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血栓形成與血栓栓塞

血栓形成與血栓栓塞

來源:泰然健康網(wǎng) 時間:2025年08月12日 13:36

癥狀體征

播報

編輯

1、靜脈血栓形成

最為多見。常見于深靜脈、如:髂靜脈、股靜脈、腸系末靜脈及門靜脈等,老年人尤常見下肢靜脈血栓,其常見原因為手術(shù)、外傷、惡性腫瘤、血管炎等。但多數(shù)原因不明。血栓類類型多為紅細胞血栓肌纖維蛋白血栓。主要表現(xiàn)為:○1血栓形成局部腫脹、疼痛○2血栓遠端血液回流障礙所致的臨床異常,如下肢水腫、腫痛、皮膚顏色改變,腹水等?!?血栓脫落引起肺梗塞等。

2、動脈血栓形成

多見于冠狀動脈之腦動脈、腸系膜動脈及肢體動脈等,年齡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心臟病的重要因素,冠心病亦能老年人總常見的心臟病,并直接威脅其生命。腦血管疾病的高患病率,高復發(fā)率、高度致殘給中老年帶來極大痛苦。血栓類型早期多為血小板血栓,隨后為纖維蛋白血栓。臨床表現(xiàn)有:○1發(fā)病多較突然,可有局部劇烈疼痛,如心絞痛、頭痛、腹痛、肢體劇烈疼痛等○2供血部位組織缺血,缺氧所致功能異常,如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意識障礙及偏癱等。○3血栓脫落引起腦栓塞、心肌梗死、腎栓塞、脾栓塞等相關(guān)癥狀和體征,○4供血組織缺血性壞死所引發(fā)的臨床表現(xiàn),如發(fā)熱等。

3、毛細血管血栓形成

常見于彌散性血管內(nèi)凝血、雪山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及溶血性尿毒綜合癥等。表現(xiàn)往往缺乏特異性,主要為微循環(huán)障礙、皮膚黏膜栓塞性壞死、器官功能障礙、出血傾向等。

疾病病因

播報

編輯

1、血管內(nèi)皮損傷

血管內(nèi)膜的完整性、血管內(nèi)皮細胞的抗血小板聚集及抗凝血活性是保持血流暢通的重要條件。當血管內(nèi)皮細胞因機械、感染免疫及血管自身病變等因素受損傷時,即可通過下列機制促使血栓形成:○1反射性血管收縮等使血流變緩,血液瘀滯,○2內(nèi)皮下組織暴露、vWF釋放等導致血小板在血管壁內(nèi)黏附、聚集及釋放反應的發(fā)生○3TF表達及釋放、內(nèi)皮下基底膠原纖維暴露啟動凝血過程,○4內(nèi)皮血小板聚集(前列環(huán)素I2等)及抗凝功能(硫酸肝素等)受損,加速凝血過程。

2、血小板活化

血小板在損傷內(nèi)膜外的黏附、聚集,導致血小板活化及釋放反應,通過下列機制參與血栓形成:○1血小板聚集直接形成血小板血栓,○2釋放PF-3參與凝血過程○3啟動花生四烯酸代謝,TXA2等,收縮血管及血小板凝集,○4釋放SHT及ADP等,加速血小板的二相聚集○5在一定條件下,直接激活FⅫ、Ⅺ,啟動凝血過程。

3、凝血過程啟動

在血液凝固性增高的條件下,因血管內(nèi)皮損傷,血小板活化及其他因素致凝血過程啟動,促進血栓形成:○1凝血激活,形成纖維蛋白血栓,○2凝血過程中形成的凝血酶,反饋性加速凝血過程,○3凝血酶等激活纖容酶原,啟動纖溶過程,○4凝血酶引導不可逆性血小板聚集及釋放反應等。

4、抗凝活性減低

人體生理性抗凝活性降低是血栓形成的重要條件,引起人體抗凝活性減低的常見原因有:○1AT—Ⅲ減少或缺乏○2PC及PS缺乏癥○3由FV等結(jié)構(gòu)異常而引起的抗蛋白c現(xiàn)象(APC—R),○4肝素輔因子Ⅱ(HC—Ⅱ)缺乏癥等。

5、纖溶活性降低

臨床常見者有:○1纖溶酶原結(jié)構(gòu)及功能異常,如異常纖溶酶原血癥等,○2纖溶酶原激活劑(PA)釋放障礙,○3纖溶酶活化劑抑制物(PAI)過多,這些因素導致人體對纖維蛋白清除能力下降,有利于血栓形成及擴大。

6、血流異常

各種原因引起的全身或局部血流淤滯、緩慢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如高纖維蛋白原血癥、高脂血癥、脫水、紅細胞增多所致的高黏度綜合癥及循環(huán)障礙等,它可通過以下機制促進血栓形成:○1紅細胞聚集成團,形成紅色血栓○2促進血小板與內(nèi)皮的黏附及聚集、釋放反應○3損傷血管內(nèi)皮,啟動凝血過程。

病理生理

播報

編輯

1、血管內(nèi)皮損傷

血管內(nèi)膜的完整性、血管內(nèi)皮細胞的抗血小板聚集及抗凝血活性是保持血流暢通的重要條件。當血管內(nèi)皮細胞因機械、感染免疫及血管自身病變等因素受損傷時,即可通過下列機制促使血栓形成:○1反射性血管收縮等使血流變緩,血液瘀滯,○2內(nèi)皮下組織暴露、vWF釋放等導致血小板在血管壁內(nèi)黏附、聚集及釋放反應的發(fā)生○3TF表達及釋放、內(nèi)皮下基底膠原纖維暴露啟動凝血過程,○4內(nèi)皮血小板聚集(前列環(huán)素I2等)及抗凝功能(硫酸肝素等)受損,加速凝血過程。

2、血小板活化

血小板在損傷內(nèi)膜外的黏附、聚集,導致血小板活化及釋放反應,通過下列機制參與雪山形成:○1血小板聚集直接形成血小板血栓,○2釋放PF-3參與凝血過程○3啟動花生四烯酸代謝,TXA2等,收縮血管及血小板凝集,○4釋放SHT及ADP等,加速血小板的二相聚集○5在一定條件下,直接激活FⅫ、Ⅺ,啟動凝血過程。

3、凝血過程啟動

在血液凝固性增高的條件下,因血管內(nèi)皮損傷,血小板活化及其他因素致凝血過程啟動,促進血栓形成:○1凝血激活,形成纖維蛋白血栓,○2凝血過程中形成的凝血酶,反饋性加速凝血過程,○3凝血酶等激活纖容酶原,啟動纖溶過程,○4凝血酶引導不可逆性血小板聚集及釋放反應等。

4、抗凝活性減低

人體生理性抗凝活性降低是血栓形成的重要條件,引起人體抗凝活性減低的常見原因有:○1AT—Ⅲ減少或缺乏○2PC及PS缺乏癥○3由FV等結(jié)構(gòu)異常而引起的抗蛋白c現(xiàn)象(APC—R),○4肝素輔因子Ⅱ(HC—Ⅱ)缺乏癥等。

5、纖溶活性降低

臨床常見者有:○1纖溶酶原結(jié)構(gòu)及功能異常,如異常纖溶酶原血癥等,○2纖溶酶原激活劑(PA)釋放障礙,○3纖溶酶活化劑抑制物(PAI)過多,這些因素導致人體對纖維蛋白清除能力下降,有利于血栓形成及擴大。

6、血流異常

各種原因引起的全身或局部血流淤滯、緩慢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如高纖維蛋白原血癥、高脂血癥、脫水、紅細胞增多所致的高黏度綜合癥及循環(huán)障礙等,它可通過以下機制促進血栓形成:○1紅細胞聚集成團,形成紅色血栓○2促進血小板與內(nèi)皮的黏附及聚集、釋放反應○3損傷血管內(nèi)皮,啟動凝血過程。

診斷檢查

播報

編輯

本病診斷要點為: 1、在高凝或無血栓前狀態(tài)的基礎疾病 如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腎病、妊娠、易栓癥、近期手術(shù)及創(chuàng)傷、長期使用避孕藥等。需要注意的是,有的老年人外表健康但存在生理性血栓前狀態(tài)。 2、各種血栓形成及血栓栓塞性疾病的癥狀、體征。 3、影像學檢查 如血管造影、血管超聲多普勒、CT、MRI、電阻抗等。 4、血液學檢查 可根據(jù)上述血栓形成六大因素,結(jié)合患者病情,擇項進行檢查。凝血栓形成主要與高凝狀態(tài)有關(guān)者,可行凝學象、凝學激活分子標志物、AT—Ⅲ、APC—R等方面的檢測,如凝血栓形成涉及血管病變,可行內(nèi)皮素、vWF、TM、血管造影及影像學方面的檢查。

治療方案

播報

編輯

目的在于改善血栓前狀態(tài)或高凝狀態(tài),防止血栓擴大及新血栓形成,溶解血栓,重建血流通道,恢復相關(guān)組織、器官供血及功能。

1、治療基礎疾病 如防治動脈硬化、控制糖尿病等。

2、一般治療 臥床休息,抬高靜脈血栓形成的息肢。

3、對癥治療 包括止痛、糾正器官功能衰竭等。

4、血栓藥物

(1)抗凝治療 ○1、肝素和小分子量肝素:主要用于近期發(fā)生之血栓性疾病的治療。初始劑量10000—20000U/d,每8h滴注1次,以后以AFTT作為監(jiān)測指標調(diào)整劑量,以使AFTT延長1—2倍為宜,總療程不宜超過10d。近年推出的小分子量肝素具有抗因子Xa作用較強,抗凝血酶作為較弱,對AT—Ⅲ依賴性較小較少引起血小板減少,皮下注射生物利用度高(80%)及半衰期較場(24h)等優(yōu)點,已在臨床上廣泛應用。劑量30000U/d,皮下書社,1—2/d。 ○2、AT—Ⅲ:主要用于AT—Ⅲ水平低下者,可增強肝素的抗凝效果,減少肝素的出血并發(fā)癥,常用劑量1500U/d,靜脈滴注,3—5d1療程。 ○3、香豆素類:通過與維生素K競爭,阻斷維生素K依賴性引資的生物合成。主要用于血栓病的預防及肝素抗凝治療后的維持治療。常用者為華法林,首劑10—15mg/d,分次口服,隨之5—10mg/d,以PT作為監(jiān)測指標以調(diào)節(jié)用量,使PT延長1.5—2.0倍或INR=2.0—3.0為最佳治療劑量。

(2)抗血小板藥物治療: ○1、阿司匹林:通過抑制環(huán)氧化酶,阻斷花生四烯酸代謝,減少TXA2的聲稱而發(fā)揮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主要用于血栓病的預防及肝素應用后的維持治療。常用劑量為150—300mg/d,分次服用。 ○2、雙嘧達莫:通過抑制磷酸二酯酶,或增加腺苷環(huán)化酶活性而提高血小板內(nèi)cAMP水平,抑制血小板聚集,并有增加血管前些環(huán)素(PGI2)聲稱及抑制血小板TXA2生成的作用。劑量:200—600mg/d,靜脈滴入,持續(xù)3—5d。一般認為小劑量口服無治療作用。 ○3、噻氯匹定:為特定性抗血小板聚集劑。作用機制為:阻滯性血小板纖維蛋白原受體(GPIb)與纖維蛋白原結(jié)合,增強腺苷環(huán)化酶活性,提高血小板內(nèi)cAMP水平,穩(wěn)定血小板膜減少TXA2合成。本藥可用于血栓性疾病的預防和治療。常用劑量250—500mg/d,頓服或分次口服,可連用5—7d和更長時間。

(3)溶栓療法主要用于新近形成的血栓或血栓栓塞治療。動脈血栓最好在發(fā)病3h之內(nèi)進行,最晚不超過6h,靜脈血栓亦應在發(fā)病24小時內(nèi)實施,最晚不超過5d。 ○1、UK:從人尿或腎細胞培養(yǎng)液提取的一種絲氨酸蛋白酶,通過激活纖維溶酶原而發(fā)揮溶栓作用,由于被其激活的纖溶酶可同時降解血中纖維蛋白原則,故限制了其臨床應該。常用劑量:首劑40000U/kg,靜脈注射,隨之以40000U/h,持續(xù)滴注1—3d 1療程。 ○2、SCU—PK:亦稱前尿激酶(pro—UK)。現(xiàn)已可用積極重組技術(shù)制備。本制劑對結(jié)合于纖維蛋白的纖溶酶具有較高的親和力。故對血栓溶解作用的選擇性優(yōu)于WK。常用劑量:手首劑80μg,加入5%—10%葡萄糖內(nèi)靜脈滴注,60—90min輸注完畢,隨后劑量減半,每日1—2次,持續(xù)2—3d。 ○

3、t—PA:已可用基因重組技術(shù)生產(chǎn)。由于其兩個換裝結(jié)構(gòu)對纖維蛋白具有強大親和力,故用藥后可選擇性激活血栓中的纖溶酶原,進而發(fā)揮溶栓作用。常用劑量:首劑100μg,靜脈注射,隨之以50μg/h,持續(xù)滴注共2h,第2—3d可酌情減退。

4、APSAC:本藥進入血流時其活性中心被乙酰基封閉,故不能激活血中的纖溶酶原,無降解血纖維蛋白原之不良作用。當彌散至纖維蛋白血栓時,與后者結(jié)合,通過去乙?;蛊浠钚灾行闹匦卤┞?,發(fā)揮激活血栓中纖溶酶之作用。常用劑量:首劑30mg,5mn內(nèi)靜脈注射,6h后可等量重復。

用藥安全

播報

編輯

1、本疾病常見于老年人。需控制血壓,控制血脂,降低血粘度。

2、患者進低脂、清淡飲食,保持大便通暢。

3、忌煙、酒,辛辣食物,保持大便通暢;忌暴飲暴食,避免過度肥胖。

4、起居有常,作息有規(guī)律,不可過勞,是保持健康地重要因素。

5、根據(jù)危險分層使用預先指定好的策略預防發(fā)生 VTE;足量飲水,避免脫水。

相關(guān)知識

《非血栓性肺栓塞》課件.ppt
小心!血栓的陷阱:中醫(yī)如何防范與化解血管栓塞
血栓怎樣形成的?山楂黑木耳保護血管防血栓
深靜脈血栓肺栓塞預防及護理規(guī)范總結(jié).docx
《腫瘤與血栓》課件
羊水栓塞
深靜脈血栓
打瘦腿針會形成血栓
國內(nèi)首創(chuàng)!栓塞血管能減肥
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

網(wǎng)址: 血栓形成與血栓栓塞 http://m.u1s5d6.cn/newsview1671623.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