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專家:章曉英
單位:江門市中心醫(yī)院
炎癥性腸病(涵蓋克羅恩病、潰瘍性結腸炎等)是一類累及腸道的慢性疾病,患兒腸道處于“脆弱模式”,飲食不當可能加重腹痛、腹瀉等癥狀。但家長無需過度焦慮,掌握科學飲食原則,就能在保障營養(yǎng)的同時,為孩子腸道“減負”,助力病情控制與康復。下面結合專業(yè)建議,詳細解析炎癥性腸病患兒的飲食搭配要點。
1.克羅恩病排除性飲食(CDED):分階段科學進食
1.1第0—6周:膳食+50%奶粉
1.1.1每天必須吃的食物
新鮮雞胸肉:每天150-200g,是優(yōu)質蛋白質主要來源,脂肪低、易消化;每周可用1次“新鮮白肉淡水魚”(如鱸魚、鯽魚等刺少品種)替代。雞蛋:每天2個,雞蛋蛋白質為“完全蛋白質”,氨基酸組成與人體需求接近,易吸收,還能提供維生素(如維生素A、B族)和礦物質(如鐵、磷)。土豆(削皮):每天2個,富含碳水化合物提供能量,削皮后膳食纖維溫和,不會過度刺激腸道。香蕉:每天2個,富含鉀,能補充腹瀉丟失的電解質,質地柔軟易消化。蘋果(削皮):每天1個,削皮后減少果皮粗膳食纖維刺激,果膠有助于調節(jié)腸道菌群[1]。
1.1.2每天可以選擇吃的食物
主食類:白米飯、手工面條(不含添加劑),碳水來源簡單、加工少,消化負擔輕。蔬菜類:西紅柿(2個)、黃瓜(削皮,2個)、胡蘿卜(1個)、菠菜、生菜葉,這些蔬菜“清淡”,富含維生素、礦物質和溫和膳食纖維,建議清蒸。水果類:草莓(5個)、檸檬(1片)、哈密瓜(1片),選擇糖分不高、質地柔軟的品種,補充維生素和水分[2]。
1.2第7—12周:膳食+25%奶粉
1.2.1每天必須吃的食物
與第0—6周一致:新鮮雞胸肉(每周仍可1次白肉淡水魚替代)、雞蛋(2個)、土豆(削皮,2個)、香蕉(2個)、蘋果(削皮,1個),保證核心營養(yǎng)穩(wěn)定供給。
1.2.2每天可以選擇吃的食物
主食類:在白米飯、手工面條基礎上,增加紅薯(1/2個)、1/2杯燕麥粥(每周1次)、全麥面包(1片),引入更多碳水和膳食纖維,注意循序漸進。蔬菜類:增加西葫蘆、新鮮蘑菇(4-6個)、花椰菜(2個),富含更多維生素和膳食纖維,助力腸道功能恢復,烹飪仍以清蒸為主。水果類:增加梨(1個)、桃(1個)、藍莓(10個),豐富水果種類,補充不同抗氧化物質和維生素。
2.不同病情階段的飲食選擇
2.1炎癥活動期:優(yōu)先選“友好型”食物
腸道敏感時,遵循“低刺激、高營養(yǎng)、易消化”原則,參考以下食物及量:蛋白質類:鮮雞胸肉150-200g/天,2個雞蛋/天(為身體修復提供蛋白質)。碳水化合物類:米粉、大米(不限量,提供能量)。蔬果類:2個香蕉/天、1個鮮蘋果(削皮)/天、2個土豆(削皮)/天(或1/2紅薯+1個土豆)、新鮮草莓、鮮瓜(1片)、2個西紅柿(允許清蒸等額外烹飪)、2個黃瓜(中等大小,削皮)。其他:兩片牛油果(健康脂肪來源)、1個胡蘿卜、菠菜1杯、生菜(3片葉子)、洋蔥、新鮮綠色草本植物(如羅勒、歐芹、香菜等);鮮榨橙汁、新鮮橘子;起泡水(加少量鹽,補充電解質);胡椒、辣椒粉、肉桂等調料;3茶匙蜂蜜、4茶匙糖;新鮮姜、蒜;檸檬和酸橙;每天1片全麥面包(耐受可少量加);藜麥;3湯匙煮扁豆或豌豆;6顆杏仁或半核桃(未加工,少量嘗試看反應);(未加工)小蘇打(遵醫(yī)囑用,調節(jié)腸道酸堿)[3]。
2.2炎癥開始緩解:一周可嘗試一次的食物
腸道功能基本恢復后,可逐步引入更多食物,每天可食用:病情緩解后腸道耐受性稍提升,每周可嘗試一次以下食物(觀察食用后反應,不適立即停止):鮮瘦魚(非油炸,如清蒸鱸魚、鱈魚,補充優(yōu)質蛋白和Omega-3脂肪酸)。200克牛里脊肉或牛排(最多,選瘦肉部分,少量嘗試看是否耐受紅肉)。1片全麥面包(最多,引入少量全谷物)。1罐金槍魚(用橄欖油或菜籽油浸泡,去水,補充蛋白質)。燕麥片或燕麥片(嘗試全谷物,觀察腸道反應)。
2.3炎癥完全緩解后:可每天吃的食物
蔬菜類:花椰菜、4個鮮蘑菇(非罐裝)、紅甜椒、1個西葫蘆或南瓜片、大多數(shù)蔬菜(如蘆筍、芥藍等,逐步引入看耐受)。其他:1個梨或獼猴桃或成熟油桃;藜麥;3-4湯匙熟扁豆或豌豆(補充植物蛋白和膳食纖維)。
3.炎癥性腸病患兒飲食護理的小技巧
3.1先腸內營養(yǎng)支持,再過渡到CDED
對所有活動期炎癥性腸病患兒,可先進行腸內營養(yǎng)(EEN,通過配方奶粉等提供營養(yǎng))誘導緩解至少6周[4],待癥狀改善,根據患兒耐受情況,逐步過渡到克羅恩病排除性飲食(CDED)。腸內營養(yǎng)能快速提供精準營養(yǎng)、減輕腸道負擔、幫助控制炎癥,為后續(xù)飲食調整打基礎。
3.2充分利用允許的調料,提升食物風味
孩子若覺得“清淡飲食”沒味道,可利用允許的調料增味:用橄欖油炒香新鮮洋蔥、姜、大蒜,為雞胸肉、蔬菜增香;在面條里加少量食糖或蜂蜜增加甜味;用甜辣椒、胡椒等撒在食物上提升風味[5]。
3.3變換食物制作方式,增加新鮮感
長期吃同一種做法的食物易讓孩子厭煩,可變換烹飪/制作方式:雞胸肉:做成雞胸肉?。ù钆渫炼苟 ⒑}卜丁清蒸)、手撕雞(煮熟后撕絲,拌少量橄欖油和鮮姜)、雞扒(用橄欖油小火慢煎,別煎焦)。土豆:土豆片、土豆塊、土豆絲、土豆泥,不同形態(tài)帶來不同口感。
3.4觀察飲食日記,及時調整
家長可為孩子記錄“飲食日記”,包括吃了什么、量多少、食用后有無腹痛/腹瀉/腹脹等。通過日記能清晰了解孩子對食物的耐受性,及時調整飲食,避免“踩雷”。
3.5保證飲食規(guī)律,少食多餐
患兒腸道消化能力弱,建議“少食多餐”,每天分成5-6餐,每次吃少量食物,既減輕腸道一次性消化負擔,又保證全天營養(yǎng)攝入。
小結
炎癥性腸病患兒的飲食管理是“持久戰(zhàn)”,需要家長耐心、細心學習實踐。核心原則是:炎癥活動期嚴格避開刺激食物,選擇易消化、高營養(yǎng)的“友好型”食物;病情緩解后逐步、謹慎引入更多食物;同時通過巧妙烹飪、調味和護理技巧,讓孩子吃得安全又開心,助力病情控制與康復。若對飲食有疑問,建議及時咨詢兒科消化科醫(yī)生或專業(yè)營養(yǎng)師,制定個性化方案。
參考文獻
[1]繆薛琴.以家庭功能為導向的炎癥性腸病兒童照護方案的構建與應用[D].浙江中醫(yī)藥大學,2024.
[2]丁瑜,韓孟元,陳寶敏.共病共生與同舟共濟:以炎癥性腸病為例分析女性長期非正式照顧者的個體與社群獲益感[J].婦女研究論叢,2024,(06):64-80.
[3]肖颯.炎癥性腸病患者飲食自我管理量表的構建及信效度檢驗[D].浙江中醫(yī)藥大學,2024.
[4]Erasmo Miele,Raanan Shamir,Marina Aloi,et al.Nutrition in Pediatric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J].Journal of Pediatric Gastroenterology and Nutrition,2018,66(4):557-709, e89-e115.
[5]王瑩.雙線過關:炎癥性腸病女性妊娠與疾病交互經歷的社會心理過程[D].浙江中醫(yī)藥大學,2024.
聲明:本文圖片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