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志紅注冊營養(yǎng)師 原創(chuàng)內(nèi)容 歡迎轉(zhuǎn)發(fā)】
中國人過節(jié)似乎特別喜歡吃黏性谷物做成的食物,如今大部分是用糯米做的。
比如說,
元宵節(jié)要吃湯圓/元宵,糯米做的。 端午節(jié)要吃粽子,糯米/大黃米做的。 過年部分地區(qū)要吃年糕,糯米做的。 還有一些地區(qū)用糯米做的糍粑、打糕、油糕、麻團之類作為節(jié)日美食。糯米做的各種點心和甜食更是不計其數(shù)。除了中國人之外,韓國和日本也有類似的習(xí)俗,對糯米甜食的愛好,一點不遜色于中國。
為什么東亞人民這么喜歡黏性的美食呢?歐美人感覺難以理解。他們并不喜歡 那種黏牙的口感。
各種黏性的小吃和主食,都來自于糯性的谷物品種。
很多人不知道,大部分谷物都有糯性和非糯性品種之分。人們最為熟知的只有大米中的糯米,其實世界上還有黏性的小米、黏性的黍子、黏性的小麥、黏性的高粱,等等,只是它們的產(chǎn)量沒有糯性的稻米那么大罷了。
展開剩余 86 %
比如說,東北人民愛吃的黏豆包,黏小米飯,就屬于這一類食物。
黏性的黍子就是大黃米,自古以來在北方地位很高。《詩經(jīng)》里的「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估計就說的是大黃米。如今,不黏性的黍子和高粱主要作為飼料,只有黏性品種還用來做人類的食物。古人認為大黃米適合冬天食用,煮小米粥時,加些大黃米或者黏性小米,不僅口感會更黏稠美味,也很適合怕冷和消化不良的老年人。
對于古人來說,黏性谷物加上油和糖,制作出來的食物滿足了他們對于幸福的多種向往:
首先,黏性的谷物吸脹率低。
它們烹調(diào)時吸水比非黏性的品種明顯少,所以同樣重量或體積來相比,「干貨」多,熱量高。在這樣的食物中再加入高油脂的餡心,或者用油拌、油炸,又帶來了大量的熱量。這個性質(zhì)盡管對現(xiàn)代人來說很糟糕,但卻非常適合那些每天強體力勞動的古人。別忘了,除了貴族和富豪,古人可是「交通基本靠走,干活基本靠手」的。
其次,黏性的谷物口感柔軟。
在古代,沒有精白米、精白面,食物以全谷物和豆類為主,有時候還要吃糠麩、咽野菜,纖維太多,質(zhì)地太硬。能有黏軟的主食吃,感覺是非常愉快的。牙齒和黏性的食物糾纏,也帶來了別樣的質(zhì)地感覺。
第三,黏性的谷物飽腹感延遲。
大家如果留心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糯米食物在開始吃的時候,覺得體積不大,吃了沒有多飽,于是一直吃下去。但是,等到胃里覺得滿,實際上就吃過量了,后面就感覺特別脹滿。這可能是因為身體按照其他主食的熱量密度來估計飯量,但沒想到糯米食物的體積小,干貨多,于是造成了錯誤的估計。對于過去經(jīng)常吃不飽飯的人來說,能吃這樣「過飽」的飯,只有節(jié)日才有可能?;蛟S對他們來說,這是一種幸福感。
第四,加油加糖,能夠帶來更多的口味滿足。
雖然如今對我們來說,吃油膩食物和甜食機會很多,想吃就吃,但過去的人生活貧困,如果不是節(jié)日,根本吃不到這些東西。日常食物油水太少,就會非常向往高脂肪高碳水的食品。好在他們每天辛勤勞作,體力活動量大,偶爾吃一次也不用擔心出現(xiàn)三高問題。
不過,黏性食品這些「幸福感」,只是對貧困時代的人來說的。對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而言,春節(jié)剛剛吃過了太多的大魚大肉,身體積累了過多的脂肪,多余熱量無處消耗,黏性食物這些特點可就不太友好了。
不過,黏性食品這些「幸福感」,只是對貧困時代的人來說的。對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而言,春節(jié)剛剛吃過了太多的大魚大肉,身體積累了過多的脂肪,多余熱量無處消耗,黏性食物這些特點可就不太友好了。
它們不適合減肥者,極容易讓人多吃,因為體積小,干貨多,熱量高。 它們刺激胃酸,胃酸過多和胃動力不足的人不適合多吃。 它們升血糖十分兇猛。無論是白糯米、黑糯米、黏小米、大黃米,血糖指數(shù)都在100左右,堪比葡萄糖,比白糖還高。所以,每次看到什么讓糖尿病人吃「無糖粽子」、「無糖湯圓」之類的說法,我都有點想笑。 特別是糯米+糖+脂肪的組合,有膽囊疾病、慢性胰腺炎、高血脂的人也應(yīng)節(jié)制。不過,畢竟是過節(jié)嘛,不能多吃不等于一年不能吃一次兩次的。
民俗文化還是要傳承的。所以,我們要考慮的是,如果有相關(guān)疾病,過節(jié)的時候,對這些食物需要考慮的倒是,如何在節(jié)日和黏性食物和平共處。
在2009年,我就撰文提出「健康吃湯圓的五個建議」。這里再把建議重新講一遍:
在2009年,我就撰文提出「健康吃湯圓的五個建議」。這里再把建議重新講一遍:
正如民歌中所唱「湯圓一樣可以當茶飯」,3個中等大湯圓(1兩)相當于半小碗米飯的碳水化合物。
其次,湯圓/元宵中加了油脂,所以可以用減少炒菜油和堅果仁來作為彌補。
換句話說,餡料有油的湯圓適合配合放油比較少的菜肴,買了果仁、芝麻餡料的湯圓就可以少吃堅果零食了。
第三,煮出來之后趁熱吃,前提是不要燙著嘴。
冷了之后不僅變形走樣,口感變得難吃,而且不好消化。牙齒不好的人吃元宵會有點費勁,因為元宵偏硬,要細細地嚼,嚼不爛則更不好消化。相比而言,湯圓軟一些,但正因為軟,很多人不好好嚼就匆忙吞下去,這樣也會給胃增加負擔。
第四,如果想控制體重、血脂和血糖,不妨先吃些蔬菜和蛋白質(zhì)食物,后吃湯圓。
比如先喝杯豆?jié){或牛奶,再吃一小碗菜,然后再吃湯圓。最好只吃一次應(yīng)個景,如果想多次吃的話,每次少吃點,比如中午兩三個,晚上再吃兩三個,并減掉半碗飯,別在三餐飯之外額外吃湯圓。想嘗試多種餡料,就買三種,每種吃一個好了,不必一天把三包湯圓都吃完。
雖說是老生常談,還是經(jīng)常在網(wǎng)上看到老年人或病人因為一次吃了太多湯圓,最后送到醫(yī)院救治的遺憾消息。
第五,如果想吃熱量低一點、脂肪少一點的湯圓,不妨好好看看速凍湯圓包裝上的營養(yǎng)成分表。
仔細看就能發(fā)現(xiàn),其實熱量值能差百分之好幾十呢。一般來說,水果餡料的湯圓脂肪少,熱量低;芝麻果仁餡的就高一些,咸肉之類餡料的熱量也不低。
看的方法是這樣的:
看的方法是這樣的:
先找到營養(yǎng)成分表。再看每100克湯圓產(chǎn)品中含有多少克脂肪,多少千焦耳熱量。用這個數(shù)據(jù)對幾個產(chǎn)品進行對比,就能挑選出脂肪含量最低的湯圓。 然后,看清一袋湯圓的總重量是多少,以及一共含有多少粒的湯圓,就能知道每一粒湯圓是多重。然后就可以換算出來,100克的湯圓相當于多少粒。根據(jù)這個就能算出來,一粒湯圓中含有多少脂肪、多少熱量。雖說有點麻煩,但手機的「工具」欄就有計算器啊,按幾下計算器也沒有多累嘛……不必聽網(wǎng)上什么「三粒湯圓相當于一盤菜的脂肪」之類說法。湯圓有大有小,餡料也各不相同,哪能一概而論呢。
不必聽網(wǎng)上什么「三粒湯圓相當于一盤菜的脂肪」之類說法。湯圓有大有小,餡料也各不相同,哪能一概而論呢。
總之,糯性食物具有特殊的口感和性質(zhì),寄托著古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即便想控制體重、控制血糖和血脂,在節(jié)日當中,少量吃一些,幸福一下,也是完全可以的,只要按以上建議合理地吃,并不會帶來什么大麻煩,不必妖魔化這種傳統(tǒng)食品,但也不要太貪吃。
最后預(yù)祝大家元宵節(jié)快樂,全家團圓美滿!
范志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