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中醫(yī)治未病實踐指南藥膳養(yǎng)生的基本原則

中醫(yī)治未病實踐指南藥膳養(yǎng)生的基本原則

來源:泰然健康網(wǎng) 時間:2024年12月09日 06:16

中醫(yī)治未病實踐指南藥膳養(yǎng)生的基本原則

(正文部分)

1  范圍                                                                                             

本指南提出了藥膳養(yǎng)生及其相關概念的界定、藥膳養(yǎng)生的應用范圍、適應人群、實施原則。

本指南適用于一般人群在未病先防階段的健康建議。

2  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

《中醫(yī)體質分類與判定》 ZYYXH/T157-2009

《亞健康中醫(yī)臨床指南》 ZYYXH/T2-2006

《中國藥膳制作及從業(yè)資質基本要求》ZGYS/T 001―2010

《關于進一步規(guī)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衛(wèi)法監(jiān)發(fā)[2002]51號

《膏方》ZYYXH/T172-2010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國營養(yǎng)學會 2007版

3  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指南。

3.1 藥膳   

藥膳是在中醫(yī)理論指導下,利用食材本身或者在食材中加入特定的中藥材,將其進行合理的組方配伍,采用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科學技術加工制作成具有獨特色、香、味、形、效的膳食品具有養(yǎng)生、保健、治療作用并適用于相應的人群。

3.2 藥食同源(理論):藥物與食物均來源于自然界,其外部的形、色相似,作用于人體性能如:“氣”、“味”、“升”“降”“補”“瀉”也具有一致性,由此而成“藥食同源”論,是中醫(yī)藥養(yǎng)生的基本理論之一。

3.3 藥食同源(物品):指按照傳統(tǒng)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的物品,被傳統(tǒng)食用習慣所用,且列入國家中藥材標準(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及相關中藥材標準)中的動物和植物可使用部分(包括食品原料、香辛料和調味品)。

3.4四氣五味

3.4.1四氣:是指藥物或食物具有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特性,亦稱四性。實際上又常分兩大類,即寒涼與溫熱。另外,介于兩類之間,其寒熱偏性不甚明顯,屬于平性藥(食),稱其平性是相對而言,未超出四氣的范圍。平性藥食在藥膳中廣泛使用。

3.4.2五味:指辛、甘、酸、苦、咸五種滋味,氣味不明顯者為淡味。五味首先來源于口嘗,是藥物食物真實滋味的反映。其次來源于臨床實踐。食物或藥物均有“五味”特性:一、具有陰陽屬性,辛、甘、淡屬陽、酸、苦、咸屬陰。二、具有效能特點, “辛甘淡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緩、或急、或堅、或軟,四時五藏,病隨五味所宜也[1]”;“五味入口,藏于腸胃,味有所藏,以養(yǎng)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2]”。酸味能收能澀,苦味能泄能燥,甘味能補能緩能和,辛味能散能行,咸味能軟能下,淡味能滲能利[3]。

3.5 升降浮沉:升、降、浮、沉指藥食的四種作用趨勢,正常情況下,人體的陰陽氣血、臟腑功能均存在升浮沉降得不同運動方式;病理狀態(tài)下,疾病的反應也表現(xiàn)為不同的升浮沉降的病理變化。藥食的升降浮沉,則是指藥效在機體內(nèi)不同的功效趨向。

3.6 歸經(jīng):指藥物或食物的作用趨向某一臟腑功能系統(tǒng),對這一功能系統(tǒng)有較特殊的或選擇性的作用。經(jīng),雖以經(jīng)脈命名,實指以臟腑為主的功能系統(tǒng)。中醫(yī)學用“歸經(jīng)”的概念總結概括藥食的選擇性作用。

3.7 毒性:指藥膳原料對人體的損傷、危害作用,是選擇藥膳原料和配伍膳方的重要注意事項

3.8 藥膳與營養(yǎng):在保證正常人體基本營養(yǎng)素的基礎上,根據(jù)使用者自身身體情況可適量補充藥膳類食品。

4  適用范圍

4.1 適用人群:一般人群、健康人群、包括體質偏頗人群、亞健康人群;不包括孕產(chǎn)期婦女、嬰幼兒(6歲以下)

4.2 適用機構:中醫(yī)醫(yī)療機構、綜合性醫(yī)院預防保健中心/科、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具有相應資質的社會健康養(yǎng)生機構與養(yǎng)老機構

4.3 指導人員:上述機構的中醫(yī)及中西結合(類別)醫(yī)師(含西學中人員)、中藥師、營養(yǎng)師,并經(jīng)過相關的專業(yè)培訓

5  基本要求

5.1 中醫(yī)養(yǎng)生基本原則:(1)天人相應,順乎自然(2) 陰陽調和,動靜結合 (3)養(yǎng)精全神,形神兼養(yǎng) (4)通利經(jīng)絡,攝養(yǎng)臟腑

5.2 藥物選擇

使用衛(wèi)法監(jiān)發(fā)[2002]51號文件所規(guī)定的“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物品”和“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使用“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中的藥材

5.3 劑量選擇

所用單味中藥飲片人均每次量應不超過《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規(guī)定的每日最大劑量。

5.4藥膳的常用劑型及 藥味數(shù)量選擇

5.4.1常用劑型:粥食類、菜肴類、湯羹類、面點類、飲料類、酒劑、膏劑

5.4.2藥味數(shù)量

普通劑型做為日常使用,所用的藥味數(shù)應有所限定,建議在1-4味(不含調味品);特殊劑型如膏劑/方、酒劑等因制作專業(yè)性較強,所用藥味數(shù),可在專業(yè)人員指導下,根據(jù)具體情況進行選擇。

 5.5 藥膳的配伍

 5.5.1 配伍原則

運用中醫(yī)基礎理論和藥膳學理論,在正確認識機體狀態(tài)的前提下,將兩種以上的藥膳原料按一定原則配合運用,以達到增強效能的目的;單獨用一味藥物制作藥膳,不存在配伍關系。

5.5.1.1根據(jù)藥膳原料的不同性味功能進行有機組合;

5.5.1.2分為主要原料、輔助原料、佐使原料;

5.5.1.3藥膳方必須與傳統(tǒng)食物相配,藥物相對常規(guī)中藥方而言味數(shù)較少,大部分在兩、三味間,用量不宜超過藥物的常規(guī)劑量

5.5.1.4遵循中藥相惡相反理論

5.5.2配伍的選料方法

5.5.2.1食物的選用

5.5.2.1.1主食或點心類

5.5.2.1.2 菜肴類:肉、蛋、蔬菜類等

5.5.2.2 藥物的選用

5.5.2.2.1單行 單獨用一味藥物制作藥膳,不存在配伍的關系

5.5.2.2.2 相須以性味功效相似的食物或藥物配合運用,以相互增強作用

5.5.2.2.3 相使以功效相似的藥食相互搭配,明確君臣作用,有主有輔

5.5.2.2.4 相畏用不同性味功效的藥食相配,用一味減輕另一味的不良反應或毒性

5.6 功效選擇

根據(jù)藥性理論:四性、五味、升降浮沉、歸經(jīng)

5.7 藥膳服用基本禁忌原則

5.7.1避免進食辛辣、肥膩、生冷等不易消化及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

5.7.2根據(jù)特殊人群的用藥禁忌而定

5.7.3不可混同日常飲食長期服用

6 藥膳實施基本原則

6.1. 因人施膳

6.1.1辨體施膳(體質辨識)

6.1.1.1平和質

可選藥食兩用品:無特定

搭配食物:傳統(tǒng)主食類如大米、小麥等;或菜肴類如蔬菜、肉、禽、蛋等

膳食劑型:無特定

6.1.1.2氣虛質

可選藥材:補氣類,如山藥、白扁豆、人參、黨參、黃芪、白術、太子參

搭配食物:小米、糯米、紅薯、菜花、胡蘿卜、土豆、蓮藕、白果、扁豆、雞蛋等

膳食劑型:粥食、點心、湯品等

推薦藥膳:黃芪童子雞、山藥粥

6.1.1.3陽虛質

可選藥材:溫陽類,如姜、肉桂、鹿茸、杜仲、巴戟天、淫羊藿、韭菜子

搭配食物:如糯米、羊肉、狗肉、牛肉、雞肉、豬肚、帶魚、蝦、韭菜、刀豆、茴香、荔枝、杏、大棗、紅茶等。

膳食劑型:湯品、藥酒、膏方

推薦藥膳:當歸生姜羊肉湯、韭菜炒胡桃仁

6.1.1.4陰虛質

可選藥材:滋陰類,如枸杞、玉竹、百合、麥門冬、石斛、生地黃、北沙參

配搭食物:如芝麻、綠豆、鴨肉、豬肉、豬皮、牛奶、豆腐、牡蠣、海參、苦瓜、甘蔗、銀耳、蜂蜜等

膳食劑型:清蒸類、湯羹類

推薦藥膳:蓮子百合煲瘦肉、生地黃雞

6.1.1.5痰濕質

可選藥材:化痰祛濕類,如茯苓、杏仁、川貝母、浙貝母、竹茹、半夏、薏苡仁、蒼術、佩蘭、山藥、白豆蔻

搭配食物:如:薏米、赤小豆、花生、海蜇、竹筍、枇杷、橄欖等

膳食劑型:清燉、清蒸、水煮

推薦藥膳:山藥冬瓜湯,赤豆鯉魚湯

6.1.1.6濕熱質

可選藥材:清熱祛濕類,如茯苓、薏苡仁、蒼術、佩蘭、白豆蔻、金銀花、魚腥草、菊花、連翹、苦丁茶

搭配食物:紅小豆、綠豆、蠶豆、四季豆、鴨肉、兔肉、鯽魚、海帶、紫菜、冬瓜、絲瓜、薏苡仁、綠茶等、

膳食劑型:湯羹類、涼拌類

推薦藥膳:泥鰍燉豆腐,綠豆藕

6.1.1.7血瘀質

可選藥材:活血類,如桃仁、當歸、三七、紅花、益母草、赤芍

搭配食物:肉類、雞蛋、番木瓜、芒果、黑豆、黃豆、香菇、茄子、油菜、紅糖、黃酒、葡萄酒等。

膳食劑型:藥酒、湯品、茶劑

推薦藥膳:山楂紅糖湯、黑豆川芎粥

6.1.1.8氣郁質

可選藥材:理氣類,如陳皮、佛手、玫瑰花、枳殼、木香

搭配食物:如大麥、蕎麥、高粱、白蘿卜、洋蔥、香菜、海帶等

膳食劑型:粥、飯、茶劑

推薦藥膳:橘皮粥

6.1.1.9特稟質

可選藥食兩用品:無特定

搭配食物:傳統(tǒng)主食、蔬菜類,慎食高含異體蛋白食品,宜清淡、忌生冷、辛辣、肥甘油膩及“發(fā)物”

膳食劑型:無特定

推薦藥膳:無特定

6.1.2 辨體施膳(陰陽理論)

凡以增強體質、改善機體虛弱狀態(tài)為目的,亦可兼治虛弱性病證的方法屬于藥膳治法的補法。根據(jù)中醫(yī)陰陽理論將人體分為寒性、熱性、平性三類,對應為溫補法、清補法與平補法。

6.1.2.1溫補法

溫補類膳食(營養(yǎng)結構):含熱量較高,營養(yǎng)滋補性強,蛋白脂肪等含量豐富,蛋白質>15克/公斤/日,脂肪>1克/公斤/日。總熱量高于60千卡/公斤/日

宜忌范圍:宜用于秉賦不足、久病體弱、陽虛或寒證、濕證等病例。陰虛火旺、陽證、熱證、火證、濕熱證及素體陰虧和久病傷陰者皆屬禁忌。

常用食品:羊肉、牛肉、狗肉、鴿肉、雞肉、鴿蛋、鰻魚、黃鱔、海蝦、海參、胡桃肉、黃花菜香菇、薺菜、韭菜、洋蔥、芫荽、紅蘿卜、南瓜、黑豆、蘋果、龍眼、荔枝、桔、橙、杏、梅等

常用藥材:肉桂、干姜、花椒、黃芪、杜仲、人參、鹿茸、巴戟天

烹調方式:炒、燒、烤、煎、煮等,并用胡椒、茴香、姜、蔥、酒等作調料

推薦藥膳:參芪雞、陳皮草果烏雞湯、當歸生姜羊肉湯、芙蓉蝦仁、姜附豬肚片

6.1.2.2清補法

清補類膳食(營養(yǎng)結構):熱量稍低,以清淡食品為主,力戒肥膩,蛋白質量高,而脂肪、糖等低于正常,多用蔬菜或膳食纖維較多的食物。

宜忌范圍:適宜于秉賦不足、素體虛弱、久病虧損、陰虛陽亢、陽證、熱證、火證等病例。不宜用于陰證、寒證及濕證患者,陽虛者禁忌。

常用食品:鴨肉、瘦豬肉、豬腰、豬肝、鱉、鯽魚、青魚、蚌肉、田螺肉、圓蛤、海蜇、海帶、蛋類、菠菜、白菜、白蘿卜、卷心菜、芹菜、空心菜、冬瓜、苦瓜、絲瓜、黃瓜、藕、竹筍、蜂蜜、梨、西瓜、葡萄、地瓜、桃、無花果、香蕉、藕、荸薺等。

常用藥材:百合、西洋參、麥冬、北沙參、石斛、沙參

烹調方式:用燉、蒸、煮、煨、炒、涼拌等方法烹調,多用酸甜類調味品

藥膳推薦:枸杞炒肉絲、馬蹄清炒肫肝、荷葉粉蒸鴨、貝母蒸甲魚、地黃子雞

     6.1.2.3平補法

平補類膳食(營養(yǎng)結構):按平衡膳食要求配制,各種營養(yǎng)素質與量的搭配比較平衡合理,適合正常人的需要。

宜忌范圍:適用于正常人與一般患者,如素體虛弱,或久病致陰陽兩虛者,及寒熱錯雜、濕熱內(nèi)蘊等病例。

常用食品:黃魚、墨魚、泥鰍、蝦片、黃豆、豆腐、豆干、豆皮豬肝、鵝蛋、鴨蛋、葫蘆等

常用藥材:山藥、蓮子、薏苡仁、芡實、黑芝麻、甘草、太子參、黨參、天麻

烹調方式:可參照溫補清補兩類而交替應用

藥膳推薦:黨參清蒸雞塊、參麥團魚、桑椹墨魚、蟲草雞、杜仲腰花、玄參豬肝、黃精雞片、枸杞肉絲、陳皮嫩雞、豆蔻香肚。 

6.2 因時施膳(五行及臟腑學說 )

6.2.1春季

總原則:春主養(yǎng)肝,防風邪,宜理氣溫中;不宜多食大辛大熱之品,不宜過度飲酒,不宜吃寒涼、油膩、黏滯的食物,以免損害脾陽及初升之氣。

推薦藥材:黨參、枸杞、太子參、黃芪、山藥、白術、靈芝、杜仲

推薦食材:雞、牛、豬、鴿、鵪鶉、青魚、鰻魚、海參、龍眼肉、荔枝、白扁豆

推薦藥膳:銀耳昆布子鴨煲、枸杞木耳炒肉絲

6.2.2夏季

總原則:夏主調心,防暑邪,宜清熱祛暑;不宜過食生冷,不宜過食熱性食物及厚味肥膩之品。

推薦藥材:菊花、銀花、蘆根、茅根、荷葉。

推薦食材:冬瓜、黃瓜、絲瓜、綠豆、雞蛋、雞肉、鴨肉、西瓜、梨、銀耳、魚類

推薦藥膳:百合綠豆子鴨煲、荷葉冬瓜湯、清絡飲

6.2.3長夏

總原則:長夏主調脾胃,防濕邪;宜清暑利濕;食忌滋膩,少食辛溫助熱的食物如羊肉、韭菜、生姜、辣椒、胡椒、花椒及火鍋、烹炸、燒烤等

推薦藥材:蒼術、厚樸、藿香、佩蘭、山藥、薏苡仁

推薦食材:鴨肉、冬瓜、絲瓜、扁豆、蓮子

推薦藥膳:排骨冬瓜薏米湯、赤豆鯉魚

6.2.4秋季

總原則:秋主調肺,防燥邪,宜滋陰潤燥;避免食用辛辣刺激食物與大溫大熱之品,如辣椒、生姜、桂皮、大蒜、羊肉、狗肉等。

推薦藥材:沙參、枸杞、麥冬、生地、龜甲

推薦食材:銀耳、蜂蜜、芝麻、核桃、藕、花生、甘蔗、梨、魚、瘦肉

推薦藥膳:秋梨膏、百冬灌藕、懷藥荷蘭豆

6.2.5冬季

總原則:冬主收藏,防寒邪,宜溫陽補腎;補益適中,防止濫補或虛不受補

推薦藥材:阿膠、當歸、熟地、白芍

推薦食材:酸棗、龍眼、荔枝、黑芝麻、大棗、栗子、牛肝、羊肝、牛肉

推薦藥膳:桃仁炒雞丁、枸杞羊腎粥、杜仲腰花

6.3因地施膳

我國地域廣闊,不同的氣候條件、生活習慣,使人的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亦有不同,因此藥膳亦應有差異。南方地區(qū)多炎熱潮濕,宜多食清熱去濕之品,而北方多干燥寒冷天氣,則宜多食滋潤溫補食品。而不同地區(qū)地勢地貌也會造成人體體質與飲食習慣的差異,因此應用藥膳養(yǎng)生保健的習慣不盡相同。

因我國地域廣闊,專業(yè)信息難以涵蓋,因地施膳可參考所在地區(qū)人體體質因人施膳或所在地區(qū)季節(jié)因時施膳為標準

附錄A (資料性附錄)

A.1 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物品名單
(按筆劃順序排列)

丁香、八角茴香、刀豆、小茴香、小薊、山藥、山楂、馬齒莧、烏梢蛇、烏梅、木瓜、火麻仁、代代花、玉竹、甘草、白芷、白果、白扁豆、白扁豆花、龍眼肉(桂圓)、決明子、百合、肉豆蔻、肉桂、余甘子、佛手、杏仁(甜、苦)、沙棘、牡蠣、芡實、花椒、赤小豆、阿膠、雞內(nèi)金、麥芽、昆布、棗(大棗、酸棗、黑棗)、羅漢果、郁李仁、金銀花、青果、魚腥草、姜(生姜、干姜)、枳椇子、枸杞子、梔子、砂仁、胖大海、茯苓、香櫞、香薷、桃仁、桑葉、桑椹、桔紅、桔梗、益智仁、荷葉、萊菔子、蓮子、高良姜、淡竹葉、淡豆豉、菊花、菊苣、黃芥子、黃精、紫蘇、紫蘇籽、葛根、黑芝麻、黑胡椒、槐米、槐花、蒲公英、蜂蜜、榧子、酸棗仁、鮮白茅根、鮮蘆根、蝮蛇、橘皮、薄荷、薏苡仁、薤白、覆盆子、藿香。

A.2 新增15種中藥材物質(2014年)

人參 、山銀花、芫荽、玫瑰花、松花粉、粉葛、布渣葉、夏枯草、當歸、山奈、西紅花、草果、姜黃、蓽茇 ,在限定使用范圍和劑量內(nèi)作為藥食兩用。

A.3 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單
(按筆劃順序排列)

人參、人參葉、人參果、三七、土茯苓、大薊、女貞子、山茱萸、川牛膝、川貝母、川芎、馬鹿胎、馬鹿茸、馬鹿骨、丹參、五加皮、五味子、升麻、天門冬、天麻、太子參、巴戟天、木香、木賊、牛蒡子、牛蒡根、車前子、車前草、北沙參、平貝母、玄參、生地黃、生何首烏、白及、白術、白芍、白豆蔻、石決明、石斛(需提供可使用證明)、地骨皮、當歸、竹茹、紅花、紅景天、西洋參、吳茱萸、懷牛膝、杜仲、杜仲葉、沙苑子、牡丹皮、蘆薈、蒼術、補骨脂、訶子、赤芍、遠志、麥門冬、龜甲、佩蘭、側柏葉、制大黃、制何首烏、刺五加、刺玫果、澤蘭、澤瀉、玫瑰花、玫瑰茄、知母、羅布麻、苦丁茶、金蕎麥、金櫻子、青皮、厚樸、厚樸花、姜黃、枳殼、枳實、柏子仁、珍珠、絞股藍、胡蘆巴、茜草、蓽茇、韭菜子、首烏藤、香附、骨碎補、黨參、桑白皮、桑枝、浙貝母、益母草、積雪草、淫羊藿、菟絲子、野菊花、銀杏葉、黃芪、湖北貝母、番瀉葉、蛤蚧、越橘、槐實、蒲黃、蒺藜、蜂膠、酸角、墨旱蓮、熟大黃、熟地黃、鱉甲。 (115)

A.4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名單
(按筆劃順序排列)

八角蓮、八里麻、千金子、土青木香、山莨菪、川烏、廣防己、馬桑葉、馬錢子、六角蓮、天仙子、巴豆、水銀、長春花、甘遂、生天南星、生半夏、生白附子、生狼毒、白降丹、石蒜、關木通、農(nóng)吉痢、夾竹桃、朱砂、米殼(罌粟殼)、紅升丹、紅豆杉、紅茴香、紅粉、羊角拗、羊躑躅、麗江山慈姑、京大戟、昆明山海棠、河豚、鬧羊花、青娘蟲、魚藤、洋地黃、洋金花、牽牛子、砒石(白砒、紅砒、砒霜)、草烏、香加皮(杠柳皮)、駱駝蓬、鬼臼、莽草、鐵棒槌、鈴蘭、雪上一枝蒿、黃花夾竹桃、斑蝥、硫磺、雄黃、雷公藤、顛茄、藜蘆、蟾酥。

附錄B (資料性附錄)

亞健康與“五高五低”(《五高五低與健康長壽—亞健康重在治未病》 第二軍醫(yī)大學出版社于2011年5月出版)

B.1  亞健康人群狀態(tài)

B.1.1五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高體重;

B.1.2五低:低免疫力、低鈣磷代謝、低內(nèi)臟功能、低腦功能、低內(nèi)分泌功能。

B.2 “五高、五低”代表藥食推薦:

B.2.1 降低血壓類: 菊花(野菊花)、槐花和槐花米、蓮子和蓮子心、鉤藤、羅布麻、肉桂、青箱子、蔓荊子、芹菜

B.2.2 降低血脂類:黑木耳、大蒜、洋蔥、蘆筍、薤白、玉米須、赤芍、牡丹皮、蒲黃、郁金

B.2.3 降低血糖類:葛根、山藥、黃精、麥門冬、玄參、知母、苦瓜、牛蒡子和牛蒡根、桑葉、菝契

B.2.4 降低尿酸類:桑白皮、車前子和車前草、伸筋草、絡石藤、海風藤、青皮、紅藤、虎杖、山慈菇、忍冬藤

B.2.5 減肥類:金銀花、決明子、荷葉、苦丁茶、大黃、番瀉葉、蘆薈、梔子、魔芋、甜瓜

B.2.6 增強免疫類:黃芪、黨參、白術、茯苓、薏苡仁、刀豆子和刀豆殼、扁豆、石斛和楓斗、鱉甲和鱉甲膠、阿膠

B.2.7 增強內(nèi)分泌類:鹿茸(鹿角、鹿角膠、鹿肉)、淫羊藿、巴戟天、哈士膜油、蜂蜜(蜂膠、蜂王漿)、蛤蚧、肉蓯蓉、紫河車和坎炁、黑大豆、甘草

B.2.8 增強臟器(心、肺、腎)功能類:三七、玉竹、天門冬、澤蘭、北沙參、百合、浙貝母和川貝母、燕窩、銀耳、生地黃、熟地黃、杜仲和杜仲葉、沙苑子、菟絲子等

B.2.9 增強腦功能類:天麻、小麥、龍眼肉、酸棗仁、柏子仁、夜交藤、遠志、白蒺藜、郁李仁、合歡皮和合歡花

B.2.10 抗衰老類:人參、西洋參、枸杞子、靈芝、當歸、丹參、何首烏、山茱萸、馬齒莧、桑葚子、松花粉、白果、黑芝麻等

附錄C(資料性附錄)

中國藥膳研究會發(fā)布9項《常用特色藥膳技術指南》團體標準。

C.1  標準:ZGYSYJH/T1-2015《蓮籽荷葉蒸湖鴨》

主要功效:清熱養(yǎng)陰

適用人群:適用于夏季中暑、口干、便干者,老人、兒童伴有失眠盜汗、腰膝酸軟等陰虛癥狀者。亞健康或健康人群用作日常食養(yǎng)保健。

C.2  標準:ZGYSYJH/T2-2015《天麻汆魚片》

主要功效:息風定眩

適用人群:適用于頭暈頭痛、高血壓、中風后遺癥及老年性癡呆的人群。癥見肢體拘攣,手足麻木,腰腿酸痛者。亞健康或健康人群用作日常食養(yǎng)保健。

C.3  標準:ZGYSYJH/T3-2015《百冬灌藕》

主要功效:健脾化痰、止咳平喘、補腎潤肺

適用人群:適用于咳嗽屬于燥邪犯肺證,常表現(xiàn)為口干舌燥,喝水后仍不能緩解,鼻腔干燥易出血,咽癢咽痛、干咳少痰,或痰中帶血等。亞健康或健康人群用作日常食養(yǎng)保健。

C.4  標準:ZGYSYJH/T4-2015《板栗燒雞塊》

主要功效:健脾補腎

適用人群:適用于脾腎兩虛證人群食用,常表現(xiàn)為:食欲不振,氣短,乏力,腰酸,怕冷等。亞健康或健康人群用作日常食養(yǎng)保健。

C.5  標準:ZGYSYJH/T5-2015《葛粉羹》

主要功效:解肌生津、除煩

適用人群:適用于高血壓、糖尿病屬于陰虛證,常表現(xiàn)為:口干、口渴、心煩、頭暈、失眠、口舌潰瘍等病癥。亞健康或健康人群用作日常食養(yǎng)保健。

C.6  標準:ZGYSYJH/T6-2015《山藥湯》

主要功效:補虛益氣、溫中潤肺

適用人群:慢性胃炎、胃潰瘍、慢性結腸炎屬于脾氣虧虛之人。常表現(xiàn)為:食欲不振,面色萎黃,神疲倦怠,形體瘦弱,或有泄瀉時輕時重、或時發(fā)時止,大便稀溏,色淡無臭味,夾有不消化食物殘渣,食后易瀉,吃多后見腹脹、大便多。亞健康或健康人群用作日常食養(yǎng)保健。

C.7  標準:ZGYSYJH/T7-2015《白胡椒煲豬肚》

主要功效:溫中暖胃、行氣止痛

適用人群:適用于脾胃虛寒證,常表現(xiàn)為腹脹食少、腹痛而喜溫喜按、口淡不渴、四肢發(fā)涼、大便稀溏、或四肢浮腫、怕冷喜暖、小便清長或不利等。亞健康或健康人群用作日常食養(yǎng)保健。

C.8  標準:ZGYSYJH/T8-2015《神仙鴨》

主要功效:健脾補虛

適用人群:適用于脾胃氣虛證,常表現(xiàn)為食少、乏力、腹瀉、腹脹等。亞健康或健康人群用作日常食養(yǎng)保健。

C.9  標準:ZGYSYJH/T9-2015《健脾益氣粥》

主要功效:健脾益氣

適用人群:適用于辨證為脾氣虧虛證的各類人群,常表現(xiàn)為平素痰多,倦怠無力,食少便溏,每因飲食失當而引發(fā)。舌苔薄白,脈細緩。亞健康或健康人群用作日常食養(yǎng)保健。

 附錄D(規(guī)范性附錄)

 人員資質

D.1 藥膳指導師
D.1.1 應具備主治中醫(yī)醫(yī)師、主管中藥師以上專業(yè)技術職稱。
D.1.2 應具備較好的中醫(yī)藥理論知識,掌握藥膳原料的性味、功效、配伍、炮制等較全面的專業(yè)知識。
D.1.3 應具備能夠辨證施膳,指導藥膳使用者選擇藥膳的能力。
D.1.4 應具備對藥膳原料進行識別的專業(yè)知識和能力。
D.1.5 應具備監(jiān)督、指導、規(guī)范藥膳制作的能力。
D.1.6 應熟悉國家有關食品衛(wèi)生、安全的法律、法規(guī)和相關規(guī)定。

D.2藥膳制作師

(供有條件的健康保健機構及餐飲機構參照執(zhí)行)

D.2.1 應具備中級以上廚師資格。
D.2.2 應具備與藥膳相關的中醫(yī)藥知識。
D.2.3 應具備嚴格按照藥膳配方制作藥膳的能力。
D.2.4 應具備在藥膳制作過程中對藥膳原料、制作工藝、技術水平以及成品質量的監(jiān)督、指導、規(guī)范的能力。
D.2.5 應熟悉國家有關食品衛(wèi)生、安全的法律、法規(guī)和相關規(guī)定。
D.2.6 須持證上崗。
D.3 藥膳制作士 (供有條件的健康保健機構及餐飲機構參照執(zhí)行)
D.3.1 應具備初級以上廚師資格。
D.3.2 應具備一定的藥膳相關知識。
D.3.3 應具備能夠按照藥膳配方或者在藥膳指導師、藥膳師指導下的實際操作能力。
D.3.4 應了解國家有關食品衛(wèi)生、安全的法律、法規(guī)和相關規(guī)定。

相關知識

健康養(yǎng)生:中醫(yī)養(yǎng)生的基本原則與實踐
養(yǎng)生的基本原則
【中國中醫(yī)藥報】努力發(fā)揮中醫(yī)藥在治未病中的主導作用
如何實現(xiàn)健康懷孕:從基本原理到實踐指南
和諧之道:深入中醫(yī)養(yǎng)生的基本原理與實踐方法
中醫(yī)藥局召開“中醫(yī)‘治未病’健康工程通氣會”
哺乳期用藥的基本原則
中醫(yī)治未病與亞健康之思
基于“治未病”理論構建中醫(yī)藥大學生心理健康干預模式
妊娠期糖尿病的藥物治療原則 (原創(chuàng))

網(wǎng)址: 中醫(yī)治未病實踐指南藥膳養(yǎng)生的基本原則 http://m.u1s5d6.cn/newsview384164.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