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Cell子刊:改變腸道微生物能促進脂肪代謝,預防肥胖?

Cell子刊:改變腸道微生物能促進脂肪代謝,預防肥胖?

來源:泰然健康網 時間:2025年09月08日 11:49

腸道微生物及其代謝物與我們的健康息息相關,它們在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癥、神經退行性疾病中都扮演著重要角色。近日,Cleveland診所的J. Mark Brown博士領導的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腸道細菌代謝與肥胖之間的生物學聯(lián)系。該團隊表明,阻止特定的腸道微生物途徑可以預防肥胖和胰島素抵抗,并使脂肪組織變得更具代謝活性。該研究最近在Cell Reports期刊上發(fā)表。 當我們攝入一些營養(yǎng)物質,如膽堿、卵磷脂和肉堿(常見于紅肉、加工肉、蛋黃和肝臟等動物產品中)時,腸道微生物會將它們分解并產生一種名為氧化三甲胺(TMAO)的代謝物。研究人員之一, Stanley Hazen博士以前發(fā)表于Cell上的一項研究表明,高水平的TMAO與嚴重的心血管事件(如心臟病發(fā)作和中風)的風險相關。 由于心血管疾病和肥胖密切相關,研究人員猜想TMAO也可能涉及肥胖相關的代謝途徑。他們專注于一種名為含黃素單氧化酶3(flavin-containing m......閱讀全文

寧光院士團隊首次揭示中國人肥胖的腸道菌群

  上海交大醫(yī)學院附屬瑞金醫(yī)院寧光院士團隊一項最新研究首次揭示中國人肥胖的腸道菌群組成,發(fā)現(xiàn)一系列豐度顯著異于正常人群的腸道共生菌,多形擬桿菌(BT菌)口服可降低小鼠血清谷氨酸濃度,增加脂肪細胞的脂肪分解和脂肪酸氧化過程,從而降低脂肪堆積,達到減重效果。6月19日,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fā)表于國際著名醫(yī)學

抗生素干擾嬰兒腸道微生物組

  在我們的腸道里,生活著許多微生物群落,它們在調控機體代謝和免疫防御功能上起著關鍵作用。這些微生物群落的集合被稱為腸道微生物組。美國《科學轉化醫(yī)學》雜志6月15日發(fā)表的研究結果顯示,使用抗生素會降低嬰兒腸道微生物組的多樣性和穩(wěn)定性。  在世界大部分地區(qū),對患病嬰幼兒用抗生素治療已成常規(guī)做法,美國孩

人類腸道微生物改變了小鼠的代謝

  據(jù)一項新的研究披露,接受來自胖人腸道細菌的無菌小鼠會比給予來自瘦人腸道細菌的小鼠增加更多的體重并積累更多的脂肪。這一發(fā)現(xiàn)——它證明了身體與代謝特征可通過腸道中的微生物群落進行傳播——由該類嚙齒動物的飲食所決定,而有關的研究人員提出,它可能代表了朝著研發(fā)個性化、基于益生菌的肥胖癥療法所邁出的重要的

母親與嬰兒腸道微生物可共享基因

近日,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了一種母嬰微生物群垂直傳播的新模式。從圍產期一直延續(xù)到出生后的幾周,母體腸道中的微生物與嬰兒腸道中的微生物共享基因。相關研究近日發(fā)表于《細胞》雜志。研究表明,這種水平基因轉移使母體微生物菌株能夠在其沒有持續(xù)轉移的情況下,影響嬰兒微生物組的功能。這項大規(guī)模綜合分析,提供了一系列

新研究揭示腸道微生物抗流感機制

  美國一項研究表明,一種名為梭狀芽孢桿菌的腸道微生物通過代謝黃酮類化合物,能夠幫助小鼠抵御重流感。研究人員在4日出版的《科學》雜志上發(fā)表論文稱,黃酮類化合物在人們日常消費的紅茶、紅酒和藍莓等食物中天然存在,多吃這些食物有助抗流感?! ?流感對老年人、嬰幼兒、孕婦以及哮喘等慢性病患者危害極大。美國疾

微塑料改變海鳥腸道微生物群

意大利科學家在最新一期《自然·生態(tài)與進化》雜志發(fā)表的一項研究指出,與攝入較少微塑料的海鳥相比,攝入高水平微塑料的野生海鳥腸道內的微生物總體上更豐富多樣,但目前尚不清楚這種多樣性的增加對海鳥意味著什么。微塑料是寬度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本月發(fā)表的一項研究指出,海洋上漂浮著大約230萬噸微塑料。海鳥壽命

微塑料改變海鳥腸道微生物群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7279.shtm

腸道微生物組與兒童行為問題有關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有行為問題的孩子的腸道微生物組可能有不同的成分,父母在差異的明顯程度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值得重視。  腸道微生物很重要  腸道微生物組中至少有400種細菌,數(shù)萬億種微生物生活在消化道中,這意味著腸道中細菌的數(shù)量比體內所有細胞都要多。腸道中的微生物執(zhí)行重要功能,包括合成維生素、抵御

免疫球蛋白-影響腸道微生物組

  IgA(免疫球蛋白A)是最豐富的黏膜抗體,動物模型實驗表明它可以強化腸道屏障,防止危險細菌破壞宿主。然而,缺乏特異性IgA的人通常只有輕微的癥狀。法國巴黎免疫與疾病研究中心珍妮·法德拉等科學家,比較了健康個體與缺乏IgA個體的糞便微生物組,發(fā)現(xiàn)在缺乏IgA的不同患者中,不同屬的細菌占不同的主導地

Nature旗下期刊解析雞腸道微生物

  大量人體腸道宏基因組學的研究表明,很多慢性疾病都與腸道微生物的組成相關。但由于宿主遺傳背景、生理條件和外界環(huán)境等因素的制約,迄今為止,人類對于自身機體同腸道微生物之間的關系并不十分清楚。   2013年1月30日,Nature出版集團旗下期刊《Scientific Reports》在線發(fā)表

腸道微生物會讓人愛上運動嗎?

  意志力可能是把人從沙發(fā)上拽起來鍛煉的關鍵,細菌則可能為此“推了一把”。近日發(fā)表于《自然》的一項研究表明,腸道中的微生物可能是導致鍛煉欲望差異的關鍵。  美國科研人員集中研究了特定的微生物分子,這些分子能刺激嚙齒動物奔跑的欲望。通過準確揭示這些分子與大腦的“對話”方式,該小組為研究類似信號是否有助

基因測序找出腸道核心微生物群

  人類腸道中有數(shù)以萬億計的微生物,也稱為腸道菌群,與多種疾病如腸炎、肥胖、糖尿病等都有關系。最近,比利時魯汶大學和荷蘭格林寧根大學兩個團隊分別在《科學》雜志發(fā)表論文,通過兩項大型研究計劃找出了腸道核心微生物群,為進一步建立生物標記體系,評估腸道菌群是否正常提供了線索?! ?腸道微生物組能產生維生素

Science:炎癥會促使腸道微生物進化

  歐洲的科學家們發(fā)現(xiàn)沙門氏菌感染引起的腸道炎癥能激活細菌內的噬菌體,從而幫助幫助感染了細菌的病毒傳播給其它菌株,并提高它們的增殖成功率。這些發(fā)現(xiàn)不僅揭示了病毒中遺傳性狀的編碼特點,如毒力增強,而且也指出了如果用一種疫苗來減輕炎癥,也許能幫助治療某些感染?! ∵@一研究成果公布在3月16日的Scien

母乳影響嬰兒腸道微生物發(fā)育研究概要

  停止母乳喂養(yǎng)后,嬰兒腸道內的菌群開始接近成年人。    針對98個瑞典嬰兒的排泄物樣本分析發(fā)現(xiàn),兒童腸道微生物的發(fā)育和生育方式之間存在聯(lián)系。那些經由剖腹產出生的嬰兒,腸道菌群明顯少于順產的嬰兒。5月11日刊登于《細胞宿主與微生物》期刊上的新研究還發(fā)現(xiàn),營養(yǎng)是嬰兒腸道微生物發(fā)育的主要驅動因素,

研究發(fā)現(xiàn)腸炎與腸道微生物缺失有關

  在美國,約有100萬人患有潰瘍性結腸炎,這是一種無法治愈且病因不明的嚴重結腸疾病。近日,斯坦福大學醫(yī)學院的研究人員進行的一項研究將其與一種腸道微生物的缺失聯(lián)系在了一起?! ∥恼伦髡?,胃腸病學和肝臟病學副教授Aida Habtezion博士說:“這項研究有助于我們更好地了解這種疾病。 我們希望能夠

人類關鍵腸道微生物可能來自奶牛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3/519433.shtm即使是嚴格的素食主義者也需要微生物的幫助來消化植物。盡管人類口腔、胃和腸道中的酶可以分解糖果和土豆中的簡單碳水化合物,但它們不能自行溶解植物細胞壁的關鍵成分纖維素。相反,人們依靠腸道中

Science:腸道微生物調節(jié)腸炎新機制

  腸道微生物最調節(jié)宿主的免疫系統(tǒng)以及在炎癥性腸炎(IBD)等疾病發(fā)病過程中發(fā)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在同卵雙胞胎中該疾病的發(fā)病率一致性只有40%-50%,因此遺傳-環(huán)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對該疾病的發(fā)病具有重要的影響。DNA測序技術的發(fā)展使得我們能夠詳細地了解人體基因組的信息以及腸道微生物的基因組構成,

腸道微生物是如何與大腦交流的

  腸道微生物是近年來十分熱門的一個研究領域。最近的研究表明,它們可以影響人類的健康、行為和某些神經疾病,比如自閉癥。但是它們如何與大腦交流呢?來自伊利諾伊大學的一項新研究結果表明,某些腸道細菌和大腦代謝物之間存在著一種溝通途徑,這種途徑是通過一種名為皮質醇的血液化合物來實現(xiàn)的。出乎意料的是,這一發(fā)

經常暴飲暴食?腸道微生物群在作怪!

  暴飲暴食癥(OD)患者通常表現(xiàn)出對可口食物的渴望。對暴飲暴食的控制減少通常會導致過度偏好高能量和美味的食物,以及在短時間內過度進食。這可能會嚴重影響身心健康。飲食和壓力是OD發(fā)展的兩個最重要的因素。在訓練過的動物中也發(fā)現(xiàn)了類似的由壓力和節(jié)食史引起的暴飲行為。ODs在當代社會仍然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

人類關鍵腸道微生物可能來自奶牛

即使是嚴格的素食主義者也需要微生物的幫助來消化植物。盡管人類口腔、胃和腸道中的酶可以分解糖果和土豆中的簡單碳水化合物,但它們不能自行溶解植物細胞壁的關鍵成分纖維素。相反,人們依靠腸道中的細菌來完成這項工作。纖維素(左)和腸道細菌哈氏真桿菌。近日,一個研究小組在《科學》報道稱,數(shù)千年前,人類可能首次從

雄性小鼠腸道微生物會影響后代健康

據(jù)新一期《自然》發(fā)表的論文表明,雄性小鼠腸道微生物組的紊亂可能會影響其后代健康。眾所周知,導致腸道微生物生態(tài)系統(tǒng)失衡的環(huán)境因素會塑造宿主的生理和疾病相關反應。但父系腸道微生物組對后代的影響尚不明確。為了評估雄性小鼠腸道微生物群紊亂對后代的影響,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研究團隊給雄性小鼠注射了6周抗生素

腸道微生物與高血壓的微妙關系

  根據(jù)MIT的一項新研究,腸道中的微生物有助于防止高鹽飲食帶來的負面影響?! IT團隊與德國研究人員合作研究發(fā)現(xiàn),無論是小鼠還是人類,高鹽飲食都會使某種有益菌的種群減少。所以,稱為Th-17的促炎性免疫細胞的數(shù)量會增加。這些免疫細胞與高血壓相關,但是目前尚不清楚二者之間相互關聯(lián)的準確機制?! ⊙?/p>

新生兒腸道微生物菌群研究

  腸道微生物菌群被認為與人類健康息息相關。但是微生物菌群是如何穩(wěn)定建立的,還沒有很好的定量研究。在近期的《Cell Host & Microbe》上,通過宏基因組測序分析,科學家們分析了新生兒和母親腸道菌群,分析了新生兒出生第一年腸道微生物菌群的建立。他們發(fā)現(xiàn),自然生成的嬰兒和剖腹產嬰兒的腸道菌群

年終盤點:2018腸道微生物重要研究盤點

  在人體腸道內的微生物中,超過99%都是細菌。人體正常的腸道細菌種類有500~1000 種。人腸道中的細菌細胞數(shù)達100萬億個,占人體總微生物量的 78 %,然而人體細胞總數(shù)也不過10萬億個,這意味著胃腸道內的細菌總數(shù)比人體細胞總數(shù)還多10倍?! ∧c道細菌不僅數(shù)量龐大,種類也繁多。占主要地位的是厚

雄性小鼠腸道微生物會影響后代健康

據(jù)新一期《自然》發(fā)表的論文表明,雄性小鼠腸道微生物組的紊亂可能會影響其后代健康。眾所周知,導致腸道微生物生態(tài)系統(tǒng)失衡的環(huán)境因素會塑造宿主的生理和疾病相關反應。但父系腸道微生物組對后代的影響尚不明確。為了評估雄性小鼠腸道微生物群紊亂對后代的影響,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研究團隊給雄性小鼠注射了6周抗生素

腸道微生物究竟有什么可研究的?

   人體的腸道內寄居著大量微生物,數(shù)量超過10萬億個,而其中99%為細菌,是人體真核細胞數(shù)目的10倍以上。這些共生的細菌可以影響人體免疫系統(tǒng)功能,營養(yǎng)的吸收過程,物質的代謝過程等,腸道微生物的組合以及菌群間的互相制約、互相依存使其形成一種生態(tài)平衡。在漫長的協(xié)同進化過程之中,腸道微生物與宿主之間形成

哈佛大學開發(fā)人體腸道微生物器官芯片技術監(jiān)測腸道菌群

  人體微生物群(microbiome)是我們體內和體表大量微生物的集合,對人類健康和疾病有著深遠的影響。尤其是人體腸道菌群,這里蘊藏著最密集的微生物,不僅分解營養(yǎng)物質釋放對我們生存至關重要的分子,而且是許多疾病發(fā)展的關鍵因素,包括感染、炎癥性腸病、癌癥、代謝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神經精神病?! ?/p>

Science:新研究揭示腸道微生物抗流感機制

  美國一項研究表明,一種名為梭狀芽孢桿菌的腸道微生物通過代謝黃酮類化合物,能夠幫助小鼠抵御重流感。研究人員在4日出版的《科學》雜志上發(fā)表論文稱,黃酮類化合物在人們日常消費的紅茶、紅酒和藍莓等食物中天然存在,多吃這些食物有助抗流感。   流感對老年人、嬰幼兒、孕婦以及哮喘等慢性病患者危害極大。美

Nature-med:嬰兒腸道微生物繁榮興衰史

  近日,來自華盛頓大學醫(y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細菌不是定植在嬰兒腸道內的唯一外來者,病毒也會在那里安家,這些看不見的體內居民對于人類健康具有重要影響。相關研究結果發(fā)表在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medicine上?! ⊙芯咳藛T指出:"我們才剛剛開始理解生活在我們腸道中的不同生命之間的關系,它們并不是互

相關知識

Cell重磅!生酮飲食改變腸道微生物群和腸道免疫系統(tǒng)!
Cell子刊??涸斀馕⑸锏摹吧缃痪W絡”
Cell子刊:生酮飲食促進健康衰老,改善記憶力
Cell子刊:高蛋白飲食或可通過氨基酸促進肝臟脂肪生成
Protein & Cell:腸道菌群及其代謝物在代謝性疾病中的作用
科研丨Cell子刊(IF:31.3): 母體纖維缺失會改變后代的微生物群, 導致輕度炎癥和肥胖傾向
甜菜堿改善肥胖和代謝,腸道菌群是關鍵
「Cell子刊」華中科技大學劉剛教授攜手哈佛學者,揭秘低碳水化合物與限時飲食對肥胖成人體重和腸道微生物的顯著影響
Cell子刊:代謝不健康的“瘦子”,比健康的“胖子”更危險
Nature子刊:腸道細菌代謝物通過抑制鐵死亡來促進結直腸癌

網址: Cell子刊:改變腸道微生物能促進脂肪代謝,預防肥胖? http://m.u1s5d6.cn/newsview1778680.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