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散的功效與作用、副作用及配方
中藥五苓散主要成分有肉桂、茯苓、豬苓、澤瀉、白術(shù)共五味中藥。五苓散有利水化氣、健脾祛濕的功效與作用。常用于風(fēng)寒感冒、內(nèi)停水飲引起的小便不利、頭痛發(fā)熱等癥。
基本信息
簡介
中藥五苓散是國家基本目錄藥物,是一種常用中成藥。由豬苓、茯苓、澤瀉、肉桂、白術(shù)共五味中藥組成,具有化氣利水、健脾祛濕的功效。適用于外感風(fēng)寒、內(nèi)停水飲所致的發(fā)熱頭痛,煩渴飲水,小便不利等;或水濕停聚所致的水腫,身重,小便不暢及心悸、吐涎沫而頭眩等癥。
配方組成
茯苓180g 澤瀉300g 豬苓180g 肉桂120g 白術(shù)(炒)180g
制作方法
上五味,粉碎成細(xì)粉,過篩,混勻,即得。
性狀特征
淡黃色的粉末;氣微香,味微辛。
功效與作用
功能主治
陽化氣,利濕行水。用于膀胱化氣不利,水濕內(nèi)聚引起的小便不利,水腫腹脹,嘔逆泄瀉,渴不思飲。
治傷寒、溫?zé)岵?,表里未解,頭痛發(fā)熱,口燥咽干,煩渴飲水,或水入即吐,或小便不利,及汗出表解。煩渴不止者,宜服之。又治霍亂吐利,躁渴引飲。
傳統(tǒng)應(yīng)用
1.治太陽病發(fā)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飲水者,少少與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此湯主之。
2.及中風(fēng)發(fā)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里證,渴欲飲水,水入即吐,名曰水逆。
3.及傷寒痞滿,服瀉心湯不解,渴而煩躁,小便不利。
4.通治諸濕腹?jié)M,水飲水腫,嘔逆泄瀉,水寒射肺,或喘或欬,中暑煩渴,身熱頭痛,膀胱積熱,便秘而渴,霍亂吐瀉,痰飲濕瘧,身痛身重。
臨床應(yīng)用
1.本方為利水之劑,所治諸證以小便不利,舌苔白,脈浮或緩為證治要點。
2.若水腫兼有表證者,可與越婢湯合用;水濕壅盛者,可與五皮散合用;泄瀉偏于熱者,須去桂枝,加車前子、木通以利水清熱。
3.常用于腎炎、肝硬化所引起的水腫,以及急性腸炎、尿潴留、腦積水等,屬水濕內(nèi)盛者。
現(xiàn)代應(yīng)用
急性黃疸型肝炎
發(fā)熱,納少,乏力,惡心嘔吐,肝區(qū)疼痛,尿短色黃,皮膚及鞏膜黃染,舌苔黃厚膩,舌邊尖紅,脈細(xì)滑。肝功能試驗異常,B超檢查多為蜜集微波。用五苓散(湯)去桂枝,加菌陳30~50克,黃芩、佛手、焦蘭仙各10克,板藍(lán)根、丹參各15克。
消渴
自覺煩渴,雖大量飲水,而渴難消解,飲后即尿,小便微急,小便清白如水,汗出溱溱,心悸,心下痞,頭昏且肢軟無力,失眠多夢,飲食尚佳,舌淡。邊有齒痕,苔白膩而粗糙,脈濡數(shù)。三大常規(guī)血糖,尿糖、甲狀腺功能測定、頭顱攝片均無異常。用五苓散(湯)加甘草10克,生姜10克,大棗12枚、水煎服。如果渴甚加沙參、海蛤粉;心煩懊惱加牡丹皮、梔子;腹脹加厚樸。
痰飲
寒熱咳喘,痰多稀白,胸脅脹滿,面目下肢浮腫,目眩,心悸,舌苔白滑,脈弦滑,重按無力。用五苓散(湯)加半夏6克,陳皮、甘草各5克,大棗5枚,水煎服??却鬁p,咯痰不爽者,加杏仁10克。
慢性充血性心衰
心悸眩暈,胸脘痞滿,形寒肢冷,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腫,渴不欲飲、惡心吐涎,舌苔白滑,脈弦滑。用五苓散(湯)去桂枝,加葶藶子6克,黨參15克,麥冬10克,五味子、車前子各6克,水煎服。心血瘀阻型,癥見心悸不安、胸悶不舒、心痛時作、唇甲青紫、舌質(zhì)紫暗或有瘀斑,脈澀或結(jié)代,可用五苓散(湯)加雞血藤、郁金、紅花、赤芍、丹參、附子、生姜、木通、車前草。
冠心病
體型肥胖,胸悶氣短煩躁,體重超過正常值,舌苔白膩,脈滑。膽固醇、β脂蛋白、三酸甘油酯升高,心電圖示冠心病征象。豬苓、茯苓、澤瀉各30克,白術(shù)60克,桂枝18克,研為散劑,每次服3~6克,早晚各服1次,溫開水送下。戒除煙酒,少吃厚味,并配合鍛煉身體。
菌群失調(diào)所致慢性腹瀉
腹瀉發(fā)復(fù)發(fā)作,時瀉時止,每天次數(shù)不等,黃綠色或蛋花湯狀水樣便。水谷混下,小便少而黃,不思食,面色萎黃,倦怠神疲,舌質(zhì)淡,苔薄黃。大便檢查,白細(xì)胞少許,涂片革蘭氏陽性球菌明顯增多,革蘭氏陰性桿菌減少,長期服抗生素?zé)o效。用五苓散(湯)去豬苓加薏苡仁、陳皮、甘草水煎服。
尿潴留
膀胱區(qū)脹痛,觸痛明顯,表情痛苦,小腹脹滿,小便涓滴不出,舌紅,苔薄潤,脈沉緊。用五苓散(湯)加烏藥、酒制大黃、地龍各10克,水煎服。重用澤瀉、豬苓、茯苓各20克。
水腫
浮腫,小便不利,腹脹,納呆,便溏,舌淡,苔白滑,脈濡緩。尿常規(guī)有腎炎改變。用五苓散(湯)加蒼術(shù)10克、厚樸5克、生姜2片、大棗5枚。水煎服。
眩暈
頭暈眼花,視物旋轉(zhuǎn),有天旋地轉(zhuǎn)之感,頭重如裹,耳鳴如蟬,嘔吐涎沫,時而大吐,苔白膩,脈弦。用五苓散(湯)加半夏、赭石各15克,陳皮、甘草各10克,水煎服,病愈后,斷以補中益氣湯調(diào)理。
頑固性頭痛
口服五苓散,每次9克,每日3次,用溫開水送服,5天為1個療程。適用于陽虛水飲內(nèi)停之癥,熱盛者不宜使用。
前列腺炎
口服五苓散,每次9克,每日3次,用溫開水送服。10天為1個療程,服至癥狀消失時止。
小兒遺尿癥
口服五苓散,每次9克,每日3次,用溫開水送服,5天為1個療程。
手腳多汗癥
口服五苓散,每次9克,每日3次,用溫開水沖服。同時用五苓散水外搽患處,每日早、晚各1次。一般用藥3-5天內(nèi)治愈。
蕁麻疹
口服五苓散,每次9克,每日3次,用溫開水送服。5天為1個療程。服藥期間忌食辛辣、生冷、油膩等刺激性食物,飲食以清淡為佳。
濕疹
口服五苓散,每次9克,每日3次,用溫開水送服,5天為1個療程。
變化方
1.本方去桂,名四苓散。本方加辰砂,名辰砂五苓散。并治小便不利。
2.本方加蒼朮,名蒼桂五苓散,治寒濕。
3.本方加茵陳,名茵陳五苓散,治濕熱發(fā)黃,便秘?zé)┛省?/p>
4.本方加羌活,名元戎五苓散,治中焦積熱。
5.本方加石膏、滑石、寒水石,以清六腑之熱,名桂苓甘露飲。
6.本方去桂、澤瀉,名豬苓散,治嘔吐病在膈上,思飲水者。
7.本方單用肉桂、茯苓等分,蜜丸,名桂苓丸,治冒暑煩渴,引飲過多,腹脹便赤。
8.本方單用澤瀉、白術(shù),名澤瀉湯,治心下支飲,??嘌C?。
9.本方單用茯苓、白術(shù)等分,名茯苓白術(shù)湯,治脾虛不能制水,濕盛泄瀉。再加郁李仁,入姜汁服,名白茯苓湯,治水腫。
10.本方加川楝子,治水疝。
11.本方加人參,名春澤湯。再加甘草,亦名春澤湯。治無病而渴,與病瘥后渴者。
12.本方去桂,加蒼術(shù)、甘草、芍藥、梔子、黃芩、羌活,名二術(shù)四苓湯,通治表里濕邪,兼清暑熱。
13.本方倍桂,加黃耆如術(shù)之?dāng)?shù),治傷暑大汗不止。
14.本方加甘草、滑石、梔子,入食鹽、燈草煎,名節(jié)庵導(dǎo)赤散,治熱畜膀胱,便秘而渴。如中濕發(fā)黃,加茵陳;水結(jié)胸,加木通。
15.本方合益元散,治諸濕淋瀝。再加琥珀,名茯苓琥珀湯,治小便數(shù)而欠。
16.本方合平胃散,名胃苓湯,一名對金飲子,治中暑傷濕,停飲夾食, 腹痛泄瀉,及口渴便秘。
17.本方合黃連香薷飲,名薷苓湯,治傷暑泄瀉。
18.本方合小柴胡湯,名柴苓湯,治發(fā)熱泄瀉口渴,瘧疾熱多寒少,口燥心煩。
以上三方,并加姜、棗煎。
19.深師用本方治發(fā)白及禿落。術(shù)、桂、二苓澤瀉,更名茯苓術(shù)散。
食用方法及注意
用法用量
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6g),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如法將息。
注意事項
1.入湯劑不宜久煎。
2.濕熱者忌用,且本方不宜常服。
相關(guān)知識
左旋咖啡的功效與作用及副作用
大黃膏的功效與作用/配方組成/做法/副作用
輕身消胖丸的功效與副作用
陳皮減肥的功效與作用
苦丁茶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
祛濕膏的功效與作用
苦丁茶的功效與作用及藥用價值
蛋白粉的功效與作用副作用
羊胎盤粉的功效與作用
大肚貼的正確用法 大肚貼的功效與副作用
網(wǎng)址: 五苓散的功效與作用、副作用及配方 http://m.u1s5d6.cn/newsview413751.html
推薦資訊
- 1發(fā)朋友圈對老公徹底失望的心情 12775
- 2BMI體重指數(shù)計算公式是什么 11235
- 3補腎吃什么 補腎最佳食物推薦 11199
- 4性生活姿勢有哪些 盤點夫妻性 10425
- 5BMI正常值范圍一般是多少? 10137
- 6在線基礎(chǔ)代謝率(BMR)計算 9652
- 7一邊做飯一邊躁狂怎么辦 9138
- 8從出汗看健康 出汗透露你的健 9063
- 9早上怎么喝水最健康? 8613
- 10五大原因危害女性健康 如何保 7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