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藥為薯蕷科植物薯蕷的干燥根莖。冬季莖葉枯萎后采挖,切去根頭,洗凈,除去外皮和須根,干燥,習稱“毛山藥片”;或除去外皮,趁鮮切厚片,干燥,稱為“山藥片”;用木板(今多用輥軸機)搓成圓柱狀,打光的,習稱“光山藥”;是一味中醫(yī)臨床常用的補益藥,具有補脾養(yǎng)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的功能,其炮制方法主要有清炒、土炒、米炒、鼓炒等,但現(xiàn)代臨床應(yīng)用大多以生用為主,廣泛應(yīng)用于脾胃虛弱、肺虛喘咳、陰虛消渴及肝腎陰虛等證的方劑配伍中。而在脾虛久瀉、泄瀉便溏時才偶見以麩山藥、炒山藥入藥劑的。那么接下來就來看看山藥的加工炮制具體方法。
山藥炮制加工的具體方法:
1.山藥片
(1)浸潤:將待切制山藥置塑料筐內(nèi),然后放入清水池中浸泡,必須浸莫過藥材。根據(jù)粗細,冬天24h左右,夏天12h左右,浸泡至三分之二透,抬出,再悶潤12h左右,選擇較粗大的,用專用探針或者用回形針掰直半圈刺探,用阻力變化感覺潤透與否,刺入至心部無明顯阻力變化,說明已潤透,達到表里均一,稍有彈性。
⑵ 切制:選粗細一致的用皮帶式直線切藥機單層平擺,每條間最好勿留間隙,中低速運行,切0.3cm厚圓片。如果切斜片或者直片,目前多手工用薄而輕的專用刀具切制。
⑶ 干燥:晾干或60℃干燥6h。避免直曬,否則顏色易發(fā)紅。
⑷ 篩選:篩去碎屑,揀去跳刀和連刀。如需分檔,按直徑與篩網(wǎng)號過篩分檔級規(guī)格。
山藥斜片
山藥圓片
2.麩炒山藥
用武火,將鍋燒熱,投入10~15%麩皮(或蜜炙麩皮),待冒黃煙,迅速投入生山藥片,中速旋轉(zhuǎn)約20秒,炒至淡黃色為度,取出,篩去麩皮。
麩炒關(guān)鍵要點:鍋體溫度較高,大黃煙入鍋,快速出鍋。
麩炒山藥
另外需注意,產(chǎn)地鮮切片的“山藥片”,不建議麩炒,易碎爛,損耗大。
通過上述的閱讀,相信大家對于山藥的加工炮制方法有了一定了解吧!由于山藥含水分較多,且含有多量的粘液和淀粉,如沒經(jīng)過深加工炮制,則會易變軟發(fā)粘、發(fā)霉、變質(zhì)和生蟲,不便于長期貯存和運輸,影響藥效,只有經(jīng)過深加工炮制,才能確保山藥的臨床療效,減少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