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文本與女性主體意識的表達
摘 要:當代作家中,艾偉非常關注女性主體意識與性別身份、時代情感經驗、社會道德倫理之間的關系,顯示出他對女性主體意識整體性經驗的敏銳洞察。他的小說《愛人有罪》《愛人同志》《婦女簡史》及《鏡中》,具象地描述了女性主體意識和時代整體性經驗之間的密切勾連,展現(xiàn)了近半個世紀以來女性形象的嬗變。艾偉對女性主體意識流變的深刻剖析與摹寫,極大地拓展了現(xiàn)代女性生命體驗的豐滿度、情感認知的復雜性和人性維度的多面相。
關鍵詞:艾偉女性主體意識時代情感經驗
作者郭艷,魯迅文學院研究員(北京100029)。
近現(xiàn)代女性日漸獲得更多政治、經濟、情感乃至人格的獨立和自由,然而唯一不變的是女性主體性表達的模糊、曖昧和艱難。經歷了極端女權主義、溫和女性主義等一系列的運動之后,女性卻日益被欲望化、符號化和刻板印象化。由此女性主體性在意義紛呈的同時,又再次陷入蕪雜和迷失。很多作家都曾關注女性個體生命體驗的覺醒,比如寫少女的意識流動,女性欲望的覺醒,大歷史景深中女性的命運等。更為先鋒的女性寫作中,世界與“她者”之間始終充滿著緊張與錯位,女性欲望化象征符碼被放大,女性主體意識反而在精神情感維度上后撤。在傾訴性的話語情境中,這些文本表達了男權意識和觀念下被壓抑的女性的覺醒和抗爭。然而,庸?,F(xiàn)實中女性主體意識更多呈現(xiàn)出蒙昧狀態(tài),很多女性處在主體意識尚未覺醒或剛剛覺醒的階段,而更多女性的主體意識可能處于混亂無序的模糊狀態(tài)之中。女性主體意識一旦和現(xiàn)實聯(lián)系在一起,就會被各種因素所左右,女性往往深陷其中,難以自拔?,F(xiàn)代女性清晰而確定的主體意識和獨立人格往往以觀念的形式存在。
當代作家中,艾偉非常關注女性主體意識與性別身份、時代情感經驗、社會道德倫理之間的關系,顯示出對于女性主體意識整體性經驗的敏銳洞察。他對這些命題的敘述和摹寫也獨具面目,深刻揭示出女性主體性經驗的流變。女性生存時常是被動的、不自知的、盲目的,被拋入的生活往往是她們生活的常態(tài)。艾偉耐心地呈現(xiàn)出了這一被拋入的過程,敘述她們如何被動地進入莫測的生活和命運,以及這一過程中女性自身所呈現(xiàn)出的蒙昧、糾結、掙扎和撕裂。他深入描寫了女性在主體意識缺失狀態(tài)下的進退失據,以及女性主體意識覺醒后,面對靈肉兩端的掙扎乃至沉溺。他的小說《愛人有罪》、《愛人同志》、《婦女簡史》和《鏡中》,集中體現(xiàn)了對女性主體性經驗的深切洞察。這些文本中的女性主人公都具有主動性的人生選擇,在時代主流價值觀念影響下,主動投入到時代流行和推崇的價值觀念與倫理體系中,自己為自己的人生塑型,如成為英雄的妻子、小街美人、城市尤物等。而在被時代所裹挾的生活流中,義無反顧地追求或者說實踐自己認定的觀念和標準,恰恰是不確定和危險的。文本敘述了她們將自己交付給莫測的情感和命運,體現(xiàn)出特定時代女性主體性的集體無意識,以及集體無意識中呈現(xiàn)出女性主體意識的日漸覺醒和嬗變。
四部小說提供了近半個世紀中國當代女性自我認知的三個階段:內化的道德律令與女性獻祭的自我迷失;個體意識覺醒的欲望情感表達與自我的救贖;物質主義豢養(yǎng)中主體意識的沉淪與后撤。
一、內化的道德律令與女性獻祭的自我迷失
《愛人同志》講述了殘疾英雄劉亞軍和普通女孩張小影的婚姻情感生活。小說獨特之處在于:在市場經濟日漸繁榮的社會語境中,文本著力刻畫了英雄和獻身英雄的善行被逐漸遺忘,而英雄和獻祭的女性依然背負著過去踟躇而行。小說講述了劉亞軍英雄形象背后對于自身殘疾的自卑和對于現(xiàn)實生活的絕望,女孩張小影獻身英雄之后對于公眾人物身份的癡迷與沉溺。張小影是當時一個普通的女孩,具有善良柔順的性格和純潔無私的品性。她的人生原本是尋常的戲劇腳本,但卻因為張小影自身對于道德主義(實質上更多虛榮成分)的追求而發(fā)生了改變,或者說在殘疾英雄的光環(huán)效應中,張小影對劉亞軍產生了超乎尋常的憐憫、關注,甚至于愛情。張小影從單純的看護女孩,到嫁給殘疾英雄成為獻祭的“圣母”,最終因時代價值更迭和自身的改變,淪為和殘疾人劉亞軍相生相殺的匹夫匹婦。文本對于時代集體無意識悉心體會和揣摩,尤其對于女性集體潛意識有著非常精準的把握。崇拜英雄是那個時代的風尚,女青年獻身英雄更是為人稱道的善舉。在這種影響下,無數(shù)女青年幻想著嫁給英雄,哪怕是殘疾英雄都擁有著很強的魅力。這種內在道德律令對于當時女性的主體意識的影響是強大的。小說通過張小影的人生選擇,非常具象地描述了20世紀80年代對于英雄如癡如狂的膜拜,又通過對二人婚后情感生命體驗的摹寫,描述了在這種英雄崇拜和道德崇高感籠罩之下,張小影人性真實本質的荒謬和虛無。小說讓人深思的是:張小影的純潔、善良、愛以及寬容、忍耐、堅強是真實的,是內在道德律令產生的真實品質。這樣的女性卻在自我獻祭中迷失,顯出某種令人心酸的反諷和荒誕。虛榮心僅僅是表面的原因,更深層的原因是她完全沒有最基本的女性主體意識,終其一生,都沒有對自己的生活有過自省和凝視。相對于張小影這種極端非我的選擇,她周圍的人物其實都具有明顯的自我意識和個人化選擇。男主人公劉亞軍是個“另類”的英雄,作者沒有描寫一個從戰(zhàn)場回歸日常生活之后依然充滿道德感和崇高感的軍人,而是通過描述這個英雄內心的地獄圖景,講述傷殘的身心和這種身心所帶來的自卑、屈辱和變態(tài),以及這些人性之幽暗面對生活的敗壞、對人性的扭曲和對靈魂的摧殘。
文本貌似是從新聞報道的轟動事件進入小說敘事,實際上則是通過張小影非我的自我選擇,講述一個極具道德感的女孩對整體性生活經驗完全無知,對于基本的人性維度毫無省察,對于平庸生活缺乏常識認知……與此同時,又被時代表面流行的觀念所裹挾,即便她向往崇高偉大的情感,又具備寬容忍耐和堅韌的品性,當然也有著對于名利的虛榮,她的人生選擇依然會帶著極大的盲目性和傷害性,尤其會給自己和家人帶來致命的傷害。張小影那個飽經人世滄桑的老父親,站在幕后暗影中,眼看著女兒一步步迷失自我,陷入人生的困境。
文本通過對20世紀80年代日常生活的精神情感以及性心理的深度刻畫,多維度重新闡釋了張小影和劉亞軍這對英模夫妻之于時代、社會、大眾以及熟人社會種種關系的復雜意味。自我獻祭的“圣母”和圣母般的道德犧牲曾經是一種風行的價值選擇和道德律令,文本闡釋了這種選擇之于人性本質真實的虛妄。與此同時,女性主體意識的蒙昧是這種獻祭的根源,在一個缺乏女性自我認知的時代,年輕女性的善良單純是美好的,然而女性主體意識匱乏帶來的對性、情感、婚姻乃至生活本身的盲目無知卻是致命的。
二、個體意識覺醒的情感欲望表達與自我的救贖
《愛人有罪》的題目耐人尋味:這個愛人是有罪的,愛這個人是有罪的,這兩種解讀都暗合文本內蘊的反諷和揶揄。文本對普通人的特殊經歷進行想象和重組,在虛構的文本中透視人性與生活的本質真實,尤其側重于摹寫女性個體心理情感和生命體驗。小說女主人公俞智麗身份的設置獨具匠心,作者將附加在女性身上的諸多社會身份一一從她身上剝離:俞智麗不是一個好妻子、好母親、好女兒,甚至于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好女人;她曾經被強暴,是受害者;她告錯了人,又是誣告者。俞智麗不具備通常倫理道德標準的女性身份符碼,然而正是這些倫理標簽的剝離,俞智麗的人生經歷才更為清晰地呈現(xiàn)出20世紀80年代中國女性主體意識三個層面的覺醒。
俞智麗女性主體意識第一次覺醒是成為小街美人。在那個保守的年代,女性主體意識的覺醒是以身體和外表之美的覺醒為標志的。對流行時尚的追求往往被看成不務正業(yè),而這種追新逐異的風氣又深深吸引著眾多年輕人,且成為街談巷議的資料。身體之美和外表之美往往引起大眾集體無意識的羨慕與嫉妒,時常和不良品性聯(lián)系在一起。由此俞智麗被強暴的事件,一方面追究罪犯的責任,一方面社會輿論依然有因美致禍的推斷,以至于俞智麗也認為是自己過于追求時尚外表之美而招致不幸。由此她迅速嫁人生女,穿著保守,到處做善事,儼然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懺悔和救贖。事情吊詭之處在于:魯建正是因為小街美人而深深迷戀著她,甚至于出獄之后,依然在愛恨交織中和俞智麗糾纏不清。
第二次主體意識覺醒是身體和情感的安放。欲望和身體是女性主體意識表達的焦點,這個文本最為深刻的地方在于:俞智麗是個受到過性傷害的女性,但她并沒有因為這種傷害自暴自棄,沉淪放蕩。在遍地流言蜚語的時候,她很快地結婚生女,丈夫也溫存善良,俞智麗無法體驗到幸福,不是因為自己曾被強暴,而是因為她沒有愛情。即便沒有愛,她也盡量活成應該有的樣子,溫良恭儉,儼然從小街美人轉換成為良家婦女??墒亲鳛橹黧w意識很強的女性,她的情感和身體是沉睡的,一旦遇到真正靈魂相契合的人,身心就會從沉睡中醒來。魯建就是那個她命中錯過、傷害過又時時在等待的人。由此她遵從自己的內心,和魯建生活在一起,讓自己的身心得以在救贖之愛中安放。
俞智麗第三次主體意識的覺醒是對母愛和親情的眷念。俞智麗并非沒有倫理親情,只是在強烈的女性主體意識中,這些情感是微弱的,畢竟她不會被固有的道德倫理規(guī)訓所束縛。但是當她從生命體驗的角度感受到對女兒的愛時,發(fā)自內心的親情是如此濃烈,這種親子之情就像愛情、欲望和精神救贖一樣,讓俞智麗從自己非母親的狀態(tài)中驚醒。這種對于母愛和親情的眷顧并非道德或者倫理規(guī)約的,而是發(fā)乎內心的自然而真摯的情感。
俞智麗的人生更多是自我選擇的結果,由此層層展現(xiàn)出她的女性主體意識和命運之間的關聯(lián)。這三次覺醒帶給她的既有覺醒的快樂,更有不顧一切帶來的巨大傷害。俞智麗女性主體意識呈現(xiàn)出當代文學罕見的懺悔意識及救贖精神,深切表達了普通人愛欲、道德、倫理與日常性之間的矛盾,以及主人公在救贖行為中對自我的不斷審視、打量與內省。
三、物質主義與女性主體意識的沉淪與后撤
20世紀90年代現(xiàn)代性進程加劇,物質主義開始影響人們的身體、情感與婚姻,娛樂至死的價值觀念開始廣泛傳播。身體和欲望從自卑的、私密的與可恥的,進而轉換成為自信的、公開的甚至于享樂的,且以流行時尚的面目出現(xiàn)。在這種社會價值倫理風尚中,女性主體意識在身體和欲望方面也開始有所反映,部分表現(xiàn)為和男性一樣追逐婚外情或者多重性關系的身體體驗。
《婦女簡史》如果不放在艾偉小說的整體性框架中,它可能會被認為是一本關于出軌的小說,然而當它和《愛人同志》《愛人有罪》《鏡中》一起出現(xiàn)的時候,就能夠清晰地看出作家對于女性主體意識整體性經驗的持續(xù)關注與思考。文本通過女主人公小項的婚姻情感經歷,闡釋了當代女性對于性自由、性解放價值觀念的無法抗拒又無所適從。和以前時代女性被偷窺、被欲望化及被社會身份符碼化不同,這一時期的女性主體覺醒恰恰是以身體和欲望的個體性表達為特征的。所以文本中描述了小項從對周菲作為有夫之婦婚外性關系的排斥,到自己婚后因為性和情感生活的無趣而出軌,表達了女性個體對于平淡婚姻和情感的厭倦和逃離。相比較《愛人同志》中張小影非我的選擇,《愛人有罪》中俞智麗對于身體和欲望滿足的懺悔,小項是在更為寬容和開放的倫理環(huán)境中面對自身真實欲求的主動選擇。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小項面對婚姻情感的態(tài)度是當時倫理觀的映射:婚內出軌、小三等詞匯的高頻率出現(xiàn),是現(xiàn)代人面對身心更高自由度的反映?,F(xiàn)代女性身心欲求更多個人化的選擇和感官的滿足,這種女性主體意識現(xiàn)狀使得女性靈肉兩端得以很大程度的釋放,但同時也帶來了靈肉兩端異?;靵y的局面。由此文本中的小項是可愛的,又是迷惘的。她想要一個身心契合的人生伴侶,卻在身體出軌的同時遭遇精神情感的危機?;橐龅呐硕嗬幸坏┐蜷_,就會遭遇始料不及的各種心魔。當一個女性以欲望身心來面對男性同樣的欲望和身體的時候,她既看清了自己曾經看不清的世界,也陷入了對于這個世界的迷失和無能為力。畢竟一直作為被動存在的女性及其身體和心靈,并沒有做好應對真實的身體和欲望的諸多準備。由此小項在打開身體和欲望的時候,遭遇到的并非理想中的靈肉契合,而是各種接踵而至的身心創(chuàng)傷,以至于最終只能從情感婚姻(包括身體欲望)中抽身而去。
《鏡中》是對現(xiàn)代婚姻和倫理的一次幽暗探尋,是艾偉對于現(xiàn)代人身心更為徹底的一次叩問。這部小說是《婦女簡史》文本的延伸,從俗世的煙火向心理的、觀念的、哲學的區(qū)域探尋,從俗世倫理的層面去透視人性幽深地帶的復雜圖景,探討人性趨向可能的超越性追求。文本通過女主人公易蓉與丈夫潤生和情人世平的感情糾葛,在不同鏡像中呈現(xiàn)了人性不同維度的真實以及虛妄。兩位男性主人公都是當下理性、精明、體面而文雅的成功人士,富足安逸的人生圖景中,他們的情感和婚姻生活依然千瘡百孔。在朦朧的面紗之下,肉身的沉重、愛情的歧義、友情的背叛連同巨大的虛無,這些命運的黑洞不斷吞噬生命的力量。在死亡的陰影中,藝術和宗教閃現(xiàn)著救贖的光亮,讓現(xiàn)世眾生相偶或凝神緘默,內省和反觀愛恨貪嗔癡的庸常人世。
《鏡中》對兩位男性主人公著墨甚多,然而易蓉卻是從容駕馭兩個男人的大女主。本文也更多從女性主體意識整體經驗表達的角度闡釋這部小說的內涵和意蘊。小說非常真實地再現(xiàn)了社會物質日漸豐裕之后,接受良好教育的現(xiàn)代女性對于生命深度的內在體驗,以及對于愛情婚姻更為精細和復雜的欲念。易蓉養(yǎng)母縱情聲色、沉溺酒精與藝術的一生,給易蓉提供了一個真正的物質享樂主義的認知背景?,F(xiàn)實生存的物質主義認知盡管程度不同,但是對于每一個現(xiàn)代人而言都是真實存在的,易蓉是更能代表現(xiàn)代性復雜特質的女性。易蓉不喜歡這種陰郁而頹靡的生活,所以她嫁給了陽光而清新的潤生。對于易蓉來說,母性的、端莊的、鎮(zhèn)定的和陽光的品性,這些僅僅是她大家閨秀的一面;她更有著來自物質主義所豢養(yǎng)的任性、享樂、陰霾和虛無的一面。人性陰面和陽面交織在易蓉的靈肉生存中,她的糾結、掙扎和分裂都源自于此——這也是所有“無根現(xiàn)代人”的精神分裂癥候。易蓉在文本中文字的分量并不是最多,然而她卻是最重要的核心人物。兩個男人對于這個女性的愛、恨與痛恰恰因為易蓉身上背負著這個時代女性主體意識幽深的裂變和濃烈的悲情。有深度的、痛感的、精致的且美麗的女性及其靈魂,正是這些讓男性著迷沉溺又痛不欲生。
這個文本探討了人性幽微處愛與欲的表達。當下,一些人日漸遠離傳統(tǒng)道德倫理價值觀念,情感倫理生活呈現(xiàn)出無序混亂的狀態(tài)。他們在情感、婚姻乃至精神生活的道路上奔跑,往往呈現(xiàn)出加速度的裸奔狀態(tài),且無法剎車,故而在快餐情感和短暫婚姻中彷徨于無地。人性之幽微暗黑處有著獵奇的驚險刺激,也有著無法辨識的陷阱和壕溝,讓人身陷迷局或者粉身碎骨。由此《鏡中》一再讓宗教、藝術和大自然成為救贖的某種方式,富有寓意的動畫短片《致人間的情書》也有著四面佛的設計。然而《金剛經》云:無法相,亦無非法相。所以《致人間的情書》即便有四面佛,依然是在婆娑世界。或許人類正因其無法清靜的六根六識,才有人世間彌漫的煙火氣和種族繁衍旺盛的生命力。
結語
艾偉的文本一直有著一個非常穩(wěn)定的世俗生活邏輯和價值體系,與此同時,他的敘事邏輯又是對于現(xiàn)行世俗生活及其流變的虛構變形與重塑,在重構的文本世界中闡釋生存的本質真實。他是一個冷靜的旁觀者,但卻不是和女性對立的他者。通過這種冷靜旁觀者視角,他可以從容地去“看”。這種“看”帶著對于女性理解之同情,深入到女性日常又能夠從日常中剝離出女性和時代情緒、情感乃至倫理價值之間的糾纏與張力,從而更加理性、客觀卻體貼地敘述中國女性在近半個世紀時光中跋涉的場景和狀態(tài),從現(xiàn)代性視角去闡釋女性主體意識所呈現(xiàn)出的獨特性。
總而言之,中國人盡管深植于傳統(tǒng),但是近現(xiàn)代以來經歷著從傳統(tǒng)到現(xiàn)代的過渡,尤其市場經濟模式下社會的高速度發(fā)展,使得現(xiàn)代人開始受到現(xiàn)代文明和倫理價值觀的沖擊與浸潤。這些尚未完全消化或者完全無法消化的文化價值觀念和本土文化根性一起,逐漸匯聚為新的傳統(tǒng)和風尚。現(xiàn)代性以雙刃劍的方式影響人的身心,人性、人心和世情百態(tài)進入一個新的現(xiàn)代社會語境,姑且不論這種嬗變的優(yōu)劣,只是從現(xiàn)代性自身的復雜度和多面相來說,當下對于“人”的理解從簡到繁,從疏到密,從淺入深……艾偉的作品突出呈現(xiàn)了當下時代女性形象的嬗變,具象地描述了女性主體意識和時代整體性經驗之間的密切勾連。四個文本中刻畫的四位女性都是特定時代獨特的象征性符碼,清晰傳遞了特定時代的風俗倫理風尚,敏銳地折射了處于時代秘史中的幽微人性。在體恤的觀察中,他對女性主體意識的流變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摹寫,極大地拓展了現(xiàn)代女性生命體驗的豐滿度、情感認知的復雜性和人性維度的多面相。由此,為更多人打開了通過文學所敞亮的世界更為本質地了解人性的本質真實的路徑,以期在這種更為本真的內省和反思中,有更多現(xiàn)代女性從魔鏡中出走,完成女性主體意識的真正成長與成熟。
?。ū疚淖⑨寖热萋裕?/p>
原文責任編輯:陳凌霄
相關知識
阿迪女孩 “每”美與共——阿迪達斯攜手女性社群,勇敢表達美的多樣性
數(shù)字化健身中的女性身體與文化協(xié)商:以Keep女性用戶的經驗為例
“女性與體育主題交流活動”在京舉行
如何使你的形體達到“當代時尚美的標準”?
現(xiàn)代女性健康自測表.doc
現(xiàn)代社會對女性體質的錯誤觀念:解讀女性健康與性別偏見
女性健康保健范文
現(xiàn)代職業(yè)女性心理健康與調適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的健康減肥法本文共計1677個字
從女性意識覺醒看內衣消費新經濟
網址: 時代文本與女性主體意識的表達 http://m.u1s5d6.cn/newsview541979.html
推薦資訊
- 1發(fā)朋友圈對老公徹底失望的心情 12775
- 2BMI體重指數(shù)計算公式是什么 11235
- 3補腎吃什么 補腎最佳食物推薦 11199
- 4性生活姿勢有哪些 盤點夫妻性 10425
- 5BMI正常值范圍一般是多少? 10137
- 6在線基礎代謝率(BMR)計算 9652
- 7一邊做飯一邊躁狂怎么辦 9138
- 8從出汗看健康 出汗透露你的健 9063
- 9早上怎么喝水最健康? 8613
- 10五大原因危害女性健康 如何保 7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