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從“我”做起,讓親子關系更健康

從“我”做起,讓親子關系更健康

來源:泰然健康網(wǎng) 時間:2024年12月01日 15:09

從“我”做起,

讓親子關系更健康

現(xiàn)在父母在養(yǎng)育孩子方面存在非常大的壓力和焦慮,我們都渴望尋求一個正確的方式來幫助我們的孩子,使其能夠獲得成功。誠然,學業(yè)成就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孩子們不能感受到自己生活在一種安全的親子關系中,所有的一切到頭來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這個我們在臨床工作中見得不少,那些成績優(yōu)異卻在青春期困在家里不出門的孩子,那些自我傷害的孩子,那些無法和他人建立良好關系的孩子。

最近發(fā)布的《2022國民抑郁癥藍皮書》顯示青少年抑郁癥病患率為15%-20%。63%的學生患者在家庭中感受到嚴苛/控制、忽視/缺乏關愛和沖突/家暴。當然學業(yè)成就很重要,但要讓這些產(chǎn)生效用的前提是我們同樣也投入了足夠的精力在親子關系上。

為什么親子關系很重要

越來越多的科學研究也告訴我們親子關系正塑造著兒童正在發(fā)育的大腦,大腦的發(fā)展重要的是日常生活中你與孩子的關系狀態(tài),對孩子生活所發(fā)生的事情,你是如何跟孩子互動和交流。你在理解、安慰、共情、認可、忍耐、建構、換位思考、設定限制和教會孩子應對技巧的努力,實際上是在建立孩子的大腦路徑。同時親子關系也會成為孩子關系的模版。

此外,親子關系被編碼進我們的基因里。一個嬰兒從母親的子宮里被分娩出來,來到這個世界上ta面臨的首要的問題是什么?是存活。為了存活、獲得愛,為了獲得保護和安全,讓養(yǎng)育者幫助調節(jié)身體和情感的痛苦,孩子和養(yǎng)育者會發(fā)展出一種親子間的深厚的情感聯(lián)結,也就是心理學上講的依戀。

依戀理論

依戀理論,它是由英國的兒科醫(yī)生同時也是精神分析師的約翰?鮑比(JohnBowlby)所提出的。依戀理論認為兒童與生俱來就有形成和維持對其主要照料者的依戀的先天傾向,依戀關系的發(fā)展是物種延續(xù)的關鍵,這種關系的喪失和中斷會造成巨大的痛苦和不安全感。當孩子受到驚嚇或需要保護和安全時,他們本能的會從依戀對象那里尋求親近和安慰。當孩子感到安全不害怕時,探索系統(tǒng)激活,他們覺得可以自由的探索世界。

依戀類型

盡管我們與生俱來就有建立親子間的依戀的傾向,但是有些親子間能建立安全型的依戀,有些卻不能,這是怎么回事呢?

瑪麗.安斯沃斯通過陌生情境測驗來研究母親的可獲得性、對孩子的敏感性和響應性。發(fā)現(xiàn)了孩子不同的依戀類型。

安全型:孩子會抗議媽媽的離開,有些不安,但是媽媽回來以后就會立即尋求與媽媽的親近和安慰,很容易安撫下來繼續(xù)做游戲。

回避型:孩子對于媽媽的離開很少或者沒有表現(xiàn)出來痛苦,媽媽回來時也很少或沒有明顯的回應。

焦慮矛盾型:孩子媽媽離開時強烈反抗,不讓媽媽走,大喊大叫,但是當媽媽回來時對媽媽的態(tài)度又是矛盾的,即尋求媽媽的接觸,同時又拒絕媽媽,媽媽抱他他會生氣的推開,不太容易回到游戲中。

紊亂型:回來時出現(xiàn)刻板行為,如凍結或搖擺。缺乏連貫的應對策略(例如靠近的同時背過身去)。孩子體驗到依戀對象既是他安全的港灣也是危險的來源。本來兒童先天預設受到驚嚇就逃向父母,但是如果此時父母也是危險源,那他就卡在是該靠近還是避開父母的矛盾沖突中。這樣的孩子可能有不良養(yǎng)育經(jīng)歷。

后續(xù)的研究發(fā)現(xiàn)孩子的不同依戀模式除了孩子的天生氣質等因素外,主要受到父母的養(yǎng)育方式的影響,比如安全型的父母對于孩子的需要會給予適當及時一致的響應;而回避型的父母對孩子的痛苦很少或者沒有回應,他們不接納孩子的哭泣,會經(jīng)常告訴孩子你不要哭,有什么好哭的,要堅強。那這樣的孩子其實是很容易被忽視的,在心理治療中會遇到很多這種依戀的孩子,然后和父母進行訪談時候很多時候父母回憶孩子的成長經(jīng)歷,都會說孩子小時候很乖,很好,就是不知道怎么回事就不去上學了。那我們想,或許曾經(jīng)孩子和你說過,尋求過,但是你沒有在意,沒有幫助到他,可能忽視,可能只是不停的講道理,那久而久之孩子遇到什么事情都不會再和你說了。焦慮矛盾型的父母通過焦慮和痛苦來與孩子保持聯(lián)結,因此,孩子也通過焦慮痛苦和媽媽建立聯(lián)結。這類孩子很難被安撫,而且常常很粘人,并且往往具有消積的自我形象,他們會夸大自己的情緒反應來吸引注意力。一般來說,3歲前是依戀的關鍵期,在這個時期孩子和父母形成了相對固定的依戀關系,這個依戀關系會成為日常人際關系的模板,成為一個內在加工模式。

如何建立更為健康的親子關系呢

第一:父母首先需要觀察、理解自己和照顧好自己。體會和觀察你自己目前承受的各種責任和工作,是覺得輕松、滿足、愉悅還是覺得有些吃力、不滿、hold不?。磕憧梢哉业侥男┲С??

第二:觀察、理解孩子。觀察孩子的語言、非語言信息,通過觀察理解孩子的困擾、需求、愿望、感受、情感等。

當然,如何養(yǎng)育孩子,沒有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沒有統(tǒng)一的規(guī)范。大家需細細的在生活中去體會和經(jīng)驗,形成屬于自己的親子相處之道。以上是中心書城《從“我”做起,讓親子關系更健康》講座內容簡要文字版,詳細內容點擊下方視頻觀看。

文案:寸鈴莉

排版:洪培偉

相關知識

【心理健康】讓親子關系真正親起來!
親子溝通技巧有哪些?智慧對話,讓親子關系更親密
如何讓親子關系有益健康
親子關系
親子關系究竟怎樣最健康?
建立健康的親子關系,從語言表達開始
親子關系的基本類型 怎么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
溫暖的親子關系:讓家成為孩子心理健康的安全港
良好的親子關系從“心”開始
什么才是健康的親子關系?

網(wǎng)址: 從“我”做起,讓親子關系更健康 http://m.u1s5d6.cn/newsview187391.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