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欲望之火:欲望-實力=上火
和古人相比,現(xiàn)代人受到的誘惑已經(jīng)不僅僅停留在性這一初級階段,各種各樣和現(xiàn)實脫節(jié)的、超過自己能力的欲望其實都是誘惑,所以更容易上火。
心里所想超過身體所能時,就要上火了。陳小野給出一個等式:欲望-實力=上火,這個等式左邊兩項的差越大,上的火就越大。比如孩子突然有個出國機會,過期不候,但家里一時拿不出那么多錢,四處籌借未果,這就要上火了。煩的時候就會想:還不如沒這機會呢!有了機會又去不了,讓人更難受。
什么時候最痛苦?選擇越多越痛苦,這是心理學上的答案。有選擇就會引發(fā)欲望,選擇越多欲望就越多,當欲望超過了自己的實力,不能達到時,就容易上火,就容易痛苦。
有個很有錢的女房地產(chǎn)商,總覺得自己不幸福,后來就去了沙漠無人區(qū)探險,又去爬珠峰,她發(fā)現(xiàn)這樣她能感到幸福,所有平時吃不了的苦全能咽下,而且甘之如飴。
為什么呢?心理學者楊霞說,因為在那種惡劣的情況下,人沒有更多的選擇,只有從艱難的地方走過去,活下去。她之所以感到幸福,是因為那時她的欲望單一,欲望的門檻也低,都能實現(xiàn),欲望-實力=0,人自然不會上火。
近來社會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月收入在兩三千的人的幸福感,反倒比月收入在8000元以上的人高,收入高的人感到更不幸福。就是因為月收入8000元人的眼界、見識和月收入2000元的人的不一樣,前者信息接受得多,欲望因此增加,欲壑更深了,更難填了,超過了8000元的月收入所能填平的可能,所以他不會感到幸福,因為他的欲望總在能力的前面,他總要去夠,因此人們常說"欲火",內(nèi)心的欲望使人不消停、上火。
古代的各種養(yǎng)生方式不同,但宗旨是一個,都是要把降低欲望作為養(yǎng)生的法寶。比如道教說的清心寡欲,清靜無為,致虛極,守靜篤;具體方法是"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佛教講"四大皆空",禪定養(yǎng)生要克服外界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的誘惑和內(nèi)心七情六欲的困擾。
《內(nèi)經(jīng)》是中醫(yī)的經(jīng)典,它的治病大法不是具體的方藥,而是一條條精神訓誡,其中就有"恬淡虛無,精氣從之,精神內(nèi)守,病安從來"--只要心里安靜了,疾病就不會發(fā)生了。
現(xiàn)代醫(yī)學也發(fā)現(xiàn),各種疾病中70%的病屬于身心疾病,和情緒心理有直接關系。
中醫(yī)把思維分布在"心"和"腦"兩個臟器中。中醫(yī)不是生物學,是人學,不是治病是治人,所以強調(diào)人文色彩。
中醫(yī)的"腦"是用來思維的,是機器。所以,頭是身體的首領,必須多動,不動就傻了、癡呆了。"心"在中醫(yī)里是藏魂魄的,是欲望的居所,是人的情感的首領,是人之所以為人的關鍵。因此心不能老動,最好安靜,心一動,肯定五內(nèi)俱焚,保持安靜的心態(tài)很重要。
名中醫(yī)樊正倫教授給白領講保健,反復強調(diào):"你們是生活的主流人群,應該勤動腦體不動心??紤]問題可以盡量全面,處理問題可以盡量果斷,那都是用腦;但是晚上停下來的時候,心不要動,晚上躺在床上,敢與天地日月同輝,非常平靜才對。"
2.郁悶之火:悶人出豹子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氣血沖和,百病不生,一有佛郁,百病生焉。"
氣血沖和可以避免疾病的發(fā)生。一旦情緒抑郁、郁悶,多種疾病就因郁而生了。
有句話叫"悶人出豹子",是指一個不善言、嘴笨的人往往能干出驚人的事情。因為不表達,或者不會表達,會導致情緒的積蓄乃至爆發(fā),那是他們本能的去火方式。
有個電視報道說,農(nóng)村的一個小學校長家里蓋房,把鄰居一家的房子陽光全遮住了。被遮光的這家沒什么文化,夫妻兩口子都是笨嘴拙舌的,理論不過人家識字的人,最后逼急了,沒別的辦法只能訴諸武力,把校長給殺了。
趙本山和宋丹丹的小品中,宋嫌趙說話總穿幫就讓他閉嘴,宋問:"不說話你會憋死嗎?"趙答:"不會憋死,但會憋瘋……"這段話非常符合郁悶導致上火的原理。
一旦身體的生命力被壓抑,然后反彈,就會表現(xiàn)為過于旺盛,就呈現(xiàn)一種上火狀態(tài)。這種情況在內(nèi)向的人、不善表達的人,或者"人老心不老"的人身上最容易出現(xiàn)。
小孩喜歡動,一天到晚在家里悶著也會悶出火來。有個小男孩特別好動,他也特別希望因為聽話被老師表揚,得小紅花。有一天早上他肚子疼,家長說那就別去幼兒園了。他卻一定要去,他說:"我今天去肯定能得'小紅花'了,因為我肚子疼,沒勁折騰了,肯定能表現(xiàn)好……"也能想象現(xiàn)在的教育是怎么束縛孩子能量的。
有經(jīng)驗的家長也知道,愛折騰的孩子也容易上火,過一段就要上火一次,之前那幾天特別亢奮,上躥下跳,惹是生非,這時候吃點"王氏保赤丹",平和,能幫助消化,避免飲食積滯,避免因為積滯而上火,就能對要上的火釜底抽薪了。
或者讓體質特壯的孩子經(jīng)常吃點啟脾丸,這個成藥里面化食的成分很多,能助長脾氣,減輕胃腸的淤滯,也是一種釜底抽薪和提前去火。
這是藥物,還有很重要的心理治療,其實就是把憋悶說出來,別憋著,心理學上叫傾吐,給火一個去處,說痛快了,火就沒了,有時候比藥還重要。
3.壓抑之火:獨身女人易閉經(jīng)
漢·張仲景《金匱要略》:"食傷、憂傷、飲傷、房事傷、饑傷、勞傷、經(jīng)絡營衛(wèi)氣傷,內(nèi)有干血,肌膚甲錯,兩目黯黑。"
飲食、情緒、房事、勞累等都能傷人,導致淤血內(nèi)存,皮膚會像鱗甲一樣粗糙,眼眶周圍發(fā)黑。
《紅樓夢》里的香菱被人販子拐后,賣與薛蟠為妾。薛蟠外號"呆霸王",性情暴戾,愛尋花問柳,只把香菱當做泄欲工具和使喚丫頭。薛蟠的正室金桂見香菱花容月貌,就要置之死地而后快。她讓薛蟠勾引自己的丫鬟寶蟾,故意叫香菱撞見。后來又自做紙人嫁禍香菱。薛蟠不問青紅皂白,劈頭蓋臉打起來……總之,受盡凌辱,最后竟釀成"干血之癥",日漸消瘦,飲食懶進,"請醫(yī)診視、服藥亦不效驗"。
舊小說中婚姻不幸或終身未嫁的女人,最容易得的病就是"干血之癥",俗稱"干血癆",也就是現(xiàn)在醫(yī)學說的"閉經(jīng)"--本來正常的月經(jīng)突然不來了,一停好幾個月甚至幾年。
終身未婚或者婚姻不幸的女性容易得"干血癆",是因為她們始終處于性壓抑中,欲望無法實現(xiàn),正常的生命之火沒有發(fā)散的地方,郁住了,就開始內(nèi)耗,變得黑瘦、皮膚粗糙、臉色發(fā)暗。身體里有淤血的人最終都是這種樣子。
女人身體的脂肪少到一定程度,如小于體重的10%,又會反過來影響月經(jīng),甚至導致喪失來月經(jīng)的能力。所以,女人要有女人味兒,要適度豐滿,至少保證月經(jīng)的正常來潮。
女性到了青春期后,由下丘腦分泌激素,控制腺垂體,腺垂體再分泌激素,刺激卵巢,卵巢再分泌激素作用在子宮內(nèi)膜,由此產(chǎn)生月經(jīng)。下丘腦--腺垂體--卵巢--子宮,這四個環(huán)節(jié)必須保持暢通,才能使月經(jīng)按時來。
引起閉經(jīng)最常見的原因主要是情緒,而由于疾病、流產(chǎn)的后遺癥引起的較少。精神刺激作用在大腦皮層的,大腦皮層緊接著就會影響到下丘腦,這個決定月經(jīng)的內(nèi)分泌軸--從最開始就不順暢了,結果導致閉經(jīng)。
閉經(jīng)是功能性的,最初不是子宮內(nèi)膜出問題,是不聽指令暫時"消極怠工"了。而器官功能都是用進廢退的,長時間不來月經(jīng),子宮就會萎縮,乃至徹底失去生育功能。
由情緒導致的閉經(jīng)是功能性疾病,時間長了就會變成器質性疾病。一般來說,器質性的比功能性的難治,因為結構發(fā)生變化了。比如腫瘤,有個異物長在那兒,不是簡單吃藥能化掉的,那就是真的有病了。
發(fā)不出去的郁火使女人陰傷、消瘦、閉經(jīng),消瘦又反過來影響到月經(jīng),這就成了惡性循環(huán)。打破這個惡性循環(huán),解郁很重要。朱丹溪除了發(fā)明"相火"理論,對心理治療也很在行。他創(chuàng)制了一個至今仍在用的藥物,叫"越鞠丸",就是為那些郁悶不舒的女人定制的?,F(xiàn)在藥店里賣的是它的變方,叫"越鞠保和丸"。朱丹溪知道"一有佛郁,諸病生焉"。就是說,只要是郁悶就要化火,就要生病,"郁火病"這個式子是成立的。
在"越鞠丸"方子下面,朱丹溪記載了治療過的4個病例,她們的病全和感情有關系。其中一個是"許婚后夫經(jīng)商二年不歸","因而不食,困臥如癡,無他病,多向床里坐……"這個描述極具畫面感,一副自閉的怨婦形象。怨婦所愿未遂,郁悶化火了,朱丹溪的診斷是"過思則脾氣結而不食"。怎么把脾氣的結打開呢?朱丹溪決定"以怒氣沖之"。
中醫(yī)將喜、怒、思、憂、恐五種情緒叫做五志,分屬心、肝、脾、肺、腎五臟。怒是屬于肝的;思,也就是郁悶,是屬于脾的。肝能克制脾,生氣的時候,肝的木氣驟然生發(fā),一下子就沖開了郁結的脾氣。
朱丹溪親自出馬,惡語相加,那怨婦被氣哭了。朱丹溪讓她哭了兩個時辰,才讓其父母去安慰她,然后吃了一副藥就有了胃口。
這種情緒治病法我們現(xiàn)在也用,讓人盡情宣泄,給郁悶一個出口,在惡語中不乏怒其不爭的責備,指點新的希望,郁悶的心緒因此可解。當然,配吃越鞠保和丸或者加味逍遙丸效果會更好,心理、生理都兼顧到了。
像這種很容易抑郁憋悶上火的人,別人喝茶,她可以用玫瑰花泡水,現(xiàn)在茶館里的花草茶就有這種,能幫助她疏散一下淤滯的氣機。
4.驚恐之火:突然喪子導致"肝腸寸斷"
《素問》:"百病生于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
很多疾病都生于情緒不舒。惱怒時氣要沖上,過喜時氣會消緩,悲哀時氣會耗散,驚恐時氣會紛亂,思慮時氣會郁結。
我有個朋友肝臟上有問題,醫(yī)生懷疑是肝癌,而最后的診斷要等第二天的CT檢查。這種"緩期執(zhí)行"式的等待讓他的家人備受煎熬,那一夜全家都失眠了……第二天,他們等在檢查室外戰(zhàn)戰(zhàn)兢兢聽候命運安排,一分鐘就像一年。沒想到,結果居然沒發(fā)現(xiàn)癌癥問題,是慢性的肝纖維化。大家喜出望外,這才松了一口氣。這時他的愛人和妹妹都發(fā)現(xiàn)自己的嘴唇長了皰疹,以為是住的地方有什么病毒把大家都傳染了。醫(yī)生聽了情況,一句話就讓眾人釋然:精神緊張誘發(fā)了單純皰疹。實際就是被驚恐和擔憂嚇出來的"火"。
1976年唐山地震時北京受影響,大家深夜躲在外邊。我家附近有幾個十來歲的孩子,已經(jīng)懂事了,嚇壞了。家長怕他們著涼,讓他們披著衣被。那幾個孩子像被傳染了一樣,第二天開始發(fā)燒,單純地發(fā)燒,不咳嗽,嗓子也不疼。地震使交通中斷,醫(yī)院關門,家長沒處帶他們看病,很是擔心。誰知第二天,隨著人們的驚慌逐漸安定,幾個孩子的燒也先后退了……事后回想,反應過來,他們的發(fā)燒是被驚嚇出的火,就是現(xiàn)代醫(yī)學所說的身體對突然的外來刺激產(chǎn)生的應激狀態(tài),隨著心緒的平息應激狀態(tài)會消失,燒也就慢慢退了。
《世說新語》里記錄了一個故事,是成語"肝腸寸斷"的由來:"桓公入蜀,至三峽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沿岸哀號,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絕。破視其腹中,腸皆寸寸斷……"是說桓溫帶兵入四川,途經(jīng)三峽時,有個部下抓住一只小猴子,想帶到路上玩。母猴思兒心切,跟著船的方向沿路哀號,一直跑了百余里路還不肯離去。后來它索性跳到了船上,被撞死了。有個士兵破開母猴的肚子一看,里面的腸子都斷成了一寸一寸的小節(jié)……這里不排除有文學色彩的加工,但突如其來的情感刺激確實可以引起消化道的應激性潰瘍,現(xiàn)在臨床并不少見,這種"寸斷"的腸子就是消化道潰瘍的極端狀況。
中醫(yī)認為人有七種情志,即喜、怒、憂、思、悲、恐、驚,都是異常的情緒表現(xiàn),都可能因為不暢而化火。與飲食、穿衣不當造成的上火相比,突變的情緒引起的上火,即想出來的上火,占現(xiàn)代人上火原因的更大比例。
驚恐引起的火,可以用朱砂安神丸做基礎,因為里面有重鎮(zhèn)的藥物朱砂,可以把因為驚嚇而浮越的心神按下去。
如果發(fā)現(xiàn)這個受驚之后的人舌頭很紅,特別是舌尖部分,那就是心火旺了,情況嚴重的,比如有心煩、坐立不安、失眠,可以吃牛黃清心。
如果受驚后沒這么嚴重,可以用蓮子心每次放10枚左右,微苦,是入心經(jīng)、去心火的便方。
除了清心的中成藥、蓮子心泡茶,按摩心包經(jīng)的勞宮穴(握拳時,中指尖下正對的掌心部位)、心經(jīng)的少府穴(握拳是,小指正對的掌心位置),心包經(jīng)的大陵、心經(jīng)的神門也可以泄心火。
過去的口號是提倡"人老心不老",那是為了鼓勵人們積極生活。現(xiàn)在有環(huán)境雌激素乃至其他生理的、心理的誘惑存在,這個口號要改改了,不值得提倡,至少要改成"人有多老,心有多老"--身心這樣匹配著,才能避免上火。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