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杭州廟會

杭州廟會

來源:泰然健康網(wǎng) 時間:2024年12月25日 08:46

杭州廟會 [1],又稱“香會”,遍及城鄉(xiāng),難以數(shù)計,較著名者有:

正月初一靈隱、吳山各廟均有廟會。杭人有年初一燒頭香之習。

二月十九天竺觀音廟會。俗傳二月十九,為觀音誕辰日;六月十九,為觀音得道日;九月十九,為觀音升天日,均有廟會。

三月初三半山娘娘廟會

三月廿八法華山東岳廟會,為東岳大帝誕辰日

四月初八 外八寺廟會,為釋迦佛誕辰日

四月廿日朱天廟會

五月十八旌德觀老元帥廟會

六月廿三吳山火神廟會

六月廿四 吳山雷神廟會

七月十八 張大仙廟會

九月初一九皇斗壇廟會

十月十五三官廟會

十二月初八里八寺廟會

杭州廟會的日期一般都是菩薩的誕辰期,也有的是神的忌日。

杭州吳山廟會成了城中時尚年輕人群大聚會的地方,由吳山廟會組委會聯(lián)手浙江衛(wèi)視《男生女生》欄目共同推出的“男生女生傾城之戀—2007吳山萬人相親會”熱鬧開場,平日里進出于寫字樓、酒吧的城市年輕人欣喜地體驗了廟會相約、月老牽線等最古典的相親方式。據(jù)悉,這場吳山廟會大型相親活動也是西湖博覽會的重要項目,如此大規(guī)模、形式新穎、完全公益性的相親會,在杭州尚屬首例。

新月老廟會,“80”后成主力

消失已久的月老廟會曾經(jīng)是杭州城的一大盛事,傳說廟會中的月老非常靈驗,古時年輕男女一到廟會也常常會虔誠地求月老幫忙,求得一樁好姻緣。本次新月老廟會重現(xiàn)杭城,就是試圖以最古典的相親方式吸引大批時尚的單身人群。

下午1時,在舞獅表演的熱鬧氛圍中相親大會火爆開場,幾千名打扮入時的單身年輕人早早就匯聚在九口井主會場區(qū),而場外等待進入會場的人依然絡繹不絕。

據(jù)本次活動主辦方之一浙江衛(wèi)視《男生女生》負責人介紹,參加活動的市民中女青年人數(shù)占70%,年齡多為25至30歲之間,最小的只有20歲,而男士中80后的人數(shù)也占了近一半。“80后成為本次‘相親’主力軍,這是與以往相親會最大的不同之處?!?/p>

浙江衛(wèi)視《男生女生》節(jié)目向來定位于80后年輕人群,此次由電視臺和吳山廟會組委會合作舉辦如此大型的相親會也是想突破傳統(tǒng)相親概念,讓年輕人在邊玩邊看中營造輕松浪漫的交友氛圍。在現(xiàn)場記者發(fā)現(xiàn)邀三五伙伴一起來的年輕人還真不少,他們中有的還是第一次參加相親會,“眼下傳統(tǒng)的相親會太多太濫,也太直接,大家見面都會比較尷尬,而以廟會的形式來認識異性還是覺得非常新鮮好玩?!?/p>

古老的廟會時尚的演繹

抬花轎、拋繡球、比舞招親……,吳山廣場的文化大舞臺被布置成了濃濃的廟會風格。為了這次活動,清河坊街歷史街區(qū)管委會把整個街區(qū)最好玩的看家攤位都搬到了現(xiàn)場:拉大片、扔沙包、抬花轎、捏面人以及功夫茶和民間藝人的絕活表演。當然,既然是新月老廟會,眼下年輕人最時尚的一些玩法怎能錯過呢?cosplay秀、街舞的表演古今結合,讓人有一種時空穿梭的感覺;想要了解什么樣星座的人最適合做另一半,想要了解臉上因為加班而不斷瘋長的惱人痘痘該如何處理等等,有專門的健康咨詢和戀愛咨詢的專家等著。

就在人潮涌動中,漂亮的MM和酷酷的帥哥忽然發(fā)現(xiàn)身邊那個和自己一樣無所顧忌大喊大叫的那位竟然就是讓自己心動的他(她)。主辦方給每個人發(fā)放了8張類似名片的良緣卡,以這樣的方式和異性搭訕,是不是更自然呢。一位長發(fā)的MM手里居然拿了18張良緣卡,“看來自己魅力還是不錯的哦”,MM一臉的燦爛笑容。

走相親大道,看相親牌,經(jīng)受月老相親考驗

與許多相親會不同的是,此次相親會,主辦方還把所有相親者的資料做成了資料牌,懸掛在了會場,布置成了一條浪漫的“相親大道”。相親資料牌分為兩種,女性為粉紅色,男性為淡藍色,相親資料包括相親者的姓名、年齡、工作單位、收入、性格愛好、擇偶要求等。條件好的相親資料表面前,擠滿了人,情形十分火爆。相親者看到合適的“意中人”,即抄下對方的編號,到現(xiàn)場紅娘處登記,通過他們的牽線搭橋,取得進一步聯(lián)系。也可以把手中的紅心標志貼到牌上,紅心標志越多表明人氣就越旺。

在當天下午的活動中,共有四位人氣男生和四位人氣女生走上舞臺,其中人氣女生的上場引來了現(xiàn)場的陣陣尖叫,眾多男生或主動挑戰(zhàn)或被親友慫恿上場,氣氛十分火爆。這些年輕人參加了由浙江衛(wèi)視《男生女生》主持人設置的種種好玩的互動游戲,其中包括《男生女生》節(jié)目中“愛情面對面”、“愛情卡位戰(zhàn)”、“愛情大抉擇”等關卡的考驗。最后配對成功的男生女生接受了月老紅娘隆重的牽線祝福儀式。

吳山廟會是杭州規(guī)模最大、歷史最久的廟會之一。為紀念春秋戰(zhàn)國時吳國大夫伍子胥,建造第一座伍公廟以來,兩千多年間寺廟庵觀,日益增多,幾乎遍及吳山境內(nèi)的紫陽、云居、七寶、峨嵋等十多個大小山頭和山麓,故有“吳山七十二廟”之說。這些寺廟極為復雜,祭祀的民間神靈也眾多紛紜。大致可分以下幾類:

歷史人物被塑造的神:除“伍公廟”外,還有紀念明朝“鐵面御史”周新的“城隍廟”;紀念南宋行刺奸臣秦檜的“施全廟”等。

神話傳說之神:有倉頡祠、月老殿、酒仙殿、禹神殿、藥王廟;還有龍王廟、海神廟、雷神廟、風神廟、火神廟、太歲廟(祭祀六十甲子星宿)等。

儒、釋、道三教供奉之神:儒教的文昌廟等;釋教的海會寺、寶月寺、七寶寺、寶成寺、仁壽庵等;道教的三茅觀、通元觀、三仙閣等。

吳山上不僅有杭州自立的寺廟,而且還有外地遷來的寺廟,如河南遷來的惠應廟,四川遷來的梓潼行祠等。

吳山廟會,四季不斷,各有特色。大年初一到正月十八,上山的多半是杭州的本地人,為的是辭舊迎新,求得一年好運;二、三月間,杭嘉湖一帶香客紛紛涌進杭城,最后也要到吳山進香。端午、立夏等歲時節(jié)日,各行各業(yè)休假,也都要上吳山趕廟會。此外,各寺廟菩薩生日,都有廟會熱鬧一番。

舊時,吳山廟會,除燒香拜佛外,山上山下遍布算命、看相、測字攤。此外,還有賣字畫、廟臺戲、賣唱小曲、變戲法、耍雜技、賣花、斗鳥以及店家、小販在寺廟四周和沿山路設攤賣物,人們趕廟會往往是“聞風而去,滿載而歸”。特別是吳山腳下的清河坊一帶的胡慶余堂、孔鳳春、張允升、方裕和、狀元樓等店家,生意特好。

火神誕會

火神誕會,是杭州民間祭祀火神消弭火劫的廟會風俗。歷史上杭城多火患,民間敬畏火神,每逢農(nóng)歷六月廿三火神誕辰日,都要舉行火神誕會。宋時,杭州民間祭祀火神有賽會之舉,并有跳灶會(又稱跳蚤會)舞蹈。由一男者身穿破袈裟,一手執(zhí)破蒲扇,一手執(zhí)吹火筒,扮濟公形象,由一女者穿大紅衣衫,手擎一把紅雨傘,扮火神化成的美女。伴以鑼鼓,且走且舞,舞步粗獷,節(jié)奏明快,表情詼諧,形成火神誕會高潮。

明清以來,火神誕會還隆重舉行。屆時,吳山、錢塘門小教場火神廟及城內(nèi)佑圣觀都要演敬神戲一個多月。

辛亥革命后,禁止城內(nèi)唱廟臺戲,火神誕會才逐漸廢除。

天竺香會

天竺香會,是西湖香市期內(nèi)最熱鬧的民間廟會,以朝拜天竺觀音為主。香會分三期,其中以二月十九觀音誕辰日燒香最盛。

杭州茹素人家,十之九都趕往天竺燒香,靈竺道上,摩肩接踵,茶樓酒館,莫不利市數(shù)倍。兩旁臨時攤販林立,四鄉(xiāng)工藝品、土特產(chǎn),均云集于此。除本地人外,蘇州、無錫、常州、嘉興、湖州各地外鄉(xiāng)香客亦都前來。香客來上天竺敬香,還有“行大蠟燭”之舉。他們將數(shù)十斤重的大燭,用架裝住,以兩人抬著,前面打旗,后面敲鑼擊鼓,到廟將大燭點燃,即行熄滅,攜歸家中,用以照蠶房,認為可獲蠶花利市。

六月十九天竺香會,以杭人為主,亦十分熱鬧。明清時,杭州十城門至晚必閉,故夜間游西湖者,須于城外找宿處。惟六月十八之夜,官府為便利市民進香,錢塘、涌金、清波三處城門通宵不關,所以杭州人有“六月十八游夜湖”的俗諺。

這是杭州民間唯一的道教廟會。玉皇山原稱天真山、玉龍山,五代時吳越王曾從明州(今寧波)迎阿育王舍利供于此山,故又稱育王山。清時,在修篁飛松的山頂建造了規(guī)模宏麗的黃色道院玉皇宮,又稱福星觀,宮內(nèi)有靈霄殿、真武殿、皇壇、藏經(jīng)閣等道教建筑。西湖香市期間,正逢玉皇大帝正月初九誕辰日,因此山上山下,攤販林立,善男信女,前呼后擁。虔誠信徒還三步一拜,口念“玉皇保佑”上山。一年一度“玉皇誕”香會,玉皇宮要舉行隆重祝壽儀式,誦經(jīng)禮懺。臘月十五為玉皇大帝出巡日,這天,玉皇宮舉行道場以示迎接。

杭城歷史上多火患,為祈求消災降福,玉皇山上有不少與消除火患傳說有關的古跡。宮前的“天一池”,大旱不涸,取“天一生水”之義,其用意在于消弭杭城火災。山腰的“七星缸”,將鐵缸按七斗星座排列,并在缸周澆鑄符篆,意為鎮(zhèn)壓紫來洞內(nèi)火龍,防患杭城火災。

朱天會

朱天會祭祀明末崇禎皇帝,傳說崇禎皇帝朱由儉是五百羅漢轉世,民間稱朱天菩薩。朱天菩薩是杭州民間崇敬的神祗中最虔敬的一位,四月廿四日為其生日。朱天會遍及城鄉(xiāng),以上倉橋、柴垛橋兩處最為熱鬧。朱天會期間,善男信女都要持齋誦經(jīng),不如暈酒。同時,要迎神賽會,抬著朱天菩薩巡行,巡行隊列除絲弦清吹外,還有地戲、高蹺、抬閣,極一時之勝。

杭州供奉的元帥菩薩,臉孔、手腳全部都是青色的。傳說元帥姓溫,為明朝一秀才,來省城杭州應試,住在寓所夜讀,忽聞鬼言,已下瘟藥于井中。溫秀才為救杭城父老,就以身投井。第二天,將他打撈起來,只見渾身發(fā)青,知他受毒而死。于是被封為東嘉忠靖王。其井就在東牌樓神座下,廟名旌德觀,這是杭城的老元帥廟。城中還有數(shù)處元帥廟,民間稱旌德觀為有財有勢老元帥;上倉橋的忠靖觀,為督憲香火院,民間稱有勢無財倉元帥;清河坊童乘寺為有財無勢童元帥;府城街甘泉寺,為窮兇極惡甘元帥;還有所謂活膿倒臭皮元帥,因為其廟在皮市巷的緣故。出會唯旌德觀老元帥廟,五月十八日為誕辰日,十六日為出會期。

元帥廟出會聲勢浩大,除各廟有助會外,撫院以下各衙門均協(xié)助大班一副。出會之日,全城七十二班轎夫,每班四五十人,均穿一色衣帽,抬著元帥座像巡行。巡行劃好路線,每到一處換肩,稱為“升駕”。神像前,先有無拘霄漢牌一對,長吹一起,后隨八員文武判官,都打堆灰臉,手執(zhí)狼牙棒、乾坤圈,威風凜凜;然后是穿朝衣戴朝帽的各班禁役,杭州捕府還出四個大肚皮劊子手,押著許香愿的“斬犯”二名;最后,是各廟助會的幡竿、香爐、高蹺、龍燈、臺閣等四五百起。巡行隊伍浩浩蕩蕩,鼓樂齊鳴,鞭炮轟天,哄動整個杭城。據(jù)說,元帥巡行,稱為收瘟。因為夏秋為疫厲橫行之際,經(jīng)過老元帥親自出會,可驅瘟辟邪,保全境平安。

西湖龍井獅峰山麓原有一座胡公廟,祭祀北宋兵部侍郎胡則。傳說北宋年間,胡則在杭州做太守時,一次正值龍井四周茶山發(fā)生蟲災,“拱拱蟲”晚伏晨出,專吃茶樹嫩葉,大片大片茶園被吃得只剩下一些枯干硬葉,茶蓬日漸枯萎。胡則聽到龍井茶山發(fā)生蟲災,親自前去察看災情,安撫茶農(nóng),叫茶農(nóng)用石灰粉撒在茶樹根上,用石灰水灑在茶蓬上。果然,沒有幾天,拱拱蟲都消滅了。

龍井茶農(nóng)為了紀念這位賢明的太守,就在獅峰山麓集資建了一座胡公廟,并在農(nóng)歷八月十三胡則生日這天,龍井村和四鄉(xiāng)茶農(nóng)都要到胡公廟趕廟會,以求免災得福,來年茶葉豐收。

娘娘廟,位于艮山門外半山(又名皋亭山)。傳說半山娘娘原是個采桑娘子,姓倪。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中原,金兀術得知宋朝小康王趙構逃到江南,親自帶兵緊緊追趕。三月初三這天,正是清明,小康王單人單騎逃到杭州北郊半山,又饑又乏,無處藏身,被一身背?;@,在桑林中采桑葉的青衣娘子掩藏在桑葉筐里,逃過追殺。

小康王認為青衣娘子保駕有功,親口答應她,到杭州登基后,前來接她,冊封為貴妃,共享榮華。誰知小康王到杭州做了皇帝后,早把此事忘得一千二凈。青衣娘子受不了別人譏諷、挖苦,氣得一病身亡。當?shù)鼐蜑樗诎肷缴显炝艘蛔锬飶R,稱她為“半山娘娘”。蠶農(nóng)都認為:半山娘娘是掌管蠶桑豐歉的女神,每年三月三,都要到半山娘娘廟進香,祈求一年蠶桑利市。

張大仙廟會

張大仙廟在拱宸橋北麓。傳說,大仙姓張,為拱宸橋畔一道士,懂得醫(yī)藥,常常往來附近村莊,為兒童治病,所以鄉(xiāng)人都認識他。有一年冬,因過橋墮河而死,里人敬重他,就將他葬在橋邊。后來,就在其墓上建屋立廟,稱為張大仙廟,據(jù)說有求必應,一時哄動杭城內(nèi)外,香火日盛。七月十八為大仙生辰,當?shù)匾喑鰰残?。出會隊列中,亦有高蹺、抬閣、鼓吹等;最引人的有青年女子數(shù)十人,身穿紅綢衣衫、繡花鞋,頭上斜插時鮮花卉,但戴著腳鐐手銬。這些都是拱宸橋的妓女,她們都向張大仙許下心愿。因此,出會引起轟動、圍觀。

杭俗相傳三月二十八日為東岳大帝生辰,杭州東岳大帝行宮有五處,以法華山東岳廟最大亦最興盛,屆時都要迎神賽會。

迎神賽會開始,先由儀仗隊開道,有“清道校尉”八對十六人,個個頭戴披肩頭盔,身穿團花戰(zhàn)袍,腳著粉底皂靴,腰懸秋水雁月刀,威風凜凜,貼街面左右兩旁徐徐而來。大路中間,往往有?!盎鹆餍恰?,或舞鋼叉的協(xié)助清道。后面是八面抬鑼鳴鑼喝道,四面有“回避”、“肅靜”之類的虎頭禁牌的執(zhí)事儀仗隊,其中有鐵鉞、金瓜、彤弓、玄矢等執(zhí)儀;有龍鳳、虎豹、金鳥、玉兔等旗幟。除這些校尉外,還有“錦衣將軍”護駕,火銃隊押陣,沿途遇到供棚,十二支銃,同時并發(fā),火星四濺,震天動地。接著是高照,一面用綢緞刺繡的大旗,上面繡有“敬神如在”或“國泰民安”、“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等吉利語,旗桿用三、四丈長的大毛竹做成,由一個彪形大漢,邊行邊舞,有時將旗桿頂在頭頂、后頸、前額;有時在手臂、手心、拳頭上作出各種耍弄絕技。

后面就是賽會,由各行各業(yè)、各村各坊所出的“會貨”:即化妝表演隊伍?!皶洝痹蕉?,賽會越盛,也越顯隆重。杭州東岳廟會賽會時主要“會貨”有:樂隊、舞龍、舞獅、高蹺、抬閣、調(diào)無常、舞判官,還有舞刀弄槍等武藝雜耍。緊跟是提著香爐的提爐隊和端著神器的迎神隊,最后是護駕侍衛(wèi)蜂擁著的神轎。轎中端坐全身金裝的“東岳大帝”。神轎一到供棚,迎駕人員都要跪著接駕,善男信女也都跪著念佛經(jīng)。神轎后面還有一批人裝扮犯人,他們曾向東岳大帝許下心愿,待迎神時扮犯人還心愿。

八寺香會

杭俗民間有燒八寺香習俗。燒八寺香有燒外八寺香、里八寺香之分。燒外八寺香在每年四月初八。外八寺為昭慶寺(在錢塘門外)、鳳林寺(在西泠橋)、云林寺(即靈隱寺)、凈慈寺(在南屏山)、海潮寺(在草橋門外)、定慧寺(在虎跑)、大佛寺(在里西湖)、清漣寺(即玉泉);燒里八寺香在每年十二月初八,即臘八日。里八寺為定香寺(在艮山門內(nèi))、華藏寺(在華藏寺巷)、祥符寺(在獅虎橋)、白蓮花寺(在忠清巷)、白衣寺(在王馬巷)、法輪寺(在貫橋大街)、永福寺(在孩兒巷內(nèi))、天長寺(在竹竿巷)。這些寺院,都為杭城內(nèi)外規(guī)模宏大者,必須有四大天王、十八諸天者才合格。每屆香會,寺廟內(nèi)香煙繚繞,鼓磬聲聲;寺廟外,攤販林立,朝香者熙熙攘攘,善男信女們要在一天內(nèi)趕燒完八個寺廟的香火,俗稱“趕八寺廟會”。

一、求簽

杭州多寺廟,廟廟有簽書,民間盛行求簽占卜。凡是有求財、謀事、問病、求子、求學、求婚姻、求壽和消災免禍,無不到寺廟求簽,以求預知吉兇、禍福。簽書上的簽語,常為詩句形式,含含糊糊,模棱兩可,不管什么人問什么事,都可隨機應變地解釋。至于有的簽書,比如:“一得一失信由天,善致禎祥惡降怨。萬事不須頻著想,福人自有福人憐?!敝皇切麄鳌吧烙忻?,富貴在天”的宿命論。

二、相面

俗稱“看相”。舊時,杭州吳山是看面相、看手相集中之處。這種看相者,往往根據(jù)前來看面相、看手相人的衣著、相貌、言談、舉止、胖瘦、氣色和手掌皮膚的粗細等等,揣測對方的身份、年齡和家庭經(jīng)濟狀況等基本情況;并以看人說話、連吹帶捧、又哄又騙等方式,推斷對方當前的處境和未來的可能遭遇。

三、測字

測字也和相面一樣靠迷信糊口,測字先生往往憑自己經(jīng)驗,察言觀色,根據(jù)來測字者的喜、怒、憂、樂,將所測之字任意拼、拆、加、減筆劃,并且隨機應變,以套、哄、嚇、詐等花招,隨心所欲地解釋字的意思。

四、算命

杭諺“富燒香,窮算命”。舊時,吳山上到處劃地設攤,算命者自掛“張鐵嘴”、“李半仙”布幌。操此業(yè)者,大都為瞎子,以算命糊口。杭人稱他們?yōu)椤八忝壬?、“瞎子先生”。清末民初,算命生意首推上城貓兒橋的蔡陰鎬最好。蔡死后,貓兒橋一帶比屋而營算命業(yè)者,不下十余家。后來又以清波門荷花池頭女瞎子最出名,每天以算三十命為限,一早候于門口者接踵排隊,門庭若市,午后,有的人家以轎或車來接去算命。一般瞎子算命,大都彈著弦子,敲著丁鈸,走街穿巷,民國時也有寓旅館開相面、算命館的。

算命先生的騙人手法很多,常用的有三種:一為“套”,通過問生肖、生辰八字等,從來人的嘴里摸底,算命術語叫“關夢套口氣”;二為“哄”,對不同的人,問不同的事,說些奉承話,算命術語叫“寵”;三為“嚇”,嚇唬去“算命”的人,說什么“陰關”、“鬼關”、“刀關”,或者碰上了什么“白虎星”、“天狗星”、“掃帚星”之類,要“克親人”、“破財”等等,還嚇唬什么“關不破”、“星宿不解”,就要“大禍臨頭”。

此外又有一種稱“銜牌算命”,杭人俗呼“鳥兒算命”。操此業(yè)者,大都以女性為多,她們經(jīng)常一手拿一疊事先做好的“命牌”,一手提著一只鳥籠,走街串巷,闖門人戶,口喊著:“抽牌算命!”往往一面問人的年齡、屬相,一面擺弄“命牌”,說是“洗牌”,其實是在牌上做暗號。然后,打開鳥籠,讓訓練過的黃雀,用嘴抽出一張“命牌”來,牌上畫著與算命者相近年齡的男人、女人或小孩,并且寫有批語。不明真相的人,還以為黃雀真是“神鳥”,會通靈性。

五、于廟祈夢

于廟祈夢,是杭州民間一種以夢兆來卜一生休咎的迷信風俗。于廟祈夢的來歷有二說。一說:于謙年輕時夢祈關帝,關帝對他說:你的功名富貴,終身之事,不消問我,去問你長嫂便知。于謙去問長嫂。長嫂笑道:叔叔小小年紀,思想做官,既想做官,當然要做一二品的。于謙又問:不知何官?長嫂又笑道:無非是中舉子、中進士、做御史、做侍郎、做尚書閣老罷了。你這天殺的還想做到哪里去。于謙聽了十分高興,一時想不到“天殺”二字上去。直到后來將被殺,方省悟夢兆之靈。由于于謙一生信夢,死后傳說成為“夢神”,亦以夢兆示人。又一說:明萬歷年間,于謙被謚為“肅愍”。一天,浙江巡撫傅盈春,偶有事宿于墳,夢見于謙對他說謚號不對。傅盈春據(jù)此上奏,朝廷重謚為“忠肅”。自此以后,祈夢于廟者,絡繹不絕。

杭州于廟有二處:一處在上祠堂巷內(nèi),即于謙故居,俗稱“于謙公祖廟”。冬至前一夜,凡欲卜一生休咎者,都到廟內(nèi)去住宿祈夢。后祖廟圮,于廟改筑西湖三臺山于墳,廟內(nèi)有夢神堂,即祈夢處。于廟外面,算命測字,攤販林立,都以解夢詳夢(俗稱“圓夢”)為生。

月老卜婚,是西湖民間獨有的祈卜男女婚姻的奇異風俗。西湖月下老人祠(殿)共有三處:一在天竺,一在吳山,而以西湖雷峰下白云庵月下老人祠的求簽問卜,香火最盛。

西湖白云庵月下老人祠,殿龕內(nèi)供有一白發(fā)銀須老人坐像,慈顏善目,笑容可掬,一手執(zhí)婚姻簿,一手牽紅繩,這就是所謂月下老人,簡稱“月老”,是專司婚姻之神。祠門兩旁有祠聯(lián)一副:“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屬;是前身注定事,莫錯過姻緣?!?/p>

在舊社會,認為婚姻原是命中注定的。因此,西湖白云庵的媒神之祠,前來求簽問卜的善男信女,不知其數(shù)。而這里的簽文,極為有名,共有一百條,相傳由俞曲園所集者五十五簽,余由越州金可庵所集,多以《詩經(jīng)》、《論語》、《唐詩》等詩詞名句制為簽語。這些簽語,文辭潔麗,胸懷高遠,青年男女不論已婚未婚,求得一簽,可作種種譬解。

廟會,又稱“廟市”或“節(jié)場”。這些名稱,可以說正是廟會形成過程中所留下的歷史“軌跡”。作為一種社會風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和歷史原因,而廟會風俗則與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廟觀的宗教活動有著密切的關系,同時它又是伴隨著民間信仰活動而發(fā)展、完善和普及起來的。

東漢時期佛教開始傳入中國。同時,這一時期的道教也逐漸形成。它們互相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生存競爭,在南北朝時都各自站穩(wěn)了腳根。而在唐宋時,則又都達到了自己的全盛時期,出現(xiàn)了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動。如圣誕慶典、壇醮齋戎、水陸道場等等。佛道二教競爭的焦點,一是寺廟、道觀的修建。二是爭取信徒,招徠群眾。為此在其宗教儀式上均增加了媚眾的娛樂內(nèi)容,如舞蹈、戲劇、出巡等等。這樣,不僅善男信女們趨之若鶩,樂此不疲,而且許多凡夫俗子亦多愿意隨喜添趣。為了爭取群眾,佛道二教常常用走出廟觀的方式擴大影響。

北魏時佛教盛行的“行像”活動就是如此。所謂“行像”,是把神佛塑像裝上彩車,在城鄉(xiāng)巡行的一種宗教儀式,所以又稱“行城”、“巡城”等。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遷都洛陽后,大興佛事,每年釋迦牟尼誕日都要舉行佛像出行大會。佛像出行前一日,洛陽城各寺都將佛像送至景明寺。多時,佛像有千余尊。出行時的隊伍中以避邪的獅子為前導,寶蓋幡幢等隨后,音樂百戲,諸般雜耍,熱鬧非凡。唐宋以后廟會的迎神、出巡大都是這一時期行像活動的沿襲和發(fā)展。并漸次推廣到四川、湖廣、西夏各地。元、明以后,行像之風才衰落,很少見于記載。

除了佛、道二教的“行像”,他們還在寺、觀中舉辦道場,定期進行一些法事或佛事活動,坐等信徒俗眾前往齋戒聽講,頂禮膜拜。

原來屬于民間信仰的報賽酬神活動,紛紛與佛道神靈相結合。其活動也由鄉(xiāng)間里社逐漸轉移到了佛寺和道觀中進行。在佛、道二教舉行各種節(jié)日慶典時,民間的各種社、會組織也主動前往集會助興。這樣,寺廟、道觀場所便逐漸成了以宗教活動為依托的群眾聚會的場所了。

而這些宗教活動逐漸世俗化,也就是說更多的是由民間俗眾出面協(xié)商舉辦。這種變化,不僅大大增加了這些活動自身的吸引力和熱鬧程度,也使這些活動中的商貿(mào)氣息隨著群眾性、娛樂性的加強而相應增加。在宗教界及社會各界的通力協(xié)助下,使廟會活動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

廟會不論從其數(shù)量還是規(guī)模,在全國都已形成蔚為大觀的局面,但就廟會的活動內(nèi)容來說,仍偏重于祭神賽會,而在民間商業(yè)貿(mào)易方面相對薄弱。廟會的真正定型、完善則是在明清以至于近代。

早期廟會僅是一種隆重的祭祀活動,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人們交流的需要,廟會就在保持祭祀活動的同時,逐漸融入集市交易活動。這時的廟會又得名為“廟市”,成為中國市集的一種重要形式。隨著人們的需要,又在廟會上增加娛樂性活動。于是過年逛廟會成了人們不可缺少的過年內(nèi)容。但各地區(qū)廟會的具體內(nèi)容稍有不同,各具特色。

廟會文化是中國大眾文化的一部分,它是一種極其復雜、古老而又新鮮的社會文化現(xiàn)象,它既是宗教的,又是世俗的,充分反映了農(nóng)民群眾長期積淀形成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行為方式和心理態(tài)勢。它世代延續(xù)、傳承和發(fā)展,歷久不衰,屢禁不止。近幾年來,隨著改革開放和民族宗教政策的落實,城鄉(xiāng)各地廟會興起,規(guī)模可觀,值得研究。

廟會文化的起源

我國廟會,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據(jù)1986年在遼西牛河梁“女神廟”地下遺址的考古發(fā)現(xiàn),證明我國大約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已有了廟會活動。

東晉、南北朝時期,由于社會動亂、戰(zhàn)爭頻繁,佛教得以廣泛流傳,對當時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都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

北魏時期,修廟之風大興,盛大的廟會逐漸代替了原來的社祭活動,據(jù)記載:當時,僅洛陽一地就有寺廟1300余座。

到我國封建社會的極盛時期的唐朝,由于統(tǒng)治者比較開明,思想界比較活躍,不再像漢朝那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得宗教活動益發(fā)興盛起來,儒、佛、道等各種思想及宗教得到廣泛的流傳。

明清時期,“行香走會”活動風靡一時,民俗藝術活動在農(nóng)民自發(fā)組織起來的祭神大游行中大展風采。群眾性的文娛活動使廟會文化得到了取之不竭的補充與不斷的提高,產(chǎn)生了旺盛的生命力和強烈的吸引力。

綜觀文化史可見:廟會的產(chǎn)生與形成,是社會物質生產(chǎn)和文化發(fā)展的一種必然產(chǎn)物,也是人類進化中精神世界的一種需要。其產(chǎn)生的主要原因有——

一、在人類童年時代,由于對自然界千變?nèi)f化現(xiàn)象難以理解,對自然災害無力對抗,認為冥冥之中,有一種超人間的力量在支配著世界、主宰著一切,人的福禍吉兇、生老病死都由這種超人間力量的神靈來決定,人們由畏懼而產(chǎn)生敬仰,并漸漸形成了以神靈為核心的原始宗教。為了得到神靈的保護與恩賜,便建廟設祭,頂禮膜拜,以尋求精神的寄托與慰藉。

二、人們出于對祖先、前賢、愛國志士、民族英雄、能工巧匠、忠臣賢孝及帝王將相的景仰崇拜,為了永久紀念他們,便在他們謝世之后,修廟宇、塑泥胎,進行祭祀(所以,在我國人神是合一的)。

三、當善良的人們無力懲處社會邪惡勢力時,便借用神靈對人的恐嚇威力,樹起一個個主宰一切的觀念偶像,藉此告諭、訓誡壞人壞事,撫慰、稱頌好人好事,追求勸善、積德、修身養(yǎng)性的宿命效應。

四、人類進入階級社會,人們對階級壓迫、階級剝削和戰(zhàn)爭帶來的苦難,不但無法理解,而且,也找不到解脫這種苦難的現(xiàn)實途徑,只能把希望寄托于虛構的“來世”或“天堂”,求助他們無限崇拜的神靈的保佑。

歷代封建統(tǒng)治階級都極力扶持宗教組織,不懈宣揚迷信思想,無限夸大神靈威力,自詡“真龍?zhí)熳印?,并將政權與神權結合起來,搜刮民財,普修廟宇,將它變成愚弄、麻醉、統(tǒng)治人民大眾的精神工具。

廟會文化類型

廟會文化是種特殊的社會生活。各地、各種廟會舉行的時間、期限和內(nèi)容雖有不同,但從性質上分,大體上可以歸納以下幾類:

——封建迷信型。這種廟會用虛構的自然力量來實現(xiàn)參與者虛無飄渺的驅邪治病、占卜算卦、兜售神藥的愿望和目的,既無嚴肅的宗教意義,也無積極的文化意義。

——傳統(tǒng)宗教型。這種廟會尊崇神或佛,有教義教規(guī)和經(jīng)籍典冊,有專門神職人員和傳統(tǒng)禮儀程式。它利用廟會文化中的民間音樂、舞蹈、繪畫、雕塑藝術形式來展示、傳播宗教。

——紀念祭祀型。崇拜英雄豪杰、愛國志士、清官潔吏、名醫(yī)良師、圣賢祖先。有禮儀設施、傳統(tǒng)的禮儀程式及活動周期。

——文化經(jīng)貿(mào)型。為開發(fā)本地經(jīng)濟、民俗、文化資源而舉行的廟會。以經(jīng)貿(mào)、旅游、戲曲、電影(視)、曲藝、雜技、電子游戲、體育活動為主要內(nèi)容。

——娛樂交往型。這種廟會一般在農(nóng)閑季節(jié)舉行。每當臨近會期,周圍村落農(nóng)民便接親眷邀朋友,敘親情、話農(nóng)事、洽生意,有的還擇婿配偶。此類廟會對農(nóng)民群眾有極大的吸引力。

從廟會的類型看,宗教信仰是廟會的起源,經(jīng)貿(mào)和文化是廟會的支點。

正確引導廟會文化活動。

發(fā)揮廟會文化的積極作用,雖然有利于保護民間文化遺產(chǎn),有利于弘揚民族傳統(tǒng)文化,也有利于發(fā)展經(jīng)濟貿(mào)易,有利于滿足人民群眾多方面的需要。

相關知識

2024杭州中秋各寺廟月餅請購
杭州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習俗大全 杭州有哪些節(jié)慶活動
杭州十大著名佛寺 杭州香火旺盛的寺院 杭州十大禮佛寺院
沉浸式游杭州之西湖徒步線路(一)
杭州十大旅游勝地 值得去的杭州10大著名景點
杭州好的瑜伽館推薦
2022杭州市心理援助熱線電話匯總
健康亞運丨尋古覓今!杭州中醫(yī)藥特色文旅打卡點,走起~
杭州周邊10個團建好去處
【精彩回放】杭州灣會客廳第20季:健康杭州

網(wǎng)址: 杭州廟會 http://m.u1s5d6.cn/newsview793854.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