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心理健康的人,可能會有這 7 個表現!快來自測→

心理健康的人,可能會有這 7 個表現!快來自測→

來源:泰然健康網 時間:2024年12月14日 11:20
近年來,心理健康受到大家越來越多的關注,我們也經常鼓勵大家在遇到困難時尋求專業(yè)的心理幫助,但依然有些朋友對此有不少困惑:

“心理健康就得一直高興嗎?我最近心情一直很低落,是不是有什么問題?” 

“我做了一段時間心理咨詢了,怎么知道有沒有效果?我的心理變得更健康了嗎?”

“如果我自己想增強內在力量可以從哪些方面入手?”

所以今天挑選了常見的 7 個表現,聊聊心理健康究竟意味著什么?希望能給你一些啟發(fā)。

合理處理情緒

很多人有個誤區(qū),以為心理健康就是“高興” “正能量”,所以一個樂觀的人似乎比一個悲觀的人心理更健康。圖源:pixabay實際上并非如此,判斷一個人心理健康程度的是對情緒的“敏感性”,也就是經典精神分析里所說的“情感成熟度”(Saul,1971),以及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Daniel Goleman)近年提出的“情感智力”(EQ,俗稱情商)。心理健康意味著情緒的敏感性在“恰到好處”的范圍。比如一個人非常生氣,不是立即發(fā)泄憤怒,也不是壓抑情緒(通過否認、不在意或立即做些其他事情轉移情緒),而是:

注意自己產生了這種情緒,想一想為什么會這樣(這一步也稱為“覺察”)。


能夠尋求合理的方式處理這些情緒。

而這其中很關鍵的部分是能夠讓自己來處理情緒,因為無論是發(fā)泄還是壓抑,都還是在被情緒牽著走。想起當下很多人追求的情緒穩(wěn)定,其實說的也是這種對情緒適度的敏感性以及能自如處理情緒的能力(而并非沒有情緒)。情緒還和人們的身心健康有密切的關系,但常常被人們忽視。一些現代研究表明人在體驗強烈情感時大腦會發(fā)生某種變化,過度情感刺激和創(chuàng)傷對身體會產生某種暫時或永久的損害(Pennebaker,1997)。這也提醒我們,如果情緒已經給你造成了很大的困擾,記得及時尋求支持和幫助。

內在“自由感”是最珍貴狀態(tài)

很多人在生活中都有這樣一些困擾,有時候想做什么卻做不了,好像自己的主觀意愿被什么給控制了。比如:

明明想拒絕別人卻說不出口,只能自己受委屈。


想趕緊把工作完成,但就是一直刷手機拖延時間。


明明有喜歡做的工作,但因為顧慮別人的看法所以不敢嘗試。


或者更嚴重的到了強迫癥的程度(無法控制重復做某事的沖動)。

這幾種非常“不自由”的感覺,而且這種限制來自內在。這可能是缺乏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特征——有一定的“自主感”,能自由地做出選擇。每個人生來就擁有自主感,不妨想想小時候的你,除了迫于大人的管束壓力,你本身可能對于做出選擇并沒有那么困難——你知道自己想要哪個娃娃,如果一樣東西不喜歡你就會大聲說出來。圖源:pixabay隨著我們慢慢長大, 被灌輸進各種各樣是非對錯的觀念,內在也開始充斥著內疚、恐懼、沖突,影響著我們自如做出選擇。因此咨詢師常常做的,就是幫助一個人“解放意志”——移除使來訪者的意志一直受到束縛和扼殺的障礙。歐文·亞?。∣wen Yaron)也曾分享一句話:“心理治療的目的,就是將病人帶到能自由做選擇的境地。到那個時候你可能會感覺:

“我能夠信任自己的情感,心安理得的生活,愧疚感明顯減輕?!?/p>


“我學會了拒絕別人,不再無條件地順從別人的意愿。”


“我能夠說出自己的感受,讓別人知道我想要什么?!?/p>這種內在的“自由感”是一個人最珍貴的心理狀態(tài)。

知道“我是誰”

“我是誰”在心理學上有個對應的概念是“自我認同”,指一個人對自己的認知或看法。其實這是一個相對近代的概念(20 世紀中期才開始出現相關研究),因為如果你生長在一個穩(wěn)定的、單純的、原始的親屬群體中,“我是誰”這個困惑可能根本不會出現,正如我們的父輩甚至更前幾代——他們的文化背景給他提供清晰的、按慣例確定的、相伴一生的角色,盡管沒有太多選擇的余地,但心理上的安全感是非常有保障的。但當下的年輕人生長在一個復雜的原子社會,缺乏社區(qū)群體帶來的歸屬感,人和人之間的關系走馬燈似的變換,甚至居無定所,也不再有所謂的“權威人士”,這個時候理解“我是誰”以及“我在這個混亂狀況中處于什么位置”就顯得極其重要(Keniston,1971)。

圖源:pixabay

健康、堅實的“自我認同”是什么樣的?

1.可以根據自己內在的完整性與真實性來判定“我是誰”。與之相反的只有借助于外界事物才能體驗自我認同,比如遭解雇后會以為自己工作一無是處,或離婚后會認為生活毫無意義。2.真實自我與理想自我具有一致性。如果理想的自我不切實際,或者真實自我與理想自我存在巨大差距,就會導致不滿、不快樂,甚至心理健康問題。比如你眼中的自己是一個喜歡畫畫的人,但理想自我可能是一個成功的醫(yī)生(來源于你父母的期待)。在缺乏支持的環(huán)境中,人們可能帶著“我到底是誰”的困惑走進咨詢室,借助咨詢師的幫助來體驗并說出自己是誰,相信什么,感受如何,以及想要什么。

以現實為基礎

增強自尊心

自尊心指一個人對自我價值的判斷——“我是誰”的下一步,即“我這個人怎么樣”。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自我價值低下可能不是什么好事:厭惡自己,回避生活中的挑戰(zhàn),容易對他人產生防御和戒備……但實際上對自我價值的評判過高可能也會有問題:對成就的過度追求導致容易焦慮、缺少共情而影響人際關系,以及為了避免失敗同樣回避挑戰(zhàn)等。圖源:pexels因此相對健康的自尊是以現實為基礎的、穩(wěn)定的。

你能夠對自己有相對客觀的評判;


這種評判相對穩(wěn)定,不容易根據外在環(huán)境的變化而變化;

以及即使有一些負面的評價(比如我就是不擅長 xx),但這并不影響你對自己的愛。

遇到困境“支離但不破碎”

朋友小 C 一直覺得自己的心理狀況挺好:會處理情緒、挺清楚自己是誰、自尊心也算穩(wěn)定。直到遇到一系列挫折:離婚、父母生病,她一下子覺得自己“垮掉了”。我們在生活中也可能看到一些類似現象并困惑:為什么輕度的挫折,讓一個貌似優(yōu)秀的孩子倒退到完全無助的狀態(tài)?一段關系的結束,讓一個樂觀的人從此一蹶不振?這里涉及到心理健康的另一個維度——“自我力量”,指身處逆境卻能夠從容應對,以現實的、適宜的方式處理生活困境的能力。困境對每個人來說都是艱難的,有一些糟糕的情緒也很正常。而具有自我力量的人,能夠直面艱難的挑戰(zhàn),不沉迷于崩潰或毀滅的內心體驗,以及能夠忍受出現的暫時的退行(一個成人變回小孩子的狀態(tài))或不穩(wěn)定狀態(tài),心理學家 Epstein 稱之為“支離不破碎”(Epstein,1998)。如果自我力量不足,就可能因壓力或痛苦徹底崩潰,過去形成的自我感在此刻支離破碎。

擁有愉悅的情感體驗

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這種體驗:無所事事的某個周末午后一個人在家里看書、在公園的草地上野餐時躺下來看著天空、安靜地靠在愛人的肩上、做完冥想,那一刻你感覺內心平靜,帶有一點點愉悅和滿足的感覺,所有的沖突好像都消散了。

圖源:pixabay

這種愉悅、平和好像和你平時通過外部刺激(比如美食、刷短視頻、取得一個成就)感受到的興奮不同,它更多是從內心散發(fā)出來的,一種心平氣和的感受。而如果一個人內心存在著大量(未處理的)沖突,有一些強迫性的偏離事實的信念(比如一定要 xxx 才能幸福;生活隨時充滿危險等等),就可能比較少有這樣的體驗。

圖源:pixabay

《精神分析案例解析》一書中曾提出精神分析的治療目標之一就是幫助來訪者獲得這種體驗——

“人們的病態(tài)信念及維持自尊的獨特方式常常與期盼內心的愉悅及滿足背道而馳。他們常常為本來就無法辦到的事情而悲傷,并且沉溺在空想事情成功的竊喜之中。通常在心理治療的后期,患者會說,他以前只知道什么叫‘銷魂’或‘心情愉快’,而自己在治療中不知不覺出現的心平氣和是以前想也不敢想的?!?/p>

具有愛的能力

弗洛伊德曾提出:“心理治療的終極目標是使患者具有愛和工作的能力?!边@里“愛的能力”就體現在人和人的關系中,很多人一開始尋求心理幫助的動機都是來自與他人的關系困擾:無法依賴(或者過度依賴他人)、無法處理關系的沖突、總是陷入不健康的關系等。那愛的能力意味著什么呢?在關系中可能有這樣一些表現:

“適度”依賴他人:能選擇依賴的對象,也有能力離開不稱職的對象。

能包容外部世界和他人的缺點,允許自己感到“失望”。

有清晰的邊界:不接受別人控制自己,也能尊重別人。


能夠關注別人,能給予(真正去愛而不僅僅是尋求“被愛”)。

而這一切有個重要前提,他們和自己有不錯的關系,懂得如何愛自己。當人們包容了復雜的內心世界和真正的自我,就更能理解朋友、家人及伴侶,較少憑個人的好惡對他們感到失望;原諒自己做了那些當時沒有理解并不能控制的事情,人們就能原諒他人做那些他們至今仍不理解也無力控制的事情;對自己抱有深深的同情,才能拓展到對他人的同情。也許有些朋友看完會覺得沮喪,“我好像離心理健康還差得遠”,實際上,心理絕對健康的人是極為少見的,大多數普通人都在各種困擾中掙扎:情緒常常失控、自尊總是不穩(wěn)、關系又搞糟了……但沒關系。圖源:pexels正如美國心理學家哈里·斯塔克·沙利文(Harry Stack Sullivan)曾解釋他對心理健康的看法:“治療的第一個階段是要使人們逐漸接受一個事實——一個人的心理問題僅反映出運氣和天資的偶然性,而非代表其個人的缺陷或失敗。”但他又繼續(xù)強調,“治療的第二個階段則要使人們痛苦地接受,即使上述情況屬實,也只有他能承擔起解決自己問題的責任。”心理健康是每個人持續(xù)終生的工作,愿你需要的時候能獲得想要的幫助。然后,好好去愛,投入去工作。

參考文獻

[1] 【美】歐文·亞隆著,黃崢、張怡玲、沈東郁譯,《存在主義心理治療》,商務印書館,2015年

[2] 【美】南?!溈送怪?,鐘慧等譯,《精神分析案例解析》,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5年

[3] Saul, L. (1971). Emotional maturity (2nd ed.). Philadelphia: Lippincott.

[4] Pennebaker, J. W. (1997). Opening up: The healing power of expressing emotions.New York: Guilford Press.

[5] Keniston,K.(1971). Youth and dissent.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6] Epstein, M. (1998). Going to pieces without falling apart: A Buddhist perspective on wholeness (Lessons from meditation and psychotherapy). New York: Broadway Books.

策劃制作

來源丨簡單心理(ID:jdxl2000),簡單心理是一個引領自我探索和成長的心理健康服務平臺,我們提供高質量的科普內容、心理課程、心理咨詢服務,給你向內生長的力量。

作者丨寒冰

責編丨白莉

相關知識

如何判斷自己心理是否健康? 判斷心里健康可通過這7個方面檢測
90題心理健康自測表!測出你的心理狀態(tài)
心理健康自測,心理健康評估測試
這份脂肪、肌肉健康指標對照表,可自測你的健康情況!快來看看吧~
心理健康自測
心理健康檢測 自測心理是否健康
心理健康檢測 自測你的心理健康程度
個人健康自評量表:全面了解你的生理、心理和社會健康
現代女性健康自測表.doc
心理健康測試表:你的心理健康檢查工具

網址: 心理健康的人,可能會有這 7 個表現!快來自測→ http://m.u1s5d6.cn/newsview516176.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