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書的“入門指南”
《辭?!分校瑫慕忉尀椤靶误w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由于正和楷都有楷模、標準、榜樣之含義,楷書因此也被稱為“正楷”“正書”“真書”“今隸”等。
縱觀我國歷史,在楷書尚未形成之前,篆書和隸書也曾作為通行的規(guī)范字體,這就使得在某些年代久遠的古書記載中,楷書和隸書常常存在交疊使用之處。在楷、行、草、隸、篆這 5 種漢字書體中,按照定型年代的先后順序,最早是篆書,隨后為隸書、草書、楷書、行書。
楷書的特點
與其他幾種規(guī)范書體相比較,會發(fā)現(xiàn)楷書有著顯著不同。與篆書的長扁圓轉相比,楷書結構更緊密,運筆更細膩豐富。與蠶頭雁尾、古樸莊重的隸書相比,楷書更趨簡化,橫平豎直。常言道 :“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如果說行書類似行走,草書類似奔跑,那么楷書則更像站立,具有靜態(tài)、立勢、端正的特點。
在結構方面,楷書欹中求正,對稱均衡。舉例來說,隸書的平衡多數(shù)是靠右邊伸展出的橫、捺的雁尾波折,將整個字擺放平正。而楷書則不然,由于楷書筆畫較簡,追求速度與便捷,橫畫往往左低右高,既符合我們的書寫狀態(tài),又為書寫速度的提高創(chuàng)造了條件,正所謂“楷法欲如快馬入陣”。為求取字體整體的平衡對稱,有時楷書會采取加長或加重筆觸、提高或降低筆畫位置等手段,以使字體在整體上保持平衡。所以我們會看到,楷書長橫畫收筆處會自然向下頓筆,撇捺畫收筆會落在同一水平線上,等等。至于上緊下松、左緊右松、中間緊外圍松等原則,則是用以達成楷體對“黃金比例”的追求而派生出的不同手段。
在書寫要求方面,楷書橫平豎直,端莊典雅,平正而不呆,齊整而不拘,比起之前的篆書和隸書,多出了許多提按連貫動作??瑫怨P畫作為框架構建字體,形質(筆畫組成的空間結構)是靜態(tài)的,以筆法體現(xiàn)出楷書的個性與風神,使轉(用筆控制的時間順序)又是動態(tài)的??瑫挠霉P可以歸納為永字八法,分別為點、橫、豎、撇、捺、鉤、挑和折,十分強調用筆的筆力、筆勢和筆意,講究長短結合、曲直并舉、剛柔相濟。
在美學原則方面,楷書講求互動與呼應。古人曾用“大九宮”來說明楷書的這一要求,即上、下、左、右之字都要與中間一字呼應,以達成嚴整飄揚、犀利飛動的效果。
由此,楷書便形成了以靜制動、強調法度規(guī)矩的特征,雖易于表現(xiàn)功力,但難以抒發(fā)性情和建立個人風格。
楷書的由來
楷書的起源最早可以上溯到漢末。在楷書產生前,漢代通行的三大字體為大篆、小篆和隸書。由篆書到隸書的演變是漢字的一場革命,史稱“隸變”。正如蔣善國先生在《漢字學》中所述,隸變的特點有二 :一、變不規(guī)則的曲線和勻圓的線條為平直方正的筆畫 ;二、改變偏旁的形體。隸變的意義在于使?jié)h字逐漸脫離象形特點,趨于符號化。篆書圓轉的筆畫改為方折,絞轉筆法也逐漸發(fā)展。所以,隸書被看作古今漢字的分水嶺。
1973年于湖南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甲本、乙本,兩者的書體雖同為古隸,但許多字的筆畫已經有了楷書的意味。可見,東漢之際,文字形體中已出現(xiàn)了楷書元素。不過,僅從形體上來看,成熟的漢隸已與楷書十分相似。直到漢末、魏晉時期,楷書才在隸書的基礎上,又融合了草書、行書的特點,最終定型。
隸書向楷書的這一過渡,是我國書體歷史上的第二次大變遷,即“楷變”,可理解為在隸書字形基礎上所進行的平直化、方塊化和簡化。具體表現(xiàn)在于 :第一,楷書的筆畫形態(tài)增多,如出現(xiàn)了豎鉤、提畫等,方便了書寫過程中左右部件間的過渡,也在視覺上增加了點畫間的呼應關系;第二,筆程縮短,如楷書“人”字的捺畫明顯短于漢隸“人”字的捺畫,字形構造更加輕盈緊密 ;第三,筆形數(shù)量減少,字體部件形態(tài)稍變 ;第四,最明顯的變化則發(fā)生在字體的外部輪廓上,當初的“隸變”使字體從偏圓變?yōu)楸夥胶?,“楷變”則進一步使得扁方的字體更加正方。
總體來看,書體演變遵循了去繁從簡和提升書寫速度兩大基本規(guī)律。“楷變”的歷史意義重大,使得漢字字體的 8 個基本筆畫形成,方筆、圓筆的技法形成。書寫筆法也在隸書“平動”“絞轉”的基礎上,發(fā)展出了“提按”,而這 3 種筆法最終共同構成了一套完整的筆法概念。毛筆的使用也對楷書“提按”技法的形成起到了推動作用,并影響了楷書的形態(tài)構成。
楷書的發(fā)展過程
漢末雛形初具的楷體,在魏晉時期成熟,在唐代推陳出新,達到鼎盛,在宋、元、明又經歷了曲折與衰變,直到清代碑學興起,楷體才又煥發(fā)出新的生機。
魏晉南北朝時期,楷體逐漸走向成熟,到晉代完成了最終的定型。在這一時期,楷書處于隸楷錯變、無體不有的初創(chuàng)時期,故而面目混沌、多變、有趣。魏晉時代的楷書主要存在于刻石與墨跡這兩種載體上。就刻石來說,有碑刻、墓志、摩崖、造像等。就墨跡來說,則主要以寫經為主。
唐代是楷書最鼎盛的時期,唐代的作品基本代表了楷書發(fā)展史上的最高水平。清代錢泳在《書學》中寫道:“碑版之書必學唐人。”后人總結其原因,曰“唐人尚法”,即唐人重視法度、結構,崇尚規(guī)矩、工整的楷書自然備受重視,得以迅速發(fā)展。唐人楷書用筆或圓或方,或肥或瘦,但就結構而言,大致可分為斜畫緊結和平畫寬結兩種,風格端莊勻稱,協(xié)調多變。不僅如此,唐代還在前代成果的基礎上,總結出了楷書的筆法、章法、結字等規(guī)律,對書法藝術進行了全面的總結與深入的探討。另外,唐代科舉制確立后,“書”成為考核標準之一,進一步鞏固了書法在文人士子生活中的地位。
楷書在唐末時,風格已經發(fā)展得過于規(guī)整。于是,宋人一改唐風,從尚法轉變?yōu)樯幸?,從追求法度結構變?yōu)樽非笠馕渡耥?。然而,宋代的楷書并未有顯著的進展,元代也僅有少量書法家名世,而明代帖學逐漸發(fā)展為臺閣體,藝術上鮮有突破??梢哉f,宋、元、明時期的楷書發(fā)展滯緩,可歸為守成階段。
到了清代,楷書藝術突破前朝桎梏,形成了楷書發(fā)展史上的第二個高峰。明代的臺閣體至此發(fā)展成了館閣體,以“烏、方、光”為基本特征。館閣體主要指用楷書書寫的官方文案,反對變化,要求字體筆畫粗細均勻。同一文件中出現(xiàn)同一個字,要寫得一模一樣,因此它更像一種寫字規(guī)范,而非書法藝術。隨著清人復古、集大成的文化傾向,碑學應運而生,六朝碑版再度受到推崇。清代碑學不僅發(fā)展出完備的理論支撐,清代的書法家也為楷書藝術增添了遒勁雄健、高古疏朗的獨特風貌。
楷書的書法地位
楷書自誕生之日起,就在我國書法藝術中占據(jù)了顯著地位。
就審美性來講,楷書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向來被看作研習其他書體的基礎。許多名家都論述過楷書的法度在書法藝術中的重要性。宋代的蘇軾在《論書》中寫道 :“書法備于正書,溢而為行草。未能正書,而能行草,猶未嘗莊語,而輒放言,無是道也?!鼻宕麜伊簬t也在《學書論》中說:“學書宜少年時將楷書寫定,始是第一層手?!睂W習楷書,需要學習點畫及用墨的厚度、深度、形質,學習用筆的方圓、中側、節(jié)奏、筆勢,以及駕馭毛筆和運腕的方式,而這些是學習任何書體都必不可少的關鍵技能。
就實用性來講,楷書遠勝于其他書體。自從楷書取代篆書、隸書,成為通行的規(guī)范體之后,就始終享有高度的社會需求??v觀篆書、隸書等書體,只保留了審美用途,而草書則向來以美學目的為主,幾乎沒有承擔過諸如作為官方文書字體等的實用功能。因此,在各個時代,研習楷書的人數(shù)都遠遠超過研習其他書體的人數(shù)。學習草書、行書的人不到學習書法總體人數(shù)的十分之一二,與楷書的壓倒性優(yōu)勢形成鮮明對比。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印刷和電腦打字代替了手寫字體,草書、隸書等古老的文字書寫形式逐漸淡出日常生活,唯有楷書愈發(fā)繁榮。在雕版印刷術時期,用來刻制雕版的字體就是楷體。如今,電腦系統(tǒng)中的宋體字便是來源于宋朝官方印刷體的襯線楷書。仿宋體是介于楷體與宋體之間的字體,而黑體字則是從無襯線楷書演變而來的。毫無疑問,楷書已經成為當代生活中最重要、最常用的字體,兼顧實用性和審美性,可謂是“普天之下,莫非楷書”。
相關知識
楷書筆畫,楷書入門基本筆畫
楷書入門基本筆畫寫法是什么?
楷書與行書筆畫順序 楷書和行書筆畫順序
書法課《楷書入門》第2講筆順、偏旁、結構、黃金分割率.ppt
毛筆書法楷書的結構規(guī)則
田英章楷書筆畫.doc
贈喜慶年畫]套裝17冊過年寫春聯(lián)名家集字春聯(lián)毛筆書法字帖手寫對聯(lián)歐陽詢曹全碑王羲之毛筆楷書隸書草書行書篆書入門書籍河南美怎么樣
歐體楷書特征及寫法
毛筆字入門指南:從基礎開始,練就書法技藝
楷書字體轉換器在線轉換
網(wǎng)址: 楷書的“入門指南” http://m.u1s5d6.cn/newsview1297188.html
推薦資訊
- 1發(fā)朋友圈對老公徹底失望的心情 12775
- 2BMI體重指數(shù)計算公式是什么 11235
- 3補腎吃什么 補腎最佳食物推薦 11199
- 4性生活姿勢有哪些 盤點夫妻性 10425
- 5BMI正常值范圍一般是多少? 10137
- 6在線基礎代謝率(BMR)計算 9652
- 7一邊做飯一邊躁狂怎么辦 9138
- 8從出汗看健康 出汗透露你的健 9063
- 9早上怎么喝水最健康? 8613
- 10五大原因危害女性健康 如何保 7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