鍋底可以說是火鍋的“靈魂”,決定了火鍋的“基調(diào)”。
可供選擇的鍋底種類很多,可以說是花色紛呈、干鍋百味,如麻辣鍋、菌菇鍋、肥牛鍋、海鮮鍋、酸湯鍋、藥膳鍋、粥底鍋、壽喜鍋等。按其特點,大致可分為重油麻辣鍋、高湯鍋、清湯鍋、粥底鍋四類。
清湯鍋 大多數(shù)清湯鍋湯底用的是清水,有些清湯鍋底會放蔥姜,基本不含額外的能量和鹽分,比較健康。
粥底鍋 粥底鍋以廣州粥火鍋為代表,用各種米熬制的湯頭(如梗米、糙米、小米等)來涮蔬菜、肉食、海鮮等。粥底鍋的好處是加熱效果持久,脂肪和鹽含量很低且粥底能充分吸收食材的鮮味。
高湯鍋 高湯鍋又可分為素湯鍋和葷湯鍋。素湯鍋一般用菌菇類、海藻類、豆制品、筍等食材熬成湯底而葷湯鍋則有大骨湯鍋、酸菜魚鍋、羊蝎子鍋、石鍋魚鍋、海鮮鍋等。與麻辣鍋相比,高湯鍋脂肪含量較低;但與清湯鍋和粥底鍋相比,高湯鍋的脂肪和鹽分含量則較高。
從健康的角度而言,應首選清湯鍋和粥底鍋,其次選擇高湯鍋,盡量少吃重油麻辣鍋。
菜品
選擇涮鍋的菜品,應把握幾個主要原則。
食物多樣,多素少肉 吃火鍋時,應保證“膳食平衡”,盡可能選擇更多種類的食物,多素少肉。肥牛肉、肥羊肉脂肪含量很高,少量“解饞”即可,不要吃太多。如果鍋底中已含肉類,則更要多吃素菜,如薯類、菌藻類、葉菜類、豆制品等。
少吃加工食品 肉丸、蟹肉棒、蝦餃、午餐肉等加工食品營養(yǎng)密度不高,亞硝酸鹽和脂肪含量卻很高,應盡量少選、少吃。
注意鍋底特點 不同鍋底應配合不同的菜品。吃重油麻辣鍋時,應盡量少選容易吸油的食材,如凍豆腐、綠葉菜、竹蓀、香菇等;粥底鍋則不太適合涮動物內(nèi)臟等腥臊味較重的食材。
蘸料
一些醬料(如海鮮醬、沙茶醬、牛肉醬)、腐乳等含鹽量很高,芝麻醬、花生醬、麻油等脂肪含量很高。在調(diào)配蘸醬時,要考慮上述因素,盡量用新鮮辣椒、蒜蓉、蔥花、香菜、芝麻、醬油、醋等佐料代替醬料。
聚會吃火鍋自然要點飲料。由于吃火鍋很容易在不知不覺中攝入過多能量,故含糖飲料不是很好的選擇。
可以選擇白開水、大麥茶或淡檸檬水等不含能量的飲品。五谷雜糧汁、酸奶對消化道黏膜有一定的保護作用,吃刺激性強的麻辣鍋時可以飲用。
吃火鍋時不要喝酒,尤其是白酒,即使飲酒,也應選擇啤酒,少量飲用。因為又辣又燙的火鍋很容易損傷消化道黏膜,此時再喝白酒,無異于“火上澆油”。此外,無論選擇何種飲料,都不要喝冰鎮(zhèn)飲料,以免消化道內(nèi)“冰火兩重天”,引發(fā)不適。
消化道疾病患者、容易“上火”者不宜選擇麻辣鍋。
痛風患者應少吃火鍋。宜選擇清湯鍋,不宜選擇高湯鍋(尤其是海鮮鍋);盡量多吃素菜,少吃葷菜,不要喝涮過鍋的湯,更不要飲酒。
“三高”人群,肥胖患者吃火鍋時應選擇低脂,低鹽的鍋底,并控制食物攝入量,避免飲酒。
上海中醫(y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yī)結(jié)合醫(yī)院官方微信訂閱號二維碼,歡迎掃碼關(guān)注!
原標題:《火鍋中的營養(yǎng)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