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皮膚病,不外六法20方
皮膚病是一類特別困擾患者的疾病,不僅讓患者身體受到傷害,而且還十分影響心情,最后使得患者身心俱疲。皮膚病怎么治?這6種常用的內(nèi)治法不妨學習一下。
一、疏風解表止癢法
多用于表證初起,風邪客于肌表,皮膚瘙癢,起紅色丘疹或風疹塊樣損害。由于感受風熱或風寒的不同,在臨床上可表現(xiàn)有發(fā)熱、惡寒、口渴、咽疼、脈浮數(shù)或浮緩等癥狀,常見于急性瘙癢性皮膚疾患,如急性蕁麻疹、急性濕疹、皮膚瘙癢癥等。常用藥有防風、荊芥、麻黃、牛蒡子、桑葉、浮萍、蟬衣、白鮮皮、刺蒺藜、全蟲、秦艽、苦參等。
偏于風寒者
臨床常用代表方劑
麻黃方:麻黃3g,杏仁4.5g,干姜皮3g,浮萍3g,白鮮皮15g,陳皮9g,丹皮9g,白僵蠶9g,丹參15g。
偏于風熱者
臨床常用代表方劑
荊防方:芥穗6g,防風6g,僵蠶6g,銀花12g,蟬衣3g,牛蒡子9g,丹皮9g,浮萍6g,生地9g,薄荷4.5g,黃芩9g,甘草6g。
風濕蘊阻肌膚,久治不愈者
臨床常用代表方劑
全蟲方:全蟲(打)6g,皂刺12g,豬牙皂角6g,刺蒺藜15g,炒槐花15g,威靈仙12g,苦參9g,白鮮皮15g,黃柏15g。
二、養(yǎng)血潤膚止癢法
多用于風燥或血燥而引起的皮膚疾患。臨床上表現(xiàn)有皮膚干燥、脫屑、肥厚、角化、裂口,毛發(fā)枯槁脫落,甚至有血虛的現(xiàn)象,舌質(zhì)淡,苔白,脈沉細或沉緩,常見于慢性瘙癢性疾病,如慢性蕁麻疹、慢性濕疹、神經(jīng)性皮炎、皮膚瘙癢癥、靜止期銀屑病等。常用藥有當歸、生地、熟地、天冬、麥冬、雞血藤、赤白芍、刺蒺藜、首烏藤等。
臨床上常用代表方劑
養(yǎng)血潤膚飲:生地9g,熟地9g,當歸9g,黃芪9g,天冬6g,麥冬6g,桃仁6g,紅花6g,花粉9g,黃芩6g,升麻3g。
養(yǎng)血解毒湯(白二號):雞血藤30g,當歸15g,土茯苓30g,生地15g,山藥15g,威靈仙15g,蜂房15g。
止癢合劑:防風9g,當歸9g,首烏藤30g,苦參15g,白鮮皮30g,刺蒺藜30g。
三、清熱涼血瀉火法
用于火熱之邪引起的皮膚病,臨床上表現(xiàn)有口干,唇燥,發(fā)熱,煩躁,大便干,小便黃少,舌質(zhì)紅或絳,舌苔黃或黃膩,脈滑數(shù)或浮大而數(shù)。臨床上表現(xiàn)有皮膚紅斑,灼熱,出血斑、血皰等,甚至有皮膚紅腫熱疼,常見于急性濕疹及皮炎類疾患,過敏性紫癜、出血性紅斑、大皰性皮膚病、藥疹、剝脫性皮炎、皮肌炎、急性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等。常用藥物有生石膏、生玳瑁、黃芩、黃連、黃柏、梔子、龍膽草、生地、丹皮、白茅根、紫草根、茜草根、赤芍、地骨皮、大青葉及牛黃散、紫雪散、羚羊角粉或犀角粉等。
肝膽濕熱,熱重于濕者
臨床常用代表方劑
龍膽瀉肝湯:龍膽草9g,黃芩9g,梔子6g,澤瀉9g,木通6g,車前子9g,當歸6g,柴胡6g,甘草3g,生地9g。
清熱除濕湯(濕疹一號):龍膽草9g,白茅根30g,生地15g,大青葉15g,車前草15g,生石膏30g,黃芩9g,六一散15g。
三焦熱盛,蘊于肌膚者
臨床常用代表方劑
黃連解毒湯:黃連9g,黃芩9g,黃柏9g,梔子9g。
熱入營血,氣血兩燔者
臨床常用代表方劑
解毒涼血湯:犀角鎊1g(或生玳瑁),生地炭15g,金銀花炭15g,蓮子心9g,白茅根30g,花粉15g,紫花地丁9g,生梔仁6g,蚤休15g,生甘草6g,川黃連9g,生石膏30g。
血熱發(fā)斑性疾患
臨床常用代表方劑
涼血活血湯(白一號):生槐花30g,紫草根15g,赤芍15g,白茅根30g,生地30g,丹參15g,雞血藤30g。
四、健脾除濕利水法
用于由內(nèi)濕或外濕引起的皮膚病,采用此方時須辨別上下內(nèi)外的部位及寒熱虛實的差異。一般來講,濕邪在上宜微汗之,濕邪在下宜健脾行水之,濕從寒化宜溫燥(燥濕),濕從熱化宜清利(利濕),實證宜攻逐,虛證宜扶正。另外,脾虛則運化失職,水濕停滯;腎虛則氣化不利,水濕泛濫;肺氣不宣則膀胱不利,小便不通。所以在臨床治療時又要注意濕與臟腑、濕與六淫的關系。
皮膚病很多與濕有關系,臨床表現(xiàn)有皮膚水皰、糜爛、水腫、滲出或皮膚肥厚,纏綿不愈,舌質(zhì)淡,舌體胖大或邊有齒痕,脈沉緩或弦滑。常見病如濕疹,帶狀皰疹脾濕型,脂溢性脫發(fā),皮膚瘙癢癥,女陰潰瘍,天皰瘡,下肢潰瘍等一切慢性濕潤性皮膚疾患。常用藥有蒼術(shù)、白術(shù)、厚樸、陳皮、藿香、薏苡仁、萆薢、車前子、澤瀉、茯苓、扁豆、茵陳、防己、滑石、豬苓、萹蓄、瞿麥、木通等。脾虛濕盛者,宜健脾燥濕;水濕壅盛、小便不利者,宜利水化濕;偏于濕熱,而濕重于熱者,宜利濕清熱;由于寒濕引起者,宜溫化寒濕。
臨床常用代表方劑
除濕胃苓湯:蒼術(shù)6g,厚樸6g,陳皮9g,滑石塊12g,炒白術(shù)12g,豬苓12g,炒黃柏12g,炒枳殼9g,澤瀉9g,茯苓12g,炙甘草9g。
健脾除濕湯:生薏苡仁15g,生扁豆15g,山藥15g,芡實9g,枳殼9g,萆薢9g,黃柏9g,白術(shù)9g,茯苓15g,大豆黃卷9g。
清脾除濕飲:茯苓9g,白術(shù)9g,蒼術(shù)9g,生地30g,黃芩9g,麥冬9g,梔子9g,澤瀉9g,生草6g,連翹15g,茵陳12g,元明粉9g,燈心3g,竹葉3g,枳殼9g。
除濕止癢湯:白鮮皮30g,地膚子15g,炒薏苡仁15g,干生地15g,茯苓皮15g,苦參9g,白術(shù)15g,陳皮9g,焦檳榔9g。
五、清熱解毒殺蟲法
適用于毒熱過盛的皮膚病,其中主要包括感染性化膿性皮膚疾患。臨床表現(xiàn)皮膚潮紅、腫脹、化膿現(xiàn)象。常伴有發(fā)熱,惡寒,大便干,小便赤少,口干等全身癥狀,常見病如癰、癤、丹毒、蜂窩組織炎,淋巴管炎、毛囊炎、膿皰病等一切感染性疾患。常用藥有金銀花、連翹、蒲公英、赤芍、地丁、敗醬草、野菊花、蚤休、大青葉、馬齒莧等。
臨床常用代表方劑
消癰湯:金銀花30g,連翹15g,蒲公英15g,赤芍9g,花粉15g,白芷9g,川貝母9g,陳皮9g,蚤休9g,龍葵9g,鮮生地15g。
解毒清熱湯:蒲公英30g,野菊花30g,大青葉30g,紫花地丁15g,蚤休15g,花粉15g,赤芍9g。
六、調(diào)和陰陽、補益氣血扶正法
適用于氣血虛弱或久病消耗氣血,臨床常見嚴重皮膚病,如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剝脫性皮炎、天皰瘡等之后期或嚴重感染性疾患如癰、蜂窩組織炎等之恢復期,病體虛弱,正氣不足,皮損顏色暗淡無光,瘡口久不化膿或潰后久不收口等,亦有因久病大病之后而致陰陽不調(diào),氣血失和,上火下寒,上實下虛,水火不濟,心腎不交之嚴重證候,均可用此法。常用藥有黃芪、黨參、沙參、首烏藤、雞血藤、天仙藤、白術(shù)、當歸、茯苓、熟地、黃精、赤白芍、丹參、人參等。
臨床常用代表方劑
沖和湯:首烏藤60g,刺蒺藜60g,雞血藤60g,丹參60g,當歸30g,鬼箭羽30g。
秦艽丸:秦艽30g,苦參30g,大黃30g,黃芪60g,防風45g,漏蘆45g,黃連45g,烏蛇肉15g。
八珍湯:當歸10g,川芎5g,熟地10g,白芍10g,白術(shù)10g,茯苓10g,黨參10g,甘草10g。
版權(quán)聲明
本文選自悅讀中醫(yī),由云南中醫(yī)編校推薦發(fā)表,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
責任編輯丨陳思思
相關知識
皮膚病物理治療
美國FDA批準創(chuàng)新療法,或可治療病毒性皮膚病軟疣
硬皮病患者正確護理皮膚的方法
治療寶寶皮膚病 中藥浴可以用用看
清明節(jié)外出預防皮膚病的5大注意
冬病要夏治 夏季治療凍瘡有7個方法
冬季老人容易皮膚瘙癢 解決方法有哪些
疾病治療的方法
保養(yǎng)皮膚的簡單方法
各類皮膚的保養(yǎng)方法
網(wǎng)址: 治療皮膚病,不外六法20方 http://m.u1s5d6.cn/newsview103526.html
推薦資訊
- 1發(fā)朋友圈對老公徹底失望的心情 12775
- 2BMI體重指數(shù)計算公式是什么 11235
- 3補腎吃什么 補腎最佳食物推薦 11199
- 4性生活姿勢有哪些 盤點夫妻性 10425
- 5BMI正常值范圍一般是多少? 10137
- 6在線基礎代謝率(BMR)計算 9652
- 7一邊做飯一邊躁狂怎么辦 9138
- 8從出汗看健康 出汗透露你的健 9063
- 9早上怎么喝水最健康? 8613
- 10五大原因危害女性健康 如何保 7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