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中醫(yī)艾灸治崩漏

中醫(yī)艾灸治崩漏

來源:泰然健康網 時間:2025年11月21日 16:24

艾灸治療崩漏(非經期異常出血)是中醫(yī)經典療法之一,通過溫熱刺激特定穴位達到固沖止血、調和氣血的目的。臨床常用隱白、三陰交、關元等穴位,需根據患者體質辨證選穴,配合中藥調理效果更佳。

崩漏在中醫(yī)中多因脾腎陽虛、血熱妄行或血瘀阻滯導致沖任不調。艾灸通過溫熱效應刺激穴位,可溫通經絡、散寒止血,同時調節(jié)下丘腦-垂體-卵巢軸功能,改善子宮異常出血。例如:

隱白穴(足太陰脾經):健脾統(tǒng)血,常用于崩漏急救; 1.三陰交(肝脾腎三經交會):調和氣血,改善內分泌; 2.關元穴(任脈):補益腎氣,固攝沖任。 3.

《黃帝內經》提到“寒者熱之”,艾灸尤其適合虛寒型崩漏(血色淡、小腹冷痛)。

1. 常用穴位及功效隱白穴:足大趾內側,甲根旁0.1寸。直接灸3-5壯(艾絨小柱),每日1次,連續(xù)3天,可快速止血。 三陰交:內踝尖上3寸。懸灸15-20分鐘,調和肝脾腎,適合長期調理。 關元、氣海:臍下3寸和1.5寸。艾盒溫灸30分鐘,補元氣、固根本。 2. 操作方法直接灸:用艾絨搓成麥粒大小,置于穴位點燃,待患者感到灼熱時移除,適用于急癥。 懸灸:手持艾條距皮膚2-3cm熏灼,以局部潮紅為度,適合慢性調理。 艾灸盒:固定于腹部穴位,方便居家操作,建議每日1次,10天為一療程。1. 分型配穴脾虛型(乏力、血色淡):加灸足三里、脾俞,健脾益氣。 腎虛型(腰酸、頭暈):加灸腎俞、太溪,溫補腎陽。 血熱型(血色鮮紅、心煩):慎用艾灸,可改灸大敦穴(清肝瀉熱)。 2. 禁忌與注意事項禁忌人群:血熱崩漏(伴口渴、便秘

)、陰虛火旺(潮熱盜汗)、出血量極大或合并感染者。 操作注意:避免燙傷

,艾灸后忌冷飲、吹風;若出血加重需立即停用并就醫(yī)。

艾灸需結合中藥內服(如歸脾湯、固沖湯)及生活方式調整:

避免過度勞累或情緒波動; 1.經期忌食生冷,可飲紅糖姜茶溫經; 2.出血期間暫停劇烈運動,保持腹部保暖。 3.

若艾灸3天后未見改善,或出血伴隨頭暈、腹痛加劇,應及時就醫(yī)排查器質性病變(如子宮肌瘤

、內膜病變)。中醫(yī)強調“急則治標,緩則治本”,崩漏穩(wěn)定后需繼續(xù)調理體質以防復發(fā)。

相關知識

崩漏病怎么治療
治療崩漏的中藥方劑
第九節(jié) 崩漏
中醫(yī)艾灸療法課件
健康科普丨中醫(yī)特色療法——艾灸
崩漏常用中藥方劑
中醫(yī)艾灸養(yǎng)生
老年康復醫(yī)院——艾灸是現代養(yǎng)生中的寶藏療法
艾灸的作用和功效
艾灸

網址: 中醫(yī)艾灸治崩漏 http://m.u1s5d6.cn/newsview1855246.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