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微生物群、營養(yǎng)與長期疾病風險:母嬰視角
懷孕的母親與體內的胎兒是息息相關的。由于嬰兒接觸母體微生物群,母親和孩子之間的微生物聯系在懷孕期間形成。而宿主與微生物群的聯系在出生后成熟,并進化成為個體生命中最重要的共生關系之一,對響應營養(yǎng)和環(huán)境刺激的穩(wěn)態(tài)調節(jié)至關重要。
最近,有報道稱微生物群在子宮內發(fā)育,并在整個妊娠期間改變。這一發(fā)現表明,胎兒很可能通過胎盤早期暴露于母體微生物群。
?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嬰兒的微生物群
嬰兒的基因組成、分娩方式、抗生素使用、喂養(yǎng)類型、疾病狀況和其他環(huán)境暴露可能影響新生兒微生物群的建立和成熟。
在子宮內和早期生活中的營養(yǎng)和環(huán)境暴露是形成健康腸道微生物群的關鍵因素。強大的微生物群有助于粘膜免疫系統(tǒng)的發(fā)育和成熟,有助于維生素合成和營養(yǎng)吸收,并在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生化信號中發(fā)揮作用。
健康與疾病的發(fā)展起源
Mua B,et al.Comprehensive Gut Microbiota.2022
生命的前1000天,是發(fā)育可塑性窗口。這是一個快速成長和表觀遺傳調控的關鍵時期。
?微生物群改變與許多疾病有關
這一發(fā)展時期允許通過多種因素調節(jié)妊娠結局和微生物組,包括母親營養(yǎng)、藥物濫用、吸煙、城市化、抗生素暴露以及嬰兒的喂養(yǎng)類型。胎兒期對此類外部壓力源的敏感性也會持續(xù)影響到成年的微生物組的組成和功能。
在這個早期時間點,微生物群多樣性的改變還與許多疾病有關,包括但不限于慢性代謝紊亂、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神經發(fā)育障礙。
本文總結了孕期和產后母嬰微生物組的生理及病理變化。此外,我們將講述常見的母體和營養(yǎng)因素對發(fā)育的影響及其在成年期疾病發(fā)病中的作用。
本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講述
●妊娠期間微生物組的變化
●影響嬰兒微生物群的因素
●母體微生物對后代免疫的影響
●微生物對兒童疾病風險的影響
01妊娠期間微生物組的變化
幾十年來,人們對妊娠相關的激素和代謝變化進行了廣泛研究,而對妊娠期間發(fā)生的微生物組成變化的研究則較少。
?母體微生物群發(fā)生顯著變化
母體微生物群在懷孕過程中發(fā)生了顯著變化,其特征是微生物群落內豐度和多樣性或α多樣性降低,微生物群落間豐度或β多樣性增加。
這些變化受育齡婦女營養(yǎng)、胎齡、遺傳、種族和環(huán)境因素的差異影響。此外,孕期母體微生物群組成與母體飲食、孕前體重和孕期體重增加相關,并表明腸道、陰道、口腔和胎盤微生物群可能會根據母體生活方式和孕期環(huán)境暴露而發(fā)生變化。
孕期母體微生物組成變化
Mua B,et al.Comprehensive Gut Microbiota.2022
健康懷孕的特點是不同部位微生物組豐度和多樣性的增加和減少。口腔、胎盤、腸道和陰道微生物組的改變與妊娠炎癥和整體健康有關。
細菌的種類(放線菌屬、變形菌屬、厚壁菌門和擬桿菌門)分別按顏色(綠色、紅色、藍色和黃色)區(qū)分。微生物群落多樣性在文本中用黑色箭頭表示,它們各自的增加和減少。
▌腸道微生物組
在整個孕期,腸道微生物組對于營養(yǎng)素獲取、免疫重塑和抵抗病原體至關重要。對人類微生物組的研究發(fā)現,腸道微生物組的組成在懷孕過程中發(fā)生變化,并與生理和代謝變化相關。
?妊娠期間腸道微生物改變
妊娠前期體重指數較高或患有妊娠期糖尿病的女性在妊娠晚期發(fā)現β多樣性微生物群落水平升高,且在產后持續(xù)存在。還發(fā)現,在適當的營養(yǎng)干預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表現出α多樣性增加。
這些發(fā)現表明,懷孕是一個動態(tài)過程,根據女性懷孕前和懷孕期間的身體狀態(tài)(即體重和激素水平)、心理壓力和環(huán)境因素,改變了微生物組特征;所有這些都會在懷孕期間影響腸道微生物組的組成。
?懷孕前三個月與正常婦女相似
例如,在懷孕的前三個月,母體腸道微生物組的組成與健康的非孕婦相似,其中厚壁菌(Firmicutes)比擬桿菌(Bacteroides)占優(yōu)勢。
?三個月后產丁酸的細菌減少
在頭三個月后,母體腸道微生物群中產生丁酸的細菌(如普拉梭菌)減少,雙歧桿菌(Bifidobacteria)、變形桿菌(Proteobacteria)和乳酸產生菌增加。
反過來,腸道微生物組的改變可能會對妊娠疾病的發(fā)生率、胎兒狀況、妊娠結果和胎兒免疫發(fā)育產生重大影響。
?激素變化影響細菌生長
?雙歧桿菌增加
妊娠相關的激素變化也與宿主激素引起的微生物組組成改變有關。向雌性小鼠補充了孕激素,并確定雙歧桿菌(Bifidobacteria)豐度增加,孕激素促進了孕晚期雙歧桿菌的生長。
此外,母體胃腸粘膜免疫反應的變化,以及妊娠期間代謝激素的變化,可能引發(fā)低級促炎狀態(tài),從而誘導腸道通透性,促進葡萄糖從腸道上皮向內腔擴散。這可能會導致體重增加,進而改變腸道微生物組組成。
總的來說,最近的研究結果表明,整個孕期腸道微生物組組成發(fā)生了顯著變化,與初始體重和飲食、體重增加、炎癥水平和代謝參數有關。
?懷孕對免疫性疾病存在有益影響
有趣的是,懷孕對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炎癥性腸病的病程有有益的影響。
炎癥性腸病包括一組廣泛的疾病,這些疾病具有潛在的免疫介導的失調和各種腸道炎癥狀態(tài)。
炎癥性腸病的兩種主要形式為潰瘍性結腸炎(UC)和克羅恩?。–D)。
腸道微生物組的組成對炎癥性腸病的臨床過程很重要,在大多數炎癥性腸病病例中,由于腸道失調,細菌多樣性降低。
注:炎癥性腸病與腸道菌群的關聯在前不久的文章中有具體描述。
詳見:腸道菌群失調與炎癥性腸病的關聯
?懷孕期間炎癥性腸病改善
新出現的證據表明,在懷孕期間和懷孕后,炎癥性腸病的總體病程有所改善。雌激素和孕酮通過積極調節(jié)腸道上皮,對疾病活動有有益影響。
這些激素緩解了壓力,減少了促炎細胞因子的產生,刺激了傷口愈合,并增加了上皮屏障功能。
注意:妊娠對炎癥性腸病的積極影響可能取決于患者的特征,例如潛在的遺傳風險因素、妊娠前或妊娠期間持續(xù)的疾病嚴重程度、環(huán)境因素(即飲食、藥物、酒精)以及隨后對微生物組組成的影響。
▌陰道微生物組
陰道微生物組由許多細菌物種控制,包括乳桿菌屬(Lactobacillus)以及梭狀芽孢桿菌目(Clostridium)、擬桿菌(Bacteroidales)和放線菌目(Actinomycetales)的成員。
?陰道微生物組在母嬰健康中有重要作用
?抑制細菌和病毒
例如,乳桿菌屬(Lactobacillaceae)的不同成員可以增強陰道健康的各種特征。這些產乳酸細菌在維持低pH值(<4.5)方面發(fā)揮了作用,從而形成了抵抗病原體入侵的屏障。它們還分泌可以抑制泌尿生殖道細菌和病毒感染的代謝物。
?產生細菌素,殺死病原體
此外,除了降低陰道pH值和增加陰道分泌物以防止致病菌進入子宮并引起感染外,乳酸桿菌還會產生細菌素,殺死入侵的病原體。
在母體陰道道中發(fā)現的某些細菌種類也可能具有抗菌特性,有助于預防細菌性陰道病和淋病奈瑟菌感染。
?懷孕后陰道微生物多樣性降低
在陰道分娩期間,新生嬰兒接觸陰道微生物群,這對嬰兒微生物群的定植至關重要。重要的是,與未懷孕婦女相比,隨著妊娠進展,母體陰道微生物組發(fā)生變化,總體細菌多樣性降低,不過乳酸桿菌(Lactobacillales)、梭狀芽孢桿菌(Clostridiales)、擬桿菌(Bacteroidales)和放線菌目(Actinomycetales)的優(yōu)勢增加。
最近證實,隨著乳酸桿菌的增加,母體陰道微生物組的多樣性降低,支原體和脲原體的含量降低,這兩者都與早產和出生體重低等負面結果相關。
?微生物變化可能是為了保護胎兒
在孕婦體內觀察到的陰道微生物組變化可能是保護胎兒健康和在出生時提供特定微生物種類的適應性反應的一部分,因為健康妊娠相關微生物組的變化可能會使母親容易產生負面健康結果。
母體陰道微生物組組成取決于胎齡和種族。有趣的是,懷孕后期的母體微生物群落與未懷孕狀態(tài)的相似。
注:也有研究整個懷孕期間沒有發(fā)現陰道微生物組有任何顯著變化。然而,他們發(fā)現產后陰道微生物群落與分娩后長達一年的腸道微生物群落更為相似。在他們的研究中,分娩后檢測到從乳酸桿菌到各種厭氧細菌的轉變,包括Peptoniphilus、Prevotella和Anaerococcus。
?細菌性陰道病
通常,當陰道群落內的乳酸桿菌濃度改變時,會發(fā)生生物失調。陰道失調的特點是乳酸桿菌的豐度低,厭氧微生物增多。
細菌性陰道?。˙V)是一種由陰道中自然發(fā)現的細菌過度生長引起的陰道炎癥,是妊娠期最常見的一種生殖道感染。細菌性陰道病是一種由陰道環(huán)境變化引起的病癥,它允許機會致病菌在陰道區(qū)域定居。懷孕期間的細菌性陰道病對母親和孩子都是健康風險。
機會致病菌——正常菌群與宿主之間、正常菌群之間,通過營養(yǎng)競爭、代謝產物的相互制約等因素,維持著良好的生存平衡。在一定條件下這種平衡關系被打破,原來不致病的正常菌群中的細菌可成為致病菌,稱這類細菌為機會性致病菌,也稱條件致病菌。
?細菌性陰道病有更高的早產風險
一些初步研究表明,患有細菌性陰道病的孕婦存在更高的早產風險,這突出了懷孕期間陰道微生物組的重要性。
?影響細菌性陰道病的因素
多年來,營養(yǎng)被認為是細菌性陰道病發(fā)展的一個因素。報告稱,妊娠期缺鐵和維生素D與細菌性陰道病風險增加有關。
?富含纖維的飲食發(fā)病率降低
在一項平行研究中,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E和維生素b-胡蘿卜素的血清濃度較低與細菌性陰道病相關。最近的一項發(fā)現表明,富含纖維的飲食與細菌性陰道病發(fā)病率降低相關。
?超重和肥胖發(fā)病率更高
此外,一項流行率研究得出結論,超重和肥胖女性的細菌性陰道病發(fā)病率更高。這些發(fā)現強調了飲食對陰道微生物組組成的影響,進而強調了微生物組對懷孕期間陰道健康的重要性。
▌口腔微生物組
? 口腔含有僅次于腸道的第二大的微生物組,里面居住著700多種不同的細菌,包括鏈球菌(Streptococcus)、乳酸桿菌、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和棒狀桿菌。
微生物定植于牙齒的硬表面和口腔粘膜的軟組織,通常以生物膜的形式存在。
注:微生物組研究的一個局限性是在沒有交叉污染(即腸道或肺部)的情況下對微生物組進行采樣。然而,由于口腔微生物組采樣的簡便性,它已成為迄今為止研究最深入的微生物組。
口腔微生物組在促進健康或疾病進展中起著關鍵作用。它對于維持口腔穩(wěn)態(tài)、保護口腔和預防疾病發(fā)展至關重要。
?懷孕期間口腔微生物發(fā)生變化
?總活菌數顯著增加
在懷孕的不同階段,口腔微生物組的組成會發(fā)生變化。在對非懷孕婦女口腔中存在的七種常見細菌種類的豐度進行比較時,妊娠早期、妊娠中期和妊娠晚期發(fā)現,與非懷孕婦女相比,懷孕期間的總活菌數顯著增加。與其他妊娠階段相比,妊娠早期存活微生物計數最高。
?妊娠中期致病菌水平升高
與未懷孕婦女相比,妊娠早期和中期組牙齦卟啉單胞菌(Porphyromonas)和放線聚集桿菌(均為致病菌)的水平升高。
牙齦卟啉單胞菌是一種非酵解糖的革蘭氏陰性厭氧球桿菌,是研究廣泛且證據充足的重要牙周致病菌之一。
最后,念珠菌(Candida)水平在妊娠中期和末期顯著升高。有趣的是,雌激素與念珠菌感染有關,并可能解釋懷孕期間念珠菌的豐富。
盡管口腔微生物組已被廣泛研究,但口腔微生物組與飲食和妊娠結合仍是未來研究的領域。
▌胎盤微生物組
? 胎盤是孕期母親和胎兒之間的主要營養(yǎng)和激素調節(jié)界面。它在感知和引導母體營養(yǎng)信號到胎兒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胎盤連接母體和胎兒的物質交換
胎盤促進氧氣和生長因子向胎兒的交換,并將廢物從胎兒轉移到母體循環(huán)系統(tǒng)。
雖然長期以來認為胎兒和胎盤是無菌環(huán)境,不過這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
最近有證據表明,在分娩前通過胎盤進行微生物交換。健康孕婦的臍帶血、羊水和胎盤中檢測到微生物顆粒。然而,這種細菌DNA是否是細菌從母親血液中定植或易位的證據尚不清楚。
?細菌可能由母體經胎盤進入胎兒
一些理論表明,細菌可能由免疫細胞通過血流和淋巴進入胎盤,并通過胎盤進入胎兒一側,以幫助啟動胎兒免疫系統(tǒng)。事實上,在健康新生兒的胎盤組織中檢測到幾種細菌種類,包括放線菌屬(雙歧桿菌、丙酸桿菌、鏈霉菌、紅球菌)、厚壁菌屬(乳桿菌)、擬桿菌屬(擬桿菌)和變形桿菌屬(大腸桿菌、腸桿菌)。
此外,在通過剖宮產分娩的健康母親的所有29例胎盤活檢中發(fā)現了乳酸桿菌和雙歧桿菌(Bifidobacterium)。
?胎盤中的微生物組暫不明確
盡管如此,最近一項更有力的研究表明,沒有證據表明人類胎盤內存在微生物組,盡管它可能含有潛在的病原體。他們證明,胎盤樣本中的大多數陽性細菌信號是出生或實驗室污染的結果。
然而,在同一項研究中,該小組在臨產前采集的約5%的樣本中發(fā)現了無乳鏈球菌(S.agalactiae)的證據。由于無乳鏈球菌是新生兒敗血癥的主要原因,胎盤可能是敗血癥新生兒感染的起始部位。
注:新生兒的敗血癥和早產也歸因于母體口腔感染,如牙周病。此外,胎盤中發(fā)現的細菌門與母體口腔中發(fā)現的菌門最為相似。盡管似乎有一些證據表明母親和胎兒之間存在胎盤微生物組交換,但對分娩期間或分娩后以及實驗室中污染的擔憂仍然是科學界爭論的話題。
02影響嬰兒微生物群的因素
母親的健康狀況和微生物群狀況對兒童微生物群的定植和發(fā)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同樣,在出生時和嬰兒早期建立健康的腸道微生物群對兒童免疫系統(tǒng)的發(fā)育和成熟至關重要。
由于共生微生物群在腸道免疫中起著關鍵作用,任何改變其組成的環(huán)境或宿主因素都可能導致負面健康結果。我們在此羅列了一些影響嬰兒微生物群定植和發(fā)育的主要因素:母體營養(yǎng)、分娩方式、妊娠期和圍產期抗生素的使用、喂養(yǎng)類型和胎盤微生物群。
▌產婦營養(yǎng)不良
什么是營養(yǎng)不良?
世界衛(wèi)生組織將營養(yǎng)不良定義為“人體能量或營養(yǎng)攝入的不平衡(不足和過量)”。營養(yǎng)不足和營養(yǎng)過剩都被認為是營養(yǎng)不良的表現形式;然而,過度攝入某些特定營養(yǎng)素通常被稱為肥胖。
營養(yǎng)不良包括缺乏基本的宏觀和微觀營養(yǎng)素,發(fā)育遲緩、消瘦和體重不足。營養(yǎng)過剩包括超重和肥胖,其特征是營養(yǎng)消耗過量和體質指數超標。這兩種形式的營養(yǎng)不良都可能導致非傳染性飲食相關疾病的發(fā)展,如心臟病、中風、糖尿病甚至是癌癥。
?營養(yǎng)不良的影響
?增加了疾病和死亡率
營養(yǎng)不良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它影響著每個國家的人民,最脆弱的人群是中低收入國家的五歲以下兒童和育齡婦女。營養(yǎng)不良增加了母親和兒童疾病和死亡的可能性,是五歲以下兒童死亡的主要原因,占所有死亡人數的近一半(45%)。
?導致腸道微生物失調
營養(yǎng)不足和營養(yǎng)過剩都會導致屏障功能和腸道完整性失調,從而導致生物失調。如前所述,在懷孕期間,健康且平衡的微生物組保護母親和胎兒免受機會病原體的侵害,產生妊娠發(fā)育所需的營養(yǎng)物質,并將營養(yǎng)物質吸收到血液中,以促進胎兒健康成長。
當微生物組因營養(yǎng)不良而受損時,這些有益功能就會喪失,導致母體腸道炎癥水平升高。孕期營養(yǎng)不良還與圍產期并發(fā)癥、流產和早產風險增加、出生體重低以及嬰兒后期心血管疾病、中風、糖尿病和癌癥等非傳染性飲食相關疾病的發(fā)生有關。
?母體營養(yǎng)對微生物群影響的一些研究
大多數關于母體營養(yǎng)在促進嬰兒健康微生物群中的作用研究都是在動物模型中進行的。
懷孕期間高脂飲食與微生物組成的差異相關
與正常飲食對照組相比,熱量限制的懷孕小鼠的細菌組成和腸道微生物組的多樣性沒有顯著差異。
然而,與正常飲食的雌性小鼠相比,懷孕前和懷孕期間喂養(yǎng)高脂肪飲食的雌性老鼠在懷孕后期腸道微生物群發(fā)生了變化。
營養(yǎng)與嬰兒的生長結果相關
檢查了營養(yǎng)不良嬰兒的母乳,發(fā)現與健康嬰兒母親的母乳相比,唾液酸化的母乳低聚糖(HMO)的含量顯著降低。
在小鼠和小豬后代的飲食中添加唾液酸化的母乳低聚糖可以改善嬰兒的生長結果。不過目前只有少數研究關注了孕期母體營養(yǎng)在人類中的作用。
素食導致羅氏菌和毛螺菌豐度增加
另一項研究指出,素食導致微生物中羅氏菌屬(Roseburia)和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的豐度增加,而與雜食性飲食相比,未檢測到a多樣性的差異。高脂肪、低纖維攝入孕婦的細菌密度較低。
此外,在懷孕早期,不飽和脂肪酸的高攝入量也與微生物密度降低相關。一項隊列研究表明,早產母親在懷孕期間維生素D和視黃醇攝入量較高,與微生物a多樣性降低和促炎性及變形桿菌豐度增加相關。
視黃醇又稱為維生素A,對于人體的多項生命活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反過來,維生素E的攝入與促炎性的減少相關。在超重孕婦中,膳食纖維和多不飽和脂肪酸導致微生物群豐富度更高,血清中zonulin蛋白水平降低。
zonulin是一種不利調節(jié)腸道緊密連接通透性的蛋白質。
?營養(yǎng)不良導致微生物缺乏
一項縱向比較研究報告稱,與健康對照組相比,嚴重急性營養(yǎng)不良兒童(由食物和水不安全以及母乳喂養(yǎng)不足引起)存在腸道微生物組缺乏和發(fā)育不成熟。
含有嚴重急性營養(yǎng)不良微生物群的小鼠也被發(fā)現具有較高水平的無害梭狀芽孢桿菌(Clostridium)和沃氏嗜膽菌屬(Bilophila wadsworthia),這兩種細菌分別與免疫受損患者和炎癥性腸綜合征有關。
產婦產后時期微生物群的變化顯著。母親的微生物群在出生一個月后仍未恢復到基線水平。產后的特點是激素發(fā)生劇烈變化,包括孕酮和雌激素水平大幅下降。孕期不飽和脂肪酸消耗量的增加與分娩后變形桿菌(Proteobacteria)和厚壁菌(Firmicutes)的豐度相對于其他門的減少有關。
注:由于只有少量關于產后期的研究,因此需要進一步調查,以更好地了解這一階段的微生物群。
?母體營養(yǎng)不良會影響營養(yǎng)輸送
?營養(yǎng)不良易導致宮內生長受限
母親營養(yǎng)不良也會影響胎盤的營養(yǎng)輸送和大小,并與炎癥途徑增加導致的宮內生長受限(IUGR)相關。
低出生體重與宮內生長受限相關,這涉及胎盤結構、形態(tài)受損和胎盤血管系統(tǒng)異常發(fā)育,從而損害胎盤營養(yǎng)物質的運輸。在這些條件下,發(fā)育中的胎兒表現出較低的代謝率和較慢的生長率,以彌補營養(yǎng)不足。因此,胎兒的生長潛力低于其胎齡的正常水平。
?非傳染性疾病風險增加
妊娠期間的母體營養(yǎng)限制也可能以男性特有的方式影響妊娠后半期胎兒腦內大麻素系統(tǒng)的發(fā)育,這在母體營養(yǎng)限制的狒狒模型中提供了證據。宮內生長受限可能導致非傳染性疾病的風險增加,如代謝綜合征、胰島素抵抗易感性、2型糖尿病和成年期心血管疾病。
注意:除了營養(yǎng)不足,胎盤功能不全還可能由母親年齡、吸煙和吸毒、高海拔妊娠、胎盤血流異常(子癇前期)、感染、炎癥和胎兒先天性疾病引起。
// 建議
為了使母親和嬰兒擁有更好的健康,需要關注孕期和產后的營養(yǎng)攝入,盡量保證飲食均衡且有營養(yǎng),不缺乏也不過量。
▌分娩類型
?分娩類型對嬰兒早期微生物群有影響
分娩類型對嬰兒早期微生物群的定植有影響。由于暴露于陰道、糞便和皮膚微生物群,大多數早期微生物定植發(fā)生在自然分娩期間。
?陰道分娩
陰道分娩期間,兼性厭氧菌(如大腸桿菌、葡萄球菌和鏈球菌)定植于新生兒腸道,并允許嚴格的厭氧菌(例如擬桿菌和雙歧桿菌)增殖。
?剖腹產分娩
相比之下,剖腹產出生的嬰兒改變了微生物組,這可能會影響以后的健康。剖腹產嬰兒的雙歧桿菌和擬桿菌定植延遲,艱難梭菌水平較高。
基于丙酸桿菌、棒狀桿菌和鏈球菌(Streptococcus)在剖腹產嬰兒中增加,新生兒腸道微生物組存在顯著差異,這與皮膚微生物組相似,而在陰道產嬰兒中觀察到乳酸桿菌和普雷沃氏菌(Prevotella)水平增加,這與母體陰道微生物組相似。
?出生地也會影響嬰兒早期微生物
有趣的是,嬰兒出生的地點也會影響嬰兒早期微生物群的定植。發(fā)現,與家庭分娩相比,在醫(yī)院陰道分娩的嬰兒中梭狀芽孢桿菌(Clostridium)和腸桿菌(Enterobacteriaceae)的水平更高。
通過對771名足月醫(yī)院出生的嬰兒和母親進行縱向抽樣和宏基因組分析,在剖腹產嬰兒和陰道分娩時使用母體抗生素預防或未在新生兒期母乳喂養(yǎng)的嬰兒中,擬桿菌的母體傳播受到干擾,以及腸球菌、腸桿菌和克雷伯氏菌等機會性病原體的高度定植,觀察到的影響持續(xù)到出生后一年。
// 建議
陰道分娩相較于剖腹產分娩微生物群更健康。作為一種在新生兒中引入陰道微生物群的方法,陰道接種是一種很有前途的方法,可以恢復剖腹產嬰兒的微生物組成。
該方法需要對新生兒進行擦拭,新生兒通常缺乏雙歧桿菌和擬桿菌,這些細菌在出生時存在于母親的陰道微生物組中。使用這種方法,已經被證明剖腹產嬰兒的微生物組組成部分得到恢復。
▌ 抗生素暴露
改變早期微生物組的另一個主要因素是妊娠期和圍產期使用抗生素。懷孕期間的抗生素治療與新生兒第一次糞便中細菌多樣性的減少以及腸道中乳酸桿菌和雙歧桿菌的豐度降低有關。
?使用抗生素導致多樣性降低
在生命早期使用抗生素也會導致物種和菌株水平上的微生物多樣性降低,某些有益物種如梭狀芽孢桿菌減少,抗生素抗性細菌如腸球菌的數量增加??股乇┞秾蟠⑸锝M更深遠的影響將在后面繼續(xù)講述。
// 建議
由于抗生素的使用,嬰兒的微生物多樣性會降低,還會對健康造成一定影響。因此建議不是必要情況,盡量減少抗生素的使用。
▌ 喂養(yǎng)類型
?母乳促進免疫發(fā)育
出生后,兒童微生物群發(fā)育的最重要因素是母乳喂養(yǎng)。母親母乳是細菌、抗原、營養(yǎng)素和生物活性物質的唯一來源,所有這些都能促進嬰兒免疫系統(tǒng)發(fā)育、新陳代謝和腸粘膜屏障功能。
?母親的飲食影響母乳組成
母親的飲食是母乳組成的重要因素。最近證明,母親的飲食顯著改變了母乳低聚糖的組成,地理位置和體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母乳的組成。
一項全面系統(tǒng)綜述得出結論,母親飲食中脂肪酸、脂溶性維生素、維生素B1和維生素C都與母乳成分有關。
注:雖然強烈建議母乳喂養(yǎng),但有時這是不可能的或不充分的,只能用配方奶粉代替。嬰兒配方奶粉試圖模仿母乳,通常以補充維生素、鐵、脂肪酸和益生菌的大豆或牛奶等替代品為基礎。
?母乳喂養(yǎng)下的主要菌群
盡管母乳成分因母親健康狀況、飲食、分娩方式和哺乳時間而異,但母乳主要由幾個微生物屬(葡萄球菌、鏈球菌、丙酸桿菌、鞘氨醇桿菌、雙歧桿菌和乳酸桿菌)構成,并導致雙歧桿菌、擬桿菌的早期定植,以及大腸桿菌和艱難梭菌的水平較低。
?配方奶喂養(yǎng)下的主要菌群
相比之下,配方奶喂養(yǎng)與母乳喂養(yǎng)嬰兒相比,艱難梭菌(C. difficile)、脆弱擬桿菌(Bacteroides fragilis)和大腸桿菌(E. coli)的定植率更高,其腸道微生物組與更典型的成人模式相似。
?母乳對于嬰兒十分重要
母乳不僅作為細菌來源,還含有細菌抗原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質,可刺激免疫系統(tǒng)的發(fā)育和成熟。最近,使用宏基因組方法發(fā)現,母乳喂養(yǎng)的樣本中與免疫、代謝和生物合成活動相關的基因的共表達相比配方奶粉喂養(yǎng)的樣本增加。
?促進免疫系統(tǒng)發(fā)育和調整
母乳中含有益生母乳低聚糖,可促進雙歧桿菌生長,進而在免疫系統(tǒng)的發(fā)育和微調以及抑制致病物種生長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這些研究證明了母乳喂養(yǎng)在早期嬰兒微生物群發(fā)育和成熟中的重要性。
// 建議
條件允許的話,最好還是用母乳喂養(yǎng)嬰兒(不過母乳喂養(yǎng)的前提需要保證母親是健康的)。如果不行的話也應選用成分相似的配方奶進行喂養(yǎng)。
03母體微生物對后代免疫的影響
在嬰兒期建立健康的腸道微生物群對于兒童日后免疫力的發(fā)育和成熟至關重要。孕期母體腸道微生物組可能通過細菌代謝物或免疫球蛋白直接或間接影響胎兒免疫發(fā)育。
腸-乳腺通路是腸道細菌在懷孕期間通過腸系膜淋巴網絡從母體胃腸道向乳腺的生理易位機制,可能有助于后代的免疫發(fā)展。
盡管確切的機制尚待確定,但研究表明母體微生物組與胎兒免疫之間存在聯系。
產前母子之間的微生物聯系
Mua B,et al.Comprehensive Gut Microbiota.2022
懷孕期間,母嬰界面存在定向微生物群影響。所謂的腸乳途徑是懷孕期間腸道細菌通過腸系膜淋巴網絡易位的潛在機制,被認為通過表觀遺傳變化誘導后代的免疫發(fā)育。
母體腸道細菌和代謝產物從母體胃腸道輸送到乳腺,通過腸道-母乳軸影響產后腸道定植和免疫。母體的口腔和胎兒胎盤串擾會導致子宮內共生腸道細菌的早期定植,從而獲得終身免疫。
▌ 細菌代謝物
懷孕期間,母體腸道中產生的代謝物(如短鏈脂肪酸)會轉移到乳腺,在乳腺中通過母乳喂養(yǎng)傳遞給嬰兒。
對微生物和代謝物的動物和人類研究為孕期微生物易位及其對胎兒免疫的影響提供了證據。例如,懷孕小鼠在妊娠晚期口服乳酸菌菌株乳酸乳球菌和唾液乳球菌,然后在小鼠的母乳和組織中檢測到。
腸道微生物組產生代謝產物,在調節(jié)宿主免疫、生理和能量產生中發(fā)揮關鍵作用。
?有助于嬰兒生理發(fā)育
由于短鏈脂肪酸與人類微生物群、免疫和神經內分泌系統(tǒng)的相互作用,短鏈脂肪酸在人體穩(wěn)態(tài)中發(fā)揮著關鍵作用,并可能有助于嬰兒的神經、代謝和免疫發(fā)育。
母乳中由細菌或腸道人類細胞產生的代謝物,通過促進或抑制細菌生長的機制,幫助調節(jié)乳汁和嬰兒微生物組組成。
將具有特應性表型的母親與非特應性母親的乳汁成分進行了比較,發(fā)現特應性媽媽的乙酸和丁酸水平明顯較低,與嬰兒體重指數呈負相關。
母親特應性狀態(tài)定義為有過敏癥狀,如特應性皮炎、哮喘和食物過敏等。同樣,母乳激素瘦素和胰島素水平的變化與嬰兒腸道微生物多樣性和通透性的差異有關。
?調節(jié)宿主免疫
?母體視黃酸提高后代免疫力
母體視黃酸作為胎兒3型先天性淋巴細胞的調節(jié)因子,并通過誘導小鼠胎兒發(fā)育過程中的次級淋巴器官來提高后代的免疫力。
視黃酸——又稱維A酸,是體內維生素A的代謝中間產物,主要影響骨的生長和促進上皮細胞增生、分化、角質溶解等代謝作用。
3型先天淋巴細胞(ILC3)具有抗原呈遞作用,可以激活T細胞反應。
?短鏈脂肪酸調節(jié)腸道免疫,防止致病性感染
微生物短鏈脂肪酸(包括丁酸、乙酸鹽和丙酸鹽)影響腸道免疫,調節(jié)結腸調節(jié)性T細胞(一種免疫T細胞的特殊亞群),增強口腔對食物的耐受性,并防止腸道致病性感染。
?對哮喘有積極影響
同樣,妊娠期間的細菌代謝產物和母體飲食通過補充纖維和乙酸鹽增強調節(jié)性T細胞的豐度和功能,對哮喘的發(fā)展產生積極影響,這在人類哮喘小鼠模型研究中得到了證明。
細菌代謝產物在母體-胎兒之間的聯系是母親和社會普遍關注的一個話題,因此,應在進一步的實驗和綜合研究中加以解決。
▌ 母體免疫球蛋白
在妊娠期間,母體免疫球蛋白(IgG)通過胎盤轉移至胎兒,誘導出生前的被動體液免疫和出生后的先天免疫,以防止感染。
免疫球蛋白G(IgG)是血清中免疫球蛋白的主成分,約占血清中免疫球蛋白總含量的75%。
?母體免疫球蛋白影響胎兒免疫力
母乳中的IgG抗體會影響產后微生物群和哺乳期的免疫力。母親的母乳抗體也可以通過與細菌結合的胎盤運輸,從而影響胎兒在子宮內的免疫規(guī)劃。
母體IgG抗體在胎盤的合胞體滋養(yǎng)層細胞內主動運輸并與新生兒Fc受體(FcRn)結合。一旦結合,IgG被包裝到內體中,并保護其不被降解,直到其達到胎兒循環(huán)。
?母體健康會影響免疫球蛋白
孕期母體健康狀況也是免疫球蛋白轉移至胎兒的關鍵因素。妊娠期高血糖降低了母親母乳和血液中的免疫球蛋白豐度,并降低了IgG通過胎盤向胎兒的轉移。
注:跨胎盤免疫調節(jié)也可能由其他細菌成分介導,如脂多糖、細胞因子和激素。
04微生物對兒童疾病風險的影響
微生物的組成因身體部位而異,并在不同個體內部和個體之間形成了不同微生物群落的獨特環(huán)境。
?腸道是微生物最豐富的區(qū)域
胃腸道內發(fā)現了最豐富的微生物多樣性和豐度,主要以厚壁菌門(Firmicutes)、擬桿菌門(Bacteroidetes)、放線菌門(Actinobacteria)和變形菌門(Proteobacteria)的兼性厭氧菌為特征。
?微生物變化時會產生一系列影響
宿主-微生物關系復雜,當發(fā)生變化時,會對免疫、代謝和神經系統(tǒng)的穩(wěn)態(tài)產生負面影響,導致對環(huán)境過敏原和營養(yǎng)刺激過敏。
這些影響主要通過免疫、神經、胃腸和內分泌調節(jié)腸-腦軸(一種調節(jié)體內穩(wěn)態(tài)的雙向神經體液系統(tǒng))的組成部分對子宮中的后代進行表觀遺傳編程。
▌ 妊娠期的表觀遺傳調節(jié)
表觀遺傳機制是細胞分化的關鍵調節(jié)因子,通過在生物和病理條件下將環(huán)境線索印記到細胞和組織的生理學中來發(fā)揮作用。
注:與健康變化相關的所有暴露量的測量被稱為暴露量,從懷孕開始就涉及環(huán)境和職業(yè)暴露。
在妊娠期間,DNA甲基化和組蛋白修飾打開和關閉基因,允許不同的細胞類型分化并獲得胎兒暴露體的表觀遺傳記憶,這將在個體的整個生命周期中保存。
?環(huán)境因素影響表觀遺傳
孕期母親的生活方式、飲食、年齡、壓力、感染和其他環(huán)境因素會影響母親和胎兒的表觀遺傳途徑,導致后代的遺傳、代謝和神經發(fā)育改變。
在生命的前1000天,表觀遺傳調節(jié)和可塑性、胎兒器官發(fā)育和成熟與疾病易感性的印記一起被編程。如果外部因素不健康,可能會發(fā)生表觀遺傳變化,從而改變基因表達,增加成年后患病的風險。
▌ 微生物組與代謝發(fā)育
后代的表觀遺傳調控是通過母親在腸-腦軸中的飲食成分進行的。這些成分包括葉酸和營養(yǎng)素,它們在母體腸道中代謝和吸收,從而幫助維持健康的腸道微生物群落。
?肥胖和正常體重的母親微生物組成不同
懷孕肥胖母親的微生物群組成與正常體重母親的明顯不同,其特征是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和腸桿菌(Enterobacteria)水平升高,擬桿菌和雙歧桿菌水平降低。
?影響后代的健康
胃腸道改變擾亂了母體微生物群,影響了后代對代謝紊亂的敏感性,并產生長期影響。
例如,高脂飲食的母親因脂多糖增加而導致的葉酸水平變化會影響腸道通透性和微生物組,進而影響嬰兒的微生物定植,從而增加成年后的疾病風險。
動物模型為這一假設提供了進一步的支持
在妊娠期高脂飲食的狒狒模型中發(fā)現,高脂飲食會影響妊娠前和妊娠期間后代肝臟內源性大麻素成分的發(fā)育調節(jié)。胎兒大麻素系統(tǒng)的改變會增加成年后肝臟損傷和肥胖的風險。
綜上所述,母體微生物組間接影響后代的代謝發(fā)育,因此可能是預防成年期胃腸道疾病的有效靶點。
?母體代謝成分對后代的影響
?增加后代心血管病風險
很少有研究探討孕期母體代謝成分通過表觀遺傳機制在后代免疫中發(fā)揮的調節(jié)作用。母親飲食中長鏈多不飽和脂肪酸攝入量低會誘導血管生成因子基因的DNA甲基化,導致胎盤排列、血管調節(jié)發(fā)生改變,并增加后代晚年的心血管疾病風險。
通過胰島素生長因子(IGF-1)啟動子的組蛋白修飾,母體高血糖可能會增加成年后對胰島素抵抗的敏感性。
?調節(jié)炎癥反應
母親補充膳食DNA甲基化物,如葉酸、維生素B12、膽堿、蛋氨酸和鋅,可能有助于在胎兒細胞快速生長和增殖期間調節(jié)炎癥反應。
胎兒發(fā)育過程中的炎癥也可能誘導免疫系統(tǒng)過度激活并增加疾病風險。
?影響胎兒發(fā)育及免疫功能
母親補充膽堿會影響DNA和組蛋白甲基化,從而改善成年期胎兒大腦發(fā)育和功能。維生素D是另一種必需的微量營養(yǎng)素,當缺乏時,會改變表觀遺傳途徑,并通過胎盤中的DNA甲基化和組蛋白修飾導致炎癥、先兆子癇和不良妊娠結局。
細菌代謝物和其他環(huán)境分子也可能通過母胎界面驅動的表觀遺傳調節(jié)影響胎兒免疫發(fā)育。研究發(fā)現,懷孕期間接觸醋酸可以增強調節(jié)性T細胞的數量和功能,抑制后代的過敏性呼吸疾病,最有可能是因為FoxP3啟動子乙?;潭仍黾印?/p>
妊娠期間胃腸道成分的調節(jié)已被證明對兒童的免疫和代謝發(fā)育有強烈的影響,因此應在該領域的未來研究中加以解決。
?母乳喂養(yǎng)對兒童健康有積極影響
?不易發(fā)生腸道感染
母乳喂養(yǎng)對兒童的健康結果有積極影響。頭兩年的亞最佳母乳喂養(yǎng)與死亡率增加相關。母乳喂養(yǎng)的嬰兒較不容易發(fā)生腸道感染,從而導致慢性炎癥和腹瀉概率降低。
?母乳喂養(yǎng)降低兒童肥胖和2型糖尿病風險
然而,如果過早暫停母乳喂養(yǎng),以引入配方食品或固體食品,則會使嬰兒的腸道微生物組向成人樣成分轉變,并與兒童肥胖風險增加相關。
有證據表明,母乳喂養(yǎng)的嬰兒青春期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風險降低。剖腹產也會破壞母親和孩子之間的正常微生物群交換,這與兒童期和成年期乳糜瀉、1型糖尿病和肥胖的風險增加有關。
其他研究人員報告稱,孕前和孕期母親超重、剖腹產和嬰兒微生物群豐富的厚壁菌增加了兒童肥胖的風險。反過來,兒童肥胖可能會導致其他負面的短期和長期健康后果,包括低自尊、心血管問題以及成人肥胖和糖尿病。
?孕期使用抗生素與兒童感染有關
孕期母親使用抗生素是影響母親腸道和母乳微生物群的另一個因素,并與兒童肥胖風險增加相關。最近,研究了孕期母親抗生素治療與生命后期感染風險之間的關系。他們發(fā)現,妊娠期抗生素治療會增加四歲以下兒童患扁桃體炎的風險。
此外發(fā)現,孕期抗生素治療與兒童因感染而住院的風險增加有關,并且在臨近分娩時服用抗生素的風險更高。
小結
這些研究強調了一個事實,即母親的微生物多樣性在新生兒微生物組組成和健康的發(fā)展中至關重要。
早產兒長期接受抗生素治療會增加其敗血癥、壞死性小腸結腸炎和死亡的風險。此外,生命早期的抗生素治療會增加生命后期超重和肥胖的風險。
孕期和生命早期的抗生素治療可還能會改變嬰兒微生物組組成的發(fā)育,導致生命后期的負面健康結果。
▌ 微生物組和炎癥免疫相關疾病
在嬰兒和兒童中,包括皮膚、呼吸道和食物過敏在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全球關注的問題。研究發(fā)現,新生兒和嬰兒微生物組參與腸道耐受性的調節(jié)和免疫系統(tǒng)的調節(jié)。
最近的研究集中于腸道微生物組在先天性和適應性免疫發(fā)展以及過敏性疾病發(fā)病中的作用。晚年過敏癥的發(fā)展與新生兒和嬰兒期微生物組發(fā)育和成熟的變化有關。這些情況也可能源于導致不同表型和癥狀的遺傳和環(huán)境因素。
?皮膚過敏
健康的人類皮膚微生物組主要由丙酸桿菌屬(主要在皮脂部位豐富)、棒狀桿菌屬和葡萄球菌屬(主要存在于潮濕的微環(huán)境中)以及馬拉色菌屬組成。
皮膚微生物組的組成受性別、年齡、種族、環(huán)境暴露和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響。嬰兒最典型的過敏表現之一是濕疹或特應性皮炎,這是新生兒對過敏原的先天反應改變和皮膚微生物多樣性受損的結果。
?患有特應性皮炎嬰兒的菌群變化
患有急性和慢性特應性皮炎的嬰兒的特征是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的數量減少,多于金黃色葡萄球菌,這可能通過下調表皮蛋白和促進皮膚蛋白酶而增加過敏原致敏的風險,從而導致皮膚屏障損傷。
?特應性皮炎受到微生物的影響與調節(jié)
新生兒表皮葡萄球菌的皮膚定植與toll樣受體2誘導的抗菌信號和調節(jié)性T細胞介導的宿主免疫應答的調節(jié)和激活有關。
特應性皮炎的發(fā)展也受到腸道微生物群的影響。特應性皮炎患者的腸道微生物組中雙歧桿菌(Bifidobacterium)的濃度較低,普拉梭菌(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的豐度較高,這與克羅恩病患者中這些細菌的比例較低以及抗炎糞便細菌代謝物有關。
然而,一項大型前瞻性研究表明,在兒童期患上特應性皮炎的嬰兒中,普拉梭菌(Faecalibacterium)和毛螺菌屬(Lachnobacterium)的比例明顯較低。
盡管有些矛盾,但這些結果表明,微生物類群豐度的改變可能對特應性皮炎的發(fā)病起到保護作用。產前和產后補充口服雙歧桿菌和乳酸桿菌可以誘導T細胞介導的反應改變,降低嬰兒特應性皮炎的風險。
?食物過敏
動物和人類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組可能與生活早期對飲食抗原的口服耐受、食物致敏和過敏結果密切相關。
?飲食過敏影響微生物多樣性
與健康嬰兒相比,對食物敏感的嬰兒的α多樣性微生物群和擬桿菌(Bacteroidetes)數量減少,厚壁菌(Firmicutes)豐度增加。人類這些特定結果的可能原因包括抗生素的直接和間接使用以及膳食纖維的消耗減少。
早期喂養(yǎng)的類型也可能導致不同的健康結果。食用牛奶配方的奶粉會增加總厭氧菌的數量,并增加患牛奶過敏的風險。與腸桿菌和雙歧桿菌相比,患有牛奶過敏的嬰兒的乳酸桿菌感染率更高。
此外,從嬰兒期到兒童期,牛奶過敏兒童中厚壁菌(Firmicutes)和梭狀芽孢桿菌(Clostridia)的豐度均升高。有趣的是,與對照組相比,堅果過敏兒童的腸道微生物組顯示擬桿菌(Bacteroidetes)種類比例增加,微生物多樣性降低。
同樣,與健康對照組相比,雞蛋過敏兒童的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和瘤胃球菌科(Ruminococcaceae)濃度增加。
?細菌可能有助于解決食物過敏
添加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的牛奶配方有助于解決嬰兒早期的牛奶過敏,最有可能是通過腸道微生物組中丁酸鹽產量的增加。
L. rhamnosus GG還可能誘導花生過敏兒童的免疫變化和口服耐受性。口服微生物補充劑可能是食物過敏的一種潛在治療策略,但需要進一步研究以闡明微生物菌株對飲食中過敏原的持續(xù)敏感性的影響。
?呼吸道過敏
?腸道微生物影響哮喘
與其他過敏表現相比,出生第一個月的腸道微生物組成是與學齡期哮喘發(fā)作相關的最相關因素之一。
在嬰兒早期和整個兒童期進行的觀察和縱向研究表明,毛螺菌屬(Lachnospira)、普拉梭菌(Faecalibacterium)和小桿菌屬(Dialister)細菌類群的減少,與兒童期哮喘風險增加有關。
?其他影響哮喘的因素
然而,與嬰兒微生物組相關的其他因素也可能在哮喘風險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包括接觸抗生素、動物皮毛、陰道分娩與剖腹產以及母體孕齡。
抗生素增加了哮喘風險
抗生素的使用和出生前后的暴露與小鼠的氣道超敏反應和反應性有關,并增加了人類患哮喘的風險。
母乳喂養(yǎng)可降低哮喘風險
嬰兒期的喂養(yǎng)類型也是嬰兒早期形成腸道微生物群的一個重要因素,當嬰兒長時間母乳喂養(yǎng)時,在生命的頭兩年內發(fā)生哮喘的風險可以降低。
?微生物多樣性紊亂易導致兒童后期哮喘
嬰兒微生物組多樣性的紊亂也是兒童后期哮喘發(fā)病的關鍵因素。糞便桿菌和雙歧桿菌的多樣性降低是有哮喘風險的嬰兒腸道微生物組的特征。
這些嬰兒的無菌糞水用于刺激成人外周血單核細胞(PBMC),這導致調節(jié)性Foxp3細胞減少,CD4+IL-4產生細胞增加。
新生兒腸道微生物組環(huán)境的改變通過調節(jié)CD4+T細胞功能和增殖影響兒童過敏性哮喘的易感性。
?肺部微生物影響呼吸健康
生命早期的肺部微生物多樣性影響呼吸健康。嬰兒出生頭兩周內的肺部微生物組促進樹突狀細胞中程序性死亡配體1(PDL1)的表達,這是調節(jié)性T細胞抑制過敏性呼吸道免疫反應所必需的。
在出生的頭兩個月,嬰兒的氣道被鏈球菌、莫拉克氏菌或嗜血桿菌定植,這與嬰兒和兒童的嚴重下呼吸道感染和哮喘有關。變形桿菌和擬桿菌也與哮喘和其他免疫相關的加重有關。
如前所述,這些細菌類群的副產物和代謝物可能介導其保護作用。丁酸鹽和其他短鏈脂肪酸作為膳食纖維的發(fā)酵產物,如普拉梭菌(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它們通過誘導Tregs促進上皮屏障通透性和抗炎作用,和粘膜B細胞產生IgA。
實驗研究和人體臨床試驗還表明,通過補充腸道微生物組衍生的丁酸,可以降低變應原敏感性和哮喘的發(fā)病率。
不足之處
過敏性疾病發(fā)病和嚴重程度的生理機制仍在研究中,一些介入性研究表明,補充益生菌和益生元可以預防和下調此類綜合征,然而,與哮喘相關的研究報告,補充和不補充益生藥的嬰兒之間沒有顯著差異,因此需要更多的研究來進一步檢驗這些影響。
▌ 微生物組和神經發(fā)育障礙
生命的前1000天除了腸道微生物組的建立,還是神經健康規(guī)劃和中樞神經系統(tǒng)后期正常運作的關鍵時期。
腸-腦軸由腸道和中樞神經系統(tǒng)以及神經和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HPA軸)調節(jié)。因此,該軸的任何損傷,包括神經元損傷或死亡,都會導致神經變性,并可能導致神經變性疾病的發(fā)生和發(fā)展。
?營養(yǎng)不良對認知障礙有影響
母嬰營養(yǎng)不良通常與認知技能、入學準備和表現、不良生長結果、感染和死亡等方面的損害有關。由于母親健康和營養(yǎng)不良以及嬰兒護理和喂養(yǎng)不當而發(fā)育不良的兒童會出現身體和認知延遲。孕期母親炎癥和高脂飲食影響微生物群定植,增加成年期神經退行性疾病的風險。妊娠期以性別特異性的方式影響發(fā)育中胎兒大腦中的內源性大麻素途徑。
?孕期母親的生活方式會導致神經發(fā)育障礙
因此,孕期母親的生活方式和環(huán)境暴露可能導致神經發(fā)育障礙的發(fā)作,包括胚胎神經管缺陷、唐氏綜合征、自閉癥、雷特綜合征和其他神經心理缺陷。
?腸道微生物調節(jié)認知與行為
微生物群組成與認知和行為發(fā)育改變之間的雙向相互作用已在腸-腦軸中得到確認,有證據支持這種相關性。
缺乏腸道微生物群的無菌小鼠表現出與焦慮相關的表型增加,神經遞質水平和與神經可塑性有關的代謝物發(fā)生變化,從而表明腸道定植對大腦發(fā)育和功能有積極影響。包括雙歧桿菌和乳酸桿菌在內的一些細菌菌株以及攝入的益生菌與調節(jié)行為變化有關。
注意
需要注意的是,當無菌小鼠在早期生活中重建了正常的微生物群,但在成年后沒有重建時,行為模式和神經遞質濃度正?;?/strong>。
母乳喂養(yǎng)被發(fā)現可以促進大腦發(fā)育,并對嬰兒的認知能力產生積極影響。一些因素,包括文化和社會信仰以及對母乳喂養(yǎng)的污名化、缺乏營養(yǎng)和教育、母親壓力和抑郁,都可能導致過早停止母乳喂養(yǎng);所有這些都會對嬰兒的腸道微生物群和早期和后期的認知發(fā)育產生負面影響。
結語
生命早期營養(yǎng)、腸道微生物組和健康之間的相互關聯在個體一生的穩(wěn)態(tài)中起著關鍵作用。
生命最初營養(yǎng)、腸道微生物組和健康之間的關系
Mua B,et al.Comprehensive Gut Microbiota.2022
母親和新生兒營養(yǎng)不良、喂養(yǎng)習慣和營養(yǎng)/益生菌補充對子宮、嬰兒和兒童期微生物組的建立有很大影響。母體微生物組變化和過敏原/抗生素暴露也會影響兒童早期的微生物組組成。
微生物組組成和豐富性的變化會影響妊娠結局和產婦健康,并通過表觀遺傳編程使發(fā)育中的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易患自身免疫、認知和代謝障礙。
生命的前1000天是一個“可塑性窗口”,在這個窗口中,后代的健康會根據母體和環(huán)境的影響進行變化。
由于飲食生活方式以及暴露于外來生物和其他環(huán)境壓力源,代謝、免疫學和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患病率在全球范圍內不斷增加。
在微生物組水平上理解母親和孩子之間的獨特聯系,有助于研究對孕期和嬰兒期腸道微生物組的變化及其對母嬰健康的直接和間接影響,使母親和孩子在未來都擁有更健康的生活。
主要參考文獻
Mua B , Nga B , Fjaa B , et al. The Gut Microbiota, Nutrition, and Long-Term Disease Risk: A Mother and Child Perspective[J]. Comprehensive Gut Microbiota, 2022:289-307.
Apostol, A.C., Jensen, K.D.C., Beaudin, A.E., 2020. Training the fetal immune system through maternal inflammationda layered hygiene hypothesis. Front. Immunol. 11, 1–14.
Cortes-Macías, E., Selma-Royo, M., García-Mantrana, I., et al., 2021. Maternal diet shapes the breast milk microbiota composition and diversity: impact of mode of delivery and antibiotic exposure. J. Nutr. 151 (2), 330–340.
Cunha, A.J.L.A., Santos, A.C., Medronho, R.A., Barros, H., 2020. Use of antibiotics during pregnancy is associated with infection in children at four years of age in Portugal. Acta Paediatr. 110 (6), 1911–1915.
Forgie, A.J., Drall, K.M., Bourque, S.L., et al., 2020. The impact of maternal and early life malnutrition on health: a diet-microbe perspective. BMC Med. 18 (1), 1–15.
Mesa, M.D., Loureiro, B., Iglesia, I., et al., 2020. The evolving microbiome from pregnancy to early infancy: a comprehensive review. Nutrients 12 (1), 1–21.
本文由“健康號”用戶上傳、授權發(fā)布,以上內容(含文字、圖片、視頻)不代表健康界立場。“健康號”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如有轉載、侵權等任何問題,請聯系健康界(jkh@hmkx.cn)處理。
相關知識
Cell Research:防御與營養(yǎng)并重:揭示母乳如何塑造嬰兒的微生物群和免疫力
Cell Research:防御與營養(yǎng)并重:揭示母乳如何塑造嬰兒的微生物群和免疫力@MedSci
健全全周期母嬰健康管理服務,知幾未來攜手北京協和醫(yī)院推進孕期體重與腸道微生物分布研究
愛幼媽媽:腸道微生物與嬰幼兒健康研究進展
腸道菌群與嬰幼兒免疫發(fā)育之間的關系
揭秘腸道微生物群與微量營養(yǎng)素的密切關系:拯救“隱形饑餓”
母親腸道菌群和飲食習慣對新生兒生長發(fā)育的影響
生命早期微生物接觸和過敏風險:如何預防
俞惠民:母乳營養(yǎng)與嬰兒健康之腸道健康篇
寶寶過敏反復發(fā)作?不要忽視腸道菌群
網址: 腸道微生物群、營養(yǎng)與長期疾病風險:母嬰視角 http://m.u1s5d6.cn/newsview160386.html
推薦資訊
- 1發(fā)朋友圈對老公徹底失望的心情 12775
- 2BMI體重指數計算公式是什么 11235
- 3補腎吃什么 補腎最佳食物推薦 11199
- 4性生活姿勢有哪些 盤點夫妻性 10425
- 5BMI正常值范圍一般是多少? 10137
- 6在線基礎代謝率(BMR)計算 9652
- 7一邊做飯一邊躁狂怎么辦 9138
- 8從出汗看健康 出汗透露你的健 9063
- 9早上怎么喝水最健康? 8613
- 10五大原因危害女性健康 如何保 7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