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瀉下劑】大承氣湯
大承氣湯
大承氣湯的組成、用法
組成:大黃、枳實、厚樸、芒硝。
用法: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渣,內大黃,更煮取二升,去渣,內芒硝,更上微火一、兩沸,分溫再服。得下,余勿服。(現(xiàn)代煎煮方法:水煎,先煮厚樸、枳實,大黃后下,芒硝溶服)
加減:若兼氣虛者,宜加人參補氣,防瀉下氣脫;兼陰津不足者,加玄參、生地以滋陰潤燥。
大承氣湯的功用、主治
功用:峻下熱結。
主治:1、陽明腑實證 大便不通,頻轉矢氣,脘腹痞滿,腹痛拒按,按之則硬,甚或潮熱譫語,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黃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脈沉實。
2、熱結旁流證 下利清谷,色純青,其氣臭穢,臍腹疼痛,按之堅硬有塊,口舌干燥,脈滑實。
3、里熱實證之熱厥、痙病或發(fā)狂等。
方義:本證是由傷寒之邪內傳陽明之腑,入里化熱,或溫病邪入胃腸,熱盛灼津所致。治療方法以峻下熱結為主。實熱內結,胃腸氣滯,腑氣不通,故大便不通,頻轉矢氣,脘腹痞滿,腹痛拒按;里熱熾盛,上擾神明,故譫語;舌苔黃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脈沉實是熱盛傷津之征。
“熱結旁流”證,乃燥屎堅結于里,胃腸欲排除則不能,逼迫津液從燥屎之旁流下所致。熱厥、痙病、發(fā)狂等,皆因實熱內結,或氣機阻滯,陽氣被遏,不能外達于四肢;熱盛傷筋、筋脈失養(yǎng)而攣急;或胃腸燥熱上擾心神所致。
方中大黃瀉熱通便,蕩滌腸胃,為君藥。芒硝助大黃瀉熱通便,并能軟堅潤燥,為臣藥,二藥相須為用,峻下熱結之力甚強;積滯內阻,則腑氣不通,故以厚樸、枳實行氣散結,消痞除滿,并助硝、黃推蕩積滯以加速熱結之排泄,共為佐使。
大承氣湯的禁忌
本方為瀉下峻劑,凡氣虛陰虧、燥結不甚,以及年老、體弱等應慎用;孕婦忌用;注意中病即止,以免損耗正氣。
查看詳情
您的瀏覽器不支持播放視頻,請升級。
大腸梗阻吃什么藥效果好
小承氣湯
小承氣湯的組成、用法
組成:大黃12克(酒洗) 厚樸6克(炙,去皮) 枳實9克(大者,炙)。
用法:上藥三味,以水800毫升,煮取400毫升,去滓,分二次溫服。
小承氣湯的功用、主治
功用:輕下熱結,除滿消痞。
主治:傷寒陽明腑實證。譫語潮熱,大便秘結,胸 腹痞滿,舌苔黃,脈滑數(shù),痢疾初起,腹中癘痛,或脘腹脹滿,里急后重者。
方義:方中大黃瀉熱通便,厚樸行氣散滿,枳實破氣消痞,諸藥合用,可以輕下熱結,除滿消痞。
查看詳情
調胃承氣湯
調胃承氣湯的組成、用法
組成:大黃(去皮,清酒洗,12克) 甘草(炙,6克) 芒硝(9克)。
用法: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內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溫頓服之,以調胃氣。
調胃承氣湯的功用、主治
功用:緩下熱結。
主治:陽明病胃腸燥熱證。大便不通,腸梗阻,口渴心煩,蒸蒸發(fā)熱,或腹中脹滿,或為譫語,舌苔正黃,脈滑數(shù);以及胃腸熱盛而致發(fā)斑吐衄,口齒咽喉腫痛等。
方義:方中大黃苦寒,瀉火通結為君,芒硝咸寒,軟堅潤燥為臣,甘草甘緩和中,益氣養(yǎng)胃,以緩消,黃之苦泄,使藥力緩緩下行為佐。燥熱得解,胃氣自和,故名調胃承氣湯。
調胃承氣湯的禁忌
虛寒性便閉忌用。
查看詳情
復方大承氣湯
復方大承氣湯的組成、用法
組成:厚樸(15-20克),炒萊菔子(15-30克),枳殼(15克),桃仁(9克),赤芍(15克),大黃(9-15克),芒硝(9-15克)。
用法:大黃后下,水煎服,芒硝沖服。最好用胃管注入,經2-3小時后,可再用本方灌腸,以加強攻下之力,有助于梗阻之解除。
復方大承氣湯的功用、主治
功用:通里攻下,行氣活血。
主治:單純性腸梗阻屬于陽明腑實而氣脹較明顯者。
復方大承氣湯的禁忌
斟酌。
復方大承氣湯的不同版本
【來源】《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常見外科急腹癥》。
【組成】炒萊菔子30g,厚樸15g,枳實15g,木香10g,生軍15-30g(后下),芒消15-30g(沖服)。
【主治】痞結型腸梗阻,腸腔積液少者。
【用法】水煎服,或胃管注入,每日1-2次。
查看詳情
闌尾清化湯
闌尾清化湯的組成、用法
組成:大黃15克,丹皮15克,桃仁15克,赤芍12克,銀花30克,蒲公英30克,川楝子9克,生甘草9克。
用法:水煎分三次溫服。
闌尾清化湯的功用、主治
功用:清熱解毒,行氣活血,通便。
主治:腸癰(急性闌尾炎蘊熱期)。證見發(fā)熱,午后熱甚,口干渴,便秘,右少腹拘急疼痛,尿黃,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方義:本方以便秘,右少腹拘急疼痛,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為辨證要點。方中藥物是由大黃牡丹湯加減而成。特別是加用銀花、蒲公英二味乃“瘡科圣藥”,其清熱解毒效果尤佳。同樣,本方證屬于腸癰,但不能認為腸癰即是闌尾炎。亦可配合外敷雙柏散。
查看詳情
闌尾清解湯
闌尾清解湯
方義:闌尾清解湯以清熱解毒、攻下散結為主,輔以行氣活血組方,功專清熱解毒、攻下散結、行氣活血,用于急性闌尾炎熱毒期。
闌尾清解湯用法用量
組成:金銀花(60克),大黃(25克),冬瓜仁30克),蒲公英(30克),牡丹皮(15克),川楝子(10克),生甘草(10克),木香(6克)。
用法:水煎服。
加減:大熱大渴者,加生石膏30克,天花粉15克,或玄參30克。
闌尾清解湯的功用主治
功用:清熱解毒,攻下散結,行氣活血。
主治:發(fā)熱惡寒,面紅目赤,唇干舌燥,口渴欲飲,惡心嘔吐,腹痛拒按,腹肌緊張,有反跳痛,大便秘結,舌質紅,苔黃燥或黃膩,脈洪大滑數(shù)。
查看詳情
大陷胸丸
大陷胸丸
方歌:大陷胸丸法最超,半升葶藶杏硝調。項強如痙君須記,大黃甘遂下之消。
方義:大黃性苦寒以泄熱,芒硝性咸寒以軟堅,杏仁性苦甘以降氣,葶藶﹑甘遂取其行水而直達,白蜜取其潤滑而甘緩。
大陷胸丸的用法用量
組成:大黃25克,葶藶子17克(熬),芒硝17克,杏仁17克(去皮、尖,熬黑)。
用法:上四味,搗篩二味,納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彈丸1枚;別搗甘遂末1克,白蜜20毫升,用水200毫升,煮取100毫升,溫頓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再服,取下為效。
大陷胸丸的功用主治
功用:瀉熱開結,化飲通便。
查看詳情
大陷胸湯
大陷胸湯
方歌:大陷胸湯用硝黃,甘遂為末共成方,擅醫(yī)熱實結胸證,瀉熱逐水效專長。
方義:本方因表邪未解而誤下,或因誤下而邪氣內陷,熱邪與水飲搏結于胸膈所致。治療以瀉熱逐水為主。水熱內結,氣不得通,輕則但見心下硬滿而痛,甚則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腑氣不通,故大便秘結;邪熱與水飲互結,津液不能上承,故舌燥口渴;此時燥熱已累及陽明,因水熱互結,故日晡小有潮熱;方中甘遂功逐水飲,瀉熱破結,為君藥。大黃、芒硝蕩滌腸胃、瀉結泄熱,潤燥軟堅,為臣佐之用。
大陷胸湯的用法用量
組成:大黃(去皮,10克)、芒硝(10克)、甘遂(1克)。
用法: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黃,取二升,去滓,內芒硝,煮一二沸,內甘遂末,溫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現(xiàn)代用法:水煎,溶芒硝,沖甘遂末服)。
大陷胸湯的功效主治
功效:瀉熱逐水。
主治:水熱互結之結胸證。心下疼痛,拒按,按之硬,或從心下至少腹硬滿疼痛,手不可近。伴見短氣煩躁,大便秘結,舌上燥而渴,日晡小有潮熱,舌紅,苔黃膩或兼水滑,脈沉緊或沉遲有力。
運用:本方用于水熱互結之結胸證,臨床應用以心下疼痛,拒按,大便秘結,舌上燥而渴,苔黃,脈沉而有力為辨證要點。
大陷胸湯的禁忌
凡素體虛弱,或病后不任攻伐者,禁用此方。因本方為瀉熱逐水峻劑,下利過度,傷及正氣;又要利下及時,以防留邪為患。
大陷胸湯的煎煮禁忌
本方煎煮大黃先煮,乃取其“治上者治宜緩”,此煎煮方法與大承氣湯有別,應注意區(qū)分。
大陷胸湯的文獻摘要
1、《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太陽病,脈浮而動數(shù),浮則為風,數(shù)則為熱,動則為痛,數(shù)則為虛,頭痛發(fā)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醫(yī)反下之,動數(shù)變遲,膈內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煩躁,心中懊惱,陽氣內陷,心下因硬,則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p>
2、論選錄 張秉成《成方便讀》卷1:“治太陽表邪不解而反下之,熱陷于里,其人素有水飲停胸,以致水熱互結心下,滿而硬痛,手不可近,不大便,舌上燥而渴,成結胸胃實之證。以甘遂之行水直達所結之處,而破其辟囊;大黃蕩滌邪熱;芒硝咸潤軟堅。三者皆峻下之品,非表邪盡除、內有水熱互結者,不可用之?!?/p>
大陷胸湯與大承氣湯的比較
本方與大承氣湯雖同為寒下峻劑,都用大黃、芒硝以瀉熱攻下,但二方主治證之病因、病位不同,故其配伍及用法均有差異。
尤恰在《傷寒貫珠集》中曾說:“大陷胸與大承氣,其用有心下、胃中之分。以愚觀之,仲景所云心下者,正胃之謂,所云胃中者,正大小腸之謂也。胃為都會,水谷并居,清濁未分,邪氣入之,夾痰雜食,相結不解,則成結胸。大小腸者,精華已去,糟粕獨居,邪氣入之,但與穢物結成燥糞而已。大承氣專主腸中燥糞,大陷胸并主心下水食;燥糞在腸,必借推逐之力,故須枳樸;水飲在胃,必兼破飲之長,故用甘遂。且大承氣先煮枳、樸,而后納大黃,大陷胸先煮大黃而后內諸藥。夫治上者制宜緩,治下者制宜急,而大黃生則行速,熟則行遲,蓋即一物,而其用又不同如此?!?/p>
查看詳情
大黃牡丹湯
大黃牡丹湯
方歌:金匱大黃牡丹湯,桃仁芒硝冬瓜仁,腸癰初起腹按痛,尚未成膿服之消。
方義:本證多由濕熱郁蒸,氣血凝聚,熱結不散所致。治療以瀉熱破結、散結消腫為主。濕熱邪毒內結腸腑,氣血凝滯,則右下腹疼痛拒按;熱盛肉腐,膿液內蓄,故局部腫痞;病在腸,與膀胱氣化無干,故小便仍能自調;正邪相爭,營衛(wèi)失調,故時時發(fā)熱、自汗惡寒。
方中大黃瀉火逐瘀,通便解毒;丹皮涼血清熱,活血散瘀,二者合用,共瀉腸腑濕熱瘀結,為方中君藥。芒硝軟堅散結,協(xié)大黃蕩滌實熱,促其速下;桃仁性善破血,助君藥以通淤滯,俱為臣藥。冬瓜仁清理利濕,導腸腑垢濁,排膿消癰;是為佐藥。本方攻下瀉熱與逐瘀并用,使結瘀濕熱速下,痛隨利減,癰腫得消,諸癥自愈。
大黃牡丹湯的用法用量
組成:大黃12克(四兩)、牡丹皮3克(一兩)、桃仁9克(五十個)、冬瓜仁30克(半升)、芒硝9克(熔化)。
用法:水煎,芒硝溶服(上藥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渣,納芒硝,再煎沸,頓服之)。
加減:若熱毒較重者,加蒲公英、金銀花、紫花地丁、敗醬草以加強清熱解毒之力;血瘀較重者,加赤芍、乳香、沒藥以活血化瘀。
大黃牡丹湯的功效主治
功效:瀉熱破結,散結消腫。
主治:腸癰初起,濕熱瘀滯證。證見右下腹腫痞,疼痛拒按,按之痛如淋,小便自調,時時發(fā)熱,自汗惡寒,或右足屈而不伸,苔黃膩,脈滑數(shù)。
運用:本方用于腸癰初起,濕熱瘀滯證。臨床應用以右下腹疼痛拒按,小便自調,苔黃膩,脈滑數(shù)為辨證要點。
大黃牡丹湯的禁忌
凡腸癰潰后以及老人、孕婦、產婦或者體質過于虛弱者均應慎用或忌用。
大黃牡丹湯的文獻摘要
《金匱要略·瘡癰腸癰浸淫病脈證并治》:“腸癰者,少腹腫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調,時時發(fā)熱,自汗出,復惡寒。其脈遲緊者,膿未成,可下之,當有血;脈洪數(shù)者,膿已成,不可下也,大黃牡丹湯主之?!?/p>
查看詳情
清腸飲
清腸飲的用法用量
組成:金銀花30克,當歸20克,地榆20克,麥冬15克,玄參15克,生甘草9克,薏仁15克,黃芩6克。
用法:水煎服。
清腸飲的功效主治
功效:清熱解毒,消腫散結。
主治:治腸癰,腹中痛甚,手不能按,右足屈而不伸。
清腸飲的不同處方
【藥方名稱】清腸飲
【處方】銀花30克,公英30克,連翹15克,大黃15克(后下),紅藤30克,丹皮、木香各9克。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行氣活血。治急性單純性闌尾炎。
【用法用量】每日一劑,兩煎,分兩次服。
【摘錄】《新急腹癥學》
查看詳情
闌尾化瘀湯
闌尾化瘀湯的用法用量
組成:川楝子15g,金銀花15g,延胡索9g,牡丹皮9g,桃仁9g,大黃(后下)9g,木香9g。
用法:水煎服。
闌尾化瘀湯的功效主治
功效:行氣活血,清熱解毒。
主治:主瘀滯型闌尾炎初期,發(fā)熱,腹痛,右下腹局限性壓痛,反跳痛;或闌尾炎癥消散后,熱象不顯著,而見脘腹脹悶,噯氣納呆。
查看詳情
厚樸三物湯
厚樸三物湯的用法用量
組成:厚樸15克,大黃12克,枳實9克。
用法:上三味,以水1.2升,先煮厚樸、枳實二味,取500毫升,納大黃,煮取300毫升,溫服。以利為度。
厚樸三物湯的功效主治
功效:行氣除滿,去積通便。
主治:治實熱內積,氣滯不行,腹部脹滿疼痛,大便不通。
厚樸三物湯的不同處方
【藥方名稱】厚樸三物湯
【別名】厚樸湯、三物湯
【處方】厚樸8兩,大黃4兩,枳實5枚。
【功能主治】腹?jié)M痛,大便閉。腹?jié)M發(fā)熱數(shù)10日。腹中熱,大便不利。暑濕腹痛,大便結。食積痛,寒飲食過傷,心腹卒痛,如錐刺之狀,若傷濕熱之物,不得化而悶亂便秘者。
【用法用量】厚樸湯(《千金翼》卷十八)、三物湯(《血證論》卷八)。
【各家論述】1.《金匱玉函經二注》:閉者,氣已滯也?!督洝吩蝗?,通因通用,此之謂也。于是以小承氣通之。乃易其名為三物湯者,蓋小承氣君大黃以一倍,三物湯君厚樸以一倍者,知承氣之行,行在中下也;三物之行,因其團在中上也。繹此,可啟悟于無窮矣。
2.《金匱要略心典》:痛而閉,六腑之氣不行矣。厚樸三物湯與小承氣同,但承氣意在蕩實,故君大黃;三物意在行氣,故君厚樸。
【摘錄】《金匱》卷上
查看詳情
厚樸大黃湯
厚樸大黃湯的用法用量
組成:厚樸15克,大黃18克,枳實9克。
用法:上三味,以水1升,煮取200毫升,分二次溫服。
厚樸大黃湯的功效主治
主治:治支飲胸滿者。
厚樸大黃湯的不同處方
【藥方名稱】厚樸大黃湯
【別名】枳樸大黃湯
【處方】厚樸1尺,大黃6兩,枳實4枚。
【功能主治】支飲胸滿。腹痛,脈數(shù),應下之癥。
【用法用量】枳樸大黃湯(《赤水玄珠》卷四)。
【各家論述】1.《金匱玉函經衍義》:凡仲景方,多一味,減一藥,與分兩之更重輕,則異其名,異其治,有如轉丸者。若此三味,加芒消則謂之大承氣,治內熱腹實滿之甚;無芒消,則謂之小承氣,治內熱之微甚;厚樸多,則謂之厚樸三物湯,治熱痛而閉。今三味以大黃多,名厚樸大黃湯,而治是證。上三藥皆治實熱而用之。
2.《千金方衍義》:此即小承氣湯,以大黃多,遂名厚樸大黃湯;若厚樸多,即名厚樸三物湯。此支飲胸滿,必緣其人素多濕熱,濁飲上逆所致,故用蕩滌中焦藥治之。
3.《金匱要略心典》:胸滿疑作腹?jié)M。支飲多胸滿,此何以獨用下法?厚樸大黃與小承氣同,設非腹中痛而閉者,未可以此輕試也。
【摘錄】《金匱》卷中
查看詳情
大黃附子湯
大黃附子湯
方歌:大黃附子細辛湯,寒積腹痛便秘方,冷積內結成實證,功專溫下妙非常。
方義:本證因寒邪與積滯互結于腸道所致。治療以溫里散寒,通便止痛為主。寒為陰邪,其性收引,寒入于內,陽氣失于溫通,氣血被阻,故見腹痛;寒邪阻于腸道,傳導失職,故大便不通;寒邪凝聚于厥陰,則脅下偏痛;積滯留阻,氣機被郁,故發(fā)熱;陽氣不能布達四肢,則手足厥逆;舌苔白膩,脈弦緊為寒實之征。治當溫散寒凝以開閉結,通下大便以除積滯,立溫陽通便之法。
本方意在溫下,故重用辛熱之附子,溫里散寒,止腹脅疼痛;以苦寒瀉下之大黃,瀉下通便,蕩滌積滯,共為君藥。細辛辛溫宣通,散寒止痛,助附子溫里散寒,是為臣藥。大黃性味雖屬苦寒,但配伍附子、細辛之辛散大熱之品,則寒性被制而瀉下之功猶存,為去性取用之法。三味協(xié)力,而成溫散寒凝、苦辛通降之劑,合成溫下之功。
大黃附子湯的用法用量
組成:大黃9g、附子12g、細辛3g。
用法: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若強人煮取二升半,分溫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進一服。(現(xiàn)代用法:水煎服)
加減:腹痛甚,喜溫,加肉桂溫里祛寒止痛;腹脹滿,可加厚樸、木香以行氣導滯;體虛或積滯較輕,可用制大黃,以減緩瀉下之功;如體虛較甚,加黨參、當歸以益氣養(yǎng)血。
大黃附子湯的功效主治
功效:溫里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寒積里實證。腹痛便秘,脅下偏痛,發(fā)熱,手足厥冷,舌苔白膩,脈弦緊。
運用:本方用于寒積里實證,臨床應用腹痛便秘,脅下偏痛,發(fā)熱,手足厥冷,舌苔白膩,脈弦緊為辨證要點。
大黃附子湯的禁忌
使用時大黃用量一般不超過附子。
大黃附子湯的文獻摘要
1、《金匱要略·腹?jié)M寒疝宿食病脈證并治》:“脅下偏痛,發(fā)熱,其脈緊弦,此寒也,以溫藥下之,宜大黃附子湯?!?/p>
2、《金鑒》引張璐:“大黃附子湯,為寒熱互結,剛柔并濟之和劑。近世但知寒下一途,絕不知有溫下一法。蓋暴感之熱結而以寒下,久積之寒結亦可寒下乎?大黃附子湯用細辛佐附子,以攻脅下寒結,即兼大黃之寒以導之。寒熱合用,溫攻兼施,此圣法昭然,不可思議者也?!?/p>
3、《成方便讀》:“陰寒成聚,偏著一處,雖有發(fā)熱,亦是陽氣被郁所致。是以非溫不能散其寒,非下不能去其積,故以附子、細辛之辛熱善走者搜散之,而后用大黃得以行其積也?!?/p>
查看詳情
三物備急丸
三物備急丸
方歌:三物備急巴豆研,干姜大黃不需煎,卒然腹痛因寒積,速投此方救急先。
方義:本證是由飲食自倍,寒積內停, 上焦不行,下脘不通所致,治療以攻逐寒積為主。方用巴豆辛熱峻下,開通閉塞;干姜辛熱,溫中暖脾;大黃苦泄通降,一以制巴豆辛熱之毒,一以協(xié)巴豆泄下通腑,且大黃之寒,得巴豆、干姜之熱,則其性大減。故三藥配用,共奏攻逐寒積之功。
三物備急丸的用法用量
組成:大黃30克、干姜30克、巴豆30克(去皮、心,熬,外研如脂)。
用法:先將大黃、干姜研末,再研巴豆,與上末和勻共搗為散;或煉蜜為丸,瓷器密貯。每服大豆許 3~4丸,溫開水送下。
三物備急丸的功效作用
功效:攻逐寒積。
主治:寒實冷積內停,心腹卒暴脹痛,痛如錐刺,氣急口噤,大便不通。
運用:本方用于寒實冷積內停證,臨床應用以心腹卒暴脹痛,痛如錐刺,氣急口噤,大便不通為辨證要點。
三物備急丸的禁忌
孕婦、年老體虛者,溫暑熱邪所致的暴急腹痛,均不能使用。
三物備急丸的文獻摘要
《金匱要略》:“用此治中惡,當知寒邪卒中者宜之,若用于溫暑熱邪,速其死矣。是方允為陰結者立,干姜散中焦寒邪,巴豆逐腸胃冷積,大黃通地道,又能解巴豆毒,是有制之師也。然白散治寒結在胸,故用桔梗佐巴豆,用吐下兩解法。此則治寒結腸胃,故用大黃佐姜、巴,以直攻其寒。世徒知有溫補之法,而不知有溫下之法,所以但講寒虛,不議及寒實也?!?/p>
《醫(yī)方考》:“飲食自倍,冷熱不調,腹中急痛欲死者,急以此方主之。脾胃以飲食而自養(yǎng),亦以飲食而傷,故飲食自倍,填塞至陰,上焦不行,下脘不通,則令人腹痛欲死?!?/p>
《醫(yī)方集解》:“此手足陽明藥也。大黃苦寒以下熱結,巴豆霜辛熱以下寒結,加干姜辛散以宣通之。三藥峻厲,非急莫施,故曰備急。”
《金鑒·刪補名醫(yī)方論》:“柯韻伯曰,大便不通,當分陽結陰結。陽結有承氣、更衣之劑,陰結又制備急、白散之方?!?/p>
查看詳情
三物白散
三物白散的用法用量
組成:桔梗22.5克,巴豆7.5克(去皮、心,熬黑,研如脂),貝母22.5克。
用法:上三味為散,納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飲和服。強人海服1.5克,羸者減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若不利,進熱粥200毫升;利過不止,進冷粥200毫升。
三物白散的功效主治
主治:寒實結胸。
查看詳情
溫脾湯
溫脾湯
方歌:溫脾附子大黃硝,當歸干姜人參草,寒熱并進補兼瀉,溫通寒積振脾陽。
方義:本證多由脾陽不足,陰寒內盛,寒積中阻所致。治療方法以攻下冷積,溫補脾陽為主。寒實冷積阻于腸間,腑氣不通,故便秘腹痛、繞臍不止;脾陽不足,四末失于溫煦,則手足不溫;脈沉弦而遲,是陰盛里實之征。本方證雖屬寒積便秘,但脾陽不足是為致病之本,若純用攻下,必更傷中陽;單用溫補,則寒積難去,惟攻逐寒積與溫補脾陽并用,方為兩全之策。
方中附子配大黃為君,用附子之大辛大熱溫壯脾陽,解散寒凝,配大黃瀉下已成之冷積。芒硝潤腸軟堅,助大黃瀉下攻積;干姜溫中助陽,助附子溫中散寒,均為臣藥。人參、當歸益氣養(yǎng)血,使下不傷正為佐。甘草既助人參益氣,又可調和諸藥為使。諸藥協(xié)力,使寒邪去,積滯行,脾陽復。
溫脾湯的用法用量
組成:大黃15g、當歸9g、干姜9g、附子6g、人參6g、芒硝6g、甘草6g。
用法: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服,一日三次。(現(xiàn)代方法:水煎服)
加減:若腹中脹痛者,加厚樸、木香以行氣止痛;腹中冷痛,加肉桂、吳茱萸以增強溫中祛寒之力。
溫脾湯的功效主治
功效:攻下冷積,溫補脾陽。
主治:陽虛寒積證。腹痛便秘,臍下絞結,繞臍不止,手足不溫,苔白不渴,脈沉弦而遲。
溫脾湯的文獻摘要
方論選錄《湯頭歌訣詳解》:“溫脾湯是四逆湯(姜、附、草)加人參、當歸、大黃、芒硝四藥所組成。四逆湯功能溫脾祛寒,加大黃、芒硝,是取其瀉下除積,加人參、當歸,是取其益氣養(yǎng)血。由于四逆性屬溫熱,可以改變硝、黃苦寒之性,所以本方功專驅逐寒積,屬于溫下的范疇。假使熱實里結,津傷便秘,當用寒下劑,而決非此方所宜?!?/p>
查看詳情
五仁丸
五仁丸
方歌:五仁柏子杏仁桃,松子陳皮郁里饒,煉蜜為丸米飲下,潤腸通便效力高。
方義:本證多由津液不能濡養(yǎng)腸道所致,治療以潤腸通便為主。素體陰虛,或年老陰氣自半,津液日虧,產后失血,血虛津少,均可導致津枯腸燥,大腸傳導失司,大便艱難,此時不宜用峻藥攻逐,只需潤腸通便。故用杏仁為君,滋潤腸燥,降利肺氣,以利大腸傳導。以桃仁為臣藥,取其潤燥滑腸,以助杏仁之力。柏子仁、郁李仁性多潤滑,可治胃腸燥熱。松子仁潤五臟,為佐藥。復以陳皮理氣行滯,使氣行則大腸得以運化。
五仁丸的用法用量
組成:桃仁(30克)、杏仁(麩炒,去皮尖,30克)、松子仁(5克)、柏子仁(15克)、郁李仁(3克)、陳皮(另研末,120克)。
用法:將五仁別研為膏,入陳皮末同研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9克),食前米飲下。
現(xiàn)代用法:五仁研為膏,陳皮為末,煉蜜為丸,每服9克,每日1-2次溫開水送下。
加減:若津液虧損較甚者,加玄參、生地、麥冬。
五仁丸的功效主治
功效:潤腸通便。
主治:津枯腸燥證。大便艱難,以及年老和產后血虛便秘,舌燥少津,脈細澀。
運用:本方用于津虧腸燥證,臨床應用以大便艱難,以及年老和產后血虛便秘,舌燥少津,脈細澀為辨證要點。
五仁丸的禁忌
孕婦慎用。
查看詳情
麻子仁丸
麻子仁丸
方歌:麻子仁丸治脾約,枳樸大黃麻杏芍,胃燥津枯便難解 ,潤腸瀉熱功效確。
方義:本證多由胃有燥熱,脾津不足所致。治療以潤腸瀉熱,行氣通便為主?!秱摗贩Q之為“脾約”。成無己說:“約者,約結之約,又約束也。經曰: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今胃強脾弱,約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輸膀胱,致小便數(shù)而大便硬,故曰其脾為約。”方中麻子仁性味甘平,質潤多脂,功能潤腸通便,是為君藥。杏仁上肅肺氣,下潤大腸;白芍養(yǎng)血斂陰,緩急止痛為臣。大黃、枳實、厚樸即小承氣湯,以輕下熱結,除胃腸燥熱為佐。蜂蜜甘緩,既助麻子仁潤腸通便,又可緩和小承氣湯攻下之力,以為佐使。
麻子仁丸的用法用量
組成:火麻仁(麻子仁)500克,芍藥 250克,枳實250克,大黃500克,厚樸250克,杏仁250克。(以上為丸劑用量)
用法: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漸加,以知為度。
現(xiàn)代用法:上藥為末,煉蜜為丸,每次9克,1~2次,溫開水送服。亦可按原方用量比例酌減,改湯劑煎服。
加減:痔瘡便秘者,可加桃仁、當歸以養(yǎng)血和血,潤腸通便;痔瘡出血屬胃腸燥熱者,可酌加槐花、地榆以涼血止血;燥熱傷津較甚者,可加生地、玄參、石斛以增液通便。
麻子仁丸的功效主治
功效:潤腸瀉熱,行氣通便。
主治:腸胃燥熱,脾約便秘證。大便干結,小便頻數(shù),苔微黃少津。
運用:本方用于胃腸燥熱,脾約便秘證。臨床應用以大便秘結,小便頻數(shù),舌苔微黃少津為辨證要點。
麻子仁丸的禁忌
本方雖為潤腸緩下之劑,但含有攻下破滯之品,津虧血少者,不宜常服,孕婦慎用。
麻子仁丸的文獻摘要
《傷寒論·辨陽明病脈證并治》:“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由小便數(shù),浮澀相搏,大便則硬,其脾為約,麻子仁丸主之?!?/p>
《絳雪園古方選注》卷上:“下法不曰承氣,而曰麻仁者,明指脾約為脾土過燥,胃液日亡,故以麻、杏潤脾燥,白芍安脾陰,而后以枳樸大黃承氣法勝之,則下不亡陰。法中用丸漸加者,脾燥宜用緩法,以遂脾欲,非比胃實當急下也?!?/p>
查看詳情
赭遂攻結湯
赭遂攻結湯的用法用量
組成:生赭石(軋細)60克,樸消15克,甘遂4.5克(軋細)。
用法:水煎,送服甘遂末。若嘔多者,可先用赭石1兩,干姜半錢煎服,以止其嘔。
加減:熱多者,去干姜;寒多者,酌加干姜6~15克;嘔多者,可先用赭石30克、干姜1.5克煎服,以止其嘔吐,嘔吐止后,再按原方煎湯送甘遂末服之。
赭遂攻結湯的功效主治
主治:宿食結子腸間不能下行,大便多日不通。
查看詳情
濟川煎
濟川煎
方歌:濟川歸膝肉蓯蓉,澤瀉升麻枳殼從,腎虛津虧腸中燥,溫潤通便法堪宗。
方義:本證多由腎虛開合失司所致。治療以溫腎益精,潤腸通便為主。腎主五液,司開合。腎陽不足,氣化無力,津液不布,故小便清長;腸失濡潤,傳導不利,故大便不通;腎虛精虧,故腰膝酸軟;清竅失養(yǎng),則頭目眩暈;腎陽虧損,故舌淡苔白、脈象沉遲。方中肉蓯蓉味甘咸性溫,功能溫腎益精,暖腰潤腸,為君藥。當歸補血潤燥,潤腸通便;牛膝補益肝腎,壯腰膝,性善下行,共為臣藥。枳殼下氣寬腸而助通便;澤瀉滲利小便而泄腎濁;妙用升麻以升清陽,清陽升則濁陰自降,相反相成,以助通便之效,以上共為佐藥。諸藥合用,既可溫腎益精治其本,又能潤腸通便以治標。
濟川煎的用法用量
組成:當歸(9~15克)、牛膝(6克)、肉蓯蓉(酒洗去咸)(6~9克)、澤瀉(4.5克)、升麻(1.5~3克)、枳殼(3克)。
用法:水一盅半,煎七分,食前服。
現(xiàn)代用法:作湯劑,水煎服。
加減:氣虛者,加人參、黃芪;若有火,加黃芩;腎虛者,去枳殼,加熟地;若腸燥便秘日久,去澤瀉,加鎖陽、火麻仁。
濟川煎的功效主治
功效:溫腎益精,潤腸通便。
主治:腎陽虛弱,精津不足證。大便秘結,小便清長,腰膝酸軟,頭目眩暈,舌淡苔白,脈沉遲。
運用:本方用于腎陽虛弱,精津不足證,臨床應用以大便秘結,小便清長,腰膝酸軟,舌淡苔白,脈沉遲為辨證要點。
濟川煎的禁忌
凡熱邪傷津及陰虛者忌用。
濟川煎的文獻摘要
1、《重訂通俗傷寒論》:“夫濟川煎,注重肝腎,以腎主二便,故君以蓯蓉、牛膝滋腎陰以通便也。肝主疏泄,故臣以當歸、枳殼,一則辛潤肝陰,一則苦泄肝氣。妙在升麻升清氣以輸脾,澤瀉降濁氣以輸膀胱,佐蓉、膝以成潤利之功。”
2、《景岳全書》卷51:“便秘有不得不通者,凡傷寒雜證等病,但屬陽明實熱可攻之類,皆宜以熱結治法通而去之,若察其元氣已虛,既不可瀉而下焦脹閉,又通不宜緩者,但用濟川煎主之,則無有不達?!?/p>
查看詳情
五仁潤腸丸
五仁潤腸丸的用法用量
組成:生地120克,桃仁(去皮)、火麻仁各30克,郁李仁9克,柏子仁15克,蓯蓉(酒蒸)30克,廣皮120克,熟軍、當歸各30克,松子仁9克。
用法:每服1丸,開水送下。
五仁潤腸丸的功效主治
功效:潤腸通便。
主治:治大腸燥熱,便秘腹脹,食少,消化不良
查看詳情
控涎丹
控涎丹的用法用量
組成:大戟2兩,白芥子2兩,瓜蔞曲2兩,薄桂3錢,全蝎8個,雄黃2錢,朱砂2錢。
制法:上為末,粉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服六七丸漸加至十丸,臨臥姜湯送下。
控涎丹的功效主治
主治:一切痰飲癥,或漉漉有聲,或手足冷痹,氣脈不通者。
查看詳情
十棗湯
十棗湯
方歌:十棗逐水效堪夸, 大戟甘遂與芫花,懸飲內停胸脅痛,水腫腹脹用無差。
方義:本證多由水飲壅盛于里,停于胸脅,或水飲泛溢肢體所致。治療以攻逐水飲為主。水停胸脅,氣機阻滯,故胸脅作痛;水飲上迫于肺,肺氣不利,故咳唾引胸脅疼痛,甚或胸背掣痛不得息。飲為陰邪,隨氣流動,停留心下,氣結于中,故心下痞硬脹滿、干嘔短氣;飲邪上擾清陽,故頭痛目眩;飲邪結聚,胸脅疼痛,故脈沉弦。水飲泛溢肢體,內聚脘腹,三焦水道受阻,故一身悉腫、腹脹喘滿、二便不利。方中甘遂善行經隧水濕,是為君藥。大戟善泄臟腑水濕,芫花善消胸脅伏飲痰癖,均為臣藥。大棗為使藥。
十棗湯的用法用量
組成:芫花1.5g、大戟1.5g、甘遂1.5g、大棗10枚。
用法:芫花(熬)、甘遂、大戟,等分。上各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棗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納藥末。強人服一錢匕,羸人服半錢,溫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錢,得快下利后,糜粥自養(yǎng)。
十棗湯的功效主治
功效:攻逐水飲。
主治:(1)懸飲。咳唾胸脅引痛,心下痞硬,干嘔短氣,頭痛目眩,胸背掣痛不得息,舌苔白滑,脈沉弦。
?。?)水腫。一身悉腫,尤以身半以下腫甚,腹脹喘滿,二便不利。
運用:本方用于懸飲或水腫證。臨床應用以咳唾胸脅引痛,心下痞硬或水腫腹脹,二便不利,脈沉弦為辨證要點。
十棗湯的禁忌
本方作用峻猛,只可暫用,不宜久服。若精神胃納俱好,而水飲未盡去者,可再投本方;若瀉后精神疲乏,食欲減退,則宜暫停攻逐;若患者體虛邪實,又非攻不可者,可用本方與健脾補益劑交替使用,或先攻后補,或先補后攻。使用本方應注意四點:一是三藥為散,大棗煎湯送服;二是于清晨空腹服用,從小量開始,以免量大下多傷正,若服后下少,次日加量;三是服藥得快利后,宜食糜粥以保養(yǎng)脾胃;四是年老體弱者慎用,孕婦忌服。
十棗湯的文獻摘要
李時珍《本草綱目》卷17:“十棗湯驅逐里邪,使水氣自大小便而泄,乃《內經》所謂潔凈府,去菀陳莝法也?!净?、大戟、甘遂之性,逐水泄?jié)瘢苤边_水飲窠(ke)囊隱僻之處,但可徐徐用之,取效甚捷,不可過劑,泄人真元也。陳言《三因方》以十棗湯藥為末,用棗肉和丸,以治水氣喘急浮腫之證,蓋善變通者也?!?/p>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紛紛汗出,發(fā)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干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棗湯主之?!?/p>
查看詳情
舟車丸
舟車丸的用法用量
組成:牽牛子(炒)、大黃、甘遂(醋制)、紅大戟(醋制)、芫花(醋制)、青皮(醋制)、陳皮、木香、輕粉。
舟車丸的功效主治
功效:行氣利水。
主治:用于蓄水腹脹,四肢浮腫,胸腹脹滿,停飲喘急,大便秘結,小便短少。
舟車丸的禁忌
孕婦及久病氣虛者忌服。
查看詳情
疏鑿飲子
疏鑿飲子
方歌:疏鑿檳榔及商陸,芩皮大腹同椒目,赤豆艽羌瀉木通,煎加生姜陽水服。
方義:本證多由水濕壅盛,泛溢表里所致,治療以逐水消腫為主。水濕內停外溢,故全身水腫;濕濁壅結,三焦氣機閉阻,故二便不利;水邪侵肺,導致肺氣不利,故呼吸喘促;水壅氣結,津液不布,故口渴。方中商陸瀉下逐水,通利二便;澤瀉、赤小豆、椒目、木通、茯苓皮利水瀉濕,消退水腫;檳榔、大腹皮行氣導滯,使氣暢水行;羌活、秦艽、生姜疏風發(fā)表,開泄腠理,使表之水濕從肌膚而泄。
疏鑿飲子的用法用量
組成:澤瀉12g,赤小豆(炒)15g,商陸6g,羌活(去蘆)9g,大腹皮15g,椒目9g,木通12g,秦艽(去蘆)9g,檳榔9g,茯苓皮30g。
用法:上?咀。每服4錢,水1盞半,加生姜5片,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加減:小便不利,水腫脹滿,加茯苓、豬苓;熱淋澀痛,加木通、赤芍、丹皮;痰飲眩暈加白術;高脂血癥加何首烏、黃精、山楂、金櫻子、決明子。
疏鑿飲子的功效主治
功效:瀉下逐水,疏風發(fā)表。
主治:水腫。遍身浮腫,喘息,口渴,小便不利,大便秘結,脈滑。
運用:本方用于水腫,臨床應用以遍身浮腫,喘息,口渴,小便不利,大便秘結,脈滑為辨證要點。
疏鑿飲子的禁忌
陰水或體虛之人不宜用。
疏鑿飲子的文獻摘要
?、佟夺t(yī)方集解》:此足太陽手足太陰藥也。外而一身盡腫,內而口渴便秘是上下表里俱病也。羌活、秦艽解表疏風,使?jié)褚燥L勝,邪由汗出,而升之于上;腹皮、苓皮、姜皮、辛散淡滲,所以行水于皮膚;商陸、檳榔,椒目、赤豆,去脹攻堅,所以行水于腹里;木通瀉心肺之水,達于小腸,澤瀉瀉脾腎之水,通于膀胱。上下內外分清其勢,亦猶神禹疏江鑿河之意也。
?、凇夺t(yī)宗金鑒》:以商陸為君,專行諸水。佐羌活、秦艽、腹皮、苓皮、姜皮行在表之水,從皮膚而散,佐檳榔、赤豆、椒目、澤瀉、木通,行在里之水,從二便而出,上下、內外,分消其勢,亦猶神禹疏鑿江河之意也。
查看詳情
己椒藶黃丸
己椒藶黃丸
方義:本方病證以水飲內停,郁而化熱,積聚腸間為主要病機。水走腸間,一則阻滯氣機,使腑氣不通;二則使水不化津,津不上傳;三則病及肺,使肺不能通調水道,往下輸送到膀胱,故病人腹?jié)M便秘。本方中防己、椒目、葶藶子均可以利水。其中防己長于清濕熱,椒目消除腹中水氣,葶藶子能泄降肺氣,消除痰水,另外大黃能瀉熱通便。
己椒藶黃丸的用法用量
組成:防己、椒目、葶藶(熬)、大黃各一兩。
用法: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飲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收呒用⑾醢雰?。
己椒藶黃丸的功效主治
主治:水飲積聚脘腹,腸間有聲,腹?jié)M便秘,小便不利,口干舌燥,脈沉弦。
查看詳情
越婢湯
越婢湯
方歌:金匱要略越婢湯,麻黃石甘與棗姜;發(fā)汗解表與利水,善治身腫風水傷。
越婢湯的用法用量
組成:麻黃6兩,石膏半斤,生姜3兩,大棗15枚,甘草2兩。
用法:上以水6升,先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3升,分溫3服。
加減:惡風者,加附子1枚(炮);風水,加術4兩。
越婢湯的功效主治
功效:發(fā)汗利水。
主治: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xù)自汗出,無大熱者。
越婢湯的各家論述
1.《醫(yī)方集解》:此足太陽藥也,風水在肌膚之間,用麻黃之辛熱以瀉肺;石膏之甘寒以清胃;甘草佐之,使風水從毛孔中出;又以姜棗為使,調和營衛(wèi),不使其太發(fā)散耗津液也。
2.《金匱要略方義》:本方為治療風水而肺胃有郁熱之主要方劑。風水為病,乃風邪外襲,肺氣不宣,水道失調,風水相擊于肌表所致。治當解表祛風,宣肺行水。方中以麻黃為君藥,發(fā)汗解表,宣肺行水;佐以生姜、大棗則增強發(fā)越水氣之功,不僅使風邪水氣從汗而解,尤可藉宣肺通調水道之力,使水邪從小便而去。因肺胃有熱,故加石膏以清其熱。使以甘草,調和藥性,與大棗相伍,則和脾胃而運化水濕之邪。綜合五藥,乃為發(fā)越水氣,清泄里熱之劑。
查看詳情
樟柳散
樟柳散的用法用量
組成:白樟柳1斤,陳皮2兩,木香1兩,赤小豆面4兩。
制法:上為細末,加水和丸,如綠豆大。
用法: 每服20丸,橘皮湯送下;或為散,作鯉魚羹,如料入用。
樟柳散的功效主治
主治:諸般水腫。
查看詳情
珍珀活命丹
珍珀活命丹的用法用量
組成:牛黃、琥珀、珍珠、蟾酥、朱砂各3克,螻蟈7個,地鱉蟲7個。
用法:上為細末,人乳為丸。每服1.5克,空腹時用溫開水送下。
珍珀活命丹的功效主治
主治:單腹脹。
查看詳情
越婢加半夏湯
越婢加半夏湯的用法用量
組成:麻黃10克,石膏30克,生姜6克,甘草6克,大棗12克,半夏15克。
用法:水煎分三次溫服 (成人常用劑量: 5劑)。
越婢加半夏湯的功效主治
功效:宣肺泄熱,止咳平喘。
主治:肺脹,咳嗽上氣,胸滿氣喘,目如脫狀,脈浮大者,眼球震顫,甲狀腺毒性突眼。
查看詳情
澤漆湯
澤漆湯的用法用量
組成:半夏10克,紫參10克(一作紫菀),澤漆6克(以東流水2升,煮取800毫升),生姜6克,白前10克,甘草、黃芩、人參、桂枝各6克。
用法:上藥九味,哎咀。納澤漆汁中,煮取400毫升,溫服100毫升,至夜服盡。
澤漆湯的功效主治
主治:水飲內停,咳而脈沉者。
查看詳情
一物瓜蒂湯
一物瓜蒂湯的用法用量
組成:瓜蒂2-7個(一本云20個)。
用法:以水1升,煮取5合,去滓頓服。
一物瓜蒂湯的功效主治
主治:太陽中暍,身熱疼重,而脈微弱,此以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身面四肢浮腫。
一物瓜蒂湯的各家論述
1.《張氏醫(yī)通》:此方之妙,全在探吐,以發(fā)越郁遏之陽氣,則周身汗出表和,而在內之煩熱得苦寒涌泄,亦蕩滌無余。
2.《金匱要略心要》:瓜蒂苦寒,能吐能下,去身面四肢水氣,水去而暑無所依,將不治而自解矣。此治中暑兼濕者之法也。
3.《金鑒》:瓜蒂治身面浮腫,散皮中水氣,苦以泄之耳。
4.《溫病條辨》:此熱少濕多,陽郁致病之方法也。瓜蒂涌吐其邪,暑濕俱解,而清陽復辟矣。
查看詳情
新加黃龍湯
新加黃龍湯
方義:方中大黃、芒消急下燥熱以存陰氣;人參、當歸補益氣血;麥冬、生地、玄參、海參激陰養(yǎng)液;姜汁、大棗、甘草固護胃氣,調和諸藥;桔梗開宣肺氣,通調胃腸。全方瀉熱通便與滋陰益氣并行為治,使正氣得運,陰血得復,則藥力得行,大便可通,邪熱自平。
新加黃龍湯的用法用量
組成:細生地(15克),生甘草(6克),人參(另煎,4.5克),生大黃(9克),芒硝(3克),玄參(15克),麥冬(15克),當歸(4.5克),海參(洗,2條),姜汁(6匙)。
用法:以水八杯,煮取三杯。先用一樸,沖參汁上分,姜汁二匙,頓服之。如腹中有響聲,或轉矢氣者,為欲便也,候一二時不便,再如前法。
新加黃龍湯的功效主治
主治:治陽明溫病,應下失下,氣液兩虧,大便秘結,腹中脹滿而硬,神疲少氣,口干咽燥,唇裂舌焦,苔焦黃或焦黑燥裂。
查看詳情
增液承氣湯(瀉下劑)
增液承氣湯
方歌:增液承氣用黃硝,玄參麥地五藥挑,熱結陰虧大便秘,增水行舟此方宜。
方義:本方主治熱結陰虧,燥屎不行之證。溫熱之邪,最易傷津耗液,熱結胃腸,津液被灼,腸腑失調,傳導失常,故燥屎不行。燥屎不行,邪熱愈盛,陰津漸竭,故腸中燥屎雖用下法而不通,此即《溫病條辨》“津液不足,無水舟?!敝C。口干舌燥,舌紅苔黃,乃熱傷津虧之證。根據(jù)以上病機,治當滋陰增液,泄熱通便。方中重用玄參為君,滋陰泄熱通便,麥冬、生地為臣,滋陰生津,君臣相合,即增液湯,功能滋陰清熱,增液通便;大黃、芒硝泄熱通便、軟堅潤燥。
增液承氣湯的用法用量
組成:玄參30g,麥冬(連心)24g,細生地24g,大黃9g,芒硝4.5g。
用法:水八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不知,再服。
加減:本方主要用于溫病后期,津液損傷后,又內有積滯的病證,也可用于痔瘡日久,大便燥結不通,屬熱結陰虧者。偏于陰虧者,應重用玄參、麥冬、生地;偏于積滯者,則重用大黃、芒硝。
增液承氣湯的功效主治
功效:滋陰增液,瀉熱通便。
主治:熱結陰虧證。燥屎不行,下之不通,脘腹脹滿,口干唇燥,舌紅苔黃,脈細數(shù)。
運用:本方適用于熱結陰虧便秘證。以燥屎不行,下之不通,口干唇燥,苔黃,脈細數(shù)為證治要點。
增液承氣湯的禁忌
熱結津虧、燥屎不行,屬虛實夾雜之證,使用攻下劑當審慎,故《溫病條辨》指出,陽明溫病,如屬津液枯竭,水不足以行舟而燥結不下者,間服增液湯以滋陰增液,若再不下,是燥結太甚,宜予增液承氣湯緩緩服之,且在得下后,停服余藥,避免攻伐太過。
增液承氣湯的文獻摘要
《歷代名醫(yī)良方注釋》:“溫病熱結陰虧,燥屎不行者,下法宜慎。此乃津液不足,無水舟停,間服增液湯(生地、玄參、麥冬),即有增水行舟之效;再不下者,然后再與增液承氣湯緩緩服之,增液通便,邪正兼顧。方中生地、玄參、麥冬甘寒、咸寒,滋陰增液;配伍大黃、芒硝苦寒、咸寒,泄熱通便,合為滋陰增液,泄熱通便之劑?!?/p>
查看詳情
黃龍湯
黃龍湯
方歌:黃龍湯枳樸硝黃,參歸甘桔棗生姜,陽明腑實氣血弱,攻補兼施效力強。
方義:本證多由邪熱燥屎內結,腑氣不通,氣血不足所致。治療以攻下通便,補氣養(yǎng)血為主。邪熱燥屎內結,腑氣不通,故見大便秘結,脘腹脹滿,腹痛拒按,身熱口渴,舌苔焦黃或焦黑;素體不足,或耗傷氣血,故見神疲少氣,脈虛;邪熱熾盛,內擾神明,故見譫語,甚則循衣摸床,抽空理線。方中大黃、芒硝、枳實、厚樸(大承氣湯)攻下熱結,蕩滌腸熱;當歸、人參益氣補血、扶正祛邪;桔梗開宣肺氣,以助大黃通腑;姜、棗、草補益脾胃。
黃龍湯的用法用來
組成:大黃9g、芒硝12g、枳實 6g、厚樸3g、當歸 9g、人參6g、甘草3g。
用法:以水400毫升,加生姜3片,大棗2枚,煎之,后再加桔梗,煎一沸,熱服。
加減:氣血虛者,去芒硝,加大人參、當歸的用量。
黃龍湯的功效主治
功效:攻下通便,補氣養(yǎng)血。
主治:陽明腑實,氣血不足證。自利清水,色純清,或大便秘結,脘腹脹滿,腹痛拒按,身熱口渴,神疲少氣,譫語,甚則循衣摸床,抽空理線,舌苔焦黃或焦黑,脈虛。
運用:本方用于陽明腑實,氣血不足證。臨床應用以自利清水,色純清,或大便秘結,脘腹脹滿,舌苔焦黃或焦黑,脈虛為辨證要點。
黃龍湯的文獻摘要
1、《傷寒六書》:“治患心下鞕痛,下利純清水,譫語,發(fā)渴,身熱。庸醫(yī)不識此證,但見下利便呼為漏底傷寒,而用熱藥止之,就如抱薪救火,誤人死者多矣。殊不知此因熱邪傳里,胃中燥屎結實,此利非內寒而利,乃日逐自飲湯藥而利也,直急下之,名曰結熱利證;身有熱者,宜用此湯;身無熱者,用前六乙順氣湯?!?/p>
2、《張氏醫(yī)通》:“湯取黃龍命名,專攻中央燥土,土既燥竭,雖三承氣萃集一方,不得參、歸鼓舞胃氣,焉能興云致雨,或者以為因虛用參,殊不知參在群行劑中,則迅掃之威愈猛。”
查看詳情
承氣養(yǎng)營湯
承氣養(yǎng)營湯
方解:本方藥物是由小承氣湯合四物湯,生地黃易熟地黃,去川芎,加知母而成。是以大便不通,腹硬滿痛,咽干渴飲,脈數(shù)為辨證要點,用于治療腸梗阻等疾病。
承氣養(yǎng)營湯的用法用量
組成:知母10克,當歸5克,芍藥10克,生地10克,大黃10克,枳實 5克,厚樸5克,加水煎制。
承氣養(yǎng)營湯的功效主治
功效:瀉積通便,養(yǎng)血清熱。滋陰增液,通便泄熱。
主治:主治熱結在里,陰血已虛。證見身熱不解,腹硬滿痛,咽干渴飲,唇燥口裂,大便不通,舌質紅,苔黃,脈數(shù)者。溫疫數(shù)下亡陰,唇燥口裂,咽干渴飲,身熱不解,腹硬滿而痛,大便不通者。
查看詳情
相關知識
瀉下劑
大承氣湯|看“大黃”如何展現(xiàn)君藥的氣質
瀉下方劑
承氣湯系列方在骨傷科的應用
瀉下劑有很多,你真的知道每個怎么用嗎?
方劑大全
【瀉下藥】大黃
瀉下攻下活血化瘀的藥物
中藥的方劑大全.doc
脾虛泄瀉吃什么中藥方劑
網址: 【瀉下劑】大承氣湯 http://m.u1s5d6.cn/newsview1269583.html
推薦資訊
- 1發(fā)朋友圈對老公徹底失望的心情 12775
- 2BMI體重指數(shù)計算公式是什么 11235
- 3補腎吃什么 補腎最佳食物推薦 11199
- 4性生活姿勢有哪些 盤點夫妻性 10428
- 5BMI正常值范圍一般是多少? 10137
- 6在線基礎代謝率(BMR)計算 9652
- 7一邊做飯一邊躁狂怎么辦 9138
- 8從出汗看健康 出汗透露你的健 9063
- 9早上怎么喝水最健康? 8613
- 10五大原因危害女性健康 如何保 7828
