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中醫(yī)特色治療——穴位注射

中醫(yī)特色治療——穴位注射

來源:泰然健康網(wǎng) 時間:2024年12月13日 08:16

中醫(yī)特色治療——穴位注射

來源:0 點擊:7874日期:[ 2013/5/6 ]

    穴位注射法是用注射器的針頭代為針具刺人穴位,在得氣后注入藥液來治療疾病的方法。它是把針刺與藥理及藥水等對穴位的滲透刺激作用結合在一起發(fā)揮綜合效能,故對某些疾病能提高療效。
操作:選坐位或臥位,患者穴位充分暴露,肌肉充分放松,體位舒適安穩(wěn),且能持久保持;針刺前用手揣摸按壓欲針之處,確定穴位。選穴宜精練,以1-2個穴位為妥,最多不超過4個穴位,并宜選用肌肉豐滿的部位進行穴位注射。選擇合適的一次性針具,抽取注射的藥液,兩種以上藥物要混合均勻。皮膚嚴格消毒,無菌操作。力爭微痛或無痛刺入。刺入的同時需要注意確定針刺角度、方向和深度。以者獲得針感為度。注射藥液回抽無血,再注射藥液。宜緩慢、均勻注射藥液,同時注意觀察病人的反應。觀察患者的狀態(tài),積極詢問患者注射藥物后的感受,并提供相應的醫(yī)療養(yǎng)護建議。
注射劑量:穴位注射的用藥劑量決定于注射部位及藥物的性質(zhì)和濃度。作小劑量注射時,可用原藥物常規(guī)劑量的1/5-1/2。一般以穴位部位來分,頭面部可注射0.3—0.5毫升,耳穴可注射0.1毫升,四肢部可注射0.5-2毫升,胸背部可注射0.5-1毫升,腰臀部可注射2-5毫升或5%-10%葡萄糖注射液10—20毫升。
    療程:急癥每日1-2次,慢性病一般每日或隔日1次,6-10次為1療程。反應強烈者,可隔2-3日1次,穴位可左右交替使用。每療程間可休息3—5日。
適應癥:臨床上適宜針灸的疾病均可以采用穴位注射法,皮膚科主要用于慢性蕁麻疹、帶狀皰疹、單純皰疹、銀屑病、痤瘡、硬皮病、白塞氏綜合癥等皮膚疾病。
注意事項
1、必須征求病人的同意,要耐心做好解釋工作,消除心理疑懼。治療時應對患者說明治療的特點和注射后的正常反應,如注射后局部可能有酸脹感,48小時內(nèi)局部有輕度不適,有時持續(xù)時間較長,但一般不超過1日。如因消毒不嚴而引起局部紅腫、發(fā)熱等,應及時處理。
2、預防暈針的發(fā)生:暈針的定義:患者在針刺過程中,突感頭暈惡心,心慌神疲,冷汗胸悶,脈沉細,甚至神志昏迷,二便失禁,四肢厥冷者稱為暈針。暈針發(fā)生后應立即停止針刺,將已刺針取出,讓病人平臥,注意保暖,飲水休息即可恢復,如果嚴重宜配合西醫(yī)急救方法。
3、嚴格無菌操作,防止感染。
4、注意藥物的性能、藥理作用、劑量、配伍禁忌、副作用、過敏反應、藥
物的有效期、藥物有無沉淀變質(zhì)等情況。凡能引起過敏反應的藥物,如青霉素、鏈霉素、普魯卡因等,必須做皮試,陽性反應者不可應用此藥。副作用較強的藥物,使用亦當謹慎。
5、一般藥液不宜注入關節(jié)腔、脊髓腔和血管內(nèi),否則會導致不良后果。此外,應注意穴位注射法避開神經(jīng)干,以免損傷神經(jīng)。
    6、孕婦的下腹部、腰骶部和三陰交、合谷等穴不宜用穴位注射,以免引起流產(chǎn)。年老、體弱者,選穴宜少,藥液劑量應酌減。

相關知識

兒科中醫(yī)特色治療,守護寶寶健康
暈車按摩哪個穴位 治療暈車的幾個穴位
中醫(yī)穴位歸納:6個海穴
手部穴位圖及按摩手穴治療疾病法大全(圖解)
中醫(yī)穴位問答
中醫(yī)治急病的獨到特色
中醫(yī)兒科特色診療中心
穴位按摩,經(jīng)穴健康療法,人體穴位按摩治療疾病方法
中醫(yī)穴位推拿的手法
中醫(yī)穴位埋線減肥療程多久?會反彈么

網(wǎng)址: 中醫(yī)特色治療——穴位注射 http://m.u1s5d6.cn/newsview487324.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