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近代漢傳佛教素食運動的內(nèi)在訴求及影響

近代漢傳佛教素食運動的內(nèi)在訴求及影響

來源:泰然健康網(wǎng) 時間:2024年12月03日 05:01

內(nèi)容提要:近代中國漢傳佛教素食運動具體實踐表現(xiàn)在素食理念的推廣、素食團體的成立、素食刊物的發(fā)行等方面。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前,中國漢傳佛教素食運動注重與西方素食主義理念的溝通與借鑒,側重于對素食理念的推行,主要從利于養(yǎng)生、有益經(jīng)濟;戒殺護生、因果報應等角度宣揚。這一時期的素食運動基本出于佛教自身弘法利生的內(nèi)在訴求。二十年代以后,在中國佛教謀求復興的背景下,受“廟產(chǎn)興學運動”的刺激,中國佛教通過成立組織、興辦僧教育等方式謀求自身社會角色的轉變。素食運動催生出大量素食團體的成立和素食刊物的發(fā)行。這一時期的素食運動是基于近代中國佛教對于社會角色自我重塑的內(nèi)在訴求。近代中國漢傳佛教所推行的素食運動在社會層面產(chǎn)生了一定影響,影響了部分人的飲食習慣,催生各大城市出現(xiàn)以素食為主的餐飲場所并影響到傳統(tǒng)的生活習俗,衍生出佛化婚禮、佛化家庭等新的生活方式。

一般認為,西方素食主義運動誕生于十九世紀英國曼徹斯特,源于部分教會成員的禁食酒肉活動。西方第一個素食協(xié)會于1801年在倫敦成立,至十九世紀八十年代早期,其成員發(fā)展到2000多人。根據(jù)相關統(tǒng)計,截止1889年英國至少有52個素食餐館,其中有34個在倫敦。1889年,甘地也成為倫敦素食協(xié)會的一名成員,這一時期,素食主義運動也相繼在其他西方國家開展起來,美國、德國、法國分別于1850年、1867年、1899年成立了素食者協(xié)會。1908年,國際素食聯(lián)盟在德國成立。始于南朝梁武帝時期的中國漢傳佛教素食傳統(tǒng),在近代新的時代背景下呈現(xiàn)出一定的特殊性,反映出這一時期中國漢傳佛教所特有的內(nèi)在訴求。

從縱向發(fā)展過程來看,近代中國漢傳佛教的素食運動以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為界,大致分為前后兩個階段。這兩個階段分別有所側重,體現(xiàn)出不同的內(nèi)在訴求。前一個階段主要基于佛教自身弘法利生的宗教訴求;后一個階段則更多出于中國佛教社會角色自我重塑的訴求。

一、近代中國漢傳佛教素食運動基于弘法利生的內(nèi)在訴求

清末民初,伴隨近代西學東漸之余緒,西方素食主義的思潮也被介紹到中國,時人多評價中國“近世盛倡素食衛(wèi)生之說”[2]。如英國人在華報刊《The North-China Daily News》[3]經(jīng)常報道并介紹英國素食運動開展的情況,指出“素食主義者年會在曼徹斯特召開,這可能有助于提醒公眾注意食品改革問題日益增長的影響力和重要性?!盵4]在這種背景下,中國漢傳佛教在這一階段素食運動的開展更多地從宣傳佛教素食理念著眼,基于佛教自身理論特點,援引西方的素食理念,關注佛教素食理念與西方素食主義的共通之處,重視素食在養(yǎng)生、經(jīng)濟方面的益處。同時,也注重從佛教教義出發(fā),強調(diào)佛教戒殺護生,因果報應等觀念。因此,近代中國漢傳佛教素食運動在這一階段的開展更多的是出于自身弘法利生的內(nèi)在訴求。具體來說,這一素食運動在實踐層面主要從兩個角度展開:其一是從養(yǎng)生、經(jīng)濟的角度;其二是從佛教戒殺護生,因果報應的角度。

(一)近代中國漢傳佛教從利于養(yǎng)生、經(jīng)濟的角度推廣素食理念。

清末民初,人們熱衷于討論素食與養(yǎng)生的關系,比如《申報》曾刊登大量有關素食的文章,1881年該刊在《論素食》一文中,以中醫(yī)養(yǎng)生角度論證素食的益處,認為“大暑時,行當以清凈為宗,而不可以肥醲之品,自腐其臟腑?!盵5]這一時期加之外文報刊對西方素食主義的持續(xù)報道,許多刊物還設有素食專欄,使得素食逐漸為世人所關注。這其中,外文報刊《字林報》開設《VEGETARIANISM IN CHINA》欄目,以讀者來信問答的方式關注并討論中國素食運動開展的狀況。在響應讀者來信時,該報編輯部指出“素食主義本身在中國被廣泛地實踐和推崇是眾所周知的。多年不食葷,足以使人在民間享有聲望,被視為仁義之士。在災難來臨的時候,通常的做法是禁止屠宰各種動物(禁屠)。但是,當我們詢問這種廣泛傳播的素食主義的目的時,我們發(fā)現(xiàn),無論是健康還是對生命的憐憫,都不會消減他們對肉食的胃口。中國人吃素是為了消罪積德?!盵6]可以看出,作為在華外文報刊雖在極力宣揚西方素食主義的理念,同時也注意到中西方素食主義不同文化根源,強調(diào)影響中國人素食觀念的宗教性因素。

除了當時流行的報刊宣傳推動,在各社會群體中也多有推廣素食理念者,這無疑有助于素食觀念的流行。如北京大學學生于1917年曾倡議成立素食會,提出“蔣維喬先生精靜坐之法,抱益世之旨,實行之者小則去病,大則長生?!?nèi)能增訂素食章程,庶幾亦進德衛(wèi)生之舉。……倘素食得節(jié)省,其膳費其或且為崇尚節(jié)儉者之所樂行?!盵7]在素食觀念逐漸在社會上得以增強的背景下,中國漢傳佛教注意適應這一潮流。在這一時期,佛教推廣素食理念也大致從養(yǎng)生、經(jīng)濟等方面展開。佛教期刊《佛化新青年》在宣揚素食的利益時指出,有助于“(一)儉經(jīng)濟?!ǘ┮嫘l(wèi)生?!ㄈ┮娴赖??!盵8]由此,可以看出,其中的主要依據(jù)不乏借鑒西方素食主義理念,并將之與弘法利生的佛教需求相結合,從科學和宗教信仰兩個維度展開對素食益處的論證。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當時社會上流行的素食觀念具有中西結合的特點,具體來說是將西方素食主義的理念和中國傳統(tǒng)養(yǎng)生理論相結合并加以推廣。中國佛教在這一時期重視吸收西方素食主義所倡導的經(jīng)濟、衛(wèi)生之說,但同時也強調(diào)自身素食理念的不同之處,認為“(西方)素食主義與佛氏之放生不同,素食主義不妄殺生類以充口腹,非謂為害于社會之猛獸。”[9]

除此之外,素食運動在清末內(nèi)外交困的時局之下,還被賦予了現(xiàn)實的意義。1919年愛國學生團體為抗議清政府軟弱外交的失敗曾發(fā)起素食運動。據(jù)當時的報刊記載,愛國學生團體“近鑒于國事蜩螗,外交失敗異常憤慨,特邀集全體學生組織素食會一所,將余款充作種種臨時費用?!盵10]與之相類,中國佛教界同樣把茹素作為表達關心國家前途命運,挽救時局的方式,不僅強調(diào)食素的養(yǎng)生優(yōu)勢,而且更注重食素對于社會資源的節(jié)約,進而從經(jīng)濟角度提倡素食。

(二)近代中國漢傳佛教從戒殺護生、因果報應的角度推廣素食理念。

 除了從上述養(yǎng)生、經(jīng)濟的角度提倡素食,近代中國漢傳佛教還注重以佛教自身教義為依據(jù),從戒殺護生、因果報應等角度推廣素食。

近代以來,食素于護生方面的益處成為知識分子的共識,有人就指出“素食一事,現(xiàn)今智識階級,頗為盛行。因為在惜物全生方面講,生物之有其生命,正與人類之有其生命相同,生物之愛惜,也與人類之愛惜生命相等?!盵11]作為倡導眾生平等、戒殺護生的中國佛教,在這一方面也不遺余力地予以宣傳推廣,主張“佛陀制戒首令我們不殺,就是提倡素食主義。”[12]“葷食乃有損于異生,素食系無礙于生命,所以佛教要嚴格辨別素食與葷食也?!盵13]從佛教自身的教義出發(fā),認為“佛教之本旨系以慈悲、智慧、博愛、和合組織而成之教義,故其言教教人,要使大地有情各得其所,各得恢復固有之仁慈,各得恢復固有之智慧,各得恢復固有之生命?!盵14]因此,中國漢傳佛教也注意區(qū)別其所提倡的素食理念有特殊之處,佛教的素食主義是基于佛教自身眾生平等、慈悲戒殺的教義,從而引導人們“慈心不殺一切有情而投其苦,悲憫眾生受一切苦惱而與其樂?!盵15]

因果報應論作為佛教的重要思想之一,同樣成為佛教界倡導素食理念的理論依據(jù)。在論證素食的合理性時,近代中國漢傳佛教界強調(diào)“一切眾生皆我過去父母,未來諸佛,殺之食之,即殺我父母,亦殺未來諸佛。故佛教徒無論出家在家應一律素食,而抱定我佛同體大悲,無緣大慈的精神?!盵16]中國佛教在宣揚素食觀念時,將佛教因果報應理論與中國傳統(tǒng)孝親觀念相結合,以眾生之六道輪回說為基礎,警示人們拒絕素食會導致與父母六親眷屬相食,從而“增長苦業(yè),流轉生死,不得出離”[17]。從佛教因果報應論來說,眾生之肉身有生死,而肉身非真我,肉身滅后,其所造之業(yè)常隨真我以作下生之業(yè)本而償還一切,即過去造現(xiàn)在,現(xiàn)在造未來。因此,眾生“謀享樂而損害他人,及一切物命,無異伐樹者坐枝斬本?!盵18]印光也常以“戒殺、放生、吃素、念佛”[19]八字教化弟子。在佛教看來素食者戒殺斷肉食可有無量之功德,若一切眾生均不食肉,則不會出現(xiàn)眾生相殘害的現(xiàn)象。

二、近代中國佛教社會角色自我重塑的訴求

到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由于受到兩次廟產(chǎn)興學運動[20]的沖擊,中國佛教開始從各個維度謀求社會角色的自我重塑,以期提高自身社會地位和話語權,包括成立佛教組織、興辦佛教教育等,這是近代佛教主動做出的自我調(diào)整。正是在這種背景下,這一階段中國佛教的素食運動體現(xiàn)出與清末民初不同的訴求。

一方面,中國佛教將素食運動上升到改造社會、振興民族的高度,提出“今欲改造社會,振興民族,惟以素食念佛為先”[21],并且強調(diào)“殺食動物是制造未來刀兵水火的劫運,有強權無公理,故素食放生是建設人間樂土的奠基?!盵22]在響應邰秋爽提出的廟產(chǎn)興學主張時,中國佛教強調(diào)“惟有提倡佛化之布衣素食,節(jié)省物力,佛學之精神文明改革浮糜”[23],著力論證佛教所倡導的素食與社會經(jīng)濟并不沖突,反而有益于節(jié)省社會物力,改良社會上浮躁奢靡的不良風氣,認為素食會引導、促使人們“咬得菜根,萬事可做”[24]。

另一方面,中國佛教延續(xù)漢以來在處理三教關系時調(diào)和儒佛的傳統(tǒng),著力強調(diào)佛教素食與儒家精神主旨不相違背。近代有人提出儒家圣人無素食之語,在響應這一疑問時,中國佛教界從儒家經(jīng)典出發(fā),指出“孔子之經(jīng),莫大于易,其言曰:保合太和,各正性命。又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子思作《中庸》以述祖德曰:萬物并育而不相害。孟子私淑其學曰: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迄乎漢代大儒,厥有仲舒,著《春秋繁露》以明孔子之教,則曰:愛民以下,鳥獸昆蟲莫不愛?不愛奚之為人仁,此非戒殺而何?……朱子注《孟子》‘七十非肉不飽’曰:未七十者不得食也,如是則食肉者鮮矣?!盵25]在這里,佛教指出從孔子、子思、孟子,再到董仲舒、朱熹歷代儒家圣賢都有護生戒殺,眾生平等的主張,借此論證了儒佛在素食問題上的內(nèi)在一致性。同時,佛教還認為戒殺茹素不僅可以消除惡業(yè),還可以養(yǎng)心惜福,所以戒殺茹素“無悖儒佛兩家圣人之旨而又適合乎養(yǎng)生?!盵26]

同時,中國漢傳佛教還注重發(fā)揮自身在慈善事業(yè)的獨特優(yōu)勢,在這一時期各地成立諸多佛教素食團體。在各地闡述佛教開辦的素食機構的非營利性時,著力強調(diào)其目的是為改善社會道德,具有公益性、慈善性。如紹興功德林在敘說其素食處的開辦緣起時指出,“功德林素食處之倡議已久,至今尚未成立。……但每慮生意不廣,耗費實多,故均不敢從事。……要知是項事業(yè)純?yōu)樘岢鐣赖缕鹨?,不得視同他種營業(yè)意專圖利,為慈善則有喜舍而無貪慳?!盵27]

到了1934年,蔣介石于是年2月19日在南昌演講《新生活運動之要義》,旨在通過改造國民的“食衣住行”而達到“改造社會、復興國家”之目的,由此掀起一場“新生活運動”。這場運動強調(diào)“使一般國民食衣住行能整齊、清潔、簡單、樸素,合乎禮義廉恥。……為目前救國建國與復興民族最有效力之革命運動?!盵28]“婚喪儀式要簡單?!澄镆唵吻鍧崱!盵29]這些主張都與中國佛教素食運動所提倡的素食理念頗有相合之處,受到佛教界不遺余力的呼應,太虛等一些頗具影響的佛教人士紛紛撰文支持。如太虛《佛教與素食》、儼然《我的素食后》、智定《念佛與素食》、慧童《素食論》、養(yǎng)波《你為什么不吃肉呢?》、觀仁《你為什么要好吃?》、道屏《素食雜談》[30]、如理《素食之益》、王仁勵《長齋或出家之快捷方式》等文章都從不同的側面強調(diào)素食的利益與功德。太虛更是直言“提倡素食,大可以挽救世道人心也”[31]。

宏觀上來看,這一時期中國漢傳佛教具有強烈的社會角色自我重塑的訴求,而素食運動與成立佛教組織、興辦佛教教育、佛化運動等活動類似,都是這一內(nèi)在訴求在某一特定領域的具體表現(xiàn)。從素食運動的角度來看,這具體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即佛教素食團體的成立和佛教素食刊物的發(fā)行。

(一)近代中國漢傳佛教素食團體的成立

近代中國漢傳佛教界成立了若干素食團體,通過佛教素食團體推動佛教素食運動的開展。根據(jù)筆者的統(tǒng)計,近代以來與中國佛教有關的素食團體至少有10個。茲列表如下:

在這些素食團體中,有的團體以專門研究素食營養(yǎng)衛(wèi)生為主旨,從營養(yǎng)保健的角度宣傳素食。如“慎食衛(wèi)生會”,該會由伍廷芳等人創(chuàng)辦,該會“宣言”稱“本會會員中之通化學者,謂考驗動植物質(zhì)之優(yōu)劣,凡血肉之類悉含毒質(zhì)”[42]。主張食品清潔衛(wèi)生,不提倡為追求口味甘美而有損于身體健康。該會章程稱“以改良食品,研究衛(wèi)生,俾免病苦而登壽域為宗旨?!靠嘤谒厥辰潆y戒絕,本會特別研究于代肉物料?!盵43]為了幫助會員戒絕肉食,該會積極研究改良食品,研究衛(wèi)生科學,研制代肉食材,倡導健康的素食主義生活方式。

有的素食團體“以提倡素食,戒殺護生,扶揚佛化為宗旨”[44],如丁福保居士創(chuàng)辦的“世界提倡素食會”。這個素食團體事實上在正式成立之前就已經(jīng)開展活動,“每月十號聚餐,已達九十五屆,惟向乏正式組織”[45]。該會將會員按照食素之程度分甲乙丙三種:“甲種會員,全年凈素(長齋)。乙種會員,全年持齋時間在百日以上者(中齋)。丙種會員,每月持齋至少在二日以上者(初齋)?!盵46]在組織機構上,該素食會共設有五部,凡該會會員均可參加,這五部包括“(一)修持部。佛堂念佛,另有儀軌。(二)閱經(jīng)部。設有各種經(jīng)書,任憑會員參閱。(三)演講部?;蚍◣?,或會長,或善知識,宣講佛學。(四)答問部。由精通教相之善知識解答佛學疑問。(五)教經(jīng)部。會員于經(jīng)咒中有不識之字,盡可詢問。(六)聚餐部。下午七時有聚餐會,會員得隨意參加,其餐費隨時定價,惟席中不得飲酒?!盵47]為保持該會成立之主旨,同時也強調(diào)會員“惟不得妄談時事,各宜隱惡揚善,正己化人,會員會友均不得在會中募捐?!盵48]為了擴大受眾群體,該素食會還特別規(guī)定,“會員有眷屬親友等偕來隨喜參加者,名曰會友,其權益與會員同等,并希勸其發(fā)心參加入會。”[49]

此外,一些有國際化背景的素食團體雖持續(xù)發(fā)揮著作用,但其影響力已逐漸被佛教素食團體所替代。如前文提到的“中國素食會”因戰(zhàn)事影響而停頓,后因常有讀者來信詢問素食之事,雖“重行召開大會,并選美斯來為會長”[50],但影響力已大不如前。

(二)近代中國漢傳佛教發(fā)行素食刊物推動素食運動的開展

除了成立素食團體組織,近代中國漢傳佛教界還通過發(fā)行刊物宣傳素食理念,宣揚戒殺護生,這些刊物或為專門宣傳素食運動的刊物,或不定期刊行素食專號。這其中,專門宣揚素食、護生戒殺的刊物,有《羅漢菜》《素食特刊》《護生報》等;以不定期發(fā)行專號的形式宣揚素食,如《正信》《覺有情》《佛學半月刊》《海潮音》《世界佛教居士林林刊》《大云》等佛教刊物。

在眾多宣揚素食的佛教刊物中,猶可注意的是《正信》。該刊除了發(fā)表宣傳素食的文章外,還不定期發(fā)行“素食專號”。該刊素食專號的發(fā)行緣起,起先是由編輯部與法舫法師商定了幾個題目并征求稿件,結果有關素食的來稿比較多,編輯部意識到“大家關心這個問題”[51]。出于“使不明白素食道理的同道們,得著一點印象,啟發(fā)他們的信心和慈悲念頭”和“對于已經(jīng)明白素食道理的同道,見到了愈加警覺,不要為外來的頓愚(肉食)者所誘惑”[52]兩個目的,該刊開始以專號的形式集中討論佛教素食的問題,宣揚佛教素食理念,指導大眾的素食活動。太虛曾在該刊發(fā)表《佛教與素食》一文[53],該文不僅從動物學之進化論、衛(wèi)生學之原理、經(jīng)濟學之統(tǒng)計三個常識層面討論素食的益處,而且從佛教教義中的眾生平等、因果輪回角度加以分析說明,認為“提倡素食,大可以挽救世道人心也?!盵54]

此外,上海三樂農(nóng)產(chǎn)社于1941年(或為1939)創(chuàng)刊了《羅漢菜》,該刊由三樂農(nóng)產(chǎn)社創(chuàng)辦人榮柏云主辦,以“提倡八德,弘揚佛化,挽救人心,改善社會,消滅世界亂源”[55]為宗旨。創(chuàng)辦初期為不定期,第三期以后改為月刊,共發(fā)行50期,???945年5月。該刊設有“護生警語”欄目,內(nèi)容上主要是通過故事、圖畫宣傳護生素食,普及醫(yī)學養(yǎng)生常識、素食問答、素食營養(yǎng)、素食食譜,并兼以宣傳推廣三樂農(nóng)產(chǎn)社的素食產(chǎn)品。該刊物不定期推出宣傳戒殺護生的專號,如1938年推出的《羅漢菜·保護動物專號》[56]以集中討論的形式倡導佛教戒殺護生之觀念。由陳法香1939年10月1日于上海創(chuàng)刊的《覺有情》,原為半月刊,自1948年1月起,改為月刊。該刊常刊登從因果報應角度倡導推廣素食的文章,以佛教眾生平等、戒殺護生為依旨,推動素食運動的開展。該刊出版較為連續(xù),至1953年2月??渤?46期,因此影響也較大。

三、近代中國漢傳佛教素食運動的影響

近代中國漢傳佛教素食運動在社會層面產(chǎn)生了較為明顯的影響,這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影響了一部分人的飲食習慣,催生各大城市出現(xiàn)了諸多以素食為主的餐飲場所;另一方面,影響到了人們固有的生活習俗,衍生出佛化婚禮、佛化家庭等新的生活方式。

(一)近代中國漢傳佛教素食運動影響人們的飲食習慣并催生素食館產(chǎn)生

根據(jù)筆者的不完全統(tǒng)計,近代出現(xiàn)的以素食為特色的餐飲場所僅民國時期就至少有16家,這些素食館的開設地多為上海、南京、武漢等大城市。如下表所示:

這一時期出現(xiàn)的素食館成為當時社會名流聚餐社交的重要場所,無疑對于推廣素食也有積極的引導作用。無論是普通的聚會還是重要的社交活動,當時人們多有選擇素食館作為去處者,一時成為風尚。如南洋中學校友會聚餐就定在靜安寺路功德林素食館,并強調(diào)“屆時務希校友諸公踴躍參加,無任翹盼”[59]。在陸鏡清的《滬西宴集記》記載的多次宴會也多由“菜根香素食館承辦”[60]。當時有人評價“隨著佛法之大走紅運,吃素的風氣也盛極一時……。素食館……像雨后的筍子那樣,在不景氣的市面茁生出來”[61]。可見當時佛教素食運動在社會上的影響,素食館如雨后春筍,素食作為流行之風尚盛極一時。

(二)近代中國漢傳佛教素食運動對傳統(tǒng)習俗的影響

中國漢傳佛教在近代推行素食運動的過程中,對于國外素食主義的發(fā)展變化表現(xiàn)出持續(xù)的關注?!斗鸾倘請蟆返确鸾虄?nèi)部報刊曾連續(xù)刊登介紹西方流行的素食主義理念和動態(tài),報道稱“英國有若干衛(wèi)生家,于大戰(zhàn)之后,發(fā)起素食屏絕葷腥,曾假報紙宣傳,一年間,集得同志四十余人。……迄于最近,會員已增至百十余人,除英人外,德法美比,愛爾蘭,瑞士人都有,其間還有兩位是華人?!盵62]在介紹的同時中國佛教注重固有的素食理論和西方素食主義思潮理念之間的溝通與互鑒,但仍以佛教素食理念為主體,并以此作為推行佛化運動社會化、家庭化的一個切入點。

在當時,賢達人士對于佛教素食理念的推崇,也無形中推動了佛教素食運動的發(fā)展。被后人稱為“民國美食家”的時希圣曾編輯一系列素食書籍,其中的《素食譜》集中整理了當時流行的素食菜譜,他指出“本書定名為《素食譜》,為提倡實行素食主義之實際專書,與本局所出之素食養(yǎng)生理論一書相輔而行?!盵63]曾參加“少年中國學會”并主張和實驗新生活的涂九衢指出,“就衛(wèi)生而論,可增人類壽康。就經(jīng)濟論,可節(jié)食費以擴充有益事業(yè)。就哲理而言,……無殺生之必要。”[64]民國“四大元老”之一的李石曾曾總結素食有益的三大理由:“(一)從科學上講,素食合于生理上之滋養(yǎng)而有余,能使壽命延長。肉食含有寄生物甚多,易于傳染。(二)從哲學上講,宗教家、思想家之倡素食,乃推廣人道之意。按進化學證明人類之構造及性質(zhì),與動物相去不遠。食之毋乃太忍。按教育學觀察,肉食養(yǎng)成傷害動物之習慣,易成殘忍,實非所宜。(三)從社會學上講,植物吸收礦質(zhì)及空氣,動物食植物,人類又食動物,未免多此一舉,頗不經(jīng)濟?!盵65]這些頗具影響的社會賢達對佛教素食運動的響應,說明佛教素食運動在當時的社會上確實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事實上,隨之而衍生的佛化家庭、佛化婚禮也多產(chǎn)生于這一社會精英群體。

如前所述,佛教素食運動不僅影響到了人們的飲食行為,而且影響到了人們傳統(tǒng)的民俗習慣。由于受佛教素食運動的影響,一些有別于傳統(tǒng)的習俗開始出現(xiàn),如佛化婚禮、佛化家庭等。據(jù)當時的報刊記載,佛化婚禮與傳統(tǒng)婚禮相比,其變化在于“先由新郎新娘至佛前禮懺,并由法師為兩新人誦經(jīng),然后引入禮堂……,禮畢,鄉(xiāng)親友來賓以凈素茶點,晚間宴客全用素菜,以赤砂糖湯代酒?!盵66]值得注意的是,佛化婚禮不僅出現(xiàn)于上海等大城市,也蔓延到了江浙一帶的中小城市。根據(jù)當時的報刊記載,“近年結婚用素食,各地漸見有之,往歲王一亭先生之文孫,在滬結婚,即用素食賓客,但海門結婚用素食,當以此次史沈婚禮為開宗明義第一章,甚愿聞風仿行者日多?!盵67]隨著佛化婚禮在社會上出現(xiàn)并產(chǎn)生影響,進而推動佛化家庭的出現(xiàn)。按照當時的看法,佛化家庭以佛化方式組建家庭,將佛化理念融入到日常的家庭生活中,主張“佛化家庭徒眾如逢喜事喪事,均須謹遵佛式,破除世俗迷信,改良沿習?!埓蟮伦C婚,厲行素食宴會。”[68]在形式上,佛化家庭在日常生活中,提倡素食,厲行節(jié)約,其“儀式辦法極為簡便,而最有益于社會,一切靡費取消,以實在為主,素食不飲酒”[69]。在倡導這一主張的佛教人士看來,通過佛化婚禮的舉辦、佛化家庭的組建,可以影響來往賓客和見者聞者,令其同享莫大利益,從而使這一由素食運動衍生的佛化新習俗為“社會作一改良之補助?!盵70]佛化生活方式嘗試將佛化觀念社會化、家庭化,這一新事物的產(chǎn)生不僅反映出近代中國漢傳佛教素食運動對傳統(tǒng)習俗的影響,而且體現(xiàn)出中國佛教對社會改良,重塑自身社會角色的努力。

余論

綜上所述,近代中國漢傳佛教對于素食運動的推動表現(xiàn)在素食理念的推廣、素食團體的成立、素食刊物的發(fā)行。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前,中國漢傳佛教出于弘法利生的宗教需求,在開展素食運動時注重與西方素食主義理念的溝通與借鑒,側重于對素食理念的推行,主要從利于養(yǎng)生、有益經(jīng)濟;戒殺護生、因果報應的角度宣揚素食。二十年代以后,在中國佛教謀求復興的背景下,受“廟產(chǎn)興學運動”的刺激,中國佛教通過成立組織、興辦教育等方式謀求自身社會角色的轉變,素食運動在這一時期表現(xiàn)出不同于前期的內(nèi)在訴求,主要表現(xiàn)在素食運動催生出大量的素食團體的成立和素食刊物的發(fā)行。由此而言,近代中國佛教推行素食運動的種種實踐至少體現(xiàn)出其兩個方面的內(nèi)在訴求:其一是以佛化生活方式化導世人,進而利于弘法的內(nèi)在訴求;其二是近代中國佛教對于社會角色自我重塑的內(nèi)在訴求。

近代中國漢傳佛教所推行的素食運動在社會層面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一方面,素食運動影響了一部分人的飲食習慣,催生各大城市出現(xiàn)了諸多以素食為主的餐飲場所;另一方面,影響到了人們固有的生活習俗,催生出佛化婚禮等新的生活方式。值得一提的是,中華民族歷來有在危急時刻以自己獨特的方式抵御外辱、維護民族自尊心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隨著抗戰(zhàn)爆發(fā),中國佛教界把素食上升到強國強民的高度,認為“強國必先強民,強民必先足食,足食尤須慎食。故飲食一道,關系吾人身命的生死健衰,國家人種的強弱盛萎,實為至切至重?!灭B(yǎng)身強身的飲食,那就不能不推功于素食了?!盵71]在特殊的時代背景下,中國漢傳佛教所推行的素食運動也被賦予了更多民族救亡的意義,這同時也反映出中國漢傳佛教在近代曲折發(fā)展過程中,關心并參與社會生活,積極做出適應社會發(fā)展的調(diào)整,為謀求佛教復興做出的主動性嘗試。

原佛

注釋:

[1]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近代以來中國漢傳佛教教育的轉型研究”(編號:21BZJ031);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儒佛道三教關系視域下中國特色佛教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研究”(編號:18ZDA233)的階段性成果。

[2]吳綺緣:《閨房金鑒》(第3冊),國華書局1919年版,第44頁。

[3]《字林西報》(North China Daily News),又稱《字林報》,前身為英國商人奚安門 1850年8月3日在上海創(chuàng)辦的《北華捷報 》 (North China Herald),被稱為英國人在近代中國出版的歷時最久、影響最大的英文報紙。

[4] 《NO MORE MEAT》,《BY A VICE-PRESIDENT OF THE VEGETARIAN SOCIETY》,《The North-China Daily News(1864-1951)》,1885年12月2日。

[5]《論素食》,《申報》,1881年8月8日,第1版。

[6]《VEGETARIANISM IN CHINA》,《The North-China Heraldand Supreme Court & Consular Gazette(1870-1941)》,1889年9月14日,第19頁。

[7]《學生素食之提議》,《北京大學日刊》,1917年11月25日第9期,第3版。

[8]蔡心覺:《素食主義》,《佛化新青年》,1923年第1卷第1號,第33頁。

[9]《素食主義決疑》,《中西醫(yī)學報》,1913年,第4年第3期。

[10]忌:《愛國女學組織素食會》,《新聞報》,1919年6月1日,第1版。

[11]雪:《從素食說到夏今素食(附表)》,《新民》,1935年第1卷第42期,第6-16頁。

[12]根長:《談素食》,《學僧天地》,1948年第3期,第25頁。

[13]慧童:《素食論》,《正信》,1934年第13期,第9頁。

[14]慧童:《素食論》,《正信》,1934年第13期,第9頁。

[15]根長:《談素食》,《學僧天地》,1948年第3期,第24頁。

[16]根長:《談素食》,《學僧天地》,1948年第3期,第24頁。

[17]志林:《南京素食同緣社開幕宣言》,《世界佛教居士林林刊》,1926年第12期,第21-22頁。

[18]榮柏云:《本社創(chuàng)辦之宗旨》,《素食特刊》,三樂農(nóng)產(chǎn)社1935年,第1頁。

[19]志林:《南京素食同緣社開幕宣言》,《世界佛教居士林林刊》,1926年第12期,第22頁。

[20]近代廟產(chǎn)興學運動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其一為清末由康有為、張之洞等人提議,光緒發(fā)起的利用廟產(chǎn)興辦教育,以謀求自強為目的,實踐過程中卻出現(xiàn)了大量非法侵占寺產(chǎn)的現(xiàn)象,因此而聚訟不斷;其二為民國建立以后,北洋政府雖先后出臺了三部寺廟管理條例,但侵占寺產(chǎn)現(xiàn)象仍屢禁不止。到了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內(nèi)政部當時有改僧寺為學校的設想,邰爽秋提出“廟產(chǎn)興學”的具體方案助推,1929年1月國民政府公布了單行寺廟管理法規(guī)《寺廟管理條例》,未能有效保護寺產(chǎn),從而引起佛教界的激烈反對。(參閱:胡永輝:《近代江浙地區(qū)漢傳佛教教育的實踐與特點》,《宗教學研究》2022年第3期。)

[21]通賢:《素食護生的意義》,《大慈菩薩發(fā)愿偈略釋:通賢法師演講錄》,上海佛教凈業(yè)林1942年版,第25頁。

[22]遠凡:《覺世佛學會標語》,《學佛應有的認識》,覺世佛學會汕頭辦事處1935年版,第111頁。

[23]《反對江蘇大學教授邰秋爽廟產(chǎn)興學運動》,邰爽秋編:《廟產(chǎn)興學問題》,中華書報流通社1929年版,第76頁。

[24]蔡心覺:《素食主義》,《佛化新青年》,1923年第1卷第1號,第34頁。

[25]志林:《南京素食同緣社開幕宣言》,《世界佛教居士林林刊》,1926年第12期,第21-22頁。

[26]志林:《南京素食同緣社開幕宣言》,《世界佛教居士林林刊》,1926年第12期,第22頁。

[27]范左青:《紹興功德林素食處緣起》,《大云佛學社月刊》,1926年第69期第3號,第45頁。

[28]《新生活運動》,訓練總監(jiān)部國民軍事教育處印1934年版,第1頁。

[29]《新生活運動》,訓練總監(jiān)部國民軍事教育處印1934年版,第112頁。

[30]道屏:《素食雜說》《正信》,1934年第13期,第2-3頁。(黃夏年主編:《民國佛教期刊文獻集成》,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2006年第62卷,第49頁。)

[31]太虛:《佛教與素食》,《正信》,1935年第6期,第1-2頁。

[32]《BY AVICE-PRESIDENT OF THE VEGETARIAN SOCIETY》,《The North-China Daily News (1864-1951) 》,1885年12月2日。

[33]伍廷芳等:《慎食衛(wèi)生會章程》,《申報》,1910年10月2日,第2張。

[34]涵秋:《布衣素食會》,《時報》,1922年6月2日,第4張。

[35]《素食同緣社開幕宣言》,《海潮音》,1926年第7年第3期,第9頁。

[36]鴟夷:《蘇州之素食運動》,《新聞報》,1926年1月26日,第5張。

[37]《南京金光明法會籌備之經(jīng)過》,《時事新報》,1926年1月12日,第2張。

[38]《新界觀音山素食會》,《香港青年》,1932年第10期,第5頁。

[39]鄭頌英:《世界提倡素食會簡章》,《覺有情》,1942年第74-77期,第30頁。

[40]《李石曾發(fā)起素食會》,《立報》,1945年12月18日,第2版。

[41]《世界素食同志聯(lián)合會漢口分會成立》,《正信》,1946年第22期,第10頁。

[42]《慎食衛(wèi)生會之宣言》,《申報》,1911年8月12日,第2版。

[43]伍廷芳等:《慎食衛(wèi)生會章程》,《申報》,1910年10月2日,第2張。

[44]鄭頌英:《世界提倡素食會簡章》,《覺有情》,1942年第74/75/76/77期合刊,第31版。

[45]鄭頌英:《世界提倡素食會簡章》,《覺有情》,1942年第74/75/76/77期合刊,第31版。

[46]鄭頌英:《世界提倡素食會簡章》,《覺有情》,1942年第74/75/76/77期合刊,第31版。

[47]鄭頌英:《世界提倡素食會簡章》,《覺有情》,1942年第74/75/76/77期合刊,第31版。

[48]鄭頌英:《世界提倡素食會簡章》,《覺有情》,1942年第74/75/76/77期合刊,第31版。

[49]鄭頌英:《世界提倡素食會簡章》,《覺有情》,1942年第74/75/76/77期合刊,第31版。

[50]《中國素食會已重新組織》,《新聞報》,1939年4月8日,第6張。

[51]夢良:《要說的幾句話》,《正信》,1934年第13期,第1頁。(黃夏年:《民國佛教期刊文獻集成》,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2006年第62卷,第37頁。)

[52]夢良:《要說的幾句話》,《正信》,1934年第13期,第1頁。(黃夏年:《民國佛教期刊文獻集成》,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2006年第62卷,第37頁。)

[53]太虛:《佛教與素食》,《正信》,1935年第6期,第1-2頁。

[54]太虛:《佛教與素食》,《正信》,1935年第6期,第2頁。

[55]《羅漢菜》,1930年第12期,第2頁。(黃夏年主編:《民國佛教期刊文獻集成》,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2006年第87卷,第250頁。)

[56]三樂農(nóng)產(chǎn)社主編:《羅漢菜·保護動物專號》,1938年。

[57]松日樓、六露軒余記、隆興館、六露軒協(xié)記、施炳記等5所素食館見印培:《滬上之素食館一覽表》,《時報》,1917年7月21日,第4張。

[58]《素食大餐館出現(xiàn)》,《時報》,1924年5月14日,第4張。

[59]《申報》,1931年10月9日,第2張。

[60]陸鏡清:《滬西宴集記》,1932年7月19日,第4張。

[61]姚慕:《談吃素》,《申報》,1935年10月30日,第4張。

[62]《歐洲的素食運動》,《佛教日報》,1936年9月7日,第4版。

[63]時希圣:《素食譜》,中華書局1933年版,第1頁。

[64]涂九衢:《素食問題》,《動物節(jié)特刊》,1934年第7版。

[65]《李石曾之素食主義》,《海潮音》,1930年第11卷第5期。

[66]《錫地破天荒·佛化儉婚》,《大錫報》,1945年12月30日,第2張。

[67]江易園:《江易園居士演講集》,南通翰墨林書局,不詳,第48頁。

[68]郭衡斯:《建設佛化新家庭之商榷》,《學佛之三方面》,泰京中華佛學研究社1942年版。

[69]《朱石僧為大公子喜期提倡改良辦法》,《素食結婚匯刊》,世界佛教居士林出版處1939年版。

[70]《朱石僧為大公子喜期提倡改良辦法》,《素食結婚匯刊》,世界佛教居士林出版處1939年版。

[71]醒心:《素食運動》,《人間佛教》,1940年第1卷第6期。

相關知識

漢代孕婦飲食禁忌略論
推動全面從嚴治教 促進佛教健康傳承
孕婦在不同孕期的身體活動水平及其影響因素
張美云:佛教的環(huán)保理念實踐是如何折射的?
新陳代謝、代謝率以及影響它們的因素
3 099例孕婦孕期運動行為及相關影響因素分析
市場主體對環(huán)境友好型農(nóng)產(chǎn)品供需意愿及影響因素.doc
日本美食:精進料理——開啟健康又美味的素食之旅!
佛家健康養(yǎng)生五大秘籍
不“佛”的佛山青年:夜?!耙徽n難求”,主打“充實自我”

網(wǎng)址: 近代漢傳佛教素食運動的內(nèi)在訴求及影響 http://m.u1s5d6.cn/newsview226995.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