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探究親密關系中的互動模式,我們發(fā)現(xiàn)了這些

探究親密關系中的互動模式,我們發(fā)現(xiàn)了這些

來源:泰然健康網(wǎng) 時間:2024年12月13日 16:17
作者:高彩鑫,安偉編輯:崔琪美編:郭雨馨來源:微信公眾號:家姻心理(ID:gh_b23d067f4e3c)

[場景重現(xiàn)]

傍晚,怒氣沖沖的妻子大聲指責丈夫“你怎么又忘記刷碗了?”,丈夫沉默不語,“你怎么回事,跟你說過多少遍了,你怎么就是記不??!”,妻子越說越生氣,內心的火氣肉眼可見地不斷上竄,旁邊的丈夫仍舊一言不發(fā),宛如沒有聽到,妻子看到丈夫不說話而更加惱怒,聲音更加急切,在“火山爆發(fā)”的前夕,丈夫仍舊保持沉默,兩人就這樣陷入了“僵局”。

這個場景可能很多人都不會感到陌生,要么是自己經歷過,要么是曾經看到過別人經歷過。

如果你和伴侶之間也用這樣的方式溝通,那么這種不恰當?shù)?strong>互動模式可能正在嚴重損害著你們之間的親密關系。

01

互動模式是什么

研究表明,在影響婚姻質量的關鍵因素中,夫妻之間的[互動模式]被認為是影響婚姻質量的關鍵因素(Karney & Bradbury, 1995)。

互動模式指的是夫妻雙方互相表達感受和信息的方式和過程,包含言語和非言語信息,未經察覺時會成為一種慣用的模式。比如你和伴侶如何說話,在飯桌上如何交換眼神都是你們互動模式的體現(xiàn)。

Satir家庭治療理論也強調了互動的重要性,她認為互動是人應對環(huán)境的方式,不適應的互動會導致家庭功能的失調(Satir,1983)。

另外,早期婚姻生活沖突中的不良互動是婚姻質量下降以及離婚的重要預測源(Lavner & Bradbury, 2010)。你們共同塑造的互動模式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02

我們總結了這些常見的夫妻互動模式

我們總結了以下兩大類夫妻互動的行為:

在消極互動行為中,“指責、防御、輕視、冷若冰霜”被Gottman稱為婚姻的“四大預警”行為(Gottman, 1994)。

按照消極行為和積極行為的比例,Gottman將夫妻關系劃分為5類,包括:激烈型、溫暖型、回避型、敵意型和敵意/分離型。其中,前三類夫妻總體積極行為多于消極行為;后兩類夫妻的消極行為多于積極行為。

敵意型夫妻有積極行為,但消極行為遠多于積極行為,比如常見通過防御、指責來應對對方的不滿;敵意/分離型夫妻的積極行為較少,而消極行為較多,比如可能因為較小的事情便會大加指責對方。

接下來,

請大家猜一下哪種類別的夫妻的婚姻會更加穩(wěn)定呢?

答案是前三類!

相比之下,后兩類夫妻關系極不穩(wěn)定。

另外,Christensen 和 Sullaway也對夫妻互動模式進行了研究,并將夫妻互動模式分三類:

建設性溝通

雙方均能以積極的方式面對、協(xié)商解決問題,比如隨著孩子長大,夫妻在教養(yǎng)孩子上感受到了新的困難,同時積極協(xié)商應對如何撫養(yǎng)青春期孩子的挑戰(zhàn)。

要求/回避溝通(Demand-Withdraw Pattern)

指的是一方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可能性,同時另一方選擇回避的方式;這種模式普遍存在于夫妻互動中,特別是妻子要求-丈夫回避的模式,而且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都一致存在(Christensen et al., 2006)。

雙方回避溝通

雙方均以回避的方式應對問題,比如伴侶雙方對回誰家過年產生了矛盾,但彼此都沒有對此發(fā)起溝通直接面對問題而是選擇了冷戰(zhàn),回避沖突也是夫妻溝通中最普遍的無效模式(陳玉英等,2010)。

03

不良互動模式可能是這樣發(fā)生的

我們也很好奇,開始階段甜如蜜糖的親密關系究竟是如何走向崩潰的呢?我們翻看了很多心理學領域的專業(yè)資料,發(fā)現(xiàn)了這些:

只是出于自我保護

從個體的角度而言,回避溝通或許是一種自我保護策略,試想一下,當一個妻子怒氣沖沖地指責伴侶又一次忘記了洗碗,這很可能會喚起丈夫被攻擊的體驗。

出于自我保護,他選擇進入防御狀態(tài),回避溝通以自我安撫(Baker, 1980),所以下一次當你的伴侶采用讓你難以理解的回應方式時,你可以提醒自己:對方或許只是在進行自我保護。

因為我們的依戀風格不同

現(xiàn)代依戀理論將成人依戀分為四種類型:安全型、迷戀型、冷漠型、恐懼型(Bartholomew, 1991)。從依戀關系的角度而言,親密關系里令人痛苦的互動行為可能是對方不安全依戀類型的表現(xiàn)。

比如常見的是妻子作為迷戀型依戀類型,而丈夫是恐懼型依戀類型,在相處中往往容易出現(xiàn)前面提到的普遍的妻子要求-丈夫回避的模式(Christensen et al., 2006),即我們通俗說的“妻子追,丈夫逃”的追逃模式。

并且,不同依戀風格的成人在溝通方式上具有差異性。比如安全型依戀風格的個體更傾向于運用問題解決策略,而迷戀型依戀的個體更傾向于強迫和控制自己的伴侶(Pistole, 1989)。

由此可見,如果下一次你和伴侶在溝通模式上有分歧,或許你可以理解為這和彼此不同的依戀類型相關,并從這個角度出發(fā)嘗試去解決。

04

有辦法改變自己和伴侶的互動模式么?

覺察自己的情緒

在夫妻互動中往往因為情緒張力過大且尚未覺察,而容易采取令雙方都追悔莫及的互動行為,然后日復一日構成讓雙方都感到痛苦的互動模式。這時候,最關鍵的是如何在反應之前能夠暫停下來重新選擇!而暫停的前提就是我們能夠覺察自己那時那刻地感受和想法。

嘗試發(fā)展積極的互動行為

在能夠自我覺察的基礎上,夫妻雙方可以嘗試采取更多的積極互動行為,逐步發(fā)展出令雙方都感到舒服的互動模式。

值得提出的是,Gottman提出了平衡理論,認為夫妻之間有消極互動行為本身并不可怕,如果能與積極行為達到1:5的比例時,婚姻關系較為穩(wěn)定(Gottman,1993)。

也就是說:你和伴侶的消極互動行為并不是親密關系的全部,超量的積極互動行為仍然可以讓你們的關系穩(wěn)固。

尋求專業(yè)心理咨詢的幫助

如果你和伴侶的互動模式令你們飽受困擾,多次努力調節(jié)后仍然效果甚微,或許你們可以考慮尋求專業(yè)心理咨詢師的幫助,伴侶咨詢或家庭咨詢可以幫助你們更好地看到彼此的互動模式,進而獲得關系的改善,共同邁向建設性溝通的互動模式。

看了這么多 / 你有什么想說的嗎?

參考文獻:Baker, W. H. (1980). Defensiveness in Communication: Its Causes, Effects, and Cures. Journal of Business Communication, 17(3), 33–43. doi: 10.1177/002194368001700304Bartholomew, K., & Horowitz, L. M. (1991). Attachment styles among young adults: a test of a four-category model.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1(2), 226.Christensen, A., Eldridge, K., Catta Preta, A. B., Lim, V. R., & Santagata, R. ( 2006) . Cross Cultural Con sistency of the Demand/Withdraw Interaction Pattern in Couple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8 (4) , 1029-1044.Gottman, J. M. ( 1994) . What predicts divor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ital process and marital outcomes. Mahwah, NJ: Erlbaum.Gottman, & Krokoff, L. J. (1989). Marital Interaction and Satisfaction: A Longitudinal View.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57(1), 47–52. Graber EC, Laurenceau J- P, Miga E, et al. Conflict and love: Predicting newlywed marital outcomes from two interaction contexts.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2011, 25(4): 541.Kanter, J. B., Lavner, J. A., Lannin, D. G., Hilgard, J., & Monk, J. K. (2022). Does couple communication predict later relationship quality and dissolution? 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84(2), 533-551. https://doi.org/10.1111/jomf.12804Karney, B. R., & Bradbury, T. N. (1995) . The Longitudinal Course of Marital quality and stability: A review of theory method and research.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8 (1) , 3-34.Lavner JA, Bradbury TN. Patterns of change in marital satisfaction over the newlywed year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2010, 72(5): 1171-1187 16 Satir, V. (1983). Conjoint Family Therapy. California: Science and Behavior Books.Sullaway, M., & Christensen, A. (1983). Assessment of dysfunctional interaction patterns in couple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5(3), 653-660. https://doi.org/10.2307/351670陳玉英,耿文秀 & 張磊.(2010).女性視角下的婚姻滿意感影響因素——上海報告. 上海精神醫(yī)學(S1),413-415.作者簡介:高彩鑫,安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家姻心理(ID:gh_b23d067f4e3c),家姻心理是由北京師耘家和科技有限公司精心打造的品牌,致力于為婚姻家庭、婚姻家庭咨詢師和相關機構提供科學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務?!咀稍冸娫挕浚?10-62279199

相關知識

親子關系的互動方式
加強親子互動,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
心學問教育咨詢:探索親子互動模式,助力孩子健康成長
家長必看:提升親子關系的5大“定律”,讓親子關系更緊密
高效的親子互動怎么做,抓住這關鍵的四點
“互聯(lián)網(wǎng)+” 中醫(yī)健康管理模式的服務現(xiàn)狀與對策研究
基于互動設計理念的親子玩具設計研究
親子互動:建立良好親子關系的兩大基石
四種不健康的親子關系模式,你有嗎?
親子互動新方式!暢玩10款創(chuàng)意家庭游戲,增進親子關系

網(wǎng)址: 探究親密關系中的互動模式,我們發(fā)現(xiàn)了這些 http://m.u1s5d6.cn/newsview496350.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