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國學品鑒】原創(chuàng)美文: 莊子生命美學思想摭言 劉偉

【國學品鑒】原創(chuàng)美文: 莊子生命美學思想摭言 劉偉

來源:泰然健康網(wǎng) 時間:2024年12月15日 21:07

【題記】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豐富多彩,包含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和勇于創(chuàng)新的民族精神。我們應該熱愛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形成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自豪感,努力發(fā)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培養(yǎng)愛國主義精神,這是作為一個中國人必須具有的思想文化素養(yǎng)。即日起,興安職業(yè)技術學院國學教育研究中心將每周三、五、日推出“國學品鑒”專欄,為您推薦草原兒女原創(chuàng)美文,領您鑒賞詩詞曲賦,共同解讀傳統(tǒng)節(jié)俗。

莊子生命美學思想摭言劉偉

生命美學是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提出的一種美學理論,以潘知常、封孝倫等人為中堅代表。它立足于審美是人的生存方式這一命題,以自由精神為旨歸,以人性的完善自覺為審美境界,在人性的提升與完善中實現(xiàn)向人的生命價值,從而全面地占有自我的本質(zhì)。生命是眾美之最,“捉住了生命,也就捉住了美的真正內(nèi)涵,當我們把人的生命的秘密揭開,美的秘密也就自在其中了。”[i]那么到底什么是生命美學?潘知常給出了準確的定義:“生命美學要追問的是審美活動與與人類生存方式的關系即生命的存在與超越如何可能這一根本問題。換言之,所謂‘生命美學’,意味著一種以探索生命存在與超越為旨歸的美學。”[ii]這也就是說,生命美學視角下的審美活動首先是一種自由的生命活動,是一種人類最高的生命存在方式,是從絕對的價值關懷的生命存在方式的角度對“生命的存在與超越如何可能”這一終極追問、終極意義、終極價值的回答。筆者認為所謂生命美學,就是人對自身主體意識的充分覺醒,對自身生命價值的高度重視,對自身順應自然能力的極大自信,概言之,生命美學關愛生命,追求自求,帶有令人自身解放的性質(zhì),體現(xiàn)著一種人文精神的價值倡導。

一、莊子生命美學的內(nèi)涵特質(zhì)

中國古代不乏生命美學精神,回顧歷史,士人精神最高漲的先秦諸子爭鳴時期納入了筆者的考慮范圍之內(nèi),而以自由精神而論,倡導“逍遙”、“齊物”、“心齋”、“坐忘”的莊子無疑是筆者最佳的選擇對象。莊子是先秦時期對人生問題、特別是人的精神自由或心靈逍遙極為關注的偉大思想家。魏晉而下,隨著《莊子》文本注疏的踵增,莊子的思想也逐漸流布廣遠,成為中國傳統(tǒng)哲學、宗教、文學的源頭活水,而莊子志尚高潔的品行、恣肆汪洋的文風和逍遙自在的心靈追求,也深深的影響了傳統(tǒng)時代的賢者士人。從生命困境中超脫出來,實現(xiàn)心靈的絕對自由,是莊子生命美學基本的理論方向和價值指歸?!肚f子》一書中蘊含著一種富于自由精神的大美,這種美與生命美學的精神實質(zhì)完全暗合。莊子哲學傳達出強烈的生命意識,表現(xiàn)出對人生宇宙的深刻反思,對自然生命和人生價值的深切關懷,對自由的深情向往和追求。莊子哲學關注的終極目標是人的生命,莊子希望人們得到自由和快樂,故莊子哲學實際上就是生命美學。概言之,莊子生命美學的內(nèi)涵要旨主要體現(xiàn)在如下幾個方面:

1、強調(diào)生命的自然本真

莊子的生命美學體系深邃而完備,蘊蓄著深遠而豐富的思想內(nèi)涵。他把“氣的本原論”作為其生命哲學體系的基礎,將由“道”而產(chǎn)生的“氣”作為生命的本原?!肚f子·知北游》說:“氣聚則生,氣散則死”、“通天下一氣耳”。生命由“氣”聚于體而成,“氣”散又復歸于無形,在宇宙的大化流行中周而復始,自然而然。生與死的差別消逝了,生死得以齊同。生無所慮,死無所懼,生命順應而生,適時而去。但是即便是生、死無界,現(xiàn)實的生命仍是難得而不容忽視的。珍惜生命,拋卻一切有損于生命的繁雜冗事,保身、全生、盡天年;“惜生”不貪生,“安死”不期死,與世俯仰,超越生命自然的悲情;“相忘以生,無所終窮”(《大宗師》),追尋生命意義的真諦。

image.png

莊子的“生命”是自然的生命,是“天性”,他認為不能因為塵世的干擾而放棄自己的天性,他的養(yǎng)生觀與其天性論有很大的關聯(lián)。莊子說:“性者,生之質(zhì)也。性之動,謂之為,謂之偽,謂之失?!保ā陡3罚靶圆豢梢祝豢勺?,時不可止,道不可壅;茍得其道,無自而不可;失焉者,無自而可。”(《天運》)

莊子認為“性”就是生命的質(zhì)地,“性”即天性,也就是人的自然?!吨庇巍氛f:“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是故至人無為,大圣不作,觀于天地之謂也?!彼^的“大美”就是自然之美,它是人的真性與天地本性相結(jié)合的美。他認為一個人能夠得其自然也就是得其道,失去了自然,也就失其道,因而要順應自然,使生命與自然規(guī)律和諧統(tǒng)一。他告誡人們不要貪圖享受,貪圖名利,要依自然行事,保持自然天性,使生命得以保全。正如《養(yǎng)生主》所說:“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jīng),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yǎng)親,可以盡年”。

莊子一貫重視生命始初的渾沌美和自然美,例如《應帝王》所講:“南海之帝為倏,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倏與忽時相與遇于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倏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睖嗐绲纳驮谟谒菧嗐绲淖匀?,它本無七竅,硬鑿之則摧殘了它的自然天趣,破壞了它的渾沌性與完整性。莊子所謂“殘樸以為器,工匠之罪也”(《馬蹄》),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這種自然無為的生命理想,存在于美的境界中,順乎自然本性,不為世俗所累,在自然無為中,人性的自然美得到了保存,這便是莊子生命與美的相通之處。總之,莊子認為人活在世上,應當順從天性,聽其自然,因此人應該消除主客體之間的界限,達到“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才能修身養(yǎng)性,領略美的真諦。

image.png

2、保持獨立的人格操守

莊子出身低微,曾在宋國出任過管理漆園種植和漆器制作的小吏,后來辭官隱居,靠“織履”等手工勞動維持生計,生活狀況十分艱難,常陷于貧窮之境。莊子自言“莊周家貧,故往貸粟于監(jiān)河侯”(《外物》),但監(jiān)河侯卻推說要到賦稅后再借給他,莊子就用“鮒魚求水”作喻,擱淺于道路的鮒魚快要干死了,不過是要求些活命的水,卻被告知要遠去接引西江的水源,待到那時,鮒魚早就變成“魚干”了。由此而見,莊子當時生活的極度困迫。但莊子卻貧而不餒,始終保持獨立的人格操守。面對困頓他清高達觀,具傲骨,重氣節(jié),蔑視功名利祿,遠離仕途浮華,寧肯“處窮閭厄巷,困窘織屨,槁項黃馘”(《列御寇》)。莊子甘愿過著清苦生活,即使面對相國之位的誘惑他也毫不動心:

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迎之,許以為相。莊周笑謂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獨不見郊祭之犧牛乎?養(yǎng)食之數(shù)歲,衣以文繡,以入太廟。當是之時,雖欲為孤豚,豈可得乎?子即去,無污我!我寧游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記·老莊申韓列傳》)

楚威王器重莊子的賢達重金聘請,莊子卻用犧牛之譬斷然拒絕,“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肚锼菲凶I諷惠施更是莊子人格操守的真實寫照:

惠子相梁,莊子往見之?;蛑^惠子曰:“莊子來欲代子相?!庇谑腔葑涌?,捜于國中三日三夜,莊子往見之,曰:“南方有鳥,其名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發(fā)于南海而飛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于是鴟得腐鼠,鹓鶵過之,仰而視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耶?”

莊子對惠施的譏諷以及《列御寇》篇中對曹商的尖刻挖苦,并不是一種“吃不著葡萄說葡萄酸”的怪僻心理,而是對世事的深刻洞察,是其生命旨趣的形象反映。莊子看來,他所處的是一個“處昏上亂相之間”、“士有道德不能行” (《山木》)的社會,這就是莊子的現(xiàn)實境域。在莊子看來,如果身處亂世而不識時務,欲有作為而強力行之,則不僅于世事無補,而且自身也將“必死于暴人之前矣!”(《人間世》)莊子已清醒的認識到,所謂的尊位厚祿,乃是政治者為天下士人設下羈絆圈套,處之則不僅喪失了自由,而且還會導致性命之憂。莊子認為在亂世暴君那里得來的東西,將是導致自己禍患的根源。正由于對世事的深刻洞察和對時勢的清醒認識,所以莊子一生淡泊名利、安于貧賤、隱而不仕、鄙視權(quán)貴的,時刻保持自己的節(jié)操,那濠梁之下自樂之魚正是莊子的形象的化身。

image.png

3、追求精神的高度自由

對自由精神的追求與向往是莊子的核心思想,滲透在莊子的《逍遙游》、《齊物論》等各篇中。《莊子》首篇名曰《逍遙游》就有開宗明義之意圖,所謂逍遙,就是自由。那個大鵬可以“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自由地往來于天地之間,無所不至,與萬物同游??梢哉f,“鯤”、“鵬”就是莊子的自由生命的體現(xiàn)?!洱R物論》開始便出“吾喪我”的境界,以示破除我見我執(zhí),而以真實的自我(“吾”,“真宰”、“真君”),神游于“無封”、“無境”的遼闊之境域中。及至《齊物論》的最后,以蝶化象征主體與客體的會通交感,達到相互泯合的境界,這境界實為最高自由精神之投射。如果從審美的角度來看,莊子的自由是一種審美的生存方式,他的逍遙游是達到審美境界的途徑。莊子有關人的自由本性的美學思考貫穿于他的整個思想中,透過他的文本,可以看出莊對自由的理解有三個方面的含義:即政治上的自由、理性的自由和精神的自由。莊子最看重的是精神自由,精神自由不受任何內(nèi)外因素的干擾,這種自由是無條件的,絕對的,可以稱為絕對自由。

莊子把人不自由的原因本質(zhì)上歸結(jié)為對心靈的束縛。在他看來,人之所以不自由,不是源自于外,而是源自于內(nèi),源自于個體心靈的自我束縛,即心存“桎梏”、懷有”心結(jié)“的結(jié)果。要想自由,必須超越束縛,亦即在心靈上對現(xiàn)實存在的必然性予以超越,莊子認為這種超越必須做到無己、無功、無名。莊子注重人的內(nèi)在本性和心靈的獨立和自由,喚醒人類的自覺意識,讓個體自覺地擺脫種種束縛,以人自覺的精神追求來抵制物欲對人心的干擾和侵蝕,從而達到自然與自由的統(tǒng)一。達到這種統(tǒng)一,莊子采取的是擯棄一切私心雜念,通過虛靜、心齋、坐忘進入到逍遙游的境界。莊子的“心齋”、“坐忘”是超越現(xiàn)實、超越自我達到精神的絕對自由境界的過程。莊子試圖通過主體自覺的心理調(diào)節(jié),以審美的態(tài)度對待人生,在消除主客體的對立中使人的精神得到升華進入到審美體驗階段。莊子使用浪主義的筆法,形容人的精神之提升,超越了有限的時空,在無窮的時空境域中,任心遨拍,自由飛揚。達到這種境界的人,死生問題也困惑不了他。如對姑射山神人的描寫:“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谷熟?!保ā跺羞b游》)在莊子看來,只有達到至人、神人、圣人的境地,生命才能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有了生命的無拘無束,才有美的至高境界。

莊子所追求的自由是無待的,是超越時空的、無條件的、絕對而永恒的自由,具體說來就是,一要依人的自然之性而行事,二要給人以自由性、自主性,三是尊重個體的殊異性,四是從規(guī)范主義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人的生命的自由是最基本的出發(fā)點,莊子認為,天和地是沒有窮盡的,人的生死卻有一定的期限,拿有期限的身體寄托在無窮的天地之間,短暫得如同白駒過隙。不能使自己的心情志趣快快樂樂,不能頤養(yǎng)自己壽命的人,都不是通曉大道的人。人應該保全真性、無拘無束,不受外界所左右。莊子認為形體是對立于精神的,有了形體,就有了各方面的需求,有了需求,就會與周圍的事物發(fā)生摩擦,就要不斷地受到喜怒哀樂感情的折磨。如果能做到“無己”就可以做到無所依賴、無所對待,消除精神的對立面,從而徹底消除主客對立的狀態(tài),使精神得到高度的自由。人生在世,會面對許多困境,但追求自由乃為人的本性所在,莊子哲學是從人類生存的根源點揭示了這一矛盾,因而具有永恒的意義。莊子追求自由的方式,雖然在現(xiàn)實層面上沒消除矛盾,但在精神的層面上可以說是一種真正的解決。

二、莊子生命美學的理論意義

我們閱讀《莊子》,會感受到字里行間都體現(xiàn)出莊子對于生命存在、人生價值與意義的觀照,充溢著強烈的生命意識。莊子獨特的生命意識是從對個體生命的關注開始,以生命存在時間受限、生命存在過程飽經(jīng)磨難等現(xiàn)象為出發(fā)點,目光始終聚集在生命存在過程中所遭遇的種種束縛,其思考的中心便是如何超越生命體所面對的艱難困境,如何在不可理喻而又令人絕望的亂世遠禍全身,如何在幾近喪失自我的隱遁中實現(xiàn)自身價值,如何在俗世的喧囂中最大限度地升華自己、最終進入一種自在逍遙的境界,莊子以一個智者的敏銳體察與細致關照,詳盡而深刻地對這一系列問題作了全面的思考,提出無用無為、中庸隱遁、與道化身、神游逍遙四種方式來實現(xiàn)一種超越,以達自然和諧的無為生存、適情悅性的逍遙境界??梢哉f,人生哲學是莊子哲學的核心,無論是他的天道觀還是認識論都是為他的人生哲學做基礎的。這也是儒、道的不同之處,儒家對人生的關注是將之置于社會倫理政治的大框架下,其實質(zhì)是家、國、天下的秩序穩(wěn)定,而道家特別是莊子對生命的關注,則是拋卻一切外在束縛和限制,突出個體生命存在,張揚個體人生價值。正如《逍遙游》中莊子對圣人、真人、至人的生存狀態(tài)所做的描繪那樣:“圣人神矣大澤焚而不能熱河漢邁而不能寒,疾雷破山而不能傷,飄風振海而不能驚。若然者,乘云氣,騎日月,而游弧四海之外?!敝匾暋叭恕弊鳛閭€體存在的身(生命)心(精神)問題,是莊子生命哲學的本質(zhì)。莊子對生命的思考與探索,在其對生命的人格自由的精神追求中得以最終完成。

image.png

莊子把人的生存方式、人生的苦惱的解脫方式、人生追求和人的實踐活動方式提升到審美層面,把生命的質(zhì)量放在了人與自然的審美關系中去考察,描繪了人的生存狀態(tài),設計了生命超越現(xiàn)實的藝術途徑,幻化了完美人生的理想范式。概言之,他把對生命的意義、目的、價值的探索落到了審美維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正是這種思想機制使文人能夠以一種特殊的身份,特殊的思維方式介入了社會生活,并對其產(chǎn)生重要的影響?!稘h書·傳敘》稱贊莊子道:“絕圣棄智,修生保真,清虛澹泊,歸之自然。獨師友造化而不為世俗所役者也,漁釣于一壑則萬物不奸其志,棲遲于一丘則天下不易其樂,不絓圣人之罔,不齅驕君之餌,蕩然肆志談者,不得而名焉,故可貴也。”《漢書》的評價較為客觀公允,莊子的人生哲學是直接訴諸于心理時空的心靈哲學。這種莊子式的“泰然”、“超脫”的珍貴之處在于,它可以幫助人們打碎物質(zhì)的異化給人們的精神帶來的枷鎖,把人從“物役”的奴隸解放為自由精神的主人。它除了可以代替宗教給人受傷的心靈以慰藉外,更可以讓忙碌于世俗世界的人們明白:在千變?nèi)f化的社會中,在紛繁復雜的利益與誘惑下,只有個體生命的存在才是真諦,是永恒,從而“教人們忘懷得失,擺脫利害,超越種種庸俗無聊的現(xiàn)實計較和生活束縛,或高舉遠慕,或怡然自適,與活潑流動盎然生意的大自然打成一片,從中獲得生活的力量和生命的意趣。”[iii]在物欲充斥的現(xiàn)代社會,財富、權(quán)力、名譽、地位……成為現(xiàn)代人的追逐焦點。人們不惜一切奮力角逐,生命的存在被無情地忽略和遺忘。人們在獲得外在物質(zhì)利益的同時,卻喪失了生命的本然,頑疾雜癥紛繁不窮,甚至過勞瘁死,英年早逝,寶貴的生命不斷地被無情吞噬。在物欲和生命的抉擇中,莊子的生命哲學思想給了我們最好的引領:如果我們一味地追求高官厚祿,有限的生命便只能呈現(xiàn)出一種生活狀態(tài),患得患失,形為物所累,就體會不到自由自在的快樂;如果我們不計較外物對于我們的得失,我們便掌控了自己的生活,不求有所得,便不會怕有所失,無論生存呈現(xiàn)何種狀態(tài),高貴的、或是低賤的,我們都是自在而逍遙的,不被外物所局限,便可以得到更大的世界。身外之物淡化視之,一切隨順自然,保持一顆平常心,擺脫物欲之累,復歸生命的本真,這就是莊子精神與生命美學的高度契合。

綜觀莊子的整個思想,處處體現(xiàn)著對人生的終極關懷,洋溢著對逍遙自在的自由生命、卓而不群的獨立人格的贊頌。可以說,莊子的哲學是一種生命哲學,也是一種境界哲學。莊子宣稱“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齊物論》),不去追名逐利,不在乎一己之利害榮辱。莊子生命哲學為人的心靈提供了一個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有利于人心靈的健康,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塑造。對于滾滾紅塵中的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一劑良藥,起著治療心靈的作用。

image.png

作者簡介:劉偉, 1977年生,內(nèi)蒙古通遼人,現(xiàn)工作于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從事古代文學、文藝理論的教學及科研。代表著作有《康熙年間手稿本迦陵詞研究》(中華書局2020年版)等8部。曾在《文學遺產(chǎn)》等核心刊物上發(fā)表論文十余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教育部社科基金項目1項,主持自治區(qū)社科基金項目5項。2020年12月,筆者獲批教育部“第二批高校‘雙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工作室。

相關知識

河南周口:文化熱土孕育“文學之鄉(xiāng)”
偉大時代孕育偉大文化(抒懷)
養(yǎng)生之道:跟莊子學習如何養(yǎng)生保健
石家莊市農(nóng)林科學研究院——劉彥軍
劉學偉:皮膚病防大于治
彭富春:身體與身體美學
關于中學語文教學中要重視創(chuàng)新教育
淺談中國書法中線條的形質(zhì)美與審美創(chuàng)作的探索——以王羲之等為例
人體美學 身體美的含義和要素是什么?
《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科學雜志》編輯部

網(wǎng)址: 【國學品鑒】原創(chuàng)美文: 莊子生命美學思想摭言 劉偉 http://m.u1s5d6.cn/newsview552537.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