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晚潮|山藥往事

晚潮|山藥往事

來源:泰然健康網(wǎng) 時間:2024年12月23日 03:46

潮新聞客戶端 孟祖平

秋季,山藥成熟,將其地下塊莖挖出,洗凈,去皮,潔白嫩滑的山藥,是時令之美味佳肴。古代,中醫(yī)養(yǎng)生有秋令進補習俗,進補食材常選山藥。

山藥花。

山藥,初夏開花,花朵很小,花色呈黃綠色;初秋,山藥藤上葉間會結出橢圓形果實般的“珠芽”山藥豆。小時候,山藥豆常稱之為零余子,成熟后呈黃褐色后可以食用。當時,老宅有位鄰居,在郊區(qū)有位親戚,每到零余子成熟季節(jié),總會送給我家分享,奶奶常用來煮菜、煲湯,做成美食菜肴,還能當主食,填飽肚子。當時,人們常用山藥豆可做成糖葫蘆,味道尤為甜美。

山藥果。

山藥,自古是美食佳品

山藥,早在周朝之時就種植,當時,衛(wèi)桓公將山藥等給周王室作為貢品之時,被贊為“神物”。山藥塊莖(山藥)及珠芽(零余子)自古是中藥之良材,是補虛佳品,《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將其列為上品,《本草綱目》稱其有“益腎氣,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潤皮”五大功效。山藥有許多種類,其中,河南焦作(古稱懷慶府)出產(chǎn)的“懷山藥”質(zhì)地優(yōu)良,自古聞名。古代,人們常用山藥煮粥,將蒸熟搗爛的山藥泥攪勻,與大米煮成粥,加入紅棗、白糖(或蜂蜜)同煮,健脾補肺,滋腎益精。

山藥自古受人喜愛,宋代陸游十分喜歡山藥之美味,在他看來,晚上讀書饑腸轆轆之時,吃上一碗山藥湯,滋味勝過天上的瓊漿玉脂;當時,陳達叟《本心齋疏食譜》中稱,山藥煮熟切片,加沾蜂蜜吃,可謂“仙方靈藥,可抵百花清香”。

山藥根。

清代李漁在《閑情偶寄》中說,山藥煮熟單吃,不用任何調(diào)料,本味也很鮮美。小時候,奶奶常將山藥去皮后,清蒸、涼拌、小炒、燉湯、熬粥,做成許多美食。奶奶做的山藥燉排骨湯,將山藥切塊,放入排骨湯燉煮,綿軟甘甜,湯汁香濃味鮮;奶奶做的山藥炒木耳,將其切成菱片,洗去粘液,與木耳一起翻炒,出鍋后,黑白相間,口感滑爽。中秋之際,奶奶常將山藥切絲炒后,加入桂花,出鍋后,口感爽口,清香無比;奶奶用山藥做成的肉丸,用山藥泥與肉末一起搓成,清蒸后,清甜鮮美,油而不膩;每逢節(jié)假日,奶奶常做山藥糕,將山藥與紅薯、紅棗蒸熟,剁壓成泥,加入糯米粉做成后,口感細膩、清爽。山藥春季鮮嫩幼苗也是鮮美食材,可鮮食拌涼、炒食,也可醬、腌后食用。

山藥嫩葉也是美食。

山藥,又稱山芋,古名薯蕷(yù),去皮后,肉質(zhì)潔白如玉,古代美其名為“玉延”。古代,山藥磨成粉,常做成面條,宋代林洪《山家清供》食譜中記載的“玉延索餅”,就是用山藥制成的美味面條?,F(xiàn)代,許多飲品店將山藥與藍莓一起做成飲料,口感酸甜,是極具人氣的網(wǎng)紅甜品。

山藥之名,始于宋代,據(jù)《本草綱目》記載,唐代,因避諱唐代宗李豫改薯蕷為薯藥;宋代,因避諱宋英宗趙曙改為山藥。傳說,山藥之名由來,與西晉名士、“竹林七賢”之一的山濤有關。有一天,山濤在竹林游玩,看到管園人在挖一種“山芋”一樣的東西,品嘗后,發(fā)現(xiàn)口感滑膩綿軟,山濤要了一些,帶回老家懷縣試種,結果鄉(xiāng)親們品嘗后都說好吃,因能當菜,又能入藥,人們就稱之為“山藥”。

山藥寓意豐富,有“廉潔”寓意

山藥,自古被視為吉祥之物,有獨特寓意,因其形狀類似人參,山藥有“長壽”寓意。古代,在壽宴或探訪長輩之時,人們會選擇山藥作為禮物,以表達對長輩健康長壽的美好祝愿。

山藥有“廉潔”寓意,其寓意與西晉“竹林七賢”之一的山濤有關。山濤曾擔任朝中大臣,為官廉潔,堪稱道德楷模。傳說,著名的懷山藥是由山濤最先引種而來,后來,山藥就有了“廉潔”寓意。清朝時期,官員常在辦公場所擺放盆栽山藥,以提醒自己為政廉潔。

馬鈴薯,常被稱為“山藥蛋”

在我國內(nèi)蒙古、張家口等地,馬鈴薯被稱為山藥蛋。上世紀50年代,有一小說流派,以山西作家群為主,由于山西盛產(chǎn)“山藥蛋”,被戲稱為“山藥蛋派”。其實,山藥和馬鈴薯是不同植物,山藥原產(chǎn)于中華,是薯蕷科薯蕷屬植物;馬鈴薯原產(chǎn)于南美,又稱土豆、洋番薯,是茄科多草本植物,傳入中華在明萬歷年間。兩者有明顯區(qū)分:土豆表面顏色為土黃色,表皮光滑,外形基本為圓形或橢圓形;山藥表皮有顆粒狀,手感粗糙,形狀為長條狀。

在山西,當?shù)厝讼矚g用山藥蛋(土豆)做成涼粉小吃,其中,山西大同“渾源涼粉”以土豆淀粉、豆腐干、蠶豆為原料制成,做成的涼粉水晶般清亮,質(zhì)潤若脂,口感滑嫩、爽口。多年以前,我在雜志社擔任主編之時,有一位山西籍同事,特別喜歡吃山藥涼粉,常從家鄉(xiāng)帶來山藥涼粉,無論冬夏,總要來上一碗,樂此不彼。

薯莨與山藥同屬科,是古代天然染料

薯莨(liáng),與山藥同屬于薯蕷科薯蕷屬植物,因其根如魁(酒器名),其汁如赭,又稱赭魁,其根莖自古是藥材,后來人們發(fā)現(xiàn)打碎提取汁液能染鮮艷的紅色,被稱之為染布薯,廣泛用于染布,中華傳統(tǒng)優(yōu)質(zhì)紡織物“香云紗”(莨紗)就是用薯莨染制而成,在古代非常昂貴,有“軟黃金”美譽。

薯莨根可入藥,中醫(yī)稱為血三七、紅藥子,可活血止血、理氣止痛、清熱解毒。小時候,大哥在臨安下鄉(xiāng),當?shù)剞r(nóng)民朋友常用薯莨釀制養(yǎng)生酒,四季勞作,磕磕碰碰,常用薯莨酒消毒止痛。

“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知識

春季爬山注意事項
晚上睡覺兩腿潮濕是什么原因
切山藥手癢是怎么回事 怎么辦
高潮痙攣怎么回事
剛剛確認:寒潮暴擊要來了!舟山人準備好……
發(fā)現(xiàn)往往是中晚期,這種癌死亡人數(shù)將翻倍!柳葉刀發(fā)出呼吁
山藥薏米粥
有人暴瘦20公斤還沾沾自喜 有糖尿病癥狀再就診往往晚了
中藥飲品新潮流!這份指南請收好!
常爬山能抗衰老?爬山的注意事項

網(wǎng)址: 晚潮|山藥往事 http://m.u1s5d6.cn/newsview740625.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