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中央電視臺紀事:中國南極科考揭秘

中央電視臺紀事:中國南極科考揭秘

來源:泰然健康網(wǎng) 時間:2024年12月10日 01:53
中央電視臺紀事:中國南極科考揭秘(組圖)

考察隊出發(fā)
點擊此處查看全部新聞圖片 中央電視臺紀事:中國南極科考揭秘(組圖)

營地

  2004年11月底,中國第21次南極科學考察隊的137名隊員抵達南極。

  他們此行的使命是前往南極冰蓋冰穹A尋找南極冰蓋最高點。南極冰蓋最高點又被稱為地球不可接近之極,此前從未有人類到達過。這是中國人的腳步進入南極內(nèi)陸最深入的一次。

  在南極會議上中國代表被逐出會場

  中國對南極的探索始于1984年。當時,中國第一支南極洲考察隊的591人乘坐中國自行制造的遠洋科考船“向陽紅10號”前往南極建立了長城站。

  原南極辦主任郭琨說:“我們國家第一個長城站1985年2月22號建成很多人問我為什么咱們?yōu)槭裁丛谀抢锝ㄕ倦x那么遠花那么多錢值不值得從我十幾年以來在當時情況下南極建不建站是關于我們國家榮辱和尊嚴的事情,早在1908年,英國就對南極提出了領土要求,之后各國紛紛搶灘南極。”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所長劉小漢:“在1912年的時候,日本的有一個中尉叫白賴,他呢是使勁鼓吹日本也要進行南極考察,當年是英國的斯科特和挪威的阿蒙森在競爭誰先到達南極點。他呢也是然后找到募捐,因為政府沒錢然后找著募捐,弄了一個鐵船,挺破舊一個船,就是召集了一個敢死隊,一班人自己開船開到羅斯灣,然后下了船就滑雪,就往南走。但畢竟他們條件太差,比英國和挪威差得太多,也沒經(jīng)驗。所以走到了沒多久就走不動了,走不動了,然后這個白賴中尉就說我這個目之所及所看到的所有地方都是大和民族的領土。所以以天皇陛下的名義命名這塊領土為大和雪原,然后他們就回來了,回來了然后又回到海濱邊上,又上船回到澳大利亞。回到澳大利亞,然后澳大利亞報紙上登的就是不知道從哪個叢林里鉆出來了一群野人,衣衫襤褸不會說話,因為他們?nèi)毡救瞬粫f英語,結果鬧了半天是日本的考察隊。日本的第一次考察隊。最后發(fā)現(xiàn)他說的大和雪原呢是海,是一片海濱,底下是海水沒有任何意義?!?/p>

  為了停止這種領土紛爭,共同探索南極,1959年12月,最先到達南極的十二個國家訂立了南極條約,商定凍結已有的領土要求。為了人類的利益,南極應該永遠用于和平目的,不應成為國際紛爭的場所與目標。

  中國于1983年以締約國身份加入了南極條約。但是第一次參加南極條約會議的經(jīng)歷,對于郭琨來說,卻是一段并不愉快的回憶。郭琨:“因為當時我們沒站,雖然1983年6月份加入南極條約是締約國,不是協(xié)商國,沒有表決權,1983年9月份政府派了代表團出席南極條約第12次協(xié)商國會議,我們出席從會議從座次到文件發(fā)放都是二等公民的待遇,特別是沒有表決權,當進行表決的時候,主席把榔頭一敲,讓締約國退出會場去喝咖啡,當時每次聽到這個心里就是一種屈辱,堂堂10億人口的國家在這里沒有發(fā)言權、表決權,被人逐出會場,這是一種最大的恥辱。原因就是你在南極沒有站?!?/p>

  南極第一站建成 中國人依然在南極問題上沒有發(fā)言權

  從1981年開始,中國陸續(xù)派出科學家前往其他國家在南極的科考站進行學習,開始進軍南極的籌備工作。

  劉小漢1984年剛從法國

留學回來,是第一批地質(zhì)學博士第一個回來的,正在此時,國家開始組織第一批的南極考察隊。當時要求的條件是政治可靠,身體健康,外語好,業(yè)務好,中科院地質(zhì)所就把劉小漢給選上了。劉小漢回憶說:“認為我好像比較符合這個條件,當時征求我的意見呢。我當時的心里是,因為我這個人好奇心比較強,也好動,所以說南極你敢不敢去,所以我根本就沒做什么考慮,當然敢去了。你要讓我去我肯定很高興。后來就參加了咱們第一次南極考察隊的集訓?!?

  1984年11月20日,中國第一批南極科考隊員從上海黃浦江起航,開始前往南極未知世界的征程。

  當時確實很困難,因為當時向陽紅10號也不是很好的船,不是破冰船也不是抗冰船,就是普通的科考船,當航行到赤道附近時帶的淡水也沒有了,一天連喝帶刷牙帶洗臉就一缸子水。

  中國南極測繪研究中心主任、武大教授鄂棟臣:“出發(fā)的時候,不知道出去到長江拋錨,船長告訴我們說這是首次南極考察,沒有經(jīng)驗準備了一些大的塑料袋準備裝死人的,誰犧牲了就往袋里裝,然后放在船底下冰凍起來,從那以后才知道有這么個準備,以防萬一,當時我們也簽了生死狀?!?/p>

  1984年12月26號喬治王島。劉小漢說:“真正到的那一天,我們簡直是心里頭高興極了,雖然天很冷,但我們都站在甲板上船舷邊上看著,就是遠遠的從海平線上霧蒙蒙的然后顯出陸地來,顯出巖石礁石,心里特別的興奮。。。。我們中華民族呢,總算也踏上南極這塊土地了。”

  鄂棟臣:“12月26號這天早上,全船艙的人幾乎都涌到向陽紅10號的甲板上,到處站著人對著南極高喊,南極南極中國人來了中國人來了!”

  南極一登陸以后,什么都沒有,一片荒灘,一片荒海灘,后邊就是雪山。我們選定的站址又被別人搶占了,然后我們臨時又找新的站址。所以當時在那種感覺就是,南極這塊土地我們倒是踏上了,但是從踏上的第一腳就不太容易。就是一直是一種國際競爭,所以從上去的第一天,神經(jīng)就繃的非常緊非常緊。

  原南極辦主任郭琨:“當時就感到,我們要在這里立足扎住腳跟,我們要在這兒建立我們國家第一個考察站,都憋了一股勁?!?/p>

  劉小漢回憶當時建站的艱辛:“就完全可以和保爾柯察金那個修小鐵路的時候,就完全就那樣一樣的情況,一樣的吃一樣的住一樣的那種勞動的強度,同時呢也是一樣的激情?!?/p>

  原南極辦主任郭琨:“每天早晨五點左右我就開始挨著各個賬篷吹哨子叫大家起床,有時候我心里也不忍啊,一進這個賬篷里頭大家呼呼地睡的正香,一吹哨,起床,大家就坐起來了,我說今天天氣好,趕快吃飯干,坐起來了,當我一離開,不由地又躺下,回來再叫一遍?!?/p>

  就是在第一批南極人的努力下,1985年2月20日,南極科考隊建成了中國第一座南極科學考察站——長城站。

  用自己的手經(jīng)過45天日日夜夜的這么干,最后建成了長城站,大家非常激動也非常興奮有隊員說了現(xiàn)在我體會到了為什么女排得冠軍的時候大家抱頭痛哭長城站建成了大家也是抱頭痛哭

  在長城站樓前,隊員們樹立了一塊路標牌,標明了長城站與北京的距離為17501.949公里。

  1985年4月,中國南極科學考察隊所有隊員平安回到北京。

  長城站建成當年,中國成為了南極條約的協(xié)商國。但是有些國家對長城站的位置提出了質(zhì)疑。

  在南極,我們中國是后來者,而且建站選在南極圈以外的喬治王島上。當然大家也理解,第一個站為了保險一點,但是在科學考察上盡管我們在那個地區(qū)算最好,但實際上與國際相差還是很大。整個喬治王島又都是冰雪覆蓋,不覆蓋的就那么一小塊地方,所以在那兒也確實做不出什么太驚天動地的成果來。當時進行南極科考,我們還沒有破冰船,也沒有抗冰船,只有遠洋科學考察船,這樣的船進不了東南極,因為東南極是冰雪比較厲害,在暴風雪的時候,在浮冰當中會沖撞,會把船撞壞,我們不具備去東南極深入冰雪天氣進行考察的能力。所以,在有關南極的會議上,仍然沒有充足的發(fā)言權。

  很多國家因此攻擊我們,說中國在這兒建站,不是為了科學。如果為了科學就不應該到這兒建站,應該在南極大陸去建站。

  原南極辦主任郭琨說:“《南極條約》是1959年簽訂的,1961年生效的,當時定的有效期是30年。到30年以后要進行修改,如果在會議上有人提出來要修改,我們一個長城站而且又在南極圈以外,就修改這個條約在國際南極會議上中國人發(fā)言不硬,人家會說你連南極大陸都沒有去過,你們了解多少。你發(fā)言不硬,所以必須要在南極有一個站,南極圈以內(nèi)有一個站。所以當時向中央請示建第二個站就中山站?!?/p>

  演員張國立在南極真實體驗“生死時速”

  1988年11月,郭琨再次率隊前往南極圈內(nèi)的東南極建立中國的第二個科學考察站——中山站。此次同行的還有一個攝制組,其中包括當時身為演員和攝像的張國立。

  張國立回憶當時去南極的情景,仍是感慨萬千:“那次我們正好趕上要拍個片子,叫《長城向南延伸》。反應第一次中國南極考察的事,是一個勵志的片子,就是給大家看,中國人也可以去南極,也可以去建立自己的一個考察站。我當時看到一些紀錄片后,覺得特別的美,那么藍的天,那么白的冰,企鵝、海鷗、海豹,只有這三種動物,覺得非常的美,我們?nèi)サ哪莻€地方基本是沒有中國人走過,所以就有一種沖動,特別想去。當時當然也說了危險,甚至也簽了生死合約,但是我覺得那個感覺就是一定得去,那么好的一塊凈土,就是死在那里都值得,死在那是我們的福分,就是這種感覺,你知道嗎?所以就覺得,一定要去,一定要去。”

  這一次,科考隊乘坐的極地號是從挪威買來的舊抗冰船,它可以在浮冰區(qū)航行,但是它依然沒有破冰能力。這條“抗冰船”的船頭能夠承受的冰的厚度,其實也就是一米左右。但是到了南極以后科考隊員們發(fā)現(xiàn)那里沒有一米的冰,都在兩三米左右的,船是根本就開不動的。

  張國立回憶說:“這個船只能載這么多人,比如說上了我們10個這樣拍攝采訪的人,這10個人實際上是占了10個科考人員的名額。所以當時有很多科考隊員剛開始不是很喜歡我們,就說我們是進行科學考察,來這么多這樣的人干什么,還占了我們的名額。但后來我們真是已經(jīng)成了生死之交?!?/p>

  1989年1月14日,經(jīng)過幾十天的航行,陸地出現(xiàn)在大家的眼前,隊員們都非常興奮。開始準備拋錨,卸貨。就在此時,意外發(fā)生了。

  張國立說:“我記得特別清楚,是這個手,左側船的左弦突然就冒出一個真的是比籃球場都大的冰山就起來了,那個冰茬子和和那個海水一下子就整個上船上來了。”

  原南極辦主任郭琨說:“一開始冰崩的時候,冰崩就像原子彈爆炸一樣,那個水柱噴到空中幾十米甚至上百米的高度,30米的浪旋轉著那個小冰山翻滾著奔船就過來了,當時這個船晃晃當當,連碰的船舷全晃動呀,非常危險。當?shù)谌伪赖臅r候,有一個大的冰山落在水面上有幾十米高,在它底下將近有三分之二就奔著船就過來了。我們當時心里就想完了,一幢到這個船肯定是船毀人亡?!?/p>

  張國立說當時冰山襲來的險境時說:“我們?nèi)庋劭梢钥吹降?,甚至比一個籃球場或者比一個足球場都大的冰山,直接沖著這個船就過來了。要是直接碰到船底下,或是這些冰山,沖到你的船底下的話,由于浮力它會往上沖,那你這個船會整個的被托起來,然后再給你扔到海里頭去。”

  郭琨說:“有時候說起來天方夜譚,中國人有福氣,有好命運,這個大冰山距離這個船幾米遠的時候,它停住了,這個冰山?jīng)]有靠近那船,為什么,它底下擱淺了!”

  這次冰崩徹底擋住了極地號的去路。400米外的陸地,突然顯得遙不可及。

  張國立說:“冰崩以后,澳大利亞、蘇聯(lián)、美國、日本的直升機都在空中盤旋,都說我們這條船已經(jīng)是不可能再出來了,幾年都不可能了,說我們趕緊撤退,其他國家的科考隊員都愿意騰出地方來接納我們?!?/p>

  當時極地號周圍幾百米全都是厚厚的冰和冰山,要想出去非常困難,中國南極科考隊員們已經(jīng)打算在這兒過冬,三餐改兩頓,節(jié)約用水,將不必要的人員用直升飛機遷到中山站站址上去,船上人員越少越好。

  張國立說:“考察總指揮要求船員留下,船在人在,船長沒命令棄船時大家不能走。新聞組要留下來拍攝周邊的狀況,如果這條船發(fā)生意外,新聞組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拍的帶子和機器扔到直升機上去,直升飛機趕緊起飛,因為將來可以向全國人民做一個交代。我們的總指揮講就是做一個交代,要不然帶著這么多人出來,沒有完成黨中央交給的任務,這條船還沉了怎么交代???”

  張國立他們拍攝的時候,隨時都可能遇險,但是船員與攝制組感覺在一起度過了一段難忘的時光,死就死了,也沒有說誰害怕。他們聽著船的鋼板被冰山擠壓得幾乎破裂的聲音,每時每刻都無法入睡,也不可能睡得著,因為那個聲音實在太恐怖了。張國立他們干脆都在船板甲板上面拿著機器拍攝,留下了很多珍貴的資料。

  張國立說:“開始一想我要死了,要死了后來我還是一想,我要是掉到冰里頭,被冰擠死了那種感覺、凍死了那種感覺,我都挺害怕的,我就不想了。我們的船真正的撤退的時候,先撤退到岸上的科考隊員們也幾乎都沒有人睡覺,每天都在看著這個船,看著這個冰山的變化,也許是他們心誠的原因,感動了老天了,也許是這樣。就是天天他們都看著,每時每刻就這么看著?!?/p>

  郭琨每天都會坐直升機觀察冰情,第7天,他們發(fā)現(xiàn)在極地號左邊奇跡般的出現(xiàn)了一條冰隙。因為冰山大小不一樣,走的速度不一樣,所以拉開了一個河口,就利用這一天抓緊這個時機沖出去,所以極地號一沖出河口時大家都歡騰起來了,叫勝利大逃亡。極地號脫險后兩個小時,冰面的豁口又完全合上了,一直到中山站建成撤離時也一直沒有再打開。

  中國用了13年終于登上了“不可接近之極”

  2004年11月底,中國第21次南極考察隊到達拉斯曼丘陵。

  他們此行的最大使命就是前往南極內(nèi)陸深處一片叫DomeA的冰丘,尋找冰蓋最高點。這是中國自1984年開始南極考察以來又一次里程碑的行動。冰蓋隊前往的DomeA地區(qū)就是人類從未到達過的內(nèi)陸深處,被稱為人類不可接近之極。

  這一天,第21次隊卸送物資的雪地車被面前的一條冰縫擋住了去路。冰縫在一天時間內(nèi)就發(fā)生了變化。

  為了保證安全,他們開始尋找一條可以繞開冰縫的路線。但是一個小時之后,他們才只找到一條稍窄一點的冰縫。搭上木板之后,雪地車才得以通過。通往南極冰蓋的道路從一開始就不平坦。13年前,中國拿到?jīng)_擊DomeA項目的時候就是如此。

  1991年,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科學大會在德國不萊梅召開。會上,美國科學家保爾·馬耶夫斯基提出了一個國際橫穿南極科學計劃,把南極冰蓋按照大致網(wǎng)格的形式劃分成17條路線,每條路線由一個考察隊去考察。當時,代表中國參加會議的有中科院研究員劉小漢和院士秦大河。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劉小漢:“他這個計劃一提出來,圖在幻燈上一打出來,這么多的路線,各國科學家就自告奮勇,法國說我可以承擔那條路線,日本說日本可以承擔那條路線。當然基本上各國科學家他提出的承擔的路線都是離他站比較近,或者是經(jīng)過他站的這種路線?!?/p>

  所有路線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條東西走向橫穿南極半島的線路。西側從南極半島西南極最尖上一直到南極點,由美國承擔了。東側從中山站所在的位置到DomeA,再到南極點的線路則引起各國的爭搶。根據(jù)南極奉行的實際存在原則,誰首先對一個區(qū)域進行考察,誰就擁有在這個區(qū)域建站的優(yōu)先權。而在南極大陸上,這幾乎是留給中國的最后一塊可以首次獨立考察的地方。

  劉小漢:“美國說他們要做這個,德國說他們也要做這個,俄羅斯說他們也要做這個,澳大利亞也說他們也要做這個,很多國家都在爭這個。秦大河院士我們倆坐著就坐不住了,受不了這種冷落,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再不吭氣,這條路線就是中山站到DomeA這條路線肯定也丟了?!?/p>

  在中山站所在的拉斯曼丘陵,就有俄羅斯的進步站和澳大利亞的勞基地,他們都有能力承擔這條路線。而當時的中國,中山站剛剛建成3年,只在中山站附近進行過考察,還沒有任何內(nèi)陸考察的經(jīng)驗。

  劉小漢說:“后來秦大河說,小漢呀這事咱們可來不及請示了,咱們必須得上去爭呀,要不然的話就會再被冷落10年,所以秦大河,我說上,秦大河騰就整起來,人家那還正在辯論呢,他就把那個麥克風給搶過來了。說我代表中國要承擔中山站到DomeA的這條路線。我們有什么什么樣的條件,我們有什么樣的考察站。我們剛剛蓋好的考察站,我們什么規(guī)模什么水平,我們有什么樣的科學家,我們做過什么什么樣的成果……”

  1990年秦大河完成人類第一次徒步橫穿南極。當時秦大河橫穿南極大陸,名聲非常響亮,所有外國的南極科學家看他都是用一種敬佩眼光看他的,所以他上去一說,大家就說那好吧同意同意。實際上大家也心里也明白,中國在那兒建了個中山站,最強大的一站,在那個拉斯曼丘陵是最大的站了,比俄羅斯、澳大利亞的大。再加上中國這么大一個國家,承擔這條路線應不成問題。

  項目雖然拿下來了,但是這種對南極內(nèi)陸的大規(guī)模科考,全世界也只有七八個國家可以做到。對于剛剛踏足南極大陸的中國來說,還沒有任何條件和經(jīng)驗來完成這種遠程的南極內(nèi)陸考察。

  劉小漢說:“當時我們承擔了這項任務之后,究竟能不能做成,我們心里還真是沒底,我們都沒見過什么叫雪地車,秦大河知道。我們這些所有其他人都不知道,只有幾個在外國考察站的遇過冬幾個考察家見過。”

  此后,中國購買雪地車,開始陸續(xù)挺進DomeA。1995年,準備不足的第一支DomeA冰蓋隊前進80公里即被迫返回;第二年,卷土重來的冰蓋隊往前推進了200公里,第三年推進500公里。直到1998年,第15次科考隊開始有了意外的收獲。

  六年前劉小漢寫下南極考察日記的時候,他正在位于中山站和DomeA之間的格羅夫山進行考察。劉小漢20年前就參加中國首次南極考察隊,至今已經(jīng)六次深入南極,格羅夫山是他的南極夢想。格羅夫山是由茫茫冰蓋中露出的64座山尖所組成,也是中山站和DomeA之間惟一一個還沒有被人類考察過的冰源島峰群。

  1998年中國科考隊沖擊DomeA的時候,劉小漢終于得到一個機會。當時冰蓋隊兵分兩路,一路沖擊DomeA,另一路則由他帶隊前往格羅拉夫山。

  當時領導給劉小漢三項任務,一是找著格魯福山在哪兒,沒有地圖,只有一張美國衛(wèi)星照片,有個大概方向,然后冰蓋上是什么樣,路是什么樣不知道,要能找到那兒,就算勝利。但是到那兒以后,第二條任務就是要想辦法在那兒活下去,不能剛到那兒就回來,看到了,摸一摸,敲塊石頭就回來也算勝利,如果第二條任務完成了更好,就算立功。如果能在那兒活下去,第三條一定要好好看看在那兒能開展什么樣的工作,為今后搞科學考察來做一個準備。當時劉小漢只帶了3名隊員,第一次來到南極的中國地質(zhì)科學院地質(zhì)研究所研究員劉曉春就是其中之一。

  就在他們準備出發(fā)的前一天,意外發(fā)生了。他們僅有的兩輛雪地車中有一輛出了故障。按照南極的規(guī)矩就是說單車絕對不可以進冰蓋,因為太危險了,這是犯冰蓋的大忌諱,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當時大家就傻了,這可怎么辦,一輛車只要一出故障,他們四個人就必死無疑了,不可能回來了。這下該怎么辦呢?第二天劉小漢他們連打馬虎眼帶磕頭作揖,總算讓第四輛車跟著那三輛雄赳赳氣昂昂的大雪地車走了。

  有一天,走到一個比較高的一個地方,一看遠遠的地平線茫茫一片白,那都是一片白還有一個小小的小黑點。最后爬到車頂上用望遠鏡看,這時候看到稍微清點一個小山尖。小小的一個小芝麻粒那么大一個小山尖。他們就歡呼起來了,總算看見了眾里尋他千百度的格羅夫山。

  劉小漢:“當時一踏上格羅夫山,就覺得我自己像美國登月的宇航員阿姆斯特朗似的。這是人類的第一步,登上它的山坡的時候,覺得挺光榮挺自豪的,當然不能和登月比,但是也覺得也有那么點類似,覺得非常自豪非常光榮?!?/p>

  有一個隊員說,在格羅夫山工作,你邁出的每一步可能都是人類的第一步,但是也可能是你生命的最后一步。他們克服了冰縫的危險之后,開始了對格羅夫山的考察。1999年1月3日這天,他們有了意外的收獲。當時,劉小漢正騎著雪地摩托帶著隊友劉曉春往山下滑行,發(fā)現(xiàn)了一塊隕石,非常漂亮,很典型的標準的隕石。這塊隕石是中國南極考察第一塊隕石。從那以后,中國揭開了在格羅夫山尋找回收隕石的新篇章。

  1999年1月28號,由于要和返回的DomeA冰蓋隊會合,劉小漢和他的隊員只能提前結束他們在格羅夫山的考察。

  這一次格羅夫山之行,中國人第一次對格羅夫山進行了系統(tǒng)地考察,并且意外地發(fā)現(xiàn)了四塊隕石。此后,中國的南極冰蓋考察把重點從DomeA轉移到了格羅夫山。1999年劉小漢再次進入格羅夫山,回收了28塊隕石。到2002年,中國組織了專門回收隕石的隕石獵人隊前往格羅夫山,一舉收回4000多塊隕石。中國成為僅次于日本和美國的隕石大國,也打算在格羅夫山建立一個度夏科研基地。

  就在劉小漢發(fā)現(xiàn)隕石之后的第三天,也就是1999年1月6日,與他們同時出發(fā)的DomeA冰蓋隊也行進到了距離DomeA只剩最后300公里的地方。但是因為一個隊員病重,糧草耗盡,被迫飲恨而歸。臨行前,他們把那里命名為DomeA前進基地,用10個廢油桶捍起一個紀念碑,插上一面國旗,并且用中英文寫下碑文。

  整整6年之后,2005年1月6日,第21次隊的DomeA冰蓋隊在行進了20多天之后,在冰面上發(fā)現(xiàn)了6年前留下的紅旗。看著當年自己親手插在這里的紅旗,5名參加上次隊的老隊員百感交集。

  2005年1月18日3點16分,中國南極冰蓋科考隊成功抵達南極內(nèi)陸冰蓋(DOME-A)的最高點。冰穹A是冰蓋上距海岸線最遙遠的一個冰穹,也是南極內(nèi)陸冰蓋海拔最高的地區(qū),氣候條件極端惡劣,被稱為“不可接近之極”。現(xiàn)在,這一億萬年來寒冷孤獨的地球“不可接近之極”,終于有了人類的足跡。

  CCTV新聞頻道

  [首播]:周六23點15分

  [重播]:周日05點10分 11點10分 下周五14點10

  聯(lián)系方式:北京市羊坊店115號央視新聞評論部《紀事》欄目

  郵編:100038

  熱線電話:010-63973106

  Email:jishi@vip.sina.com


相關知識

新康芮南極磷蝦油成功續(xù)簽中國科學探險協(xié)會
湖北電視臺:孕育指南
堅定文化自信,助力健康中國
教育部 中央文明辦 國家廣電總局 共青團中央 中國科協(xié)關于開展“科學飲食,健康生活——2012年青少年科學調(diào)查體驗活動”的通知
上海衛(wèi)健系統(tǒng)作品在第29屆亞洲電視大獎中榮獲“最佳新聞故事獎”!
十大健康養(yǎng)生節(jié)目 中醫(yī)養(yǎng)生節(jié)目排行榜 養(yǎng)生類電視節(jié)目推薦
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 中宣部 中央文明辦 中央網(wǎng)信辦 教育部 民政部 財政部 國家廣電總局 國務院 婦兒工委辦公室 共青團中央 全國婦聯(lián) 中國關工委關于印發(fā)健康中國行動——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動方案(2019—2022年)的通知
重磅:椰康國際與茅臺度假村酒店聯(lián)手推進健康中國361長壽健康計劃
中醫(yī)內(nèi)科學(新世紀第四版)
中醫(yī)走向世界!上海衛(wèi)健系統(tǒng)斬獲亞洲電視大獎最佳新聞故事獎

網(wǎng)址: 中央電視臺紀事:中國南極科考揭秘 http://m.u1s5d6.cn/newsview404927.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