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讓孩子活得高,他就能超越你!
如果父母已經設計好了孩子的人生道路,那么可以肯定的是,孩子的成就不太可能超越父母。即使他最終達到了父母想要的結果,他也不可能快樂。因為他的生命不是他自己的,而是你的。
2.你做過什么讓孩子“融入”的事情嗎?
很多父母在不知不覺中會做一些“融入”孩子的事情——完全覆蓋孩子的情感世界,導致孩子失去了情感世界,情緒、悲傷、恐懼都從屬于父母的情緒波動。而一個“有意識”的母親,會給孩子留有余地。
比如,當有意識的母親和丈夫發(fā)生矛盾時,她有能力告訴孩子,母親雖然生父親的氣,但這是我的事,你還可以愛他。媽媽現在很難過,但是你可以玩。
3.撒嬌是一種態(tài)度,與貧富無關。
所謂溺愛,就是當孩子提出需求時,父母會擔心、生氣或難過,但還是滿足了孩子的需求。
一個被寵壞的孩子,往往只在乎自己的感受,而不能感同身受對方的感受,所以他習慣于把自己所有的過錯都歸咎于他人——歸咎于父母、老師、同學、社會、命運和他人。
4.父母的影響在男孩和女孩之間是不同的。
一個女人的善良和溫柔,取決于她內在的女性能量,這種能量主要是從母親那里獲得的。
一個男人的創(chuàng)造力和賺錢能力取決于他內心的男性能量,父親是一個重要的傳遞者。
如果兒子缺乏與父親的聯系,內心缺乏對父親的認同,他就很難在事業(yè)上取得成功;
如果我的女兒在一個“強勢母親”的家庭中長大,她將來可能會以同樣的態(tài)度對待她的丈夫。
5.孩子為什么要撒謊?
在傳統(tǒng)觀念里,說謊幾乎等于學壞。當孩子撒謊時,父母經常會生氣和擔心。但是,你能看到孩子說謊時內心的恐懼嗎,能和他得不到滿足時的悲傷一樣嗎?撒謊是孩子對父母的反操縱。
什么孩子天生會撒謊?其實每個愛撒謊的孩子背后,都有一個權限極低的家長。左邊的不同意,右邊的不同意。正是在一次又一次與父母互動的過程中,孩子逐漸形成了一個認知,那就是不誠實地表達自己的需求,或者說實話,肯定會“倒霉”。所以只要家長允許,多聽,孩子慢慢就不會說謊了。
6.我從哪里來?
孩子會問父母一個問題,“我從哪里來?”很多家長都會這樣回答,“你在路邊撿的”“你從外面帶來的”。即使是親生子女,如果父母經常傳遞這樣的信息,也會給孩子造成內心的困惑,損害孩子的自我價值感。要知道,“身份問題”可不是鬧著玩的。
7.父母打架,孩子自暴自棄。
父母無休止的爭吵,孩子一方面會感到害怕和恐懼,另一方面也會感到困惑——不知道該幫誰?幫助哪一方是正確的?類似的問題會一直糾纏折磨這個孩子。一旦這種現象不可調和,孩子很可能試圖通過生病、自殘、變性甚至死亡來喚回父母之間的和解。
8.孩子不愿意和父母交流怎么辦?
隨著年齡的增長,有些孩子和父母無話可說,甚至拒絕交流。其實,在與孩子互動的過程中,如果父母能真實地把所謂“脆弱”的部分呈現給孩子,比如你的無助、你的悲傷、你的痛苦……而不是把這些感受變成“憤怒”去責怪孩子,孩子的心就會逐漸為你重新打開。
例如,當孩子有一天回家晚了,許多父母會對孩子發(fā)火。其實在他們憤怒的背后,往往隱藏著對孩子的擔憂。不幸的是,很少有父母能夠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擔心和焦慮,更多的是責罵和威脅。然而,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交流,換來的是冷漠、軟弱而不是堅強。
9.你讓孩子覺得自己不重要嗎?
孩子來找媽媽玩,媽媽說“我在做家務,現在很忙”;孩子在學校領證,想給爸爸一個驚喜,爸爸就出去娛樂了.....這些行為無非是在向孩子傳遞“不重要”的信息——你沒有我的工作、我的生意、我的朋友、我的美容、我的舞蹈、我的買衣服和我的* *,重要。你,不重要。
一個自認為不重要的孩子,長大后不一定能爭取到自己喜歡的東西,也不習慣在公開場合表達自己的意見,從而失去了成為重要人物的機會。
10.換個角度談談青春期的“叛逆”。
每次看到“很聽話很乖”的孩子,我就有點擔心。因為我知道這樣的孩子以后可能會做出很“叛逆”的事情。
當一個人到了12歲左右的時候,他的內心本能會隱約意識到,等我長大了,我可以離開父母生活了,他的內心會有一種沖動,鼓勵他重新活出自己,活出曾經壓抑的生活的一面。童年時被壓抑得越厲害,反抗能量就會越大。
還有一種可能是孩子的能量被完全壓制了,甚至不會被評判,整個人會變得更加內向,感到無力。
11.言傳身教勝于身教。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我們告訴孩子的事情,孩子會記住,卻不知道當語言和行為背道而馳的時候,行為本身會對孩子產生更大的影響。俗話說,言傳身教不如身教。
舉個例子,一個父親天天叫孩子“孝敬父母”,自己卻“命令”父母。孩子們會怎么想?他長大了,也學會了對你頤指氣使。而一個孝敬父母的父母,即使從來沒有和孩子談過“感恩教育”,長大后自然會孝順。
12.請加入你的孩子,欣賞他目前的成就。
孩子考了95分,媽媽說:“95分很好。你要5分,就要100分。再努力一點!”很多人都被這句“再努力一點”催眠了一輩子。他們永遠沒有能力享受當下的快樂,忽略當下的喜悅。他們的一生都是未來,未來還是未來。
我們不是說不努力,而是讓孩子學會享受生活的每一刻,在快樂中自信地按照自己的步伐前進。請和他一起享受,體會他此刻的成就和喜悅。這樣的孩子可以過平靜、優(yōu)雅、平衡的生活;這樣的孩子,才是真正讓你對他的未來放心的孩子。
13.在公共場合被羞辱和體罰是自殺的源頭。
我們小時候,寫作文的時候,描述一個人當眾受辱的時候,經常會用這樣的話來形容,“恨不得找個地縫鉆進去”。
這個描述很有意思。也就是說,當孩子在公共場合受到羞辱時,身體無法逃避,只能下意識地選擇讓意識逃避。簡單來說,在那一瞬間,他的身體還在,但他的內心卻處于一種逃避或者休克的狀態(tài)。那時候,他無異于行尸走肉。當他被多次侮辱,久而久之,他就會在心里種下自殺的種子。
14.育兒教育的四個金玉良言
但尊重不放縱,關心不干涉,分享不教導,邀請不要求。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