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于上海疾控 ,作者上海疾控
上海疾控.
介紹疫苗接種、艾滋病咨詢檢測、結核病治療、健康體檢、衛(wèi)生評價檢測信息。傳播傳染病、慢性病、食品/營養(yǎng)/環(huán)境/職業(yè)/放射衛(wèi)生等方面的健康知識,發(fā)布重大傳染病疫情的防控知識、重大衛(wèi)生惠民服務信息和工作動態(tài)。宣傳健康生活常識,開展公眾調查與反饋。
陪伴孩子時,有些家長經常發(fā)出呵斥或命令;有些家長出于安全考慮這也不讓玩,那也不讓碰;甚至有些家長拿出一些玩具扔給孩子玩,自己卻刷著手機。這樣的親子陪伴,是真正“有效”的嗎?
省流版
1.親子游戲作為早期教育中的一個重要渠道,能促進兒童性格、情感、思維等方面的健康發(fā)展。
2.家長陪伴孩子時,建議:
①與孩子平等對話。
②尊重孩子想法。
③鼓勵爸爸參與。
④保持情緒愉悅。
3.“有效”陪伴孩子,兩個誤區(qū)請不要踩:
①邊玩手機邊陪娃。
②過度關注孩子。
孩子的早期教育,可以從親子游戲開始
親子游戲是早期教育的重要渠道,有利于兒童性格、情感、思維等方面的培養(yǎng)。親子游戲可以增進孩子和父母之間的感情,培養(yǎng)孩子的社交能力,促進認知和適應能力的發(fā)展。不少研究證實,親子游戲可以減少學齡前兒童焦慮、退縮、恐懼等情緒問題,親子游戲是促進學齡前兒童心理行為健康的有效方式。
親子游戲不僅僅是“游戲”,也是一種陪伴和教育,家長和孩子之間的多種交流活動都可以看作是親子游戲。在親子游戲過程中,家長可以通過擁抱、目光/肢體接觸、微笑、語言等與孩子進行積極互動,及時、正確地識別孩子的需求并做出有效反應;也可以提供一系列適合孩子年齡的繪本、玩具等游戲材料,在親子互動交流中幫助孩子了解周圍的人和世界,刺激大腦建立與外界的聯(lián)系,在“游戲”中促進情緒認知的發(fā)展。
親子游戲或親子陪伴時,建議家長做好以下四點:
1.與孩子平等對話
家長要轉換自己的角色,成為孩子的朋友、助手,以兒童的視野發(fā)現(xiàn)和考慮問題,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2.尊重孩子想法
親子游戲或親子陪伴中,家長要以孩子為中心,讓孩子在游戲中自己去選擇和決定,鍛煉表達交流能力。
3.鼓勵爸爸參與
爸爸與孩子間的游戲一般動作幅度大、帶有刺激性,讓孩子更加活潑、有安全感,有利于發(fā)展勇敢、主動的性格。
4.保持情緒愉悅
家長無論今天是否開心,在與孩子的互動游戲中一定不要帶著不良情緒,良好的情緒有示范作用,孩子未來也容易形成穩(wěn)定、樂觀的情緒和性格。
家長們請自查,是否存在以下兩個誤區(qū)
親子游戲或親子陪伴并不等同于“有效”陪伴,以下誤區(qū)要避免:
1.邊玩手機邊陪娃
很多家長以為只要自己待在孩子身邊就是陪伴,全程讓孩子自己玩,家長在一旁玩手機。心不在焉的“陪著”并不是真正的“陪伴”,也起不到親子教育的作用。
2.過度關注孩子
這是“直升機父母”的典型特征,他們像直升機一樣整天盤旋在孩子周圍,隨時準備“降落”提供指導或幫助,甚至在“游戲”這種事情上也不例外。家長的過度協(xié)助會讓孩子失去探索、挖掘的興趣和能力,甚至養(yǎng)成依賴父母的心理,這種“陪玩”是萬萬要不得的。
原標題:《和孩子間的親子游戲,家長請參考“四建議”“兩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