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學齡前特殊兒童社會交往能力的培養(yǎng)

學齡前特殊兒童社會交往能力的培養(yǎng)

來源:泰然健康網 時間:2024年12月01日 02:41

呂星

近年來,自閉癥、智力障礙、語言障礙、行為障礙等不同障礙類別的學齡前特殊兒童呈上升趨勢。這些特殊兒童的共同特點是缺乏社會交往能力,難以融入主流人群之中。這不僅困擾了他們的家庭,也增加了整個社會的負擔。

愛心幼兒園作為上海的一所特殊教育幼兒園,接收的都是智障兒童,更需要在符合特殊兒童身心發(fā)展的需要、符合特殊教育內涵發(fā)展需要的前提下,培養(yǎng)學齡前特殊兒童的社會交往意識、交往信心、交往技能、社會適應能力等,以促進其社會性發(fā)展。我們通過課題研究和實踐,總結了一些規(guī)律,為學前特教兒童社會交往能力培養(yǎng)累積了一些經驗。

一、確立了培養(yǎng)目標

1.激發(fā)學齡前特殊兒童與人交往的意識。

2.增強學齡前特殊兒童與人交往的信心。

3.發(fā)展學齡前特殊兒童的整體語言水平。  

4.培養(yǎng)學齡前特殊兒童與人交流的技能。  

5.改善學齡前特殊兒童的不良交往行為。

6.提高學齡前特殊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

二、確定了培養(yǎng)項目

項目

內容

要求

交往意識

作出回應

學習對他人的問候作出回應。

學著招呼

學習用語言或動作與人招呼。

語言表達

生活常識

了解最基本的生活常識。

需求用語

使用最簡單的需求用語。

肢體表現

表現形式

了解最簡單的肢體溝通表現形式。

實踐運用

學習運用肢體語言進行最簡單的溝通。

三、概括了4條原則

1.主題游戲和日常活動相結合。在主題游戲后為特殊兒童提供或營造一個輕松、自然的環(huán)境,提醒孩子鞏固所學的交往技能。

2.集體教育和個別教育相結合。在集體活動后,對達成目標有困難的特殊兒童進行個別教育,使每位特殊兒童的社會交往能力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鍛煉和提高。

3.幼兒園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結合。通過家園之窗、家園聯(lián)系冊等方式指導家長鞏固特殊兒童在幼兒園學到的知識、技能等。

4.缺陷補償和優(yōu)勢發(fā)揚相結合。根據特殊兒童的不同情況制訂個別教育訓練計劃,對能力強的特殊兒童做到揚長,利用他們的優(yōu)勢來彌補不足,對能力弱的特殊兒童進行缺陷補償。

四、歸納了3條訓練途徑

1.幼兒園常規(guī)教學訓練

幼兒園常規(guī)教學的途徑包括集體活動和個別訓練。主題活動一般采用集體活動的形式,而針對特殊兒童個體間差異較大的情況,需要采用個別訓練來彌補集體教學的不足。

集體活動,包括游戲、體驗、學習、表演、互動等形式,活動內容參照園本課程的《學習》、《生活》、《運動》、《游戲》、《溝通與交往》領域,每天選擇一個領域中的一個活動進行學習。各班老師根據本班兒童的特點,選擇活動主題,并對活動內容進行修改,使內容更切合本班兒童的需要。

個別訓練,是指在語訓室、視聽室、社會活動室、自閉癥干預室等專用活動室進行的訓練。學期伊始,老師對班內兒童進行“智力障礙兒童康復訓練”測評,制訂個別化訓練計劃;訓練中,通常是老師和兒童進行一對一的訓練,但偶爾也會根據情況讓其他1-2名兒童加入,來提高兒童參與訓練的興趣。每天開展兩次個別訓練,活動內容則是老師參照我園編寫的園本課程,并根據特殊兒童個別化訓練計劃自主選擇。

2.家庭親子互動訓練

家庭親子互動訓練的主題通常是家長根據兒童的需要,自行選擇或是配合幼兒園學習內容所決定,包括游戲、兒歌、聊天、閱讀、運動等互動形式。園方通過家園之窗、家園聯(lián)系冊等方式指導家長在家庭中鞏固特殊兒童在幼兒園學到的知識、技能;通過家長會、家長講座等形式更新特殊兒童家長的育兒觀念,建議家長堅持每天在家庭中與兒童進行親子互動,每周進行1-2次的家庭以外的親子互動,如走親訪友、生日聚會、買菜購物等各類社會交往活動。

每學期組織一次親子戶外活動,特殊兒童在家長們的帶領下,一起做親子游戲,親近自然、親近社會;每學期組織一次半日開放活動,讓家長來園觀看兒童的半日活動,和孩子們共同游戲、運動、學習,增進親子關系。

3.普特融合活動訓練

普特融合活動包括“請進來”和“走出去”兩種形式?!罢堖M來”是將普通幼兒園的兒童、中小學高校師生,以及社會上的愛心人士、愛心團體請進園,和園內兒童進行文藝表演、游戲、特奧運動等;“走出去”是指老師帶領園內兒童到其他幼兒園、機構等,與普通兒童一起游玩、運動、學習?;顒用吭麻_展1-2次,主題與形式由參與雙方協(xié)商制訂。

活動中,教師依據《愛心幼兒園社會交往能力評估表》測試結果,對不同兒童提出不同的要求,讓能力強的兒童主動使用語言、肢體動作參與表演、交談、游戲,能力弱的兒童則在老師的輔助下與客人互動。

五、總結了3種訓練方法

1.模仿法。利用特殊兒童從眾心理,抓住日常教學活動、生活情景、媒體傳播等契機,讓其適時模仿。日常教學活動,指的是園本課程中《學習》、《運動》、《生活》、《游戲》實踐的過程,提高特殊兒童的肢體表現能力,促進師生互動;生活情境,是指在自然的生活中創(chuàng)設某個生活情景來模仿學習某種交往技能;媒體傳播,是指在日?;顒又欣冒装濉㈦娨暤榷嗝襟w來提高兒童的模仿興趣,提高他們的肢體協(xié)調性。

模仿法面向的是全體兒童,能力強的兒童主動模仿,能力中等的兒童在老師的提醒下進行模仿,能力弱的兒童在老師的手把手輔助下模仿,模仿的對象分別有教師、家長、志愿者等。

2. 情境法。通常采用區(qū)域活動、情景表演、社會實踐、游戲互動等方式激發(fā)培養(yǎng)特殊兒童的交往能力。區(qū)域活動,是指社會交往能力強和能力中等的兒童在班內或園內的區(qū)域中與同伴一起進行合作完成某個任務,培養(yǎng)他們的合作能力;情景表演,是指創(chuàng)設游戲的情景,如娃娃家、點心坊、小醫(yī)院等讓全體兒童自然的交往,提高他們交往的愿望與興趣,鞏固集體教學活動中所學的交往技能;社會實踐,是指兒童在老師或家長的帶領下走出幼兒園,與社會上的人進行交往,如菜場買菜、超市購物等;游戲互動,是指兒童在集體游戲中兒童與同伴之間的互動,能夠提高他們交往的信心。

情景表演、社會實踐和游戲互動都是面向全體兒童的。能力強的兒童,教師放手讓他們與不同對象進行自然地交往;能力中等的兒童,在老師的提醒下鞏固所學交往技能;能力弱的兒童,在老師手把手輔助下接受同伴的交往。

3.矯治法。通常采用康訓法和糾正法對因為構音障礙、心理障礙、不良行為而導致交往溝通障礙的特殊兒童進行矯治??涤柗?,是指在語訓室和自閉癥干預室對兒童進行矯治訓練,能夠提高他們的語言交往能力,增強交往信心??涤柗嫦虻氖谴嬖跇嬕粽系K或心理障礙的兒童;糾正法,是指通過正強化、負強化等方式來糾正兒童的不良交往行為,同時增加兒童正面交往行為的出現。糾正法面向的是存在不良交往行為的兒童。

六、反思

首先,我們深知學齡前特殊兒童各自都伴有不同的殘疾,存在著不同的溝通障礙,制約其社會交往發(fā)展的因素有很多,故對其交往能力的培養(yǎng)不可能一蹴而就。

其次,特殊教育教師雖然經過培訓和自習,掌握了一定程度的特殊教育基礎知識,但面對眾多的、原因復雜的教育對象,往往感到力不從心,目前所采用的一些教育和訓練手段能起到的作用還是有限的。

再者,我們開展的康復訓練,必須符合殘疾幼兒醫(yī)學康復的原則,但幼兒園教師畢竟不是醫(yī)生,為此,我們將繼續(xù)走“醫(yī)教結合”之路,借鑒和華師大教授、兒童醫(yī)學中心專家一起進行幼兒康復訓練的經驗,深入細致地探究特殊兒童的康復規(guī)律,使我們開發(fā)的園本康復課程,更加科學合理。

為了更科學有效地對特殊兒童實施康復教育,我們下一步的任務應當是,針對不同的兒童,根據其殘疾的狀況,探索不同的康復形式與內容,最大限度地追求康復實效,在逐步培養(yǎng)社會交往能力的基礎上,促進其社會化發(fā)展。

(作者單位:浦東新區(qū)愛心幼兒園)

相關知識

淺談特殊兒童社交技能訓練策略
培養(yǎng)小學生社會交往能力——中新網
學齡前兒童
兒童學齡前期的身心健康與學齡前教育.pptx
天使課堂:特殊兒童小組課直播,孩子回歸社會的必備課
兒童學齡前期的身心健康與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教育是什么?如何教育學齡前兒童?
【寶寶社交能力】怎樣培養(yǎng)孩子的社交能力
探討特殊兒童心理健康教育
學齡前兒童要怎么教育?重在習慣培養(yǎng),可以從六個方面出發(fā)

網址: 學齡前特殊兒童社會交往能力的培養(yǎng) http://m.u1s5d6.cn/newsview174888.html

所屬分類:行業(yè)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