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需要健康的審美觀14·文化評析】
作者:戴清(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教授)
整容的問題在于失序、過度。整容“成風”,折射出一定的社會心理、大眾審美觀與復雜的文化成因。從我國醫(yī)美公司對整容用戶構成的分析數據來看,整容群體近年來總體呈年輕化趨勢。其中,20~35歲女性為消費主力軍,約占總體消費者的四分之三;2018年的女性占比89%,2019年為87%;總體年齡段有下移趨勢,20歲以下女性占比近年來不斷增加;同時,年輕男性消費者的占比小幅增長。正是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整容成風,才是引發(fā)憂思的社會現象。
容貌焦慮,在當下已成為一種社會情緒。一些網文、劇集、電視網絡綜藝節(jié)目中的“大女主”總是因為美貌而獲得“霸總”青睞、一飛沖天,這可以說是對女性容貌的資本審美觀不遺余力地推銷與推廣?,F實中,一些經過整容的明星獲得了更多的演藝資源,事業(yè)更加發(fā)達,也為年輕人樹立了效仿的樣板。殊不知,在影視這種微相表演中,整容手術對臉部生動感、自然感的破壞是徹底的。對表演而言,沒有什么比一張自然生動、能夠傳達豐富微妙表情的臉更有說服力和感染力的了。
容貌焦慮具體表現為個人對容貌過度在意、不自信,以至于必須通過整容來謀求改變、提升所謂顏值。這種選擇看似是年輕女性的自主行為。在醫(yī)美行業(yè)的市場調查中,近一半的消費者會說做整容手術就是自己的選擇、就是為了讓自己高興。這樣看來,能夠自主掌握、“處理”自己的臉,當然是女性自主性與經濟、社會地位提高的反映,也自然和歷史上女性被迫纏足劃清了界限。
傳統(tǒng)社會“以貌取人”的簡單粗率在消費社會更走向一種偏頗、褊狹,容貌、形貌,這一原本天然擁有的身體特征,也變成了一種衡量個體價值的依據,成為社會評價、職場評價、婚戀評價中的重要砝碼?!翱茨槨钡臅r代,女性的生存狀態(tài)與個體命運似乎都與個人的容顏緊緊掛上了鉤。而一些偏頗卻盛行的流行語也無疑時時分享、強化著這種認知與文化認同。于是,“形象先于能力”、外貌有著超乎個人知識修養(yǎng)的重要性也似乎順理成章了,那么年輕女性的容貌焦慮、為其左右更不足為怪。因為顏值的提升即意味著容貌資本的增加,似乎也就成為一種可以改變命運的通途與捷徑了。
這令人不免想起歷史上的魏晉時期,注重儀表、文人服藥蔚然成風,其原因與后漢以來的人物品藻、人倫識鑒、選官得才的余風有關,于是一個人的“風姿”變得尤為重要,而服藥對姿容美麗、神明開朗顯然有所助益。魏晉風度固然有宗白華先生所贊美的“山水之美”與“藝術心靈之美”,但亦有魯迅先生、王瑤先生所指出的男性盛行女性陰柔之美、斷袖風流行的病態(tài)與扭曲。
女性的認知與社會對女性的態(tài)度顯然仍存在多重偏差。在整容行為中,女性對自己身體的支配權看似是個人的自由選擇,卻也反映出社會上對女性容貌評價存在較大誤區(qū)。因此,審美觀念的改變、健康審美風尚的樹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光明日報》( 2021年09月20日 02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