,但互動的質量卻是非常差的。碰到喜歡打岔的父母,孩子感受到“沒有人在意我說的話”的悲傷。
5.一致型
“一致型”的親子溝通能夠同時顧及到孩子和自我,給予孩子及時的回應和正確的共情,是一種與孩子有聯(lián)系的,高自尊的溝通姿態(tài)。這樣的父母,既看到了孩子的情緒,又感受到了自己的情緒,能夠自然地流露。
案例中的C家庭可能更傾向于“一致型”,有情感鏈接,也有平穩(wěn)的情緒互動,整個過程就是和諧狀態(tài)。
薩提亞發(fā)現(xiàn),普通人中有50%是討好型,30%是指責型,15%是超理智型,0.5%是打岔型,這四種交流模式占了95.5%,僅4.5%的人是一致型。
我在反思,如果是我和孩子,會有什么樣的互動?如果這其中一個孩子是我的孩子,只這午餐一刻,他更希望是哪種互動?
我們并非生來就會做父母,但孩子也僅有這一次機會做孩子,我們可以在所見所感所學中,慢慢學習做父母,不負此父子母子一場。
—END—
點個【在看】,【分享】文章給更多人,愿我們都懂得教育,并善用教育,我們的孩子定能夠成為溫暖而善良的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