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癱瘓病人的康復計劃

癱瘓病人的康復計劃

來源:泰然健康網(wǎng) 時間:2025年05月20日 19:37

保持腦血栓偏癱病人的正確體位與體位變換,是急性期康復治療的第一步。

正確體位可以預防肌肉弛緩或痙攣帶來的異常病理模式,防止因臥床所引起的繼發(fā)性功能障礙,最大限度地保持各關節(jié)的活動度。

臥床腦血栓病人的正確體位是:1、仰臥位:患者仰臥,頭呈中立位或稍微偏向健側,枕頭不要太高。

雙上肢置于身體兩側,患側腕關節(jié)保持輕度的背屈位(約30度),各手指微屈,可讓患者手握圓柱形物,直徑約5厘米,如卷好的毛巾卷等。

雙下肢自然平伸,患側膝關節(jié)外下方墊一軟枕或毛巾卷,使之微屈約30度左右。

這種體位既可防止膝關節(jié)屈曲畸形,又可預防髖關節(jié)外旋。

對持續(xù)性弛緩性癱瘓或嚴重的痙攣性癱瘓都有重要意義。

患者足部應與小腿呈垂直位,謹防足尖下垂。

2、半仰臥位:患者半仰臥,患側在上。

患者臀或腰后部及肩部放1~2個大的枕頭或毛巾被卷,以支撐軀干及肩部。

患側上肢自然垂直,放于枕或毛巾被上,各手指關節(jié)微屈,健側自然放置,以舒適為度。

兩下肢自然伸直,其間放一棉墊或疊好的毛巾被,避免相互摩擦。

足部仍然與小腿保持垂直位。

3、側臥位:健側側臥,患側在上,胸前放置大枕頭,肘關節(jié)屈曲放于枕頭上,作抱物狀。

腕關節(jié)輕度背屈,手握毛巾卷。

小腿之間放一棉墊,以防相互摩擦。

患側髖關節(jié)輕度屈曲,足部與小腿保持垂直。

4、半俯臥位:半俯臥,患側在上。

胸前置一大枕。

患側身體俯臥于枕上,患側上肢呈上舉狀,肩關節(jié)呈90度屈曲位,肘關節(jié)屈曲,腕關節(jié)輕度背屈,各手指微屈。

患側髖、膝關節(jié)輕度屈曲,足與小腿垂直。

5、俯臥位:俯臥,頭側向患側,腹部下方置一輕薄的棉墊以避免影響腹式呼吸。

患側上肢呈上舉位,肘關節(jié)屈曲,腕關節(jié)輕度背曲。

雙下肢自然伸直。

髖關節(jié)呈輕度外展內(nèi)旋位,膝關節(jié)伸展,雙足伸出床墊之外,保持與小腿垂直。

180.臥床腦血栓病人體位變換時應注意什么?應當強調(diào)指出,腦血栓偏癱病人的任何一種體位若持續(xù)時間過長,都會發(fā)生關節(jié)僵直、褥瘡等繼發(fā)性損害。

因此,要進行適當?shù)捏w位變換。

體位變換的注意事項是:1、任何體位及體位變換都應以不影響臨床治療,不造成病情惡化為前提。

2、體位變換的間隔時間為2~3小時,如時間過長,易引起褥瘡。

3、意識不清者避免取俯臥位,病情穩(wěn)定者也需從短時間開始,逐漸延長。

4、如有血壓明顯下降,頭部輕度前屈時出現(xiàn)瞳孔散大、病灶側瞳孔散大和對光反應消失,呼吸不規(guī)則,頻繁嘔吐;雙側弛緩性癱瘓、頻發(fā)性全身痙攣和去腦強直狀態(tài)時,應暫時停止體位變換。

181.如何對腦血栓病人進行被動運動訓練?被動運動訓練是患者借助醫(yī)生或家屬的幫助進行的運動。

用于神志不清或不能進行自我被動運動的患者。

肢體的被動運動可預防關節(jié)攣縮引起的活動受限,并可使患者早期體會正確的運動感覺。

腦血栓病人多數(shù)神志清楚,生命體征穩(wěn)定,僅表現(xiàn)為半身不遂,發(fā)病當天即可開始進行患者上下肢各關節(jié)不同方向的被動運動。

先大關節(jié),后小關節(jié),對恢復較差和肌張力較高的病人,要著重進行與攣縮傾向相反方向的動作,以充分牽伸肌肉。

同時,要鼓勵病人盡量用健側給患側作被動運動。

進行肢體被動運動訓練時要注意以下幾點:1、被動運動要在關節(jié)正常活動范圍內(nèi)進行,患者出現(xiàn)疼痛時,不可勉強。

2、要充分固定被活動關節(jié)的近端關節(jié),以防止替代運動。

3、動作要輕柔、緩慢,有節(jié)律性。

使患者充分體會正確的運動方向,并記憶肌肉收縮的感覺。

4、對容易引起變形或已有變形的關節(jié)要重點運動。

5、每個動作每次要重復5~6遍,每日2次。

182.腦血栓病人應如何進行肢體主動運動?腦血栓病人肢體的主動運動,是依靠患側肢體自身力量進行的運動。

這種運動在最初階段的活動范圍可能較小,但效果很好。

因此,應盡量鼓勵病人進行主動運動。

實在不能完成的動作,可由醫(yī)生或家屬給以最低限度的協(xié)助。

主動運動的方法是:1、頸部運動:①前后屈曲:自然仰臥,反復緩慢地進行頸部的前后屈伸運動,即頭的上下運動。

②左右側屈:自然仰臥,進行頸部左右側屈伸運動,即頭的左右運動。

③旋轉:自然仰臥,進行頸部左右旋轉運動,即面部分別轉向左和右側的運動。

2、腰部運動:仰臥位,雙膝屈曲90度左右,雙足平踏床面,注意足跟不要離開床面。

臀、腰上抬離開床面呈拱橋狀,骨盆交替向左右兩側移動。

若病人患側髖關節(jié)外旋而不能支持時,醫(yī)生或家屬可協(xié)助穩(wěn)定患側髖關節(jié)。

3、上肢運動:①對側前方上舉:仰臥,兩上肢放在體側,掌心向下。

患側上肢從前上方上舉,至舉到垂直位,肘、腕關節(jié)均呈伸展位。

然后肩關節(jié)內(nèi)收,屈肘,手伸向對側的肩上部,作以患手觸摸對側耳朵狀。

②同側前方上舉:仰臥,兩上肢放在體側,掌心向下,患側上肢從前方上舉,至上舉到垂直位,肘、腕關節(jié)均呈伸展位。

患側上肢繼續(xù)上舉至頭上部,以手掌觸及褥墊為度。

③內(nèi)收、外展:仰臥,患手伸向對側的腰髖部,手掌向下,肘關節(jié)伸展,使肩關節(jié)充分內(nèi)收。

上肢向斜上方外展上舉,以手背觸及褥墊為度。

最初動作應緩慢進行,以后逐漸增加速度。

④前臂旋轉:仰臥,患側上肢前方上舉90度,呈垂直位,各手指盡量伸展,腕、肘關節(jié)呈伸展位,手掌向內(nèi)旋轉,繼而手掌轉向外側。

⑤肘關節(jié)屈伸:仰臥,兩上肢置于體側,患側肘關節(jié)屈曲,似以手掌觸摸同側肩部狀,然后肘關節(jié)伸直,以手掌觸及褥墊為度。

⑧腕關節(jié)屈伸:仰臥,兩上臂靠近體側,肘關節(jié)90度屈曲,腕關節(jié)做背屈運動,繼而做掌屈運動。

在腕關節(jié)運動過程中,要始終注意肘關節(jié)的穩(wěn)定,盡量不要隨腕關節(jié)的運動而屈伸。

4、下肢運動:①髖關節(jié)屈伸:仰臥,兩上肢靠近體側,下肢伸直。

患側下肢盡量抬高,此時膝關節(jié)應呈伸展位,足部保持與小腿垂直。

②膝關節(jié)屈伸:仰臥,患側膝關節(jié)進行屈曲伸展運動,即足底在褥墊上進行前后滑動。

③髖關節(jié)外展、內(nèi)收:仰臥,患側下肢向外側移動,膝關節(jié)呈伸展位,保持足部與小腿垂直,以使髖關節(jié)充分外展。

然后向內(nèi)側移動,使髖關節(jié)內(nèi)收。

183.腦血栓病人什么時候可開始坐位訓練?一般地說,在發(fā)病初期如果沒有意識障礙,生命體征穩(wěn)定,在發(fā)病后2~3天即可開始進行起坐訓練。

這不僅可以有效地防止肺部感染及全身臟器功能低下等并發(fā)癥,而且對于將來運動功能的恢復具有重要意義。

最初坐位訓練可將床頭抬高或將靠背架調(diào)至30度,讓病人靠背坐,下肢伸展,保持水平位。

初次坐起時間不宜過長,一般以5分鐘左右為宜,每日2次。

此后逐漸增大角度并延長坐起時間。

以每日增加10度、延長5分鐘為度。

當增加至50度左右時,為了防止身體向前滑動,膝關節(jié)下方可放置一枕頭或卷好的浴巾,保持膝關節(jié)屈曲20度~30度。

如無不良反應,可采用90度正坐位。

當病人每次能保持坐位20分鐘以上時,應鼓勵患者利用健手完成進食動作。

184.腦血栓偏癱病人怎樣進行站立訓練?對一般偏癱病人而言,單純站立并不十分困難。

困難在于坐位與站立位的交換。

從臨床來看,多數(shù)病人在最初站立位時,患側下肢不敢負重,這就直接影響將來步行功能的恢復。

因此,站立訓練的重點,在于起坐動作的練習及站立位的平衡訓練。

近年來國外部分學者主張,在軟癱時即可利用傾斜臺在不同的角度讓病人逐步獲得直立的感覺,同時對患側下肢能逐步適應負重也具有一定的意義。

1、傾斜臺站立:傾斜臺又稱站立床,是一種能從水平位到直立位之間可以自由傾斜調(diào)節(jié)的床。

訓練時將患者固定在傾斜臺上,從40度開始,逐漸增至90度,對于預防直立性低血壓及讓患者早期保持站立具有重要作用。

2、平行杠內(nèi)站立:平行杠類似雙杠,但較矮。

平行杠的長度一般為350厘米~500厘米,高度40厘米~100厘米,杠的直徑約4厘米~5厘米,其高度和寬度可自由調(diào)節(jié)。

訓練時,患者站在乎行杠內(nèi),用健手握住平行杠,輔助者用一只手扶持病人臀部,使髖關節(jié)充分伸展,同時用膝頂住患者的膝關節(jié),以保持站立的穩(wěn)定。

要特別注意預防患側膝關節(jié)突然不能支撐而向患側傾倒。

185.腦血栓偏癱病人如何進行步行訓練?當偏癱患者站立基本穩(wěn)定以后,應盡早進行步行訓練。

由于患者長時間沒有步行,最初進行步行訓練時有摔倒的危險。

因此,步行訓練的開始階段,要在輔助者的適當協(xié)助和保護下進行。

同時,要充分利用平行杠、手杖等,在室內(nèi)完成步行的基本訓練,此后方可逐步過渡到日常生活的實用步行。

1、平行杠內(nèi)步行訓練:①平行杠的高度:要根據(jù)患者的身高和上下肢長度調(diào)節(jié)平行杠的高度。

一般大約相當于股骨大轉子的高度較為合適。

②平行杠內(nèi)輔助步行訓練:病人站立在平行杠內(nèi),健手握持平行杠,用三角巾將患手懸吊在胸腹前方。

輔助者站立在病人患側,一只手牽拉、保護病人腰部,另一只手扶持在患側大腿后方,以驅動患腿前移。

同時,輔助者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腳和膝關節(jié),協(xié)助病人完成患腿向前邁步的動作。

隨著患者步行能力的增強,逐步減少輔助量。

③平行杠內(nèi)獨立步行訓練:病人站立在平行杠內(nèi),兩下肢支撐體重,用三角巾將患手懸吊在胸腹前方,健手握住平行杠,健手先向前挪動約一步的距離,在側前方握住平行杠,用健側上下肢支撐體重,患足向前邁動一步。

此后,用健手和患側下肢支持體重,健足向前邁出一步,循環(huán)往復。

2、扶杖步行訓練:①手杖的長度:手杖的長度大約相當于股骨大轉子的高度。

亦可將手杖末端置于足前外方15厘米處,肘關節(jié)屈曲30度,腕關節(jié)背屈位。

手杖末端至背屈手掌面的距離即為手杖的最佳長度。

②三點式步行訓練:病人站立位,兩下肢支撐體重,用三角巾將患手懸吊在胸腹前方,健手持杖,手杖先向前挪動一步,健足和健手(拐杖)支撐體重,患足向前邁出。

患足和健手(拐杖)支撐體重,健足向前邁出。

整個步行順序為:手杖一患足一健足。

③兩點式步行訓練:病人站立位,兩下肢支持體重,健手持杖。

用健足支持體重,手杖和患足同時向前挪動一步。

手杖和患足支撐體重,健足向前移動一步。

兩點式步行訓練是在三點式步行穩(wěn)定后,為了提高步行速度所進行的練習,但開始時須緩慢進行。

3、上下步行梯訓練:步行梯是訓練步行用的階梯。

階梯的寬度大約100厘米,左右兩側要設置扶手,扶手高度為60厘米~80厘米。

腳踏處大約30厘米,每層臺階的高度分10厘米和20厘米兩種。

臺階設置至少需3~5層。

主要方法:①利用扶手上步行梯訓練:病人站立在步行梯內(nèi),雙足支撐體重。

健手握住步行梯的扶手,抓握位置比身體約靠前一步左右。

用健手支持體重,健足向上邁一個臺階。

然后用健側手足支撐體重,患足向上邁一個臺階,完成上步行梯的一個步行周期。

②利用扶手下步行梯訓練:病人站在步行梯內(nèi),雙足支持體重。

健手握住步行梯的扶手,抓握位置比身體約靠前一步左右。

用健側手足支撐體重,患足向下邁一個臺階。

然后用健側上肢和患側下肢支撐體重,健足向下移動一個臺階,完成下步行梯的一個步行周期。

③扶杖上步行梯訓練:病人站立,雙足支撐體重,健手持杖。

手杖先向上挪動一個臺階,患足及手杖支撐身體,健足向上邁一個臺階。

然后,用健足及手杖支撐身體,患足向上邁一個臺階,完成扶杖上步行梯的一個步行周期。

④扶杖下步行梯訓練:病人站立,雙足支撐體重,健手持杖。

手杖先向下挪動一個臺階,同時重心前移,用手杖和健側下肢支撐體重,患足降下一個臺階。

相關知識

成人康復助行器幫助癱瘓病人“自由行走”
癱瘓病人康復訓練
癱瘓病人的輔助器
早期對癱瘓病人的康復護理
瘦成皮包骨的癱瘓病人怎么辦
癱瘓怎么康復訓練
康復醫(yī)學——癱瘓患者的康復治療與輔助器具應用教學教案
癱瘓的針灸治療方案
下半身癱瘓的康復訓練
腦出血病人出院后該怎么恢復(左半身癱瘓)?

網(wǎng)址: 癱瘓病人的康復計劃 http://m.u1s5d6.cn/newsview1294460.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