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xiàn)實生活中,許多孩子的人際交往問題成為了家長們擔心和焦慮的事情。
缺乏人際交往能力的孩子,通常會有拘謹膽小、孤僻退縮或以自我為中心、不能合作、任性攻擊等表現(xiàn),而這些表現(xiàn)與孩子的性格、家庭環(huán)境、社交能力差有很大的關系。
良好的人際關系不僅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還能幫助孩子更好地適應社會。那么,如何讓孩子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呢?
為了幫助家長更好地指導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黃杰教授為我們帶來了一場專題講座——“父母如何幫助孩子完善人際關系”,為家長提供了一些實用的引導方法,助力孩子提升社交能力。
父母幫助孩子完善人際關系包含兩個重要的方面:
一是父母如何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二是孩子如何完善自己的人格和人際關系。
孩子和外在的人際關系,更多的是表現(xiàn)在父母和孩子的人際關系中。
孩子是一個充滿活力和擁有獨立思想的個體,他們需要得到父母的尊重、認同和關愛。
如果孩子在父母身上無法感受到這些基本的人際關系需求時,那么父母就很難真正影響和幫助孩子。
孩子的防御心理其實是很強的。當父母想要嘗試為孩子提供幫助時,孩子可能就會誤解父母的意圖,認為父母是在找他們的麻煩、或者想要控制他們。
有些孩子缺乏一定的自信和安全感,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會變得極度敏感,容易受到傷害。
我曾經(jīng)指導過這樣一個案例:
有一名初二的學生,已經(jīng)半年不去學校了。
經(jīng)過我對他半年時間的引導,他不僅學會了情緒的自我管理能力,還逐漸恢復了人際關系,重新回到了學校,順利地考入了一所重點高中。
后來還考上了理想的大學,并且被保送研究生。
過程中,他逐漸培養(yǎng)了自律性和自我管理能力,同時也習得了對學習、對自己、對家庭、對父母、對未來的態(tài)度。
當我再次和他溝通時,他告訴我:“這不是終點,我要考博?!边@句話深深地觸動了我。
所以,當孩子的動力被激發(fā),對自己的態(tài)度和行為有了高標準,他們就會開始重視學習。
只要父母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愛和支持,他們就能夠克服困難、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
孩子缺乏的不是學習能力,而是心理能力。
No.1
父母不要過度溺愛孩子
孩子是一個鮮活的個體,如何與孩子建立被認同、被信任、被接納的親子關系,這就需要父母更多的努力和投入,而不是過度溺愛。
如果父母過度溺愛孩子,替代孩子做很多事情,那么孩子就只會對認同他、允許他、寬容他的人產(chǎn)生依賴,這種狀態(tài)被稱為“家庭化”。
當一個孩子被過度“家庭化”,他就很難充分“社會化”,將來就難以應對真正的社會環(huán)境和那些對他嚴格的人。
這樣的孩子往往難以成熟,在學校也很容易對班主任、老師和同學產(chǎn)生不滿和抱怨的心理。
這種心理狀態(tài)不僅會影響孩子的情緒和表現(xiàn),也會影響孩子與他人的關系。
如果孩子出現(xiàn)了問題,那肯定是在孩子0-12歲階段家長沒有給孩子建立良好的規(guī)則感、原則感,再加上父母的過度溺愛,所以造成孩子缺乏了一定的勤奮性、主動性和自我管理能力。
No.2
父母要懂得孩子
作為父母,想要和孩子保持親密關系,就需要先懂得孩子,了解孩子在不同階段的發(fā)展和心理需求。
0-3歲是孩子安全感建立的關鍵時期,父母需要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愛和支持,培養(yǎng)孩子的主動性。
3-6歲是孩子勤奮性和常識性培養(yǎng)的重要時期,父母需要引導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和思維方式。
6-12歲則是孩子性格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父母需要關注孩子的行為和情感管理,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6-12歲是復制0-6歲的一個過程,是一個強化和習得的過程。
12歲之后,孩子的性格和人格已經(jīng)基本形成,并且能夠達到60%的成熟標準。
所以,父母想要懂得孩子,就需要先了解孩子,包括孩子的個性特點、人格構成、以及本我、自我、超我的情況,父母只有對孩子有足夠的了解,才能和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密關系。
No.3
父母要做好孩子的榜樣
01
人際關系
父母的人際關系對于孩子的成長和發(fā)展有著重要的影響。
一個德行好的父母,能夠與身邊的朋友、同事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這樣的家庭氛圍和榜樣力量會對孩子的成長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
相反,如果父母的人際關系緊張,就很難真正地幫助和教育孩子,因為孩子會觀察并模仿家長的行為。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需要注意與孩子的關系。
如果親子關系不好,父母就無法真正了解孩子的需求和問題,也無法有效地幫助孩子。孩子就可能不愿意與父母溝通交流,不愿意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甚至會故意反抗父母的要求和規(guī)則。
父母還需要多鼓勵孩子參與一些社交活動,教孩子學會如何與人相處、合作,培養(yǎng)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
當孩子被“社會化”,他才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求,同時也能在未來的學習和工作中更好地發(fā)揮自己的潛力。
02
人格魅力
氣質和性格是構成人格魅力的重要部分,這也是影響孩子成長和發(fā)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性格是一個人的行為、情感和思維模式的綜合體現(xiàn),其中就包括了五個認知和五個習慣。
五個認知:自我認知、他人認知、事物認知、規(guī)律認知、系統(tǒng)認知;
五個習慣:積極主動、做事有恒、誠實守信、獨立思考、自我反省。
氣質是在一個家庭和文化背景下逐漸形成的,反映了一個人的性格、情感、行為和思維方式等方面。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人格魅力。
No.4
父母對孩子的信任和尊重
信任和尊重是父母在與孩子相處中最重要的價值觀。
父母需要做到的是允許孩子失敗,允許他們犯錯誤。
許多父母在面對孩子的失敗或錯誤時,往往難以接受,甚至會責備或懲罰孩子。這種做法是不利于孩子成長的。
父母要學會接受孩子的失敗和錯誤,同時也要接納孩子的優(yōu)點和不足。
在這個過程中,父母還需要教會孩子如何趨利避害,引導孩子從中吸取經(jīng)驗教訓,幫助他們避免犯同樣的錯誤。
在家庭中,父母與孩子的關系有時會陷入緊張甚至對立的狀態(tài)。這種對立和沖突不僅會影響到家庭氛圍,還會對孩子的成長產(chǎn)生負面影響。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學會提高自己的幸福感和自我覺察能力,當父母能夠與孩子建立和諧的關系時,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No.5
父母怎樣幫助孩子完善人際關系
在幫助孩子完善人際關系的過程中,父母一定要給孩子做好引導。
1、讓孩子知道自己是主體,明確自己的身份、責任和義務,幫助孩子認識到自己的存在和價值,同時讓孩子明白自己在人際關系中應該承擔的責任和義務。
2、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包括自己的情緒、行為和目標方向,可以更好地掌控自己的行為,在人際關系處理中可以更加的成熟和穩(wěn)定。
3、讓孩子學會獨立,擁有自我約束和自我控制的能力,有助于孩子在人際關系中更加自主和自信。
4、讓孩子學會滿足自己的需求,包括物質和精神方面的需求。
5、讓孩子學會設立明確的目標,培養(yǎng)孩子的計劃性和執(zhí)行力,有助于孩子在人際關系中更加有目的性和效率。
6、讓孩子學會利用身邊的資源,選擇適合自己的資源達成目標,包括人力、物力和財力等,讓孩子更加靈活地處理人際關系中的問題,高效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
7、讓孩子學會與人溝通交流的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教孩子學會如何傾聽他人和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No.6
12大重點:預防孩子成長問題
01
防止孩子產(chǎn)生錯誤的價值觀和信仰
父母要引導孩子理解正確的價值觀和信仰,幫助孩子辨識和糾正錯誤的價值觀和信仰,形成正確的認知和判斷力。
02
防止孩子產(chǎn)生懶散和惰性
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和自理能力,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自我約束和自我激勵,培養(yǎng)良好的自律性和責任感。
03
防止孩子情商過低
培養(yǎng)孩子的同理心和關心他人的品質,引導孩子學會與人溝通協(xié)作和解決沖突的能力,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社交技巧。
04
防止孩子沉迷游戲
合理控制孩子使用電子產(chǎn)品的時間,幫助孩子尋找更健康的方式來滿足自己的需求。
05
防止孩子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幫助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如沖動、憤怒、焦慮等負面情緒,引導孩子學會自我約束和自律。
06
防止孩子缺乏目標
幫孩子制定明確的目標和計劃,讓孩子有清晰的方向和目標,鼓勵孩子追求自己的興趣和喜好,培養(yǎng)孩子的自主性和自我激勵能力。
07
防止孩子缺乏行動力
鼓勵孩子嘗試新事物,幫助孩子設定明確、具體的目標。還可以讓孩子多參加一些社會活動和實踐,培養(yǎng)孩子的行動力和實踐能力。
08
防止孩子情緒化
學會與孩子的溝通和傾聽,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并提供支持,幫助孩子學會識別和管理自己的情緒。
09
防止孩子自私自利
教孩子學會關心他人、尊重他人和幫助他人的能力,讓孩子體會關愛他人帶來的成就感,培養(yǎng)孩子的同理心和社會責任感。
10
防止孩子缺乏自信和勇氣
與孩子一起制定具有挑戰(zhàn)性的目標和計劃,讓孩子有突破自己的機會和動力。同時父母要教會孩子認識自己的優(yōu)點和不足,幫助孩子發(fā)掘自己的潛力。
11
防止孩子規(guī)則感差
為孩子制定明確的規(guī)則和紀律,讓孩子清楚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讓孩子知道規(guī)則的重要性。
12
防止孩子延遲滿足能力過低
培養(yǎng)孩子的耐心和延遲滿足的能力,讓孩子學會等待和自律。父母還可以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些挑戰(zhàn)性的任務和活動,培養(yǎng)孩子的耐心和堅持不懈的品質。
如果父母能夠通過以上12個方面幫助孩子,孩子就能夠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形成完善的人格,并能夠充分“社會化”,成為父母心目中的優(yōu)秀孩子。
寫在最后
父母作為過來人,在適合的時機給孩子的人際關系建立帶來正向思考,給孩子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議和指導,才能幫助他們建立積極、健康的人際關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